收藏 分享(赏)

试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唱歌能力.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839631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唱歌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唱歌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唱歌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唱歌能力 【摘 要】小学音乐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并非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为了开发每名学生的音乐潜能并使之从中受益。小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深受小学生喜爱。然而,部分小学生却不敢当众唱歌,或者唱歌时缺乏情感,或者干脆不喜欢唱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够,对唱歌的要求不懂,更不知晓唱歌的技巧。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唱歌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唱歌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唱歌的感情 1、发挥教师范唱作用。小学生对于歌唱尚且处于启蒙阶段,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和表现歌曲的感情。教会学生理解歌曲的内

2、涵,再把歌曲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心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所学的歌曲,受到歌曲的直接打动。而教师就要发挥范唱作用,向学生传递歌曲信息,让学生体验与感受歌曲的美,从而从整体上认识歌曲。其范唱作用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喜欢所学的歌曲。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的歌首先自己必须唱好。教师被歌曲打动,并能够投入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那歌声一定会产生心灵共鸣,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对歌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理解、分析和处理歌曲。一首歌曲的特点与风格需要通过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来达成。唱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这些音乐要素,学生对歌曲理解深刻全面,自然

3、就能唱好歌曲。教师应从歌曲的音乐性出发,教会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音乐形象,关注音乐效果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并将结合词曲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感情、结构、高潮,学会通过控制声音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来表达感情。要发动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研究讨论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分句,怎样处理强弱、快慢、音色的变化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使学生逐步掌握艺术规律,较完整、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二、训练小学生唱歌的技能 1、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时身体无论坐或站,都应自然、端正,腰要挺,眼平视,头与颈不要前俯、后仰,不要压迫颈部,要保证横膈膜的自由运动。其次,要根

4、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相关唱歌技能、要点给予适时引导,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唱歌能力。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着重扩展学生的音域,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主要采用训练头声的发声方法,使其声音圆润、清晰、甜美,从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增强学生的歌唱兴趣。再次,要教会学生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艺术,准确清晰地表达词意,依靠正确的咬字吐字,要把自然圆润的发声与歌词的正确读音融合起来。通过朗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比等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到“咬清字头声母,引长字腹,收住字尾”,从而逐步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2、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首先,要解决喊唱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5、一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引起他人注意而出现的发声方法不正确现象。对此,教师要从心理上给予疏导,方法上给予指导,使其明白优美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根据歌曲的情感与需要用适当的音量、真挚的情感引出内心的表现。其次,要解决鼻音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软口盖无力、下塌,小舌太靠下,大舌后部抬得过高。对此,教师要教学生用打喷嚏的方法体会,提高软腭(软口盖)和小舌。多用“i”“u”等母音练习。再次,还有白声、颤声、漏气、音准、音域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均应随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解决。总之,进行声音训练与规范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教学。与此同时,还应教会学生进

6、行自我调剂,从而逐步提高其唱歌的技能。 三、注重小学生唱歌的表现 1、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小学音乐教材中选择的大都是短小、流畅、易于上口的歌曲,有利于小学生快速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促使学生积累演唱经验以及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所学歌曲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例如对唱、轮唱、领唱与齐唱、合唱等等。如此一来,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又可以强化并延展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2、关注歌曲的参与表现。在教会学生唱好歌曲的前提下,教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提升,即丰富歌曲的参与表现形式。教师应该针对歌曲与学生的认知特点,

7、指导学生采用合理的表现形式,运用适当、有效地表现手段来拓展并丰富歌曲的音响效果。例如打击乐器、声势节奏、绘画、舞蹈表演、课堂器乐配奏等。让学生在合作表现中学会关注歌曲本身、关注配奏声部,培养学生对声音效果的立体感知,培养协作表演意识。 3、组建班级的合唱队伍。每名学生个体的特点都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音乐素质缺陷,甚至五音不全等问题。然而,小学音乐学科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升每一名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体验与表现中来,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并严肃对待的问题。组建班级合唱队伍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合唱

8、作为一种集体互助、协作表演的音乐表现形式,通过合唱可以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表现歌曲。当每一个人处于各自的声部之中,他就会得到同伴的引领和吸引,对于有缺点的学生而言,在练习与表现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被熏陶得以进步直至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而即便是确实难以转变的问题,他也可以在与同伴的合作之中担任一些其他的角色而融入集体。从而有效提升每一名学生的音乐素质。 四、保护小学生唱歌的嗓音 嗓音对于歌唱而言极其重要。因此保护学生唱歌的嗓音需要时刻注意。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配合与参与。首先,作为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嗓音保护。随着工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严

9、重,学生说话歌唱很容易音量过大,处于稚嫩阶段的发声器官极易受损。对此,教学中要都会学生合理使用嗓音,生活中还要教育学生不要大喊大叫;其次,要教会学生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说话和歌唱。再次,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都会学生学习变声期常识,学会自己判断,自我调整,自我保护;再有,通常情况下,要提倡学生使用中等或较轻的音量说话与歌唱,唱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适当用较强的音量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合理的锻炼与发展。 总之,音乐唱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与方法改进,要培养小学生唱歌的感情,训练小学生唱歌的技能,注重小学生唱歌的表现,保护小学生唱歌的嗓音,从而全面开发每名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每名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勤波.学生歌唱音准能力提高的教学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09(07). 2刘伟丽.小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6). 3孟芳.也谈歌唱的技巧与情感的表达J.学生之友(小学版),2009(12). 4韦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J.音乐天地,2008(07).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