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展心理学(2011要点精讲).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8365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4.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2011要点精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发展心理学(2011要点精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发展心理学(2011要点精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发展心理学(2011要点精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发展心理学(2011要点精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 展 心 理 学 (2011要点 与 精讲)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四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简史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 心理 发 展的 内涵 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 种系 发展 、 心理的 种 族发展和 个体心理发展;从 狭义 而言, 心 理发展仅指 个体心理发展 。 心理的种系发展 是指动物 种系演 进过程 中 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 科领域 是 比较 心 理学也称动物心理学 。 条件反射的出现 就是动物 心理开 始的标 志 心理的种族发展 是指人类 历史发 展过程

2、中 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 科领域 是 民族 心 理学。 个体的心理发展 是指人的 个体从 出生到 成 熟,再 到衰老 整个生 命历程 中的心 理发展 ,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 个体 发展心 理学 。 . 二、心理发展的 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二)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三)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四)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 心理发展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 心理发展的 方向性和顺序性 3. 心理发展的 不平衡性 第一发展加速期 :从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 :青春发育期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 阶段的 特征 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 阶段的 质的规 定

3、性,即本质特征。它是 不同于 任何年 龄的典型特征,且具有普 遍性。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 )遗 传与环 境在心 理发展 中的作 用问题 , 心理发展的动因; (先 天与后 天) (2 )心 理发展 的连续 性和阶 段性关 系问题 , 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连 续 与 跳跃 ) (3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 外动力 的关系 问 题;(内在与外在) (4 )心理发展的 “ 关键期 ”问题 。( 终点 与开放)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 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 一、横向 研究 横向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 , 同 时 考 查 不 同 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

4、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 , 并 进行横向比较 , 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 理变化。 横向研究 是 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 横向研究的 优点在于:较大样本+ 短时间+ 降 低成 本 横向研究的 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 心理 连 续变 化过程;难以了解 因果关系 ;研究结果中出现的 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 素( 干 扰因 素) 横 向研究设计图解 二、纵 向研究 纵向研究 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 试个体 或同 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 以了解 心理 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 研究也 叫 追 踪研究 。 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 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

5、变 、 质变现象 , 了解 心 理 发 展 过 程 中 比 较 稳 定 和 比 较 迅 速 的 变 化 时 期 ; 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 因 果关系 。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 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 , 会因环境变迁而 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 致重复效应 ; 成本较高 , 耗费人力和 时间 。 纵向研究设计图解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研究 ,一般是 先从横的方 向 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 按一定 的 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 数的重 复 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 横 向研究 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6、 是对横 向 断研究与 纵向研究 优缺点的 取长补短 。 交叉设计图解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 、 心理 发 展的 动 因 (一)单因素论 1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霍尔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 的 教育 ” 2 环境决定论 :华生 给我12 个健全形 体良好 的婴儿 “ (二)二因素论 1. 施太伦提出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 2. 吴伟士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 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三)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为 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四)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7、 1 三 元 交 互 决 定 论 : 在 人 的 心 理 机 能 中 , 人的 内 部因素 、 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 素 。 2 观察学习 :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 通过 替代 强化 ,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观 察学习 是 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 主 体 的 自 我 调 节 作 用 : 人 不 是 环 境 刺 激 的 消 极 的反应者 , 而是具有自我组织 、 自我调节能力 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 的动因 。 (五)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 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 将 人 的 心 理 机 能 区 分 为 低 级 心 理 机 能 和 高级 心 理 机 能 两

8、类 。 前 者 的 发 展 受 个 体 的 生 物 成 熟 所 制 约 , 后 者 的 发 展 则 受 社 会 文 化- 历史 所制约 。 人 类 特 有 的 符 号 、 语 言 的 出 现 , 使人的心理 发 生 质 的 变 化 , 形 成 了 新 质 的 意 识 系 统 。 因 此 , 心 理 的 实 质 就 是 社 会 文 化 历 史 通 过 语 言 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 结果 。 2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 观 所谓心理发展 就是指:一 个人的 心理是 在 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在 低级心 理机能 的 基础上 ,逐渐 向高级 心理机 能的转 化过程 。 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 历史也 是

9、儿童 心 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 童心理 的发展 ; 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 心理活 动得到 质 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 过程是 一个不 断 内化的过程 , 即将 社会文 化的外 部活动 形 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 低级转化到高级有4个标志: (1 )心理活动的 随意 机能 , 即指主 动性和 有 意性; (2 ) 心 理活动 的 抽象 概括机 能 ,即 指概括 性、 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 (3 )形成 新质的心理 结构 , 儿童心 理结构 越 复杂、越间接、越减缩, 其心理 发展水 平 越高; (4 )心理活动的 个性 化 。 3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 的关系 (1 ) “ 最 近 发

10、展 区 ” 思想: “ 最 近 发 展 区 ” 是 指 , 在有 指导 的情 境下 , 儿 童借 助成 人的 帮助 所 达到 的解 决问 题的 水平 与在 独立 活动 中所 达到 的 解决 问题 的水 平之 间的 差异 。儿 童的 这两 个发 展 水平的动 力状态是 由教育教 学决定的 , 即 教学 创 造出 “ 最近发展区 ”。 (2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 (3 ) 学习的最佳期限 :对儿童的教育教 学必须 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 能形成 的前 面。 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 正在开始又 尚未形 成 的 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 最佳年 龄将 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

11、限 也就是 儿童 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 最近发展区 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 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 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 适应的本质 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 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 起源于 动作,即动 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 介;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 自我选择、自我调 节的主动建构 过程。 ( 一 ) 皮 亚 杰的 认 知发 展 理 论 2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 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 方式。 认知 结构的发展涉及 图式(scheme )、同 化、顺 应和 平衡 四个概

12、念。 图式 是指动作或活动的 结构或组织 。这里的动作 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 活动。 图式 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 件反射 ,以 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 富起来 。图 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 应两种 形式 进行的。 同化 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 整合到 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 的认知 结构。 顺应 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 同化外 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 变原有 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 应环境 的需要。 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 。 平衡 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 向于与 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 应两

13、种 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 发展建 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 成熟、经验 、 社会环 境 和平衡 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 素。成 熟是遗 传 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 分为物 理经验 和 数理-逻辑经验两种;社会 环境是 指来自 于周围环境信息传递和交 往;平 衡是指 来 自于主体内部的自我发展 、自我 协调的 机 制。 4. 心理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表现 为连续 发 展过程中的 阶段性 ;每个 阶段都 具有独 特的典型特征 ;各阶段的 发展 次 序是固 定的; 前一阶 段与后 一阶段 具有 连 续性 ,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 提,也

14、 是后一 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 前的认 知结构 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 之中。 (1 ) 感知运动阶段(0 2 岁) :主要凭借 感知 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获得动作经验,形 成一些 低级 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 进一步 探索 外界环境。其中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 是他们探索 世界的主要手段。 4. 心理发展阶段说 (2)前运算阶段(2 6 、7岁): 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 运动图 式内 化为 表象系统 ,具有了 符号功能 ,开 始能够 运用 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 但还不 能很 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 体表现 为: (1 ) 泛灵论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

15、都是 有生命 的。 (2 ) 自我中心 ,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 有相同 的感 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 ) 思维的不可逆性 ,只知道AB ,不知 道BA 。 (4 ) 未掌握守恒 。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 物的形 态如 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 三座山 ”实验和 “ 守恒 ” 实验 皮亚杰常常让孩子看两个一模一样的 大杯子 ,里 面盛着同等数量的水,把一只杯子里 面的水 倒入 一个细长的容器里,再问孩子说,哪 一个容 器里 装的水多些。7 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 说细长 容器 里的水多些,可是,6 7 岁以上的孩 子却会 认识 到,虽然容器的形状变了,但数量却 是一样 的。

16、(3)具体运算阶段(6 、7 岁 11 、12 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是 获得 了守恒 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 , 可以进 行 逻辑 运算,但仍需要 具体事物 的支持 。 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 验支持 的逻辑 思维水平。 (4 )形式运算阶段(11.12 14.15 )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是 思维 摆脱了 具体内容的约束 ,使形式 从内容 中解脱 出来, 能够提出假设 ,凭 借演绎 推理等 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 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 思维水 平。 1. 弗洛伊德 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Sigmund Frued ,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病 医生、心理学家,

17、精神分析 学派的创始人。 理论观点: 1、六岁以前奠定了人一生心理发 展的基础。 2、强调幼年性心理需求的重要性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 论 口唇期( 01 岁 ) : 里 比 多(libido) 的 发 展 是 从 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 感。 肛门期( 13 岁 ) : 这 个 时 期 儿 童 的 性 兴 趣 集 中 到肛门区域,大便产生肛门区域 粘膜上 的愉 快感 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 玩粪便 而满 足。 前生殖器期(3 6 岁 ) : 弗 洛 伊 德 所 说 恋 父 、 恋 母情结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 的一种 依恋 。也 称为俄狄普

18、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 潜伏期(6 11 岁 ) : 随 着 建 立 较 强 的 抵 御 恋 母 情结,儿童进入到潜伏期。 青春期( 从 11 或13 岁 开 始) : 经 过 暂 时 的 潜 伏 期 , 青春期的风暴就到了。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 心 理社会危机 。 并 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 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 怀疑;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 羞耻;意志品质。 (3)幼儿期 (47岁):主动- 内疚;目标品质。 (4)童年期 (712岁):勤奋- 自卑

19、;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 防止角色混乱 ; 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 孤独;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 停滞;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 失望;智慧、贤明品质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不同阶段心理社会危机对 成长的 影响 阶段 任务与品质 充分解决 不充分解决 0 2婴儿前期 信任感/怀疑感 希望 对周围环境产生基 本信任感 焦虑、对环境不安 和怀疑 2 4婴儿后期 自主感/羞怯感 意志 相信自己有自控和 控制适应环境能力 对生活疑虑,感到 无法控制事情 4 7幼儿期 主动感/内疚感

20、 目标 良好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 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7 12童年期 勤奋感/自卑感 能力 丰富的社会和认知 技能 缺乏自信,自卑 12 18青少年期 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 诚实 明白自己是谁,自 我认同,乐纳自己 混乱感,成长停滞 18 25成年早期 亲密感/孤独感 爱 与伴侣朋友建立信 任与亲密的关系 孤独、隔绝 25 50成年中期 繁衍感/停滞感 关心 关注家庭、后代和 社会 自我关注,停滞 50?成年后期 完善感/ 失望、厌倦感 智慧、贤明 自我实现感,对一 生满意,圆满 沮丧、厌倦、对一 生失望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 论的主 要特点 : (1 ) 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 的过程; (2

21、 ) 阶 段 性 和 连 续 性 统 一 的观点, 即 他 将 个 体 一 生 人 格 发 展 视 为 连 续 的 而 又 具 有 不 同 阶 段 特 质 的 统一的过程; (3 ) 人 格 发 展 是 连 续 一 生 的 发 展 进 程 , 他 的 心 理 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 人生历 程; (4 ) 二 维 性 的 发 展 阶 段 说 , 即 他 不 是 一 维 的 纵 向 发展观, 而 是 强 调 人 格 发 展 成 功 与 否 与 横 向 维 度 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 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 段 1. 时间:文艺复兴时期 2. 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22、家奠定 儿童心 理学的 思想基础(强调教育要适 应儿童 天性, 代 表人物为夸美纽斯,卢梭 等) 3 、福禄贝尔的 “ 恩物” ,开发儿童智力 的玩具 ,达尔 文 一 个婴儿 的传略 问世 。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 时间:19 世纪后半期 2. 代表事件:1882 年, 普莱尔 发表 儿童 心理 3. 发展心理学界之所以把普莱 尔的 儿童 心理 一书公认为第一部 科学儿 童心理 学 著作,是以他的研究目的 、研究 内容和 研 究方法及其研究价值为依 据的。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 时间: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 2. 发展的表现: 1. 研究途径的多样化 :霍尔问卷法、比内

23、智 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 2. 理论派别的多元化 :霍尔的复演说;施 太 伦的人格主义学派;杜威的机能主义 观、儿 童 中心说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弗洛伊 德精神 分 析;华生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 识论; 维 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1. 时间:20世纪后半期 2. 代表事件:1957 年美国的 心理学年鉴 用 发展心理学 取代 儿童心理学 作为章 节的 名称,从此确立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 中的地 位。 3. 其他事件:霍尔出版 衰老:人的后 半生 ; 荣格开始研究 个体全程的心理发展 ; 美国先 后出 版 发展心理学概论 和 发展心理学 。 第一节

24、 发展心理学的概述(知识 要点) 一、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和方 法 二、心理发展的动因 课堂练习 1 、( )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a )普莱尔 (b )皮亚杰 (c )华生 (d)高尔顿 2 、( ) 以认知发 展为指标 来划分心 理发展阶 段。 (a )艾里克森 (b )皮亚杰 (c )柏曼 (d )柯尔伯格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 、婴儿 动作 发展的 规律 1 从整体动作 向分化 动作发 展; 2 从不随意动 作向随 意动作 发展; 3

25、 具有一定的 方向性 和顺序 性 。 (1 ) 头尾原则 : (2 )近远原则 : (3 ) 大小原则 : 二、婴 儿主要 动作的 发展 ( 一 ) 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 意性, 发展的重点是 五指分化 和手眼协调 。 其重要意义 有: (1 )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2 )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3 )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 活 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二)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 对婴儿心理 发展 的 意义 主要表 现在: (1 )婴儿的躯体移动 从被动 转为主 动,使 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 )主动行走可以扩 大认知 范围; (3

26、)增加了与周围人 的交往 机会。 婴儿躯干动作的发展常模 大运动 精细动作 动 作 发 展 常 模 婴儿动作的发展好与不好 ,在某 种程度 上 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 水平具 有重要 意 义,因此应注意从早期开 始对婴 儿进行 动 作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 成熟是训 练的前 提条件 , 训练对成熟 只能起到 加速 或延缓 的作用 。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 知觉的 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 最早发 生 ,也 是 最早成 熟 的心 理过程 ,是婴 儿认识 的开端 。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 动的过 程,而 是 主动的、有选择性 的心理 过程。 (一)婴儿的

27、学习 习惯化范式 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 是指 婴儿对多 次呈现的 同一刺激 的反应强 度逐渐减 弱, 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 是 指在 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 同刺激 ,反 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 过程合 称为 习惯化范式。 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 刺激偏爱程序 ,这种研究方法 以 注视时间 为指标 。根据对不同刺激 物注视 时间 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 刺激物 ,且 对某种图形产生 偏爱 。 (二)视觉的发展 视觉集中、视觉追踪、 颜色视觉 、对光的察觉 、 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1. 听觉辨别能力 2. 语音感知 3 音乐感知 4.

28、视听协调能力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 形状知觉 2 深度知觉 : 视崖实验(吉布森),6 个月 3 方位知觉:先上下,次前后,再左 右。 视崖实验 吉布森 设计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 米高的 桌子,顶部市一块透明的厚玻璃。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 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 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 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 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 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 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 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实验结果:只有3 名婴 儿极为 犹豫的 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 从视崖 的深 渊呼唤孩子时,大

29、部分婴 儿拒绝 穿过 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 浅的一 侧; 或因为不 能够 到母亲那 儿而 大哭起来 。 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 的存在 实验对象:6 14个 月之间的婴儿 婴儿期 是个体 感知觉 发展 的 最重要 时期, 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 时期, 更是对 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 干预 和训练 的最宝 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出生到3 个月婴儿的记忆 : 这个时 期婴儿 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 。新生 儿末期 经 反复训练建立起的眨眼条 件反射 可保持10 天之久; 23 个月的婴儿 建立起 的记忆 可 保持30 天之久。 36 个月婴儿的记忆: 这 一时期 婴儿的 长 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

30、展 ,他们 学习和 掌 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 天或数 周。 612 个月 婴儿的记忆:这 个时期 婴儿长 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 。出现 “ 认生 ” 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 强,出 现了大 量 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 时记忆 的发展 。 12 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 这一时 期符号 表 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 记忆能 力的产 生 得以可能, 延迟模仿 的出 现标志 着婴儿 表 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 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 期的思 维处于 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 征是直 觉行动 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是指 思维 活动离 不开儿 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也 离不开 儿童

31、自 身的动作。即婴儿思维依 靠动作 进行, 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 外思考 ,只能 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 。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 具有如下主要特 点: 1 直观性和行动性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 动作是解 决问题的 手段;动 作有某种 交往功能 。 2 间接性和概括性 。能初步比较和区别 物 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 样行动 。 3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 预见性和计划性 。 4 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 知 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 隘性。 5 思维与语言 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 性 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 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后天 环

32、境 对儿童获得 言语 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 是斯金纳 (B. F. Skinner )、班杜拉 (A. Bandura )和布鲁纳 (J. S. Bruner )。 强化说 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 正强化 、负 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 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 模仿成 人而 获得的, 强调模仿 作用,后 又提出 “ 选 择 性 模 仿 ” 的概念。 2 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 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 的决 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 成熟, 所以 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 乔姆 斯基,是 转 换生成语法理论 的创始人。他假设 人类先 天就具 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

33、构 普遍语法 ,在后 天语 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 语 言 获 得 装 置 (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 法,成 为使用 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3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 表人物是 皮亚杰,强调 环境和主体的 相互作 用 对 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 认为 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客体 之间的 相互 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儿童 的认 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言语 是在 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语音发展顺序 :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34、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12 个月) 世 界 各国 婴 儿最 初 的语 音 发展 规 律 具有普 遍性。3 岁儿童 可以 掌握母 语的全 部发音 词汇的发展顺序 11.5 岁第一批词汇 (50左右) 3 岁词汇量达1000左右 语法的发展顺序 1.5 2 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律,发展过程: 单词句 双词句 电报句(1.5 岁)简 单 句 复杂句 完整句(3岁)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 开始 就从生 物个 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即社会化的 历程。 婴儿的社会化 是 指 个 体 在 与 社 会 环 境 相 互 作 用 中 掌 握

35、 社 会 行 为 规 范 、 价 值 观 念 、 社 会 行 为 技 能 , 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 会成员 的发 展过 程 。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 社会 性发展 的过 程。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顺序 1 自发性微笑 (0 5 周):生理性微笑 (05 周):婴儿出生12 天 就 有 笑 的 反 应 , 这 种 笑 的 反应是反射性的 而 不 是 社 会 性 微 笑 。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 周4 个 月 ) : 引 起 婴儿微笑的刺激人的语音和面孔 ;他们 对熟 悉人 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 加区分 的; 这时 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 有选择的社会

36、性微笑 ( 个 月 以 后 ) 对 熟 悉 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 ,属于 真正 意义 上的社会性微笑。 (二)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 ,并具 有 重要的适应功能。 婴儿啼哭的5 种原因:饥饿、瞌睡、身 体不佳 、 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最初的哭声多属于 生理反射性的哭; 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 应答 性的哭 。 应答性的哭: 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 起; 主动的 操作性哭泣 。这后一种哭是从 经验中 学 到的,是 社会性的哭 。 (三)恐惧的发展 婴儿的恐惧可分为: 本能的恐惧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 : 陌生人焦虑 预测性恐惧 : 由想像引起的 恐惧

37、二、气质 托马斯 (A. Thomas ) 和切斯 (S. Chess )的类型 学说将婴儿 气质类型 分为三种: 1 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 , 生活习惯规律 , 情 绪愉快 , 喜欢探索 、主动交往 。 2 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 、 生活无节律 , 负性 情绪多 , 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 。 3 迟 缓 型 : 适 应 环 境 缓 慢 , 生 活 习 惯 逐 渐 变 化 ; 情 绪 通 常 不 甚 愉 快 , 对 新 刺 激 慢 慢 感 兴 趣 , 慢 慢活跃起来 。 在 儿 童 中 , 容 易 型 约 占40% , 困 难 型 约 占10% , 迟缓型约占15% , 其余35% 属于混合型

38、。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 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 亲)之 间的 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也是婴儿情感社 会化的 重要 标志。 (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 无 差 别 的 社 会 反 应 阶 段 : 对 一 切 人 都 不 加 区 别 的反应 。 有 差 别 的 社 会 反 应 阶 段 : 对 母 亲 有 偏 爱 , 对熟 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 特 殊 情 感 联 结 阶 段 : 对 母 亲 产 生 特 别 的 依 恋 , 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 (M. Ainsworth )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 表现分为: 1 安全型依恋 (占

39、65%70% ),母亲在就 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 回避型依恋 (占20% ),缺乏依恋,与 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 反抗型依恋 (占 10%15% ),既寻求与 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 矛盾型依恋。 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 典型的 焦虑 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 型依 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主体我的发展 (515 个月) 8 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 912 个 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 体来认识; 12 15 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 婴儿已能将自

40、己与他人分开。 (二)客体我的发展 (1524 个月 ) 1518 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 个月,具有 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 我的能力,具有了 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 己 和他人。这是个体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 依恋的培养 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的三个方面 反应性: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应答 情绪性:对孩子笑、说、爱抚 社会性刺激 :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对困难型婴儿,需要

41、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 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 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地适应社会。 对 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 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课堂练习 3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正 确的说 法 是( )。 (a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 标志 (b )婴儿依恋由特殊情感连续阶段 ,经无 差别 反应阶段,而后发展为 有差别反应阶 段 (c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反抗 型 依恋是消极依恋 (d )婴儿在特殊情感连结阶段,对 母亲产 生特 别的依恋 课堂练习 4 、个体自我意

42、识产生的标 志是( )。 (a )能使用代名词 “我 ” 称呼 自己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逻辑思维的建立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幼 儿 期 的 年 龄 范 围 是3 6 岁 。 游戏是 幼 儿 期 儿 童的主导活动。 一 、 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将剩余精力用于游 戏活动 。 精神分析论: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 , 以调节 情绪 、 释放焦虑 、 补偿愿望。 练习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 习 。 重演论:重

43、演人类历史的发展 过程。 娱乐论:获得愉快,以解除紧 张、恢 复健 康。 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 ,儿童 的认 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 幼儿前 运算 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 中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机 能游戏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 成人- 婴儿 游 戏 ; 2岁婴儿的游戏是 实 物 游戏 ;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2 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象 征性游 戏 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要有 现实的替代物 ,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 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 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 在于活动过程 ,而不重视结果

44、。 (4)具有 想像的特点。 (5)具有富有创造性,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 般行为。 3.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 规则性游戏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发展规律。根据儿 童游戏的 社会性特点 ,可将游戏分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和 合作游戏 。 1 独自游戏 :儿童一个人玩,没有接近其他儿童的意愿。 这是婴儿期的主要特点。 2 平行游戏 :几个儿童一起游戏,玩具类似,但儿童之 间彼此独立,无交往与合作。这是幼儿初期的游戏。 3 联合游戏 :几个儿童共同玩一个游戏,其间虽有言语 交流,但不受统一目标约束,也没有角色之分。一般属幼 儿中期和末期

45、的游戏。 4 合作游戏 :一组儿童有组织地进行游戏,且有一定的 目的,儿童之间彼此协调合作。这种游戏始于幼儿中期。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环境,认识物质特性,发展感知 觉、想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成人 的社会生活,如 “过家家, ”“拿枪打仗 ”等。 3.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在游戏中发挥他们的想像、才智,表现他们的技能 和灵活的独创精神,体现领导、组织能力。 4. 培养健全的人格 游戏要求自信和坚持性,要求具有责任感并遵守规 则,在游戏中体现助人和协作精神。 5. 增强体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