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
2、;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
3、,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4、。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
5、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
6、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
7、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
8、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会
9、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10、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科学教案3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
11、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2.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
12、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
13、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
14、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四、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三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要点: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辨别和选购常见瓜果,认识综合运用感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
15、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生、熟、新鲜、采摘时间较长的西瓜各一个。其它瓜果蔬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瓜果供应商和采购商,来展示一下我们选择瓜果的本领吧! 二、瓜果交易会。 瓜果交易会的活动规则: 1、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2、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负责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3、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4、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买进,小组成员须协商进行。 5、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
16、6、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小学生故乡的水墨画教案】 小学生故乡的水墨画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
17、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
18、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 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19、?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 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究所得。 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
20、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
21、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 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 3.品味第5段。
22、“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师生合作朗读。(引读) 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 五、课堂练习 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 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23、。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 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附:板书设计 小学生故乡的水墨画教案2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 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 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
24、“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 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
25、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 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 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 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 抄写文中叠词。 4. 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关于菱 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小学生故乡的水墨画教案3
2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
27、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画。)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这幅画,小组交流交流你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3、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板书课题,齐读)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的呢?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1)生字 读音重
28、点注意:“嚼”是多音字,“嚼碎”中念“jio”,文中的“咀嚼”念“ju” 书写重点注意:在“菱”“馨”“掐”“嚼”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不能多笔少点。 (2)词语 理解“散漫”“黄梅”“头朝菱”“徜徉”“采撷”“密密匝匝”“诱惑”的意思。 3.指名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再
29、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了什么?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 3、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4、反馈学习情况。 小学生故乡的水墨画教案 【推荐二:小学生最佳路劲教案】 小学生最佳路劲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吆喝(h)、看(kn)管、调转(dio zhun)。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问题,围绕“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集有关
30、“迪斯尼乐园”的介绍,以“走进迪斯尼”、“迪斯尼的故事”开展综合活动。 情意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激发兴趣,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阅读课文1、2自然段,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37自然段,了解相关资料,阅读同题文章,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格罗培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31、,现代主义大师和景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 【板书课题:6、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32、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看(kn)管、调转(dio zhun)。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
33、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 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 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获得最佳) 分排分段朗读课文。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一群充满童话色彩的宫殿式房子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一些可爱的动物们在草地上讲故事。) 这就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
34、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 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表演】 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为什么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
35、他伤脑筋? (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5、读到这儿,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6、指导朗读。突出:40多年、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大伤脑筋、50多次、没有一次、更加焦躁。 那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如何成为最佳设计的呢?我们下一课再来探究。 四、复习生字词,学生抄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资料。 3、阅读创新的奇迹 第二课时
36、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阅读了课文第一段,初步接触了世界建筑设计大师格罗培斯,对他的工作精神十分敬佩。齐读第一段。 二、继续阅读课文 阅读第二段(34) 1、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不仅设计出来了,还被评为世界最佳,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读课文3、4自然段。 (从卖葡萄的老人那儿受到启发) 2、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一路上卖葡萄的人很多,为什么格罗培斯会从一位老人那儿受到启发?许多园主是怎么做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3、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
37、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4、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可读读5、6自然段) 是的,大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盘棋,想好了该怎么做了,他真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朗读34自然段。 阅读第三段(56)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的?小组学习5、6自然段。 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
38、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2、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 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3、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 阅读第四段(7) 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2、
39、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顺其自然,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农民那里获得启发
40、,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最佳路径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因为格罗培斯是受当地农民卖葡萄的方法而产生路径设计方案的,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点,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最佳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4、齐读第四段 三、总结延伸 1、至此,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些什么? 格罗培斯,你不愧是世界建筑大师! 格罗培斯,你善于向成功人士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 你做细小的事情都那样一丝不苟,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4、布置以“走近迪斯尼”、“迪斯尼的故事”等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最佳路径 时间紧迫获得启示完成设计取得最佳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小学生最佳路劲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