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人性完满实现看和谐社会的构建2006 年 l2 月第四期(总第 72 期)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JournalofHebeiYouthAdministrativeCadresCollegeDec.2006No.4Ser.No.72从人性完满实现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昌希波(湖北大学,湖 J武汉 430062)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而人的全面发展也即人性的完满实现.科学对人性完满实现的作用是有其限度的.吸收宗教的合理成分有助于人性的完满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提出体现了向一种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新价值观的转换.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宗教;人性完满实
2、现;价值观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6)04001503当前,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J.“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使社会上每个成员都能自由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它立足于,服务于人的发展,关注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电即人性的完满实现.显然人性的完满实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意义重
3、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人性的完满实现.一,科学与人性的完满实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角度去考察人性,认识到人性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铸造和丰富的,是实践活动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因此,人性的展现并不是抽象的展现,它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即具体体现在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创造社会关系的活动以及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之中.简言之,人性体现在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人的活动中.人性既然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的三个方面,则人性一般就可分为三个方面: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人的自然性的满足或实现是人性的完满实现或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社会性的满足或实现即是人
4、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多方面社会规定性的实现,这与社会整体的进步密切相关,又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基础.人的活动义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它蕴涵着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的追求,因而,人性的实现又是人的价值的实现.但人性的完满实现并不只关注于人的具体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它更指向人的般的,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的价值的实现.因此,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或人性的完满实现也即意味着人的终极价值的实现,它更关注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人性的完满实现也就意味着人的终极价值的实现,它必须关注人的终极关怀.当今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使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给人性的完满实现特别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
5、方面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即以自由,民主,平等,公平,市收稿日期:20060406作者简介:昌希波(1975-),男 ,安徽金寨人,湖北大学哲学系 200,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哲学l5场,法制等为基本规定性的现代社会.l 而现代化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受现代科学的支撑,一定意义上它就是一个科学的社会.因此,科学对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方面的满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科学以其知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智力,使人摆脱愚昧,开阔视野,给人们的精神以巨大的影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一种精神力量.然而,科学在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6、富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甚至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社会进步不同于社会发展,谈社会发展,科学的贡献无疑很大,但社会进步则并不主要靠科学,它需要社会各子系统和谐的运转,它关注人的全面性的发展,特别是精神性方面.科学在这方面是有其限度的,从根本上说,科学不直接与终极价值,终极关怀相关,不直接回答人生的意义等终极问题.霍金作为物理学家,他自己清楚地了解科学的贡献,但也认为它并不是万能的,无法提供终极性的答案.他同时又指出,探索宇宙及人类存在的日的和意义的宗教思考才是人类理性的终极挑战,认为如果人类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理性的终极成就31.二,宗教与人性的完满实现回应上述终极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宗教
7、,它历来都是直接关乎这一主题的.神学家托伦斯在其上帝与理性前言中提到:“今天的自然科学正在努力深入到宇宙终极问题的核心.这种追问将自然科学带至被造物的极限.自然科学通过自身所发展出来的方法可以直接接近但却无法超过这一极限.如果科学要和人类知识整体相安无碍,那么科学就越是接近这一极限,对它来说,与神学的严肃对话也就越发必要.“l4 儿,他认为科学只是在无限宇宙内的有限范围起作用,是在理性可及的界限内,它关心的也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内在理性“, 这些理性不在乎能否提供终极性的自我说明,也不追问隐藏在各种知识领域背后的终极理性基础.而且指出,科学从根本上就是要排除这些追问的,这样才能依宇宙的自然
8、本性来加以研究,而神学则是首先关心那些超越的“原始理性 “的 l3“m.可以看到,霍金和托伦斯都注意到了科学的限度,看到它不能为其自身提供终极性的自我说明,也不能回答终极性的追问,并指出了宗教的终极意义.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宗教在这方面确实具有深度阐释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宗教在对人的价值的完满实现,人的终极关16.怀等问题上会有越发强的理解功能,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此,“理解“ 不同于 “说明“,后者更注重一种客观的,与认识对象相分离,完全依逻辑的形式,在严格的冈果关系中机械地建构的含义.而“理解“则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需要一种主客体和谐的交互.终极关怀就需要一种“理解
9、 “,只有在理解中,才能涉及它.这种理解的终极关怀可以说就是一种宗教感,有学者认为,宗教感不同于宗教.宗教的许多方面将会消失,但在终极的顶点上,宗教感不会消亡,它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第三维度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史家萨顿在其科学的历史研究中曾用三棱锥型的塔的比喻来说明科学,宗教,艺术的和谐统一性,他写到:“科学与意识,宗教的不同并不在于科学比它们具有更多或更少的人性.而仅仅在于科学是同的需求和志趣的产物.宗教的存在是由于人类对善良,正义和仁慈的渴望;艺术的存在是由于人类对美的渴望;科学的存在是由于人类对真理的渴望.虽然这样的划分不是那么严格,但也足以指出他们的主要不同.让我们来想象一个三棱锥性的塔吧
10、,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是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相距就近多了.盲目迷信的人,渺小的科学家和平庸的艺术家可能觉得他们彼此之间相距甚远,但是那些对其信仰怀有很深感情的人都会觉得和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科学家离得很近.这个三棱锥型的塔象征着以统一为顶点的一个新的三位一体.“, 这说明科学,宗教和艺术本是和谐统一的 ,即在塔顶统一为一点,是真,善,美的统一.但这也是在最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在终极意义上的统一,也即是人性的完满实现.可见,宗教感是人性完满实现的一个维度,并在最终意义上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时期,世俗精神比较明显,这更突出了宗教终
11、极关怀的重要启发意义.l 不沦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现代性堪称理性宗教, 即以工具理性为信仰的宗教;只不过,它没有神圣的形式,它的指令和操作都是在世俗化社会条件中(如大众传播媒介,行政管理和各种社会管理,经济和政治制度)下进行.“嘲而工具理性由于只看到周围环境对人的工具意义,因而是对人类所憧憬的神圣之物的解构,这即是对人性的丰富性和人性完满性的消解.现代人在将世界祛魅繁荣同时,也将人自身祛魅成没有神圣性的赤裸裸的由工具理性支配的世俗的存在物.但自古人们就认识到人更应是一种神圣的存在物.因此,完满的人性绝不能少了神性.关注于人性完满实现的和谐社会更不能少了神圣价值观的建构.特别是在现今社会转型时
12、期,各种矛盾和利益并存,这种神性的心灵关怀就更显重要_r.三,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呵持续的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极富启发意义.当前中国世俗价值观盛行,要想构建和谐社会理应实现价值观的转换,贯彻一种神圣与c 俗相结合的价值观.“人类文化不需要在一切方面都是神圣的,但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体系却需要神圣保障,这是因为,人的尊严是神圣的,具有不屈从于世俗利益的交易和计算的不可侵犯性.“161 这种价值观需要关注到人性的丰富性,需要纳入终极关怀的因素.宗教在这方面的积极意义得以突现.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种神圣与世俗
13、结合的价值观即韦伯的新教伦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实现上述转换也必须要有一种类似新教的宗教,而是说宗教在这方面的积极合理的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一个价值体系若不涉及终极关怀则很难说它是神圣的;没有这方面冈:豢,完全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社会也是一个异化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如何实现神圣与世俗的结合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我们认为在借鉴宗教的合理方面的同时,更应大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合理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也包禽着神圣价值观,其中不乏合理成份,而且我认为共产主义价值观是崇高的,也是神圣的.如果我们能够把优秀的古代传统和建国以来形成的新传统结合起来,在发展
14、现代科学技术和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确立具有神圣尊严的,普遍的价值体系,这样可望走出一条既坚持社会现代化又避免现代性弊病的一条文化建设道路来.“I61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念就是这样一种好的构思,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一方面,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一构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观的借鉴.另一方面,它又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新鲜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借鉴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追求与价值认同,承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叉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 “的原则和取向.这一理
15、念既具有理论的创新性叉具有现实性品格,因而它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具有神圣尊严的,普遍的价值体系“.参考文献:1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2江畅.理论论理学 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泰得彼得斯,江丕盛,格蒙本纳德等着.桥:科学与宗教 I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托马斯?陶伦斯.卜帝与理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6赵敦华.超越循环一前现代性,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l994,(4).编辑:杨桂芳PerceivingHarmoniou
16、sSocietyfromCompleteRealizationofHumanNatureChangXi-bo(DepartmentofPhilosophy,HttbeiUniversity,Wtthan,Httbei,430062,China)Abstract:Aharmonioussocietyisahumanistsociety,whichtakesmansall-rounddevelopmentasitstarget.ManSallrounddevelopmentisalsothecompleterealizationofhumannature.Thefunctionofscienceh
17、asitslimitationtothecompleterealizationofhumannature.Absorbingtherationalaspectsofreligionisgoodforthecompleterealizatinofhumannature.Theconceptof“constructingaharmonioussociety“isanexpressionofanewvalueconceptcombiningHolyandSecularisation.Keywords:harmonioussociety;science;religion;completerealizationofhumannature;valueconcept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