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月,我们看海去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潘洗尘,1963 年生人,1982-1986 年就读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潘洗尘是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校园诗人,作品虽不多,但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有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诗歌,这是有道理的:这三者都显示着旺盛、勃发、充沛的特点。六月,我们看海去一诗,就是作者潘洗尘 19 岁读大学一年级时创作的,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品。读了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我们能在欢快的诗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2本诗的韵脚远方遗忘幻想匆匆忙忙忧伤飘飘荡荡喧响空旷向往风霜坐标轴上远方3校园诗
2、派校园诗是 20 世纪 80 年代在大学校园内兴起的一场诗潮。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内都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才华的学生诗人。80 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勃勃而有生机、虎虎而有生气的校园诗派,涌现出以长春徐敬亚、武汉高伐林、上海赵丽宏、北京叶延滨、浙江孙武军、云南于坚、安徽蒋维杨、四川周伦佑、湖南骆晓戈、河南易殿选,以及山东韩东、江苏曹剑、哈尔滨潘洗尘为代表的一大批年轻的校园诗人。【阅读指导】六月是青春的季节。在一群男女青年向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
3、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渴望。诗是心灵的音乐。读诗,就是要在诗歌的节奏里品味出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艾略特曾经说过:“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也创造出了新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诗歌情感。潘洗尘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风格而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重要作品,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感受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要借助“听觉想像”体会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伴着鲜明的
4、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诗人写道,“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图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诗人在这里向我们展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欢欢乐乐”、“匆匆忙忙”、“教室图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都是典型的青春意象,是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
5、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也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等等,这些诗句无一不是青春生命活力的展示。读这首诗,我们还能强烈地在诗行间感受到年轻人的自信。如“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活力和自信的背后,在诗歌节奏的背后,我们还能感受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
6、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这些体现了青年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出来的,让人在诵读时似乎看到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思想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富有了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用静止的画面去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的激情以及激情背后的探索精神。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语
7、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起来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另一种节奏主要由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诗的语言中感受到。【思考与探究】1诗歌中的意象“海”
8、象征什么?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海的含义是丰富的,它象征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或开放的时代,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或理想因为“海”的沙滩可以“抚摸我们赤裸的感情”,可以“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可以让我们去做探险家而不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在把握诗的情感时,应结合时代背景来感知。六月,我们看海去是一首校园诗歌力作,首次发表于 1983 年的中国青年报。1983 年,那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给久锢的心灵尤其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带来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六月,我们看海去恰恰反映了青年学子们的这一特点富有活力、自信、有探索精神。他们有“淡淡的优伤”,他们在做着充分的准备,“像一台机
9、器迂回于教室书馆”,他们和“知识苦恋”,这一切都是为了“看海去”。2诗人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虽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风格而引人注目,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1)这首诗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另一种节奏主要由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2)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地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组接
10、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诗的语言中感受到。【典例精讲】例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雷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
11、忘的血泪,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 年于新加坡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 40 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 ”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解析】此题考
12、查对现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题为“雷”,揭示了本诗要写的对象,它不是意在写自然界的“雷”。“雷”是有所指的,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相关的内容。注释说明作品写于 1948 年,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被窒息的呻吟”“最底层的挣扎声”。“它们来了”的反复叠用,增强了作者对“雷”的呼唤、期盼和惊喜之情。明乎此,我们就该知道第一节与第二、三节的关系了,第一节对自然界中“雷”的描写是为下文张本,这也是中国诗歌抒情达意的传统。C 项中说“ 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的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映”就明显不当了。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首先需从诗歌、注释、诗句中提取关
13、键信息,然后通过联想和想像捕捉诗旨。注重整体性是解题的关键。另外借助命题特点之一,即一般要求考生选择鉴赏不当的一项,考生应该充分利用选项对理解诗歌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存在着明显矛盾的选项对理解作品的作用,注意借助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技法,联系教材中的现代诗在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答案】C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14、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 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解析】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寓意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诗,难度大。诗人在此诗中是“借题发挥”。全诗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
15、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我想抓住“稻束”“母亲”“疲倦”“静默”这几个关键词语,不难理解此诗是在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历史”不是“稻束”而是“我”诗人“低首沉思的内容”。原因有二:一是“历史”处于尾,是作者的所感,指出历史是消逝的而稻束所显示的思想是永恒的;二是全诗都是写诗人的所见所感,且前文“我想”是摄全诗,只不过我想远离其宾语因而被命题者张冠李戴了。【答案】D(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
16、歌赋于“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 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解析】此题侧重考查对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D 项是不恰当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而不是美丽的母亲。因为:一则“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是一个倒装句,二则
17、“你们”指代“金黄的稻束”是拟人的写法。【答案】D【相关资料】六月,我们看海去相关评论我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我对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敬意与怀念。伟大的八十年代已经属于历史,但历史是那样地令我们倾心而难忘。在 80 年代的文艺复兴中,诗歌是先行者。那时的诗歌以及整个的文学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洋溢着浪漫情怀的理想精神。对“文革”动乱的批判与反思、对现代迷信的质疑与反叛、对开放时代的期待与追求,还有,更为重要的,是逐步摆脱教条之后的变革既有艺术秩序的实验与实践。当年,崛起的诗潮以众多有才能的青年诗人的参与,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空留下了灿烂的光环。这些艺术革新的先行者,以挑战的姿态面对长期形成的思
18、维惯性与艺术惰性,进行了艰难的抗争。新诗潮是新时期文学艺术的第一只报春燕。因为有它突围的胜利,终于全面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划时代的大变革。潘洗尘在 80 年代很活跃,他的诗歌实践在同代人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校园诗人中还是个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组织者。潘洗尘为诗不求数量,但诗的质地坚实饱满,在艺术上和那个时代的诗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而在思想内涵上几乎每一首诗都保留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收在这本集子里的第一首诗六月,我们看海去,就是这样一首具有典型性的诗作。看海代表一种愿望,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追求和渴望自由的象征。海是在遥远的地方,看海需要跨越广漠的大陆,要经历艰难的跋涉。这就出现了本诗开宗明义的经典性的句子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这诗句充盈着上一个世纪 80 年代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寻找新大陆,用自己的自信而坚实的脚印,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绚丽。那种对未来的热烈憧憬,那种满怀信心的等待和争取,都激起我们对于伟大的八十年代的深情怀念。(潘洗尘诗集一生不可自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