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力机制研究一一以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姓名:王丽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医史文献导教师:申俊龙20090601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has become the most successful mode of developing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Establishing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is a general way to develop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2、its industry for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turns to be effective way and major carrier in geographic exist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medical industry
3、 as one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leads to significant changes of medical industry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rapid industries. For Chinas medical industry, there are broad growth spaces, develop opportunity, huge market potential, profit prospects and very obvious indus
4、trial cluster.Establishing high and new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is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ity with medicine policy by Taizhou and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of Taizhous medical industry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r
5、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Vpolicies should be made to scheme the medical industrial park. Taizhou high and new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was founded in September, 2005 and authorized to be national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a in March, 2009. It is the first
6、 national high-tech zone with medical industrial feature and the fifth national high-tech zone in Jiangsu Province. High-tech industry zone (HIZ) is an economy territory which were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s set up by local government. Its purpose is to promote and develop high and new tec
7、hnology and its industries. Such respects as its function and positioning,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motive force of HIZ, etc.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industry cluster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tech
8、industries in HIZ.Starting from analyz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edical industrial parks and based on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growth and motivate mechanism of Chinas medical industrial parks. It also analyzes and survey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aizhou hig
9、h and new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by field investigation before further analysis on its development mode. Finally, rational suggestions are made regarding the government role positioning in medical industrial park and developing medical industrial park with local advantages to Taizhou gov
10、ernment.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high-tech medical zone Taizhou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签名:年月,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
11、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京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釆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aC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V”)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年 6 月/日导师(需亲笔)签名:叫年月/曰第一章绪论研究背景从产业空间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 30 年是载体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 的突破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复制,进入了现代企业的模式并引发体制学习效应,改 变了整个以国有工厂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大规模的园区复制出现了城市化生长 核,充足的新增
12、就业保持了多年高城市化率,并以农转居而瓦解了这些载体所在区域 的二元体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的提出,新时期产业 载体面临新的使命和体制设计任务。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都证明,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化步伐的加快,髙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高新技 术产业的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桂谷作为全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圣地,是 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典范,其发展轨迹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我国,建设高新区是党中央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经济
13、结构调整,优化 科技和产业布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巾只,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梯队。2008 年,54 个国家高新 区营业总收入突破 6.5 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 9.8%,出口创汇占全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的 14%,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迅速成长,我国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髙新区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产业集群效应的功劳是密不 可分的。在医药领域,产业集群现象非常明显。在国外,美国有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 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等五大生物医药技术集群,成为地方经
14、济的支 柱,带动全美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跨国生物 谷己成为欧洲生物医药技术的中心。在国内,也出现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现象。上海的 张江高科技园区己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和上海经济发 展的增长极。浙江省东南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 地。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加入 WTO、 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这挑战是严峻的 但也将为我们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作为髙新技术产业之一的医药产业集群,从其在 我国诞生之日起就显得先天不足,而且国内关于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方面的研究 也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迅速赶超的发展
15、目标,因此加强对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研究目的和意义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医药大省,泰州是江苏的医药大市。泰州市坚持优先发展医药 产业,推动全市医药产业不断提升。目前,泰州市己成为全国最大的中成药、麻醉药 和维生素药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新型抗生素、心脑血管药、抗肿瘤药等九大领域为主 体的医药产业群,医药产业规模约占全省三成左右,成为泰州市最具有活力的优势产 业之一。泰州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被商务部确认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医药出口基地;被商务部、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首批“科技兴贸出口 创新基地” 。2005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泰州医
16、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医药 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提升产业、积聚研发、主攻生物医药 制造,打造中国医药第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泰州市委、市政府正举全市之力 加快推进中国医药城建设。中国医药城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泰州,从狭义上来讲就是 指泰州医药高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各地的髙新区巳经从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运行效率最高、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新的增长点和 示范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新区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现。高新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培育 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实现两个转变,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区域
17、 经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高新区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形式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还有待 于系统研究和解决。比如,兴办高新区的依据、高新区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高 新区的发展速度和建设的质量、高新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时机和条件、高新区所依据 地域的阶段与空间结构的优势如何适应等等。在实践先行一步的情况下探索规律性的事物,发展新的理论,作为一种探讨,运 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空间学,通过对世界经济自由区、中国特区和开发区 的综合比较研究,在调查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时空关系上考察高新 区的生存与发展,从区位上建立相应的发展模式,通过比较、优选,提出高新区发展 模式的调
18、整与优化对策。对于丰富区域经济理论以及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尤其是泰州 医药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为实践 找到理论支撑,从理论上为实践奠定基础,对操作中遇到的难题从理论、政策上作出 对策研究,为泰州市政府制定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 政策建议。3.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从分析我国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入手,主要从产业集群理论来探讨我国 医药产业园区的成长机理和动力机制,从经济租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其演进。通过实 地调查,分析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并作出发展情况评述,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并对政府在
19、医药产业园区的角色定位,对泰州政府发展本地区的优势医 药产业园区提出合理化建议。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 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创新的点和不足。第二部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综述。主要从成长机理和动力机制来分析的。从规 模经济、交易费用、创新和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其成长机理;从市场、成本、政府等 方面分析其动力机制。运用经济租金理论(产业集群租金)来分析其演进,主要从产 业租金、地理租金、组织租金方面来分析。第三部分,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在简单分析了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的基本情况下,分析了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并对
20、此作出了评述。第四部分,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分析。此部分先从研究高新区发展模式的 意义入手,分析了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模式,并借鉴成功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模式,对 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启示。第一章绪论第五部分,泰州医药高新区的政府行为分析。主要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的:政 府在医药髙新区产业集群中的角色、培育泰州医药高新区的政府支持体系。第六部分,进一步推进泰州医药髙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产业集群的理论为指 导,借鉴国际上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幵发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培育泰州医药高新区内 在驱动和共生关系、提升泰州医药高新区内企业集群竞争力、培育泰州医药髙新区可 持续发展力的政策建议。3.2 主要研究方法本
21、文主要研究方法有:广泛搜集资料与深入实际调研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广泛搜集发达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料及其成功经营的相关经验,充分 利用我国医药产业的各类年鉴、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期刊,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采集资 料。深入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调研其发展的现状,将研究落到实处,使得最 后所提建议具有可操作性。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是指与事实相关的分析。前者指的是“应 该是什么 ”,后者则讨论“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更多的在于带有主观性的叙述, 实证分析则重在对世界的客观性的描述。在实践中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通常
22、难以截然 分开,在进行规范分析的时候,离不开实证分析。本文在规范分析的时候,为了使分 析更有力,有时会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证分析的时候也会引入一些价值判 断的标准。一般分析和案例分析是经济学中相辅相成的两种研究方法。一般分析通过对事物 内在规律的探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案例分析则通过生动的事例,能够对一般 分析的规律进行说明和验证。在本文中案例分析占了一定的篇幅,这是因为案例分析 可以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详细深入地分析,比较直观和深入,尤其在分析 具体政策的运用时,是许多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此外研究的结论有待进行进一步的 验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分析,可以检验理论分析的
23、真伪,使研究结果更具科 学性。为了能够获得结论比较可靠的研究,本文采用了中外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总结出高新区的一般经验,以便于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运用。4.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在对各国高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泰州 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具体来说,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将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有关产 业集群的理论应用于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2、运用产业集群理论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培育。3、从技术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培育泰州医药高新
24、 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泰州市政府部分制定该 园区的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泰州医药高新区处于刚起步建设阶段,虽然多次实地调查,但相关的数据难 以收集到。本文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多为文字叙述,没有太多的数据支撑,这难免成 为本文的主要缺憾。因此,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欠缺,但这也将成为作 者今后继续进行相关研究的动力第二章医药高新区硏究的理论探讨对于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国内外已经有众多的相关文献研究。 一些学者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探讨高新区的建设问题,他们认为弹性专精的柔性 发展模式更加适合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由众多中小企业集聚所带来正式或非
25、正式的 社会网络和经济网络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为整个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由企 业文化的整合而带来的酝酸在整个高新区上空的氛围对促进高新区发展有着重要的 意义,由创新网络和良好的氛围所产生的企业的根植性为园区奠定了持久发展的基 础,而由于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例如交易成本的降低、基础设施的共享等)也进一步促进产业乃至整个高新区的发展。一些学者从区位因素来做高新区的产业区位研究,经由经验主义归纳出的高新技 术产业区位因子除了传统的交通区位外,其他不外是:附近有大学与研究机构、技术 劳动力、关联厂商、风险性资本、税制优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等,这些理论只是把 原来的区位理论加上一些像大学、科
26、研机构、技术劳动力等等这样一些与“高科技”、 “研发”有关系的区位因子。但 Saxenian 对桂谷与波士顿 128 公路的比较研究发现, 以区位条件的概念来分析硅谷和波士顿 128 公路这两个被称为典型高科技产业集聚 时,同样具有众多的高科技厂商,具备同样的技术能力、国防武器的合约、风险性资 本、专业服务、基础设施、邻近大学和知识外溢效应与非正式的资讯流动等外部条件, 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两者显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状况,桂谷呈现持续性的髙度成 长而波士顿公路却是持续的衰退,故髙新技术产业的这种区位理论缺乏解释力。 王铮 2等学者认为,气候因子对于高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笔者认
27、为,这些理论对于揭示高新区的蓬勃的生命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第一章绪论要从 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高新区的发展问题。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 象,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髙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研究产业集群 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1.医药高新区的成长机理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集 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 的有机体 3。就医药产业而言,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医药产
28、业为核心、相关辅助 性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 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医药技术企业是 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 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 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和监督机构等。这种医药企业集聚现象的产生,除了 政府的引导作用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1.1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以医药产业园形式存在的企业集聚,使原来分散存在的企业,扩大了规模
29、和影响 力。通过集聚,同行企业可以利用地理上的接近,通过重组企业的价值链来降低成本, 还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增强区域营销整合的优势。医药科技企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的 企业类型,它的建立需要有非常优质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医药产业园这种形式把企 业聚集起来,可以避免许多设施的重复建设,降低了整体的企业建设成本。另外,从 公共服务的需求来看,公共服务在企业聚集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广告、经济咨 询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教育等。1.2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于产业集群来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市场关系,产业园内可以通过建 立信息共享平台,在区域内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产业集群还
30、 是企业获得雇员和供应商的更好途径。一个发展良好的医药产业园,可以形成整体品 牌效应,从而降低了人才的吸纳成本,且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医药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探讨7更加有利 用于人才的培养。此外,产业园的形式可以实现对原料药品及包材的集中选择,既减 少了由于重复选择所带来的中间费用的增加,也可以提高企业群体的整体议价能力, 从而降低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1.3 从创新的角度产业集群是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联系协同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有 利于知识的集中和企业学习能力的加强。一方面,医药企业的研发部门相对集中,加 强了知识共享的程度,各企业的研发部门之间可以就某一个项目共同开发,且由于
31、企 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加了开发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又促 进研发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在企业集聚的地方更加容易形成一种鼓励研发创新的社 会大环境。另一方面,这种地理位置的聚集使得各企业的员工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交 流的机会,从而能互相激发新思路、新方法的产生,达到创新的目的。1.4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贝恩在其著名的 SCP (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中指出,产业结构(包括市场上 买者和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别程度、进人障碍、资本有机构成的程度以及垂直一体化 程度等)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如产品定价策略、广告活动等) 【4】 对医药产业园的建 设来说,由于一般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内部的辅
32、助设施相对完善和专业技术性人 才众多,也就降低了新企业的进人壁皇。随着新企业的成功建立,又对外起到积极的 宣传作用,促使其他企业的人驻,从而易于形成一种良胜的循环机制,技术工人也可 以很容易向集群内部企业流动。而且企业集群内相关的配套服务比较完善,企业可以 通过并购和转让的形式退出,这就降低了企业的退出壁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2.医药高新区的动力机制2.1 发展医药高新区的市场动力机制2.1.1 市场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根据杨小凯 5】 的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观点:不同的制造业产品生产者 之间分工的发展是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他设计了 M 个消费一生产者、m 种消费品 的生产系统,并假
33、设交易费用包括单位产品运输费用和交易单位产品时的劳动费用, 并把均衡贸易产品种数视为一个经济的分工水平的标志,然后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证 明,如果分工水平高,则所有交易都在同一地点进行的市场要比分散在多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地点进行 多个双边交易更有效率。同时,在消费品中增加交易服务,并假定交易费用与成对的 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有关后,证明了在专业化程度(指消费一生产者用于生产某种产 品的时间份额)足够髙时,每对邻人间距离的缩短引起分工的进一步演化。因此,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由于空间距离所决定 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了厂商的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市场也
34、抑 制了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 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分立的小规模市 场趋于融合,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形成集聚。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 聚,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专业化分工与 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第二章医药髙新区研究的理论探讨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产业链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 做越精,市场外部性的显著提升,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从而形成“市场 扩张一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一外部经济
35、加强一厂商集聚一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 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6】 。 2.1.2 市场动力机制下的劳动力供给和信息交流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供给也在不断的集聚。一方面,随着集群的扩大, 本地人员通过培训就业、外地技工被吸引过来,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 企业在长期雇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人的 数量,减少工资成本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 自由流动,企业内部劳动力变换率也髙,劳动力快速流动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加大,也 促进了信息、思想的传播和扩散,所以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了集群内劳动力供给的效 率。在
36、市场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信息交流与技术的扩散也变得迅速。由于共同的地域 文化背景,形成了马歇尔 7所说的:“新鲜的产业空气 ”。集群内企业可以免费获得有 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产 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状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在信息相对封闭的工业 化时代,信息交流与技术扩散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即使在当今开放的信息社会,集 群内企业在信息和技术方面依然占有先机,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更早地发现市场机 会,或应付多变的市场需求。2.2 发展医药高新区的成本动力机制产业聚集中企业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产业集群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 “扎堆”能使
37、各自的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就有集中“群居”的激励,成本递减与市场 扩张一样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 2.2.1 成本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威廉姆森(WUliamson)于 1975、1985 年分别出版了市场与科层 和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两本名著,界定了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其要点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小 数目条件、机会主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导致交易费用增加,构成市场与组织间的转换 关系。集群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改变小数目条件。前者是因为具有外部经济 的空间集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和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 稳定;后者是因为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角色,市场机制更能发
38、 挥作用。第二章医药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探讨in藤田和克鲁格曼 8】 (1999)等是从产业间、产业内的联系以及交易费用(运输成 本是主要的交易成本)角度分析的,产业间联系大于产业内联系,则企业聚集不会持 续下去,因为企业从其他产业的企业联系中得到更多的区位利益;如果产业内联系大 于产业间联系,且交易费用比较低,则出现企业聚集。如果产业内联系比产业间联系 越大,则促使企业聚集的交易费用门滥范围也越广,出现更大范围的企业聚集。然而 这种解释忽略了区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性安排。因此企业的集聚,首先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其次, 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与服
39、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再 次,竞争对手的集聚将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增强, 成本下降,聚集企业的成本下降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在本地出现,而更多企业的集聚将 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性,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了 “企业聚集一专业 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一企业成本降低一企业集聚”的循环积累效应,较大规 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9】 。 2.2.2 成本动力机制下的合作效率如果说外部经济由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引起,构成企业有利的外部环境,那么合 作效率则来源于前向、水平、后向联系企业间,生产企业与互补、基础设施服务类企 业间,以及产业群与行业中介等支撑机构之间明确、自愿合作的
40、结果。它们之所以能 够相互合作,关键在于交易成本的低廉,合作效率具有排他性和补偿性。补偿性来源于相互合作所获得的合理收益,表现为实物的或货币的各种联系形 式,包括:信息与技术的交流、人力资源的共同培训、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以及集体声誉的培育等 【 “】 。补偿性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群外企业实行排他性,群 外企业很难得到产业的核心技术或最新的、重要的市场、技术等信息,常常在竞争中 处于追随或防御状态之中。集群内企业通过和供应商、客户的上、下游产业合作,实 现柔性化生产,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专门从事某一价值链环节,在专业化经营中, 或者通过规模经济,或者通过创新能力、企业的品牌等,实现
41、价值增值,实现最优价 值链分工。在合作网络中,企业容易根据集群内的分工特点,寻找市场机会和市场空 隙,通过目标集聚战略,获得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且无论作为买方、还是卖方都 能增强集体议价能力,加强市场力量。 2.2.3 成本动力机制下的集群网络企业内集群的集群经济主要来自由资源共享效应所导致的范围经济和由学习效 应所导致的动态规模经济。交易成本降低促进产业网络结构的形成,既克服了单个大 企业等级制组织的弊病,又避免了完全通过市场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和履行合约的执 行成本 11】。集群不仅使企业经济活动根棺于地方社会网络,而且有助于形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共同的价 值观念和产业文化,从而有
42、利于克服机会主义和增加信息交流 12。类似地,企业和中 介机构之间也容易降低交易成本,相互合作,如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群与金融机构的合 作,与单个游离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相比,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增加信息完 备性、克服信贷之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之后的道德风险等。2.3 发展医药高新区的政府动力机制地方政府在高新区的形成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对产业集群形成路径的研究可以发 现,在形成产业集群的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包括交易费用的下降、专业化分工以及产 业经济外部性的加强 13】 。因此,政府通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 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和利益机制,加快产
43、业 集群的形成。2.3.1 产业集群的市场失灵在产业集群中,凝聚着大量的经济活动要素。各个市场主体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 网络关系,他们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采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不可避免 会出现市场失灵,从而阻碍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抑制集群功能的发挥 14。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集群也会产生外部不经济。由于集群 存在着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的行为,企业网络关系往往很不稳定,如一 些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种行为一旦通过集群的“学习效应” 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就导致消费者的权益的损失,损害整个区域品牌的形象,严重威 胁集群区的整体利益;有些企业一味地模仿
44、市场上的新产品却不创新,导致产品雷同 现象严重,一旦市场饱和就会出现恶性的价格竞争,从而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1 5】 。 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引导力量,来防范外部不经济的产生,使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也有可能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具有较好 的商业区位优势,投资主体的投资区位选择和劳动力的流动都趋向于东南沿海,因而 产业集群容易在这些地方衍生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这些地区的优势,使得建立在高 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更为完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产业集群的难度。 虽然产业集群的辐射功能能够带动区域外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地域的扩展辖射力会逐 渐弱化,因而会加剧东西
45、部经济发展的失衡。 2.3.2 产业中政府的干预程度二十世纪的增长极理论积极倡导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干预,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投资 培育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的集群,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16】 。在产业集群中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上,应构建一种适当的平衡关系,将政府的职能定位于产业集群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的市场失 灵领域,在遵循产业集群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确定政府干预的 程度,做到政府职能的到位,提高地方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并注重政府权力的约束。由于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导致了各国政府在产业集群中介入的方式和 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桂谷、意
46、大利等,产 业集群一般是独立于政府的市场自发的行为,是市场经济主体为节省交易费用,获得 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自发地集聚到一起的,政府只是起到 “顺水推舟”的作用,并从宏观角度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 1 力。而在市场经济发展不 充分国家,如日本、印度、韩国等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基础脆弱,资源和要素相对稀 缺,在这种条件下产业集群的萌芽、成长比较艰难,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需要 建立一种政府和产业的互动合作机制。而且,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市 场缺陷容易暴露,往往出现集群的档次低、专业化不强、规模小等问题,这就需要政 府适当的千预,实行一种“政府调控的产业集群模式”。
47、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 市场完全属于行政控制之下,产业集群必然带着强烈的行政色彩,如前苏联国家出现 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就体现出一种完全的直接的行政干预特点,一些学者称之为“计划 型产业集群模式”,实践证明这种过度的行政干预最终会扭曲产业结构,阻碍国民经 济的发展。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类似于日本、印度等国家,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 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市场机制功能不强,因此应该实行 “政府调控的产业集群模式”, 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政府的引 导和调控,纠正产业集群的市场失灵,同时防范政府失灵的产生。对于不同类型的集群,政府的干预程度要有所不同。
48、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集群,由 于技术要求高、成本和风险较大,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就是在市场自发追逐的基础上,政府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产业政策(税收优 惠政策、优惠的贷款政策、技术支持的研发体系等)对高科技产业予以扶持和培育 18】 。 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由于其技术条件要求抵、投资成本和风险较小,促进 集群形成的市场力量较强,所以政府只要进行稍微的引导,就可以促进集群的形成, 其调控的重点力量应放在产业集群区的治理和创新上,如浙江的轻工业集群。对于不同时期的集群,政府调控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集群的初期,政府要 有意识地培育和建设必要的网络,加强企业间的联
49、系,消除任何对生产的扩展和新企 业繁殖的障碍;在聚群的发展时期,政策的重点在于提升集群的档次,鼓励企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业的技 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倡导企业进行本地化、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注意 避免所有资源过分集中于主导产品,促进区域经济多样化:在集群的衰退时期,政府 的任务是引导企业进行区位转移、重组、转型,为企业提供一些外部的新产品和新技第二章医药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探讨19.术信息,并配合以“国际化战略”即一方面引进跨国企业进驻集群区,另一方面倡导 企业面向海外市场进行生产,这样才能使集群区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19】 。 2.3.3 产业集群中政府的功能新竞争经济学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地方政府要深刻认 识产业集群战略的重要性,努力探讨产业集群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动 态,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情况,积极创造产业集群的条件。实施产业集群策略。在促进集群路径的选择上,政府可以通过“主导产业政策”, 即通过扶持某一产业的主导企业,然后带动上下游企业进驻集群,并借助生产的关联 性和地域的邻近性来带动相关产业的网状发展,扩大集群的规模,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的自强机制 20。政府不仅要注重加强集群区内企业间的联系,还要注意集群区的环境 治理和文化氛围的创新。此外,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