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The peasant -worker is our country a special new labor group whois doing in the reform -open door policy,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urbanization. They are working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ining industry, public
2、environmental cleaning and household management, restaurants field and so on. Today,they have become prime laborer market part in industrial field and created the wealth for the city, impelled the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ed for our country. Farmer transforms to the farmer worker, it enhances the com
3、petitiveness for industry and prosperity of urban energy for the society. It has become a very good effect for industry-driven agriculture, urban-driven countryside and inspires the poor areas However, during the current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Not be ignored unfair treatment and
4、 other matter to farmer worker. To Research and solve this matter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hree agricultures problems, related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but is also related to social fairness、justice 、harmony and stability. So the farmer worker problem is a
5、overall and strategic issues.The issue of farmer workers is a long-term problem. From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modem world,and gradually transfer of surplus countryside labor and access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o cities and town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Larger number of Farmer is a basic
6、condition in China, and urban areas have been separated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side structure for long time, so that the transfer process might be longer. As China still has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countryside labor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the ranks of fanner workers. Larger scale farmer worker
7、s will flow in between urban and countryside areas would be a necessity. Therefore, we must proceed from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and comply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rules, guide surplus farmer worke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cities and towns in an orderly way. Meanwh
8、ile, the overall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strategic height. Be fully aware of th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 workers to enhanc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importance、the urgent and long-term.Keywords: Peasant-worker social status upgrade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原
9、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农民工社会地位提 升问题的研究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t 被 2 间年 4月 6 曰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博士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规定”,同意长春理工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 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长
10、春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也可釆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 论文。作者签名:%缺. _207 年 4 月/日指导导师签名:年月石日绪论一、引言无论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 发展趋势看,我们都必须承认,在今后几十年里,农民工与城市居民 将是在我国城市中共同生活的、长期共存的两大社会群体,只有增强 他们之间的了解、理解与沟通,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隔阑与歧视, 才能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从而保证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农民工社会地位的研究及其提升策略的探索,学者们站在不同 的角度提出很多可行性的措施。经济学方面:马
11、克思的资本论里关于相对过剩人口对于劳动 力价值的影响,使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理论来分析农民工作为农 村的剩余劳动力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业后备军”;(美)威廉阿 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中对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论述,要建 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还全体国 民以公正待遇。城市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转型 期的必然产物,他们在城市社会中受到社会发展的先天性制度的整体排斥。改革开放 后,二元社会结构虽有所松动,但仍未能有本质意义上的突破,使农 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经济生活体系。尽管他们在职业上实现了 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但在社会身份上很难实现由村民到市民的
12、过渡。 制度安排的惯性使得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性质的农民工仍然游离于 城市体制之外,从而造成了流动农民工的生活地域边界、工作职业边 界和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结果使农民工成为一个巨大而特殊的边缘 群体。社会学方面: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李强的农民工 与中国社会分层、郑杭生的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流动等都从不同的 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不断地 放宽,但对身份管理没有改变,“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安排,还具有 半封闭半幵放的性质”。它一方面开始容忍农民工进城就业,同时又 阻碍他们的身份转换。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下,进城就业农民工这一 夹心,社会阶层便被锻造出来了。农民工有了进
13、城就业的权利,但 农民工不能在城市生根,由户籍制衍生的其它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 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 性障碍。这种制度障碍传递到农民工身上,主要表现在角色转换与身 份依旧的状况上。角色是身份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地位的外显形式。通常的情况下,角色转换与身份的转换具有一致性。当一个人获得了 某种职业,他就具体地扮演这个社会角色,随之也获得了相应的社会 身份。但这一过程在农民工身上发生了农民到工人的转换,农民工劳 动方式由务农转变为务工,劳动地点由农村到城市,由野外到工厂, 劳动性质由纯体力到体力与脑力结合。但问题在于转换角色通过个人 努力就能够做到,转变身份则
14、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尽管来到城市 的农民工已经基本像市民一样的生活、工作,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 然未被户籍制度认可,仍然未被城市居民所认同,造成农民工角色转 换与身份转换的分离。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基于生存适应之上 的更高的需求,是适应城市的一种较高的层次,这显示了农民工主动 适应城市、在城市获得发展的积极性。心理学方面:侯玉波的社会心理学,当社会个体或群体背景 发生变化时,他们在原有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就变成为一种心 理背景,而在新环境中出现的心理反应首先落在这个心理背景上。这 时候,如果新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出现了角色与身份相分离的情况。 从角色看,农民已经完成了从反应同心理背景协
15、调,就是这个社会个 体或群体对新文化背景的适应。否则,心理活动不协调,就无法适应 新的环境。程贵铭、朱启錄的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农民工 的深层适应要求其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 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心理适应是进城农民工适应的最高等级, 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农民工在进城之后大部分都会有一种心灵上 的失落感、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心理不平衡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 交往的内倾性。从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在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 之后,最基本的生存适应也随之完成。但是他们在观念、心态等方面 与城市居民的区别或者说差距,是内在的,不容易趋同、缩小。而只 有农民工完成了心理的适
16、应,才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适应过程。这 种心理的适应直接地反映在他们对城市的认识是否正确,与城市人的 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农民工对城市没有归属感,也没有觉得自己是 城市的主人,他们大多抱着一种过客心态,认为现在只是在城市挣钱, 最终归属还是自己的故土。农民工的这种过客心理使他们缺少主人翁 意识,无法融入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无法真正关心城市的发展,同时 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其他方面:还涉及到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 他人是基于每个人都具有平等人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农民工作为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和其他人一样具有同样的人格 尊严,同样应该得到尊重。不可
17、否认,中国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 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还在一些人的心里挥之不去。正因如此,我们更 应该在社会大力提倡对普通体力劳动者农民工人格的尊重,使尊 重人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准则。对于农民工提出的受歧视和社 会冲突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农民工这个称谓应该说是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他们是在中国特殊 的发展阶段夹生出来的一个群体。(一)从国外来看,相关理论主要有:1. 刘易斯(W.A.Leiis)的劳动力流动与两部门结构发 展模型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决策被认为是唯一 地取决于城市收入差异。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高于乡村 农业部门且一般工资水平达到
18、一定比例,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转移到 城市谋求新职业。这就隐含了一个假定:即城市部门不存在失业,任 何一个愿意转移的农民都可以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工作。2. 费景汉(J .Fei)和拉尼斯(G .Ranis)的农村劳动力 转移模型在刘易斯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基础上,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 修正和发展了劳动力转移模型。他们认为刘易斯模型存在两个不足: 一是对农业生产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二是农业劳动生 产率提高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为此他们提出了以分 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拉尼斯模 型”。3. 托达罗(M. P. Todaro)关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19、的理论对于刘易斯费拉尼斯劳动力转移模型来说,只要非农产 业能够支付一个高于农业的实际工资,只要两者工资差额能够补偿城 市的较高生活费用和离乡背井的心理成本,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会源源 不断地流入城市非农产业。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淘干农村富余劳动力 操盆的过程。但是,这种假设与现实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去甚远。发展 中国家的实际状况是,不仅农村存在着失业或就业不足,城市也存在 着失业或就业不足。4. 哈里斯(丄 R .Arris)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迄今为止,在已经提出的对托达罗基本模型的修正中,哈里斯一 一托达罗(HT)模型较为突出,HT 模型试图把农村与城市部门分开,进 而分析转移对农村和城市的产量、收入
20、与福利的影响。从 HT 模型中得 出的一种假说是:较高的城市工资会导致较多的城市失业。如果农村 收入水平不能提高到一定程度,城市部门中充分就业的努力就注定要 失败,因为创造额外的就业机会将导致更多的移民流入城市部门。5. 斯塔克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对贫困假说作为对收入均等化理论的补充,伊斯特林(Easterlin)较早地借 用相对贫困假说来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在他看来,相对收入决定人们 的行为,而所谓的相对收入是指一个人根据一个内在化的期望生活标 准对收入做出的评价,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决定的生存水平。根据这种 假说来解释城乡之间的转移现象,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不仅决定于 他们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预
21、期收入之差,还决定于他们在家乡感受到 的相对贫困,以及转移之后按照接受地的期望生活标准感受到的相对 贫困(Stark and Taylor, 1991)。6.乔根森(D. Jorgenson)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论述与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不同,乔根森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论 述了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理论。他的论点可以概括为:(1) 农业人口,包括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 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2) 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基础是农业剩余而非边际生产率 为零或虽然大于零但小于实际收入水平的劳动力的存在。相反,乔根 森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和低于实际工
22、资的剩余劳动。 他认为,即使在一个经济陷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中,人口 (劳动力)的 增加,也会带来农业产出的增加。只有农业剩余的出现,才为农业人 口流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充要条件。(3) 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 食供给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增长是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的, 而且有一个生理最大量界限,而经济的增长,则有不断进步的技术作 为保障。因此,经济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是必然的,农业剩余的出现也 是必然的。(4) 在农业人口向城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 定,而是不断上升的。不但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农业劳动力要提供高于 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
23、产率的提高,农业工 人的工资也是不断上升的。(二)从国内来看,相关研究主要有:国内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70 年代后期开展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种理论:亦工亦农论、内外部转移论、劳务输出论、农田集 中经营论、就地转移论、城市化论、深分工论、定向转移论、复合转 移论、私营经济论等。各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 力的转移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责的建议。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日益增加,随着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而出现一 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和焦点, 同时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尤其是
24、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 会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大多数学者是从宏观层面和显性的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农民工流动行为、农民工内部的分化或分层状况、农民工群体 与社会的关系、农民工的社区研究以及农民工外出对农村发展和农民 现代化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政策等方面。如陆学艺的当代中 国社会流动、李强的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郑杭生的当代中 国城市社会流动等。另外,也有对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以及城市融入和适应等微观层面和隐性角度的专门研究。如 程贵铭、朱启缘的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金焕玲、崔子修的 对农民工不公平境遇的社会伦理回应,论农民工阶层的社会
25、适应 性等。还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对社会福利的影 响以及如何加以有序地引导,如马丹丹的 对城市农民工的经济学思 考。笔者在吸收和借鉴以上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从自身所学的专业 出发,分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农村经济的普遍贫困化,寻求经 济改善是农民工进城的主要驱动力,以揭示其社会地位低下的深层次 原因;根据马斯洛德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 们的幸福感也需要我们从人文的角度加以关怀,给农民工子女以平等 的受教育机会,实现其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 个有效的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农民工 社会地位提升还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6、,把可以提供的简单劳动 转变成复杂劳动,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实现其社会价值与 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三、硏究的目的和意义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起 步时间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走了一条农民非农化与工业化脱节、不同 步的道路。一方面吸力不足,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佘劳动力寻求出路, 从而造成了我国特有的挤压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也造就了具有 多元性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每当提起他们,人们的脑海里 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杠着大包挤火车,成群结 队地在大街上晃来晃去,横七竖八地躺在马路边、桥洞下睡觉,浩浩 荡荡地追着包工头子讨要工资这就是农民工。然而
27、实际上,他们 肩负着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双重历史重任,是繁荣农村经济、文化 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的科学文明传往农村重要的纽带和桥 梁;他们是工人阶级的生力军,并且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要力量、 党执政基础的坚强柱石;他们是遍布全国城镇、人数超过一亿的庞大 群体,随着现代化建设歩伐的加快,农民工的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 他们的素质正在不断地提高,他们建设祖国的力量和智慧将会得到更 多的发挥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群体 的参与,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大量 农村劳动力进城能够降低我国经济运行成本、提高我国经济活力与竞 争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8、有利于扩大内需,缓解目前生产 能力严重过剩的问题。笔者拟在对农民工社会地位现状的了解及对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 果进行精心梳理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国家农村劳 动力转移成功经验进行借鉴并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结合起 来,从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这一角度出发来探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又 一现实有效的路径。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实现经济高速、持续、稳定的增长,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 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 距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和对立的不公平、不公正局 面。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现状、制约因素的分析以及提升策
29、略的 探索,将促使农民工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增强农民工这一社会主体的 主人翁意识,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但 是,农民工社会地位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无论在 理论探索还是在实证分析乃至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方面都迫 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 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第一章相关概念及其理论一、 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农民工”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 198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 学通讯,随后便被广泛使用。 【 1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工 这一群体,从社会对他
30、们称呼的不断变化即:盲流民工潮农 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和评价也在日益发生重大改变。然而,究竟如何来 界定农民工,社会各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公认的说法。刘怀廉在他的中国农民工问题一书中给农民工下了这样的定 义: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 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存的人员。在这里,我拟从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来考虑对这个群体的界定。(一)职业动力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长期以来形成 的复制式社会分层结构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来说,他们向上流动的 机会和渠道是非常有限的,考学和参
31、军是他们最渴望的鱼跃龙门的途 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能够实现的毕竟是少数人,甚 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歩,农业侨尚奎.关于农民工特殊贡献、发展趋势和政策思路的几点认识.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 6. 48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2005. 1. 4042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 , 3 122126 W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30730911现代化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生存在农村的占中国人口总数 80%的农村劳动力以仅有的人均数量不多的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就形成 了 “共同贫穷更难堪”的局
32、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须向外转移寻 求一线生机。与仍然在农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农民相 比,无论是在经济状况上还是在生活方式、社会阅历等方面,成为农 民工都是他们在不均衡的社会发展中寻求解放的不二选择。于是,人 们就把突破口对准了加入这一队伍。更重要的是,他们进城务工的成 本和收益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 成农村经济的普遍贫困化是农民工群体形成的根源,寻求经济上的改 善是他们从事这一职业的主要动力。(二)户籍身份“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就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尤其体现在他 们的户籍身份上。他们的户口还是在农村,实属农业人口,但是所从 事的工作主要是非农职业,几
33、乎己经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大部分时 间和主要收入都在于非农活动,同时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容 忽视的贡献,正在成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 农民工虽然己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换,劳动方式也由务农转变 为务工,劳动地点由农村到城市,劳动性质由纯体力到体力与脑力结 合。但问题在于转换角色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够做到,转变身份则需要 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尽管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已经基本像市民一样的生 活、工作,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未被户籍制度认可,仍然未被城 市居民所认同,造成农民工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分离,常常被冠以12Zhou Xueguang (2000)“Economic Tr
34、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Papel Dat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1135-1174歧视性的定性“城市里的农村人”,过着既不是单纯农民又不是单纯工 人的“两栖”生活。丨可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但却是身份制 度的受害者。(三)劳资关系除了土地以外他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是被雇佣的劳动者, 雇佣他们的可以是国有、集体或者个人单位,但农民工面对的基本上 都是私企老板,由此结成的劳资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 最为重要的经济关系。从表
35、面上看,一方是资本所有者,一方是劳动 力所有者,资本雇佣劳动,两者似乎是平等的,特别是在一纸双方认 同的劳动合同的形式下,这种平等性更是给人以假象。其实,在本质 上,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撇开现实生 活中各自的社会地位、话语权、社会影响力、社会关系、物质财富支 配权等这些本来的天差地别不说,资本离幵了劳动,其所有者仍然可 以生存一个时期,而劳动离开了资本,劳动者就无从生存。特别是在 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经济背景下,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平等加倍扩大, 无暇延伸。这种本质上的不平等,使农民工一开始就成为劳资关系中 的弱势方,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四)地域界限这个群体都是来自
36、于农村,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当工人,带有 很强的季节性,就像“候鸟” 一样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除了 农忙时间(主要是春秋两季,大约是 2 个月的时间)外活动13地点多数 是在城市,可以说农民工是个与城市工人相对应的称呼。据笔者在两 个村子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农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村从事非农活刘开明.边缘人.新华出版社.2003, 1. 69动的人,当地人从不称呼他们为“农民工”。虽然很多专家、学者也 把这一部分人划归为农民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他们在经济收入 上就比农民要髙,他们多数又没有向城市流动的意向,其社会地位较其 生活的环境来说已经是上流的了,故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农民工这一
37、概念,其中“农民”表明是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 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 一种独特结合。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合理性”, 农民工又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必须辩证地来对待。I”二、农民工群体形成的社会条件农民工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 体,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具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征。这一群体的出现和形成,是继农村家庭 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 nil起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农民工这 一群体的存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然结果,他们“夹生” 于农村与城市之间。14(一)从
38、农村来看: 1.追求经济利益是劳动者行为决策从而导致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主要依据和根本动力。由于农村耕地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劳动就业收入水平不高,有时还遇到自然灾害减产减收,而 家庭生产生活开支,诸如农业再生产成本投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费 用、子女教育费用、治病养老费用、建房费用、婚丧嫁娶费用、人情 往来开支等方面的费用开支较大且呈较快增长势头,由此我国农村居贺汉魂,皮修平,农民工概念的辩证思考.求实.2006, 5 民普遍面临家庭生产生活方面的经济压力。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农村 居民无法通过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来维持家庭生产生活需要,“不出 去没有办法”。为了想办法解决生产生活费用,及时偿还债务
39、,在经 济上维持家庭正常运转,部分农村劳动者不得不割舍亲情,离开故土, 到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 夫妻矛盾、家庭不和、邻里关系紧张、干群关系不 和谐、躲避计划生肓、逃避税费负担、逃债等等,也是农民进城不容忽视的推力。我们常常了解到一些农村女性就是因为与丈夫不和甚或逃婚而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进入城市打工的。一些农户在 拿自己和周围邻居作比较时,感觉到邻居致富步伐加快,经济收入增 加,自己家相对经济地位下降或者存在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威胁,因 而产生在经济地位上赶超邻居的压力和动力,在方式和路径选择上, 外出就业往往是首选。153. 有文化的年轻人一般认为进城就业是有出息的表现。农村缺乏
40、较好的发展机会,不愿意千农活,对农村生活环境不满足,认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因而不安心农村生活,渴望跳出“农门”, 期望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寻找更有前途的工作岗位,进入更优 裕的生活环境里生活和学习。农村人对于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 的追求,就会转化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农村推力。4.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各级政府 都十分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有些地方政府还 把组织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 来抓。为此,各级政府釆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减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费用、简化外 出就业审批登记手续、建立公共职业介绍中
41、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优惠 的转移就业信息等等,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随着各级政 府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这种来自 当地政府的农村推力在一段时期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二)从城市来看:1. 农民工进入城市流动就业的首要目标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城市预期收入是吸引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的最主要吸力。农民工城市预期工资水平越髙,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的概 率越大,则城市预期收入拉力就越大。2. 很多人出于攀比、仿效、从众、依附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成员进入城市就业,对于仍然暂时留驻农村的劳动者具有很大的影响、激励和带动效应,特别是在情侣、新 婚夫妻、父子、兄
42、弟姐妹之间,这种效应则更为明显。这种影响、激励 和带动效应会形成强大的城市吸力。在研究考察农民工问题的形成和 发展历史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当来自某地农村的一个或 几个农民工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吸力,他们的亲属、 朋友、邻居以及亲属的亲属、朋友的朋友、邻居的邻居等等就会在这 种吸力作用下一批接一批地来到城市,并且逐渐在他们的周围聚集, 形成行业工种和居住地都比较集中一致的“老乡现象”,由此也就出 现了一瘦城市里的所谓“安徽村”、“河南帮”。3.城市中较多的发展机会是吸引农村劳动者进入城市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中的这种发展机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较多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机
43、会;二是较好的学习环境,在城市工 作的同时能够受到现代思想观念熏陶,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三 是较好的个人生活发展机会,在城市工作能结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 朋友,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恋爱17和结婚 对象,有些来自农村的女孩还由此嫁到城市家庭,最终在城市安家落 户,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对城市中发展机会的探求和生活环境的向往, 是很多农村劳动者进入城市就业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城市中发展 机会和生活环境因素对那些不安于现状、有较高追求的农村劳动者具 有更大的吸力。这些劳动者一般比较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综合素质 较好,思维活跃,见多识广,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同时,我还发现, 越
44、是外表漂亮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女性,相对于男性和其他女性而言, 越是不安于农村生活,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越是向往,并敢 于大胆追求。第二章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的重大意义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其深厚的草根力量正铸造着座座城市的“辉 煌”,一群群流动农民工堪称“社会的脊梁”,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是促进农业现代 化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进入城市是快速减少农民数 量,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重要措施。有关专家测算,目前农村绝对过 剩的劳动力最少 1.5亿, 若无重大举措,到 2015 年
45、,将由现在的 1.5 亿增加到 2. 5 亿,在现阶段的乡镇企业又不能大规模吸收剩余劳动力 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第一,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全国各地进城农民工带回农村的财富平均每年达 2000 亿元, 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六成以上。第二,通过农民工进城大幅度减少农民,把置换出的土地资源适 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留在农业中 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劳动,提高农业劳动生 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第三,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直接关系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 程和效果。加快农民向
46、城市转移,又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整 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 城镇定居,并在城镇中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 农村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二、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是统筹城乡发 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党的十六大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 盾、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 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 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就为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提供了 政策上的支持。第一,在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过程中所推行的包括户籍管理、就 业、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等各项制
47、度,是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的一种探索和促进,其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农民都能够享受和体验到现 代文明制度的成果和优越性。19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和谐社 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 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 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农民工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形成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 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三、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是促进农民全面 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 70%,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农
48、民素质提高和最终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农民工的出现,创造了一代新型农民,促进着传统农民的终结,实现着农民自身的现 代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生 产要素之一。农民素质低,观念、思维方式落后,是目前制约农民增 收的主要主观因素,特别是部分农民缺乏进取的思想、缺乏开放的市 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必须使农民真正 进入开放的现代化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经过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现代 文明的熏陶,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市场意识、竞争意 识、法律意识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进城后的农民有 “八变”,即观念变新了、求知欲变强了、交际范围变广了、关
49、心的话 题变多了、眼界变宽了、脑子变活了、胆识变高了、行为方式变文明 了。这 八变”生动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对 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都将产生巨 大而深刻的影响。四、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是维护社会稳定 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稳定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摆在各 级党和政府面前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确保社会稳定涉及面广,牵扯 的问题多,是需要上下努力、多方配合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加快农 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己转移农民即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这对 确保城乡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均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农业机 械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髙,所需农村社会劳动力还可进一步减少。目 前大量农村剰余劳动力和剩余时间的存在,无疑是造成部分农民游手 好闲、赌博、打群架,甚至形成帮派、结伙打劫、入室偷盗、充当车 匪路霸现象的重要因素。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显然与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推进缓慢密 切相关。这几年大批农民进入了城市,但由于受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进城农民未成为真正的市民,享受不到市民应有的待遇,更进一步说 政府还未承认其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