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弘扬岭南文化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调研报告市政协调研组(2008 年 10 月)为加快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根据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市政协组织有委员、市民进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调研组,在蔡河义主席、杨锡基副主席带领下,于 59 月开展“ 弘扬岭南文化,推 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专题调 研。 调研组先后召开 10 多个调研座谈会,听取市、区文化、规划、建设、旅游、环保部门和市文联系统负责人的情况介绍,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市内重点文化景点,并赴北京、苏州、潮州等省内、外历史文化名城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研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
2、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弘扬岭南文化是我市建设文化名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铸文化辉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岭南文化是佛山的城市之魂岭南文化是五岭以南地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山人民引以为傲的城市之魂。(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专家研究表明,岭南文化有三个主要来源和三个构成部分:一是岭南地区古百越族先民创造的固有本土文化,如渔猎文化、稻作文化和稍后的商贸文化等;二是秦汉统一
3、岭南以后南迁的中原文化,它与岭南固有的本土文化高度融合构成了岭南文化的主体;三是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域外文化,包括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等,它给岭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岭南文化的这种来源和构造决定了它的特性,专家把它概括为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平民性,其特质突出表现为“新、实、活、 变” 四个字。岭南文化经过绵长发展,至今已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大文化系统,包括政治、思想、哲学、经济、社会、道德、宗教、教育、体育、文学、艺术、医学、药学、民俗、戏剧、曲艺、建筑、生活、生态等领域,林林总总,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岭南文化经过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在近、现代中国民主化、现
4、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封建社会末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岭南人民得风气之先,尤其是一批知识精英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陈启沅、詹天佑等,竞相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岭南地区成为我国民主革命和图强救国的策源地。(二)佛山是岭南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学家发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至港澳沿海岛屿 ,存在着一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它分布范围广,经历时间长,内涵丰富多彩。这种古老的文化就是西樵山文化,它“ 因 1958 年首先发现于南海西樵山而得名”, “是一种陶器以前的新石器文化 ”,“包括以西樵山石器制造场为纽带和西樵山类型石器等遗物共
5、存为标志的一群文化遗存”,其“ 文化 遗物包括石器、陶器、纺轮、骨角牙蚝蚌质的工具和饰物”。 西樵山文化主要分布于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它与石峡文化等广东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同属岭南地区百越族分布区的“先越文化” 。“到了相当于夏商时期,特别是到了青铜文化,由于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邻近地区原始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随后又受到中原商周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以及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西樵山文化终于为广东地区的青铜文化所取代。 ”考古学家对西樵山文化的研究证明,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有历史和考古学依据的。而且我市河宕、银洲、古椰、鱿鱼岗等贝丘遗址的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明新石器晚期(距今四、五
6、千年)我市各地的渔猎文化、稻作文化、陶瓷文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唐宋特别是明清时期,我市各地的农耕文化、陶瓷文化、铸造文化、纺织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就相当成熟。佛山古镇因此而扬名全国,名列中国“四大名 镇” 和“天下四聚”,同时文化精英 辈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如康有为策动维新变法震动全国,陈启沅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开启民族工业先河,詹天佑修筑富有技术含量的京张铁路震惊中外,李小龙、黄飞鸿的南派武术扬名海内外等等。到了现代,岭南文化景观在我市处处可见,如集岭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精华于一体的西樵山成为南粤名山之首,佛山、陈村和我市的梁园、清晖园分别名列广东“四大名镇 ”、“四大
7、名园”之列,粤剧十四个唱腔流派 创始人中有八人原籍或出生地在佛山。我市特色产品尤其是陶瓷、铸铁、丝绸、俯绸、中成药等生产技术不断成熟,产品优质多样,并通过海上“丝绸 之路” 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成 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和发祥地,佛山应该当仁不让,可谓受之无愧。(三)岭南文化是佛山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品位。人类历史证明,经济奇迹可以在短期内形成,而文化奇迹却需要长期孕育。岭南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孕育和发展,集中了岭南人民生存发展的智慧与结晶,其核心价值在于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推动我市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正是岭南文化的绵长积聚
8、,成就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岭南文化重商守信的传统,造就了佛山近代名列“ 四大名镇” 和“天下四聚”的地位;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铸造了佛山当代经济社会的辉煌。弘扬岭南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带有文化意味的反思与回顾,既是对文化传统价值的重估与体认,又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前瞻。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岭南文化日益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和对城市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
9、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因此,弘扬岭南文化是我市建 设文化名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佛山人民应该而且可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铸文化辉煌。二、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把建设文化名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名城的决定、 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 佛山市文化发展“十一五 ”规划等
10、系列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部署和安排。我市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殊荣,各区、镇、街道先后 获得“ 秋色 艺术之乡”、 “粤剧粤曲之乡”、 “陶瓷 艺术之 乡”、 “武术之乡” 等 17 个国家级和省级民族文化艺术称号。南海、顺德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禅城、三水被评为广东实施“南粤锦绣工程” 文化先进县(区)。但是,由于历史、认识、经验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市岭南文化名城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归纳起来,我市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取得初步成效,但广度
11、、深度和力度尚嫌不足。我市岭南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任务十分繁重。到目前为止,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77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 处,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化街区各 1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 6 项、省级 19 项、市级 29 项。开展全市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和调研,汇总形成佛山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登记册。有重点地启动历史文化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如全面推进祖庙百年修缮工程、南风古灶陶瓷文化风情区和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杏坛黄氏大宗祠和大旗头村修缮工程等。全市各级国办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核对、统计和造册工作,建
12、立了完备的馆藏文物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重要进展,祖庙、南风古灶、康有为故居、黄飞鸿纪念馆、梁园、清晖园、碧江金楼、大旗头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景点对中外游客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市旅游资源。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尚嫌不足,效果不够显著。例如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至今尚未全面摸清,许多具有浓郁岭南特色、体现佛山岭南文化发源地和佛山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处于沉睡状态。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如西樵山等存在保护不足、开发利用过度的问题,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如各地贝丘遗址和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许多已经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仅局限于浅
13、表层次,规模较小,过于分散,品位不高,管理粗放,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整体效应不强。(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突破,但一些标志性重点项目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市各级投入巨资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佛山新闻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顺德演艺中心、南海文化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以及文华公园、亚洲艺术公园、千灯湖公园、顺峰山公园等一批文化主题公园,启动了东华里“ 岭南天地” 和南风 古灶“世界陶文化圣地”、 “云东海”大湖、金沙大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新增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等一批纪念性和专业性文化场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化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适应
14、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要求。但是,由于文化场馆投资额和工程量巨大,佛山大剧院、佛山图书馆新馆、佛山博物馆新馆、顺德区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和许多基层群众文化体育设施项目,或议而未决,或决而未动,有些还处于筹建阶段,有些尚未进入规划,市、区、镇三级文化设施以及综合性与专业性文化设施未能互相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相适应的状况还比较明显。(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创新性产品和精品不多。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第五届残运会、2007 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琼花粤剧艺术节、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
15、美食欢乐节、武术文化节、水乡龙舟文化节、中国陶艺文化节、中国厨师节、国际龙狮争霸赛等富有浓厚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年年都有超过 40 万人参加的“行通济” 民俗活动等,不 仅展示了佛山文化建 设的成就,吸引了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积极参与,而且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展示了岭南文化的魅力。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方兴未艾,粤曲“ 私伙局 ”和龙狮团 、武术团等群众性文化体育 队伍速迅增加,粤剧表演、曲艺说唱、龙狮和武术大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此起彼伏,一批文艺工作者和作品获国家级奖励,代表全国文艺界最高荣誉的“ 梅花奖” 、“白玉兰奖” 等奖项先后落户佛山。但是,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多以传统项目为主
16、,引领潮头的精品项目和创新性项目不多,尤其是创新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剧目、曲目难得一见;文化体育项目缺少新生代的领军人物,文化体育的“尖子” 不多,个别虽 在国内有点名气,但水平也不够拔尖。在创新岭南文化,争取多出产品,多出精品方面,我们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四)文化发展开始进入产业化轨道,但缺乏规模和品牌效应。近年来,我市以岭南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并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佛山传媒集团的建立,实现了新闻传媒产业的整合。丰富文化资源的注入,扩大了旅游产业的规模,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2007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 159.78 亿元,显示出旅游产业的强大生命力。文化产业中最具
17、代表性的传统行业印刷复制和发行业,也处于全省领先发展水平。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和佛山市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获“全国文化产业 示范基地” 称号。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兴起,佛山创意产业园、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文化产业正从传统型向创意创新型发展。但是,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缺乏响亮的品牌,总体效应不强;民间艺术产业化也步履艰难,剪纸、秋色、龙狮扎作、文化体育用品等市场规模较小;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较弱,旅游衍生产品开发不够全面也缺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气候还需假以时日;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融合和创新发展还有较大的距
18、离和空间。(五)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岭南文化特色彰显不足。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及富裕和谐佛山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后,我市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思路的确立,城市发展新思路、新规划和新布局脱颖而出。城市各组团特别是禅桂新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伦教组团进入加快建设新时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一些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场馆、景点、楼寓成为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水乡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也迈开了重要步伐,佛山“ 一环” 及其各方向延 长线、广佛地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以及广佛各路口的打通衔接,使半小时生活圈和广
19、佛城市“零 ”距离接触成为现实 。但是,由于认识与经验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风格等方面岭南文化的主题与特色彰显不足。比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富有岭南水乡特色与风貌的优良水环境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充分体现,城市标志性建筑、大型住宅群、道路和重要文化设施的设计与品位缺乏岭南文化特色与风格,佛山铸造和佛山陶瓷虽然闻名天下但大型铸塑、雕塑在原生地却难得一见,升平路等具有浓重岭南商业文化底蕴的重要历史商业文化街区的恢复性建设还未引起重视等等。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弘扬岭南文化、体现岭南文化特色,还要从多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三、加快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建议弘扬岭南文化,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
20、城建设,是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 指导,大力弘扬岭南文化,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积极推进佛山特色的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兴 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思想道德高尚、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品牌响亮、岭南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鲜明”的岭南文化魅力之城,以岭南文化固有的开放兼容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实践和贡献。(一)深化认识,把弘扬岭南文化摆上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位置。岭南文化
21、是佛山城市发展的“ 根” 和“魂”。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核心内涵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弘扬岭南文化,就是把这种理念和精神与我市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全市人民努力建设现代化大佛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弘扬岭南文化,对于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要从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弘扬岭南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弘扬岭南文化摆上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位置,作为我市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全局性“
22、抓手” ,确保我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效有序地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岭南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 和“岭南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小组”,统一领导、指导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弘扬岭南文化融入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佛山市文化发展“十一五 ”规划,作为 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主导性原则。建立健全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和工作责任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将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和绩效考评,确保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二)统筹协调,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我市岭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进一
23、步加强统筹协调和整合规范,妥善处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丰富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走上系统化、系列化和集约化的轨道。一是进一步抓好岭南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由市政府牵头,市文化部门具体组织,发动全市各级直到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申报蕴藏于各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梳理,切实摸清文化资源“家底” 。尤其是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如粤剧、粤曲历史悠久,传统剧曲、曲目很多,应抓紧清理、汇总和评优,并广泛征集新编剧目、曲目,不断评选优秀新编剧目、曲目,推动粤剧、粤曲不断创新发展。二是进一步抓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在准确甄别和鉴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
24、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对已经确认和新确认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村落和建筑,及早进行鉴定和界定,及时列入保护范围;加大力度加快挽救、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重要文物和濒危、稀有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修复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遗址。三是进一步抓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确保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真实、适度、有序的原则,对具备条件并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系列化、系统化和集约化的开发利用。比如岭南美食文化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俗称“食在广州,厨出 凤城” ,但粤菜菜系相当 庞大,各地又竞相模
25、仿,鱼龙混杂,应抓紧进行全面普查清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评选粤菜传统名菜,开发粤菜优秀名菜和最具岭南特色的粤菜全席,进一步扩大岭南美食文化的影响,展现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三)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系列化的城市文化载体。要把文化载体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统领、推动和规范作用,已经规划的城市文化设施要确保落实,新的城市文化设施要及时纳入规划。针对我市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应抓紧建设和完善“九大文化载体系列” :一是以“ 岭南天地” 为龙头 ,包括升平历史商 业街区等的历
26、史文化街区系列;二是以“世界陶文化圣地 ”为龙头 ,包括荷城灵龟园唐代龙窑等的主题公园系列;三是以佛山博物馆新馆为龙头,包括陶瓷、铸造、纺织等专业性博物馆等的博物馆系列;四是以“世 纪莲体育中心 ”和“岭南明珠体育馆”为龙头,包括各区、镇(街道)和村、居群众体育场所等的体育场馆系列;五是以“ 佛山演 艺中心 ”和“佛山大剧院”为龙头 ,包括各区、镇(街道)和村、居群众文化演出场所等的演艺场馆系列;六是以佛山图书馆新馆为龙头,包括各区和各类学校图书馆等的图书馆系列;七是以康有为、黄飞鸿、李小龙纪念馆为龙头,包括陈启沅、詹天佑和“三谭” 纪念馆等的名人 纪念馆系列;八是以西樵山和清晖园、梁园为龙头
27、,包括大旗头村、碧江金楼等的人文景观系列;九是以西江、北江、思贤窖为龙头,包括汾江河、桂畔海、云东海等的水文化景观系列。要通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切实打好岭南文化名城的“硬件” 基础,加快实现城市文化设施系列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厚城市文化底蕴。(四)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岭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平民性和重商性,弘扬岭南文化一定要在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首先,要建设和完善群众文化的引导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在群众,其发展动力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能,通过组织引导和政策推动,以市、区为龙头,以镇、街和村、居为重点,以
28、社区、学校、企业为依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各类文化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体育专门人才。借鉴北京天坛的成功经验,在城乡各类主题公园和体育场馆划定或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固定场地,让群众自娱自乐,形成氛围,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其次,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文化创新和竞争精神。设立文学艺术和体育奖项,重奖文学、艺术、戏剧、曲艺等创作和体育竞技有功人员,激励文化创新,鼓励文化竞争。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我市岭南文化资源丰富,应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艺
29、术团体加快发展有市场需求、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在新闻传媒、影视创作和制作、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旅游美食等行业率先做大做强,打响品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将丰富的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开发,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为制造业打开新的发展天地。四是突出岭南文化元素,着力提升岭南文化的影响力。粤剧、曲艺、龙狮、武术、陶艺、旅游美食、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应重点开发,通过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龙狮武术节、旅游美食节和民俗文化节或博览会,如牵头举办每年一度的全球华人粤剧艺术节,统一举办佛山民俗文化节,将世界各地的粤剧演出艺术和我市元宵节前
30、后各地灯会、生菜会、龙狮会、行通济等民俗活动整合起来,壮大规模,形成品牌。(五)突出特色,让岭南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弘扬岭南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岭南文化名城,必须让岭南文化的精华元素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中去,给城市注入岭南文化的“气”与“ 魂 ”,使我 们的城市 处处彰显岭南文化的特色和 风采。首先,把岭南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使现代化城市的布局、建筑、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主要道路等充分彰显岭南文化的特色与气质。尤其要抓紧筹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岭南文化名城“气” 与“魂” 的大型城市雕塑,塑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把岭南文化的精华元素融入城市产业,丰富城市产业的文化
31、内涵。陶瓷、纺织、铸造、骨伤科中医中药、旅游等传统产业尤应率先进行这种融合,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拓展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把岭南生态文化融入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山青水秀,江河纵横,山虽不高却有名气,水虽不深却有灵气。岭南文化崇尚自然、休闲、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岭南居民历来喜爱背山面水而居,山水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岭南文化,建设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城,一定要大力抓好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治理,尤其要抓好西江、北江以及城乡各地内河涌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千方百计保留和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让城市处处展现“城中水、水中城 ”的优良 亲水环境,让岭南特色
32、的山水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六)加强研究,为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在岭南文化研究方面更应走在前列,为建设岭南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建议以广、佛两地高校为基础,成立佛山市岭南文化研究院,挖掘、招揽、集聚岭南文化研究人才,从考古、历史、文化、地理、海洋、经济、方志、文艺、语言、民俗等多学科深入开展岭南文化的研究,提炼岭南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厘清岭南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总结岭南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规律与经验,为岭南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和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各级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要加强岭南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及域外文化等基本关系,为弘扬岭南文化、建设岭南文化名城把好关,引好路,不断积累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提升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