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分层测评( 五) 华罗庚语 言 运 用 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重庆市公安局北部新区分局,贴心地为新手们总结出一套交通事故全责图解 ,以漫画的形式让很多初上路的新人如获至宝。此白玉龙纹宝盒,是乾隆帝的宝爱之物。玉盒分四层,有大小十六个盒子,每两个盒子均能如俄罗斯方块般自由组合相套,扣合严密,间不容发。这是一本包含着丰富思想内容的视角独特的法律读物,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法治的一般原理。他的演讲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有的领导干部落实“两个责任”仍然“喊在嘴上、浮在面上” ,对党风廉政建设不敢抓、不真抓,对党的纪
2、律和规矩缺少敬畏,甚至对中央一再亮明的纪律红线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小伙子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面,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A BC D【解析】 如获至宝:表面指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间不容 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合语境。 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应改为“高屋建瓴”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 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
3、动。 贬义词,不合语 境。【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想方设法借助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时下薄弱学校着力改变自身困境、一步步地打造自己的品牌。B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建立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上,如秦王去楚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娶楚国嫡公主,完成秦楚联盟。C无论生活在省内或省外,中原作家都会把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当作创作源泉,从中汲取写作灵感,再现中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D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移动化开始加速向传统行业渗入,各行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解析
4、】 A 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的重要途径 ”;B 项,句式杂糅,不能说“目的就是为了” ;D 项,赘余, “各行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复。【答案】 C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国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_是治国之道。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_是处在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_不断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_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勤俭节约所要求的清静寡欲、淡泊节制,可以消解和克制人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腐败滥用和官吏的贪污腐化,实现廉洁自律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勤俭节约_是敦风化俗的
5、重要手段,_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A 也 即使 仍 往往 不仅 也是B 更 即使 也 往往 不仅 更是C 也 虽然 却 一定 既 而且D 更 因为 还 常常 / 并且【解析】 第个空前后句中都有一个“是” ,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应该用“也” ;排除 B、D 两项;两空之间的关系是让步关系,所以应该用“即使” ,排除 C。应选 A 项。【答案】 A4仿照例句,另写两个句子。例句:爱国是华罗庚“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的坚定行为。【答案】 (示例一) 爱国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坚定信念。(示例二) 爱国是鲁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牺牲精神。5阅
6、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每句不超过 30 字。在几何学家陈省身先生执教五十年的庆典上,中外多位数学家到场恭贺。主席台上就座的还有自称是数学门外汉的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范曾。轮到范曾演讲时,他开口就问:“_?”全场哄堂大笑,因为台下坐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专家、教授、博士生,最低的也是数学系本科生。范曾接着 说:“从大笑中,我知道了你们的答案。当然很惭愧,是我。 ”之后,他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数学:“_。 ”雅致生动的语言,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注意根据范曾先生演讲的场合、
7、对象及题中上下文的相关提示(“开口就问” 、“全场哄堂大笑” 、“诠释了数学” 、“雅致生动的语言 ”)作答。【答案】 (示例) 今天会场上谁的数学最好是不用说了,但你们知道今天这大会上谁的数学最差吗(或者:“数学水平最低” 、 “数学能力最差”)数学,无色、无声、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所不在、无远弗届、无所不包。没有“数”的奇绝的构成,天地不是道家的混沌,便干脆是佛学的一片空白6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从构图
8、的分支关系来看, “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总体分“活动”和“讲座”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几项具体内容。要按顺序介绍清楚“活动”和“讲座”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做到内容全面,表达连贯,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要求。【答案】 (示例) 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阅 读 提 升 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科学家在路上张 伟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 20 年代,甘肃发生8.5 级特大地震,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
9、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 创者,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 “爬过从没有路的路” 。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而此时, “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 15 号院的 2 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
10、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 90 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1913 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 ,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 6 位院士中,有 4 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
11、评价称:“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 ”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 。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 ,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 进行地质、 矿产勘察, 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 “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 ,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
12、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 。在他的主持下,地质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 ,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人们惊异地发现, “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 。而翁文灏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被称作在 1949 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 。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 “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
13、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来回奔跑。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 示出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选自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相关链接:翁文灏(1889 1971) 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 人。翁文灏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 1912 年回
14、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 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
15、涯多半是“在路上” ,实际上是说他与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的知识分子不一样,注重实地考察,凸显其勇于开拓的精神。B “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 “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引用的评价蕴含褒贬之情。C曾为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的小楼一直保持着静默,不远处是热闹的西单市场,由此可见翁文灏及其科研机构的被冷落、被遗忘。D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的努力下,从无到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甚至给中国科学思想史带来一段难得的辉煌岁月。E “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一句以火山喷发来比喻中国地质学的蓬勃发展,形象而夸张地表
16、现“北京猿人”的发现的巨大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 项,没有贬,只有“褒扬” ;D 项,是“翁文灏们” ;E 项,没有“夸张” ,只是强调影响之大。【答案】 AC8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翁文灏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解析】 有关翁文灏在地质科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主要集中在第一、三、四段,作答时,要通过梳理这三段的主要信息,整合出答题要点。【答案】 带病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这对中国地质科学具有开创性意义;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创立了“燕山运动说” ,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 ,组织地质科学史上的首
17、次油地质实地考察;指导调查员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9文章最后一段的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 传记的最后一句话,作者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从内容上,突出翁文灏钟情山野的品格;从结构上,回扣标题与上文,深化主旨。【答案】 具体描写翁文灏孤身徘徊于“田间阡陌”的情景,表现了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的可贵品质。突出他一直“在路上”的科学探索精神,回扣标题,也表现了他的孤独以及被冷落,被遗忘的境遇,呼应上文。以细节描写结尾,使文章意蕴深长,引人深思。10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人物,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解析】 这篇传记作者主要通过对比和描写、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传主的赞美之情。作答时, 要先通过整体阅读文本,找出蕴含在文内的情感,然后再指出表现手法并加以阐释。【答案】 表达了对其成就和实践考察的科学精神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他被人逐渐遗忘的惋惜和遗憾之情。一是通过叙述其成就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是前后(成就与被冷落)对比,让人体会到惋惜之情;三是通过描写抒情,如“潮湿肮脏” 、 “种满葡萄和柿树”等,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