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课后习题助力课堂效益提升 课文后的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课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暗示了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我们要认真对待,逐一落实,充分发挥其优势,激发教学活力,为课堂效益提升助力。 一、以练习为蓝本,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 我们备课时应当首先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要对照课后练习,针对具体课文内容,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实实在在、清清楚楚,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体现课文内容的特色,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南”。比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课后练习有:“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第9自然段;用钢笔描红、临写;查字典,先弄清两个“解”字的读音
2、,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含义,并思考括号里的问题;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分析一下,这5项练习中第1项是朗读、背诵练习,第2、3项是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练习,第4项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结合重点语句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第5项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照课后练习,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要的词语;通过重点语句感知并体会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体会作者借花喻人,用花烘托人的表达方法。这些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相互对应,紧扣课文、特色鲜明、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3、按照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以练习为依托,整合课文的教学思路 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许多奇妙的幻想。课后主要有两项练习:朗读课文,背诵第4、5两个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仔细分析一下,这两项练习之间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课文语言美妙如诗,错落有致,描写抒情水乳交融,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帮助学生在读文会意的基础上美美地读,好好地背。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第二个练习针对此总结句提纲挈领地提出。怎样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感悟季羡林先
4、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需要老师从课文段落入手,从关键词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感悟。 教学时,我这样导入:“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有可贵的韧性,能引起他许多的幻想,他爱夹竹桃。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一下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幻想。”然后引领学生学习3、4自然段,通过咬文嚼字和各种形式的引读,学生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敬佩油然而生。接着话锋一转“季老爱夹竹桃还不止于此,让我们继续学习第5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简笔画的形式,感受到了夹竹桃的神奇。最后回应开头和结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体会到了季老对夹竹桃浓浓的爱,感知了课文严谨有序的总分总结构。只要抓
5、住作者爱夹竹桃这个中心,就能整合教学思路。 三、以练习为脉络,体现课文的学段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教学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后练习第4题是“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这道练习正是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教学时,我是这样落实这道课后练习题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8自然段,说说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后再问:灞河柳与高原柳有什么不同呢? 在学生充分的比较对比后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此时,学生自然而然的悟出:是为了
6、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不抱怨命运、敢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精神。 教师点拨:这就是反衬手法,作者之所以花一个小节的笔墨写灞河柳是为了衬托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反衬手法来突出描写对象的精神品质。 这样的教学有效地落实了课后练习,学生体悟到了这样的反衬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方法,也有效地使学生习得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以练习为基础,拓宽课文的教学空间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结合生活实践的课后练习很多,比如联系实际理解、练习演讲、排练课本剧、迁移练笔、收集古诗、交流故事等等,我们要充分重视,善于以此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尝试建立语文与生活
7、的联系。 山谷中的谜底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因此,课后练习中就出现这样一个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在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了雪松的生存之道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你读过哪些历史故事,也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学生很快便答出:韩信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写史记、二万五千里。我继续启发: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事实不也证实了这样的哲理吗?你能来说说吗?学生略一思忖,举起了小手:跳高、跳远时的助跑教学中学生在启迪之后的讨论、反馈给了课堂以生命活力。这些练习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增加了学生实践应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延伸是阅读课堂教学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