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教师用书:06 秦始皇本纪.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82783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教师用书:06 秦始皇本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教师用书:06 秦始皇本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教师用书:06 秦始皇本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教师用书:06 秦始皇本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教师用书:06 秦始皇本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秦始皇本纪焚书坑唐 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内容赏析】这首咏史诗全诗运用了讽刺手法,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秦始皇焚书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帝业,但结果适得其反。诗人用一“虚”字暗指秦王朝土崩瓦解,帝业落空,讽刺焚书的愚蠢。 “祖龙居”是指秦国首都咸阳所在的关中之地,尽管关河险固,防守严密,最终还是徒劳,故谓“空锁” 。“坑灰未冷山东乱” ,运用夸张手法,写从焚书到农民起义相隔时间之短(实际是相隔四年),借以讽刺愚民之举之愚蠢。以“刘 项元来不读书”作结,既与开头紧密呼应,又深化了本诗的主题。刘邦初为泗水亭长,项

2、羽是“学书不成” ,正是这两个“不读书”的人把“焚书”的王朝给推翻了。本诗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叙史为依据,深入剖析,重在议论,表明观点,对所咏之史作出评判,成为咏史绝句中的名篇。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邺(y) 颍川(yn) 井陉(xn)眇眇(mio) 谥号(sh) 仇雠(chu)暨(j) 蓍草(sh) 卜筮(sh)黔首(qin) 辟禁(b) 强起之(qi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寡人以眇眇之身(“眇”同“渺”)(2)毋以填之(“填”同“镇” ,镇压,安定)(3)异取以为高(“取”同“趣” ,趋向)(4)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同“藏”)(5)大事毕,已

3、臧,闭中羡,下外羡门(“羡”同“埏” ,墓道)(6)虽万世世不轶毁(“轶”同“迭”)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军(2)患(3)发(4)假发 卒 受 地 韩 南 阳 假 守 腾 (动 词 , 代 理 )人 多 以 书 假 余 (动 词 , 借 )假 舟 楫 者 , 非 能 水 也 , 而 绝 江 河(动 词 , 凭 借 , 借 助 )汉 人 未 可 假 大 兵 权 (动 词 , 给 予 )大 臣 犯 法 , 无 可 宽 假 (动 词 , 宽 容 )假 之 有 人 而 欲 南 (连 词 , 假 设 )十 旬 休 假 , 胜 友 如 云 (ji, 名 词 , 假 期 ))(5)并并 阴 山

4、 至 辽 东 (动 词 , 傍 , 沿 着 )秦 初 并 天 下 ( 动 词 , 兼 并 , 吞 并 )异 时 诸 侯 并 争 , 厚 招 游 学 (副 词 , 一 起 , 一 并 )方 夜 中 , 生 人 与 死 者 并 踵 顶 而 卧 (动 词 , 紧 挨 着 )并 歌 舞 之 乐 (同 “屏 ”, 屏 除 )苏 秦 为 从 约 长 , 并 相 六 国 (副 词 , 同 时 )对 联 题 名 并 篆 文 , 为 字 共 三 十 有 四 (连 词 , 和 )而 令 广 并 于 右 将 军 军 出 东 道 (动 词 , 合 , 合 并 ))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王翦将上地(名词

5、用作一般动词) 率领(2)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称王(3)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走上前(4)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驻扎(5)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朝拜(6)皆坑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坑埋(7)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名词作状语) 当面(8)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名词作状语) 向东(9)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10)降越君,置会稽郡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降服(11)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打败(12)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形容词用作动词) 加重(13)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14)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满(15)人善其所私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是好的(16)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17)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数词用作动词) 统一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死而以行为谥古义:“行”为“品行” , “为”为“确定” “命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古义:然而后来。今义:表示发生一件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3)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古义:在家里。今义:主持家务。(4)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古义:成就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

7、跟“失败”相对。(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本地,当地。(6)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古义: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 ,体全为“牲” 。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朕为始皇帝。 (判断句)译文:我就叫作始皇帝。(2)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判断句)译文: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3)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宾语前置句)译文: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4)何以相救哉? (宾语前置句)译文:靠谁来救援呢?(5)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状语后置句)译文

8、: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驾崩。(6)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定语后置句)译文: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事情,还没有听说过。(7)销以为钟 ,金人十二。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译文:熔化(兵器) 后把(兵器) 铸成大钟,十二个铜人。(8)非死云阳。 (省略句)译文:韩非死(在) 云阳。(9)强起之,使将击荆。 (省略句)译文:强令起用他,派(他)率领军队去攻打楚国。常识速览识 人 物 “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前 259前 210),是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他 13 岁时继承王位,因年幼,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朝政。22

9、 岁时,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等,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 岁时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秦朝。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探 背 景 秦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秦国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统一天下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10、家,接着他又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健全和巩固了新政权。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应该说,秦始皇做出的贡献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昏庸的秦二世接着又变本加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整体探究1本文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概述这两部分的内容。【答案】 第一部分(19 段) 在前人的基础上,调兵遣将吞并六国的过程第二部分(1015 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2.本文重点写了哪些事件?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答案】 事 件 秦 始 皇 形 象 统 一 六 国 指 挥 若 定 、战 无 不

11、 胜 议 帝 号 好 大 喜 功 、自 鸣 得 意 实 行 郡 县 制 锐 意 改 革 、善 纳 雅 言 咸 阳 宫 大 辩“焚 书 坑 儒 ” 愚 昧 无 知 、残 暴 荒 唐 秦 始 皇 陵 穷 奢 极 欲 、滥 用 民 力3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展示了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答案】 司马迁采用逐年叙写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战国末期波谲云诡的社会图景。一方面秦国依仗自己的强大,东征西杀,旌旗指处,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六国残余势力苟延残喘,虽想尽千方百计,竭力避免覆亡的命运,但节节败退,被蚕食鲸吞,终至覆亡。另外,中间还穿插了一系列似有预兆的自然现象,如彗星出现、地动、民大饥、大雨雪等,为

12、这幅波澜壮阔的图画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增添了传奇色彩。4结合课文分析本文的叙事艺术。【答案】 史记的叙事艺术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司马迁在对材料的处理上体现着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的采用,使宏大场面和琐事细节自然和谐地组合为有机整体,从而使史记的行文有一种酣畅疏荡的气势,充溢字里行间。(1)这篇本纪以秦始皇的活动为中心,以编年记事的形式,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比如,他对每一次战争的叙述,少则 40 字,多则 150字,简洁而有力,几十次战争依次排列,扑面而来,读之顿感秦之强大势如破竹、不可阻挡,横扫六合,势在必然。充分表现了秦始皇卓

13、越的军事才能。秦统一中原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诸如议帝号、封立诸子、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等。(2)司马迁对这些事件的叙述,又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在对每一次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司马迁更注重通过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比如,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辩论双方各展其能,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极尽口舌之才。在这场学古与师今的辩论中,秦始皇虽然话语不多,但他坐山观虎,静观其变而又把握战局,最后一个“可”字,足见他对这场辩论的控制能力。其实,在每一次改革中,都体现了秦始皇卓越的政治能力。(3)选文除了对材料的处理上简繁适度外,还在叙事

14、的顺序上有所波澜。比如,秦始皇死后埋葬,司马迁采用补叙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秦始皇为了死后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大兴土木建造郦山墓。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他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也让人们窥见他的愚昧荒诞、暴虐凶残。这段补叙,衔接自然,天衣无缝。局部探究阅读“丞相绾等言上林皆在渭南” ,完成下面的题目。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群臣皆以为便便: (2)然后属疏远属: (3)车同轨。书同文字同: (4)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树兵: 【答案】(1)便:合适 (2)属:族属,同宗族的人(3)同:统一 (4)树兵:挑起战争2翻译下列句子。(1)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译文: (2)销以为钟鐻。译文: 【

15、答案】(1)于是划分天下,把(天下) 分为三十六郡。(2)熔化( 兵器)后把(兵器)铸成大钟。3以上两个句子,在翻译时需添加某些成分,才能表述准确。从语法角度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句式?【答案】 省略句。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代词“之” “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 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 饥渴而顿踣。触 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

16、往而死者,相藉也。( 捕蛇者说) 分析:此句中“殚其地之出”及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代词“之” “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致,即所指的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例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分析: 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 而省略的。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分析:“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 ,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