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课时1 宋元课件.ppt--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课时2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ppt--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课时3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专题 四 古代中 华 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 宋元【考 纲 解 读 】1.政治: (1)宋元君主 专 制的加 强 。 (2)宋元中央集 权 的加 强 。(3)王安石 变 法 *。2.经济 : (1)宋元 农 耕技 术 的 进 步与 经济 的繁荣。 (2)宋元手工业 的 进 步。 (3)宋元商 业发 展与城市商品 经济 的繁荣。3.思想: 宋元儒学的 转 型与嬗 变 —— 理学的形成。4.科技文化: (1)四大 发 明的 发 展与成熟。 (2)宋元文学和 戏 曲 艺术 的 发 展 (宋 词 、元曲、 书 法和 绘 画 )。 课时 1 宋元 时 期政治制度的 发 展与巩固一、君 权专 制的加 强1.宋代(1)宋代 设 为 行政机构,其 长 官 职务 相当于宰相。(2)中央增 设 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 军权 和 财权 。2.元代(1)中央以 为 最高行政机构,直 辖 河北、山西、山 东 等地,其 长 官行使宰相 职权 , 权 力很大 。(2)枢密院 为 最高 军 事机构。(3) 统领 全国的宗教事 务 和管 辖 西藏地区。中 书门 下枢密使宣政院中 书 省3. 监 察体制(1)宋代: 提点刑 狱 司是 专职监 察刑 狱 的官 员 。(2)元代: 人命重案由 监 察御史复按。二、中央集 权 的 发 展1.地方行政区划(1)宋代 : 设 置路 — 州 — 县 三 级 制。(2)元代 : 实 行省 — 路 — 府 — 州 — 县 五 级 制。2.地方行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1)元代确定以 作 为 地方常 设 行政机构,全国分 设 十个行中 书 省。(2)行省成 为 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的民政、 军 政和 赋税征收等 权 力皆受中央的 节 制。中央 认监 察机构 进 行 监 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行省的 设 置,便利了中央 对 地方的管理, 对 于加 强 中央集 权,特 别 是 调 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 义 。行中 书 省三、 选 修部分:王安石 变 法 (选 修 1)1.变 法背景(1)积贫积 弱局面的形成: 北宋 统 治者 实 行 “ 守内虚外 ” 的 军 事部署政策以及冗官、冗兵、冗 费现 象的形成。(2)阶级 矛盾尖 锐 : 土地兼并 严 重, 农 民 负 担沉重,起 义 不断。(3)民族矛盾尖 锐 : 辽 和 西夏 威 胁 着北宋的安全。2.有利条件(1)以整 顿 吏治 为 中心的 “ ” ,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 变 法改革的序幕。(2)面 对财 政危机 严 重、社会矛盾尖 锐 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 进 行 变 法。庆历 新政3.内容及作用项 目 领 域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经济 :富国之法改 变积贫局面均 输 法 采 购 物 资 “ 徙 贵 就 贱,用近易 远 ” 政府的物 资 需求和供 应 得到 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 财 政收入市易法 在开封 设 “ 市易 务 ”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 纵 市 场,增加了政府 财 政收入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 时 ,政府借钱 或粮食 给农 民 限制了高利 贷对农 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 (免役 )法 纳钱 代役 有利于 经济发 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 田水利法 鼓励 兴 修水利 促 进 了 农业 生 产发 展方田均税法 收取 赋 税 限制了 隐 田漏税行 为 ,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 强 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 在各路 设负责 操练军队 的将官 提高了 军队战 斗力保甲法 把 农 民 编为 保甲进 行 军 事 训练 维护 了秩序,兵 农合一保 马 法 鼓励百姓养 马 节约 了政府开支,提高了 马 匹 质 量和数量军 器 监 监 督制造兵器 产 量、 质 量得到提高政治: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 以 经义 取士 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 传 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革学校制度 改 组 太学,撰注教材4.评价(1)根本目的: 改 变 北宋 积贫积 弱的局面,增 强 对 外防御、 对 内弹压 的能力,以巩固和加 强 统 治。主 题 一 宋元君主 专 制加 强 的措施、特点[解 读 史料 ]史料一 (宋代 )三 师 、三公不常置,宰相不 专 任三省 长 官,尚 书、 门 下并列于外,又 别 置中 书 禁中,是 为 政事堂,与枢密 对 掌大政。天下 财赋 ,内庭 诸 司,中外管 库 ,悉隶三司。——( 元 )脱脱等《宋史》导读 史料反映宋代通 过设 置中 书 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 军 事、 财 政 权 力,削弱了相 权 。史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 仪 ,造都邑,遂命刘秉忠、 许 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 总 政 务 者曰中书 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 统 既立,其次在内者 则 有寺,有 监 ,有 卫 ,有府。——( 明 )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导读 史料 说 明在元代的中央官制中,中 书 省 总 政 务 ,枢密院掌兵 权 ,御史台掌 监 察与官吏的升降;此外 还 有寺、 监 、 卫 、府等中央机构,反映了元代也采取限制相 权 的 举 措。[运用史料 ]1.有人 说 :“ 传统 相 权 的衰落,宋代是一关 键 ” 。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 识 ,分析 说 明 这 一 观 点。提示 : 这 种 说 法是正确的。宋代通 过 增 设 官 职 、分化事 权 的方式削弱相 权 ,特 别 是将宰相的 军权 、行政 权 、 财权 分割,进 一步削弱了相 权 ,加 强 了君 权 。2.根据上述两 则 史料及所学知 识 , 综 合 归纳汉 至宋元君主削弱相 权 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提示 : (1)分割相 权 。把相 权 一分 为 二 (一分 为 三或更多 ),使之相互 牵 制,从而保 证 皇 权 的独尊。(2)转 移相 权 及其机构。 权 力 转 移的 总趋势 是由离皇帝身 边远的人 (外朝或外廷的大臣 )向皇帝身 边 的人 (内朝或 宫 内的侍臣、宦官 )转 移;同 时 ,行使相 权 的机构 总 是不断地由内朝 (宫 内 )向外朝 (外廷 )转 移。[史 论总结 ]唐朝和宋朝加 强 君 权 的异同(1)相同点:通 过 分割相 权 ,加 强 皇 权 。① 唐朝三省 长 官都是宰相,相 权 被一分 为 三。② 宋朝 设 枢密使分割宰相的 军权 ; 设 三司管理 财 政,分割宰相的 财权 ; 设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 。(2)不同点① 三省 设 置:唐朝加 强 三省的 职 能;宋朝三省有名无 实 ,相 权被 进 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中 书门 下分割了宰相的 军权 、财权 和行政 权 。② 最高行政机构 设 置:唐朝以尚 书 省 为 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 书门 下 为 最高行政机构。主 题 二 汉 至元地方行政体制 变 革的表 现 、特点及 趋势[解 读 史料 ]史料一 (汉 )武帝用主父偃 谋 ,令 诸 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 汉为 定制封号, 辙别 属 汉 郡。 汉 有厚恩,而 诸 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 汉书 ·景十三王 传 ·中山靖王刘 胜 》导读 史料表明 汉 武帝采 纳 主父偃的建 议 ,采取 “ 推恩令 ” 的办 法,分割王国土地,削弱王国 势 力,以加 强 中央集 权 。史料二 诸 府置知府事一人,州、 军 、 监 亦如之。掌 总 理郡政, …… 其 赋 役、 钱 谷、 狱讼 之事,兵民之政皆 总 焉。通判 …… 建隆四年 (963), 诏 知府公事并 须长 吏、通判 签议连书 ,方 许 行下。 …… 职 掌 贰 郡政,凡兵民、 钱 谷、 户 口、 赋 役、 狱讼 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 签书 施行。 ——( 元 )脱脱等《宋史》导读 史料信息 说 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 监 督,二者相互 牵 制。重要公文必 须 知州与通判 联 署才有效。史料三 行中 书 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 务 , 统 郡 县 ,镇边 鄙,与都省 为 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 军 民之事,皆称行省 …… 凡 钱 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 国重事,无不 领之。——( 明 )宋濂《元史 ·百官志》 导读 史料 说 明元朝在地方上 设 立行中 书 省,行中 书 省是中 书省派出机构, 负责 地方政治、 经济 、 军 事等,加 强 了中央 对 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 统 一。 [运用史料 ]1.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 识 , 归纳汉 、宋、元在管理地方和加 强 中央集 权 措施方面的特点有何不同?提示 : 汉 代采取分割 诸 侯王国的土地的特殊地方管理制度,来逐步削弱地方割据 势 力;宋代采用分化事 权 、相互 监 督的方式,加 强 监 察来加 强 对 地方的管理;元代 创 新地方行政制度,适当划分行政区域, 设 置行中 书 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绝对 服从中央。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 变 呈 现 什么趋势 ? 谈谈 你的 认识 。提示: (1)趋势 :中央 权 力不断加 强 ,地方 权 力不断削弱。(2) 认识 :有利于国家 统 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 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 积 极性和 创 造性的 发挥 。[史 论总结 ]汉 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 变 特点与影响1.特点(1)演 变过 程中,中央一直 强 化 对 地方的 领导 、 监 督、制 约 ,地方 则 要求独立的自主 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 终 存在。(2)中央通 过 多 层 次管理,在分 权 基 础 上加 强 对 管理的任免、考核,地方 权 力逐 渐 被分割、削弱,集 权 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 经历 了一个从低 级 到高 级 不断 发 展完善的 过 程(郡 县 制 → 郡国并行制 → 行省制 )。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发 展和完善,在征 发 徭役、兵役,征收田 赋 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 发挥 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 证 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统 一和封建 经济 的 发 展。(3)中央集 权过 度 强 化,造成了地方官 对 中央和君主的 绝对 依 赖;地方没有相 应 自主 权 ,也 难 以 发挥 管理的 实 效。视 角一 创设 新情境,考 查 宋元君主 专 制和中央集 权 的加 强1.(2015·福建文 综 , 15)元初,中 书 省 “ 省 规 ” :三日一奏事, 军国急 务 不拘于此限;定 时 由首 领 官排定需 议 事 项 ,逐 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 见 不同 时 将 实 情禀奏皇帝。 这 表明中 书 省 ( )A.专为处 理 军 国急事而 设 B.强 调 集体 议 决防止大臣 专权C.通 过 分割 权 力 强 化相 权 D.任何决策之事 实时 禀 报 皇帝解析 材料主旨 强 调 “ 奏事 ”“ 由首 领 官排定需 议 事 项 ,逐 项讨论 ” ,意 见 不同 时 由皇帝裁决,材料表明 强 调 集体决 议 ,以防止大臣 专权 ,故 B项 正确。 “ 军 国急 务 不拘于此限 ” 说 明 “省 规 ” 并不 专为军 国急 务 而 设 ,故 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 现 “分 权 ” ,并且意 见 不同 时 由皇帝裁决, 说 明 强 化皇 权 ,故 C项错误 ;并不是 “ 任何决策之事 实时 禀 报 皇帝 ” ,而是意 见 不同时 由皇帝裁决,故 D项错误 。答案 B2.(2012·海南 单 科, 5)北宋初期,行使 监 察 职 能的御史 弹 劾官 员时 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 则 与宰相 “ 分 为敌垒 ,以交 战 于廷 ” 。 这 种 现 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 权 重的 传统 开始改 变C.专 制 权 力得到 进 一步 强 化 D.监 察官 员 与宰相 权 力基本 对 等解析 本 题 考 查 的是古代中国 专 制主 义 中央集 权 的加 强 ,旨在考 查 学生 获 取和解 读 信息、 调动 和运用知 识 的能力。材料并未反映出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故 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出 B项 。 D项 与史 实 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宰相 权 力的削弱和皇 权 的加 强 ,故 C项 正确。C视 角二 从 发 展 变 化角度考 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变 革 趋势3.(2015·上海 单 科, 9)“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解析 材料表明, 该 朝代以 “ 省 ” 作 为 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名称,元代中央 设 中 书 省,地方 设 行中 书 省,故 D项符合 题 意。答案 D4.(2013·山 东 文 综 , 11)自秦 汉 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 变 革的 总体 趋势 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 渐 被削弱B.国家行政 权 逐 渐转 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 渐 退出 权 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 贵 族政治逐 渐 被打破解析 本 题 是 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发 展脉 络 的考 查 。自秦 汉至宋元,我国政治制度 发 展的 趋势 主要是中央集 权 不断加 强,地方 权 力不断削弱。在宋朝以后,中央集 权 逐 渐 占据上 风,故 A项 正确。在 这 一 时 期,更多体 现 的是皇 权 的不断加 强,故 B项错误 ;宰相 权 力 虽 然不断被分割,但并未退出 权 力中心,故 C项错误 ;自秦朝官僚政治取代 贵 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就被打破,故 D项错误 。A视 角三 从 综 合 链 接角度考 查 政治、 经济 、思想的内在 联 系及影响5.(2014·安徽文 综 , 37)阅读 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 有学者 认为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 处 在于,我 们 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 权 制度的国家。中国 历 史上的众多制度 创 新,从本 质 上来 说 ,都 围绕 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 四个基 础 性制度,如四根 “ 支柱 ” 共同支撑起中央集 权的 “ 大厦 ” , 历经 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 渐趋 于精致完善,在明清 时 期达到 巅 峰。 图 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 结 合所学知 识 , 简 析 图 中每 项 制度是如何加 强 中央集 权 的。(2)结 合所学知 识 , 论 述制度 创 新 对 王朝盛衰的影响。 (要求: 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 实 ; 观 点明确;史 论结 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 (1)问 , 结 合所学分 别简 析 “ 郡 县 制度 ”“ 尊儒制度”“ 科 举 制度 ”“ 国有 专营 制度 ” 四大制度 产 生的影响, 应 抓住 “ 是如何加 强 中央集 权 的 ” 逐一回答,四大制度分 别 从政治控制、思想基 础 、 统 治基 础 及 经济 基 础 角度回答即可。第 (2)问 属于 历 史小 论 文 问题 ,解答 时 主要 联 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 实; 观 点明确,史 论结 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1)郡 县 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 实现 了中央 对 地方政 权 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 为 正 统 思想, 为加 强 中央集 权 奠定了思想基 础 ;科 举 制度:把 选 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 权 力收 归 中央, 为 中央集 权扩 大了 统 治基 础 ;国有 专营 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 资 源, 扩 大中央 财 政收入,加 强 了中央集 权 的 经济 基 础 。(2)要求: 联 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 实 ; 观 点明确;史 论结 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 论 述第一等观 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 实 正确,并能充分支持 观 点; 论证 充分, 逻辑严 密,表述清楚第二等 观 点明确,表述 较 充分;史 实 基本准确,尚能支持 观 点; 论证较 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 观 点不明确或无 观 点;史 实 不准确或未引用史 实 ;表述不清课时 2 宋元 时 期 农 耕 经济 的 发 展与繁荣1.农业 的 发 展(1)生 产 技 术 :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 产 量。(2)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 较 大 发 展。(3)灌 溉 工具: 宋代出 现 利用水力 为动 力的 。(4)重心南移: 时 期完成,南方成 为 全国的 经济 中心。南宋水 转 翻 车2.手工 业 的 进 步黄道婆棉布(2)冶金 业 : 北宋 时 期有了以 煤 作 为 燃料冶 铁 的明确 记载 。景德 镇瓷器3.商 业 的繁荣交子直接主 题 一 古代 经济 重心南移的 过 程、特点及影响[解 读 史料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稀 ), 饭 稻羹 鱼 ,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 贾 (买卖 )而足 …… 无 积 聚而多 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 冻饿 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 记 ·货 殖列 传 》导读 史料说明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史料二 朝廷在古都 (东 京开封 )时 , 实 仰 东 南 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 南根柢。 语 曰: “ 苏 湖熟,天下足。 ”—— 《 陆 游集》导读 史料表明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史料三 北宋科 举 入朝做官的官 员统计前期 中期 后期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导读 从史料表格信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运用史料 ]1.从史料一到史料二体 现 了我国古代 经济 重心 转 移的 变 化。 结合所学知 识 ,回答出 现这 种 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 (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2)南方相对安定,魏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转向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 (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依据史料及所学知 识 ,从宋代 经济 重心南移的完成中,我 们能 获 得哪些重要启示?提示 :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应注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史 论总结 ]古代中国 经济 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 城市交通 贸 易的影响。推 动 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 发 展,海上交通和运 输 有了很大的改善,促 进 了海上 贸 易的 发 展;南宋完成 经济 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 时 期工商 业 城市增多,商品 经济发 达。(2)对 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 转 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 经济 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 经济 重心南移又反 过 来促使了北方人民 进 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 胀 , 导 致我国南部、 东 南部人口在全国 总 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 长 。(3)对 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 重心南移, 导 致了人才教育的相 应变 化,推 动 了教育科 举 的 发 展,也促 进 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 展。(4)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 重心南移,促 进 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南迁,使游牧民族和 汉 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 进 了民族多 样 性和 统 一性的 发 展。(5)对 生 态环 境的影响。 经济 重心南移, 导 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 度开 发 ,如 “ 放火 烧 荒、 围 湖造田 ” 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 态环 境,影响 经济 的可持 续发 展。主 题 二 宋元 时 期商 业发 展的表 现 及影响[解 读 史料 ]史料一 …… 凡市,以日午 击 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 击钲 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导读 史料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史料二 (东 京 )朱雀 门 外除 东 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 买卖 衣物、 图 画、花 环 、 领 抹之 类 ,至 晓 即散, 谓 之鬼市子。——( 宋 )孟元老《 东 京梦 华录 》导读 史料体现了城市商业布局的变化,反映了宋代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史料三 北宋 东 京城导读 观察图可知宋代 “ 市 ” 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促进作用。[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二、三,分析 说 明宋代商 业 上的 变 化,是否 说 明出宋代已 经 放弃了 “ 抑商 ” 政策?提示 :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 这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 “ 抑商 ” 政策。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 识 , 说 明宋代在城市商 业 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有哪些新 变 化?提示 : (1)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2)思想:出现了一个以 “ 理 ” 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理学 )。(3)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 (宋词)。[史 论总结 ]宋元 时 期中国城市 发 展的特征(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 时间 、地域限制; 农 村的 “草市 ”发展。(2)城市商品 经济 繁荣,出 现 了夜市、 晓 市等,城市的 经济 功能大大增 强 。(3)海运的 兴 盛 带动 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 兴 起,促 进 了对 外 贸 易的 发 展。视 角一 从 发 展 变 化角度考 查 宋代的土地政策1.(2013·课标 全国 Ⅱ , 25)汉 唐制定土地法 规 ,限制私有大土地的 发 展,宋代一改此法, “ 不抑兼并 ”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 权 弱化 B.流民 问题严 重C.土地兼并 缓 和 D.自耕小 农 衰退解析 宋太祖曾经说过: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 ” ,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 “ 不抑兼并 ” 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 D项符合题意, 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 B项。答案 D视 角二 创设 新情境,考 查 宋代商 业发 展的特点和表 现2.(2015·安徽文 综 , 14)北宋仁宗年 间 , 贩卖 婺州 罗 帛的沈 赞 沿路偷 税,在富阳境内被 县 民蒋 泽 等人捉到。 经 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 货 物一百八十二匹。蒋 泽 等人因此 获 得 赏钱 。 这说 明 ( )A.官府重 视 商税收入 B.杭州 丝织业 比婺州 发 达C.江南商 业环 境 恶 劣 D.农 本商末 观 念根深蒂固解析 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而且对 “捉到人 ” 给予 “ 赏钱 ” ,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农本商末观念也没有体现, B、 D两项排除。答案 A3.(2015·重 庆 文 综 , 3)宋太宗 时 期,有官 员 上奏: “ 岭南村墟聚落, 间 日集裨 贩 (小 贩 ), 谓 之墟市。 请 降条 约 ,令于城邑交易。 ” 该 建 议 遭到太宗的拒 绝 : “ 徒 扰 民 尔 ,可仍其旧。 ”这 一史 实 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 市 场 每天开市 B.乡 村市 场 的繁荣C.市 场监 管相 对宽 松 D.坊市制 继续实 行解析 材料大意是:北宋官员上奏太宗,主张撤销乡村集市转而到城邑交易的建议未被采纳。这表明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 A项与材料信息 “ 间日集 ……” 不相符,排除。 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朝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坊市制崩溃,排除。故选 C。C4.(2014·课标 全国 Ⅱ , 26)北宋中期, “ 蜀民以 铁钱 重,私 为 券, 谓 之交子,以便 贸 易,富民十六 户 主之。其后,富者 资 稍衰,不能 偿 所 负 ,争 讼 数起 ” 。 这 表明交子 ( )A.具有民 间 交易凭 证 功能 B.产 生于民 间 的商 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 进 了 经济 重心的南移解析 据材料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 可知交子是为了贸易的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交易凭证,故A项正确。 “ 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 可知交子产生于前,贸易纠纷产生于后;富商 “ 不能偿所负 ” 而对富商的信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 B、 C两项错误;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D项错误。A5.(2013·海南 单 科, 5)唐初征收 赋 税 时 , 钱币 与 绢 布,粮食并收, 财 政收入以 贯 、匹、石等 为单 位 计 算;到南宋 时 , 赋 税征收以 钱币为 主体,以 “ 贯 ” 为单 位 计 算。 这 表明南宋 ( )A.商品 经济 快速 发 展 B.农业 手工 业 地位下降C.重 农 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 控制逐步加 强解析 对比唐初与南宋征收赋税的主体与计算单位可知南宋的货币化程度较高。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货币化的程度,故 A符合题意。 B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经济控制逐步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C、 D。答案 A视 角三 综 合 链 接角度,考 查 宋元 时 期南方社会 经济 的 发展及影响6.(2015·课标 全国 Ⅰ , 26)宋代 东 南沿海地区出 现 了一些民 间 崇拜,如后来被 视为 海上保 护 神的 妈 祖、被 视为妇 幼保 护 神的临 水夫人等, 这 些崇拜得到朝廷 认 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 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 发 B.女性地位逐 渐 得到提高C.东 南沿海 经济 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 治思想与民众 观 念 趋 向一致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 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 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 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 D项错误。答案 C课时 3 宋元 时 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程朱理学1.理学的 创 立道教和佛教复兴儒学儒学复兴(2)概念: 将儒家的忠、孝、 节 、 义 提升到 “ ”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 严 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2.理学的成熟(1)标 志 :朱熹全面 总结 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 庞 大而严 密的 。天理理学气学天理理学体系(2)主 张类别 内容理气 论① 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② 气有 变 化的能 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 万物之理 终归为 一,就是“ ”修养 论① 教育要 “ 慎思明辨, ” ; ②“ ” 是一切道德价 值 的 终 极源泉; ③ 强 调 要有社会责 任感社会政治理 论① 道的价 值 内涵是 “ ” ; ② 儒家干 预政治的关 键 是 “ ”太极格物致知三纲五常仁正君心(3)朱熹的地位及影响① 注解《四 书 》,使之成 为 理学的主要 经 典。② 作 为 一代儒学宗 师 ,他的思想作 为 , 对维护专 制主 义 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3.理学的 发 展 —— 陆 九渊开 创 心学(2)影响及地位: 的开 创 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官方正统儒学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心学二、宋元科技文化的 辉 煌1.四大 发 明的成熟与外 传北宋阿拉伯哥伦布阿拉伯毕升波斯文艺复兴2.书 法赵孟頫3.绘 画(1)宋代文人山水画 兴 起, 风 俗画 发 展。(2)北宋 张择 端的《 》是描 绘 城市市民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清明上河图4.文学成就(1)宋 词① 特点: 由民 间 流行的 发 展而来,能 够 合 乐 歌唱,句子 长 短不一。长短句歌词② 发 展时间 词 人 特 点北宋柳永 以切身的感受, 的 语 言,白描的笔法,叙写都市的繁 华 和悲 欢 离合苏轼 打破 诗 与 词 的界限, 词 清新俊逸, 刚 健豪放南宋 作品 蕴 涵着 对 国家 兴 亡的沉痛感慨辛弃疾 的集大成者 —— 作品有 强 烈的爱 国情 怀 和 鲜 明的个性 风 格清浅婉约豪放词派李清照(2)元曲小令② 名家名 剧 : 的《感天 动 地 窦 娥冤》具有 强 烈的 现实批判性。关汉卿主 题 一 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内容及特点[解 读 史料 ]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 。—— 《河南程氏 遗书 》导读 “ 天理 ” 是指作为道德规范的 “ 三纲五常 ” ; “ 父子君臣” 体现了一种伦理关系; “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说明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与儒家传统道德具有一致性、相通性,人世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史料二 言敬,无如圣人之言。《易》所 谓 “敬以直内, 义 以方外 ” , 须 是直内,乃是主一之 义 。 …… 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 《二程 遗书 》导读 史料表明二程主张只有通过人自身的修养锤炼才能达到体认天理的目的。史料三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 间 , 满 心而 发 ,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象山先生全集》导读 史料表明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 识 ,理学和心学在 寻 求 “ 理 ” 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 质 上区 别 是什么?提示 : (1)方式: “ 格物致知 ” 和内心反省。(2)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 识 , 为 什么 说 程朱理学的出 现标 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提示 : (1)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过去倡导的 “ 天人合一 ” 思想的变通,用 “ 天人一理 ” 的形式加以表达,用 “ 理 ” 代替了过去的 “ 天 ” 。 (2)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史 论总结 ]程朱理学与 陆 王心学的异同项 目 程朱理学 陆 王心学相同点 本 质都是以儒家的 纲 常 伦纪 来 约 束社会, 维护专 制 统 治,遏制人 们 的自然欲求内容 都是 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 继 承了孔孟 “ 仁”“ 礼 ” 的儒学 发 展的新形式,以 维护 封建 统 治影响都有助于 维护专 制 统 治,扼 杀 人的自然欲求;都 强调 社会 责 任和 历 史使命, 对 塑造中 华 民族性格起了积 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 “ 理 ” 是世界的本原 “ 心 ” 是万物的本原方法 论 强 调 “ 格物致知 ” “ 发 明本心 ” 或 “ 致良知”道德 观 以外在的天理作 为 行为规 范 以 “ 内心 ” 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 客 观 唯心主 义 思想 主 观 唯心主 义 思想主 题 二 程朱理学的 历 史影响及 评 价[解 读 史料 ]史料一 北宋大学 问 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载说 : “ 为 天地立心, 为 生民立命, 为 往圣 继绝 学, 为 万世开太平。 ”——( 北宋 )张载导读 史料强调理学家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史料二 “ 万物皆有理 ” , “ 理便是仁 义 礼智 ” ,是人必 须 遵循的道德准 则 ;当人的私欲与准 则发 生冲突 时 , 应 “ 存天理,灭 人欲 ” 。—— 《宋明理学 ·朱熹》导读 史料表明理学把封建伦理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史料三 酷吏以法 杀 人,后儒以理 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 谁 怜之! ——( 清 )戴震导读 史料表明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泯灭人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史料四 理学将 伦 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 为 一体。朱子的 穷 学 问 也不是以 穷 学 问为 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 证实 他心中的 伦 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 …… 因其目的是 “ 卫 道 ” ,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 …… 他 们 的思想, …… 将人欲与天理 对 立,抹 杀 个人私利 观 ,替以后 专 制皇 权 加 强 张 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 观 念代替法律的 倾 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 黄仁宇《 现 代中国的 历程》 导读 史料指出宋明理学的缺陷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四,分析 归纳 黄仁宇 对 中国古代理学缺陷及影响的 认识 。提示 : (1)缺陷:作者指出了理学的严重缺陷,认为理学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对立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抹杀了个人私利观,实质是以卫道为目的,体现了文化性格保守的特点。(2)影响:主要说明理学的消极影响。理学不仅影响了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也影响了近现代社会。如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等。2.文天祥被俘期 间 ,宁死不屈,与 陆 秀夫和 张 世杰被称 为 “ 宋末三杰 ” ,从文天祥身上我 们 能感悟到怎 样 的理学精神?今天我 们该 如何 对 待宋明理学?提示 : (1)感悟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2)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史 论总结 ]1.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 进 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 儒学家 们 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 论 体系 终 于 变 成了哲学理 论 体系。(2)更加 强 调伦 理道德 为 思想核心。理学所 强 调 的 义 理, 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 伦 理道德学 说 ,无 论 是理学哲学的本体 论 、人性 论 、 “ 存理去欲 ” 或 “ 存心去欲 ” 的修养 论 、 “ 格物 ” 或 “格心 ” 的 认识论 、成 贤 成圣的境界 论 、修身 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论 ,均是以 伦 理道德 为 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 带 有明 显 的佛道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是更多地吸收借 鉴 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 义 思想吸收 进 来,把它作 为 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 “ 存天理, 灭 人欲 ” 的道德主 张 。2.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 极:宋明理学重 视 个人主 观 意志力量,注重气 节 、品德,讲 求自我 节 制、 发奋 立志, 强 调 人的社会 责 任和 历 史使命, 对塑造个人与中 华 民族性格起到了 积 极作用。(2)消极:宋明理学 进 一步用三 纲 五常 维 系 专 制 统 治, 压 抑、扼杀 人 们 的自然欲求,更加适 应 了 统 治者 统 治的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 发 展。主 题 三 影响古代中国科技 发 展的因素[解 读 史料 ]史料一 这 些田园 风 味的 农 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 样 祥和无害,却始 终 是 东 方 专 制制度的牢固基 础 ,它 们 使人的 头脑 局限在极小的范 围 内,成 为 迷信的信服工具,成 为传统规则 的奴隶,表现 不出任何 伟 大的作 为 和 历 史首 创 精神。—— 马 克思导读 史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及君主专制的存在,束缚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及缺乏创新精神。史料二 可是他 们 向来主 张 ,研究人 类 的唯一适当 对 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 历 史上,儒家反 对对 自然 进 行科学的探索,并反 对对 技 术 做科学的解 释 和推广。—— 李 约 瑟《中国科学技 术 史》导读 史料主要说明儒学束缚人性阻碍了科技创新与发展。[运用史料 ]1.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 识 , 综 合 归纳 影响中国古代科技 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 (1)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 (2)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3)思想观念及统治者的科技教育文化政策; (4)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2.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的命运有何主要不同? 说 明了什么 问题? 提示 : (1)主要不同体现在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2)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史 论总结 ]四大 发 明 对 西方文明 进 程的影响(1)造 纸术 、印刷 术经 阿拉伯人 传 到欧洲,促 进 了欧洲文化的发 展,推 动 了文 艺 复 兴 和宗教改革,促 进 了人 们 思想解放和社会 进 步。(2)指南 针 的使用,促 进远 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 发现 和殖民 扩张 与掠 夺 ,加 强 了世界各地的 联 系。(3)火 药传 播到欧洲,推 动 了欧洲火 药 武器的 发 展,火器的 进 步促 进 了欧洲采 矿业 和金属制造 业 的 发 展,帮助欧洲 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 贵 族。视 角一 创设 新情境,考 查 宋明理学的主 张1.(2014·课标 全国 Ⅰ ,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 讨论 的 问题 。基于 对 人性的新 认识 ,宋明理学家主 张 “ 存天理, 灭 人欲” ,他 们认为 人性 ( )A.本 质 是善 B.本 质为恶 C.非善非 恶 D.本善 习远解析 “ 存天理,灭人欲 ” 是宋代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二程继承孟子 “ 人性本善 ” 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 私欲 ” 不断膨胀,以致 “ 习远 ” 。只有克服私欲, “ 穷究天理 ” ,才能恢复 “ 本善 ” ,成为圣贤。 A、 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 “ 对人性的新认识 ” ,排除; C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 D项。答案 D2.(2013·福建文 综 , 16)朱熹在《漳州 劝农 文》中 说 : “ 请诸 父老,常 为 解 说 ,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 恶 从善,取是舍非, 爱 惜体肤,保守家 业 ” 。在此,朱熹 ( )A.教 诲 后生弟子遵从 “ 三 纲 五常 ”B.告 诫乡亲 去 恶 从善以 “ 慎思明辨 ”C.灌 输 以 农兴业 思想以存 “ 天理 ”D.劝导 百姓遵循一种 “ 理性 ” 的生活秩序解析 由 “ 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 ” 可知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百姓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故 D项正确。 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题, A、 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