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804414.ppt
- 20160804415.ppt
- 20160804416.ppt
- 20160804417.ppt
- 20160804418.ppt
- 20160804435.doc--点击预览
- 20160804436.doc--点击预览
- 20160804437.doc--点击预览
- 20160804438.doc--点击预览
- 20160804439.doc--点击预览
- 2016080444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0 分钟 分值:9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1.(2015·课标全国Ⅱ卷)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 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B2.(2015·海南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解析: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如能分泌促胰液素,A 正确;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B 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会改变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C 正确;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胞吐方式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D 错误。答案:D3.(2015·四川卷)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解析: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无需水浴加热直接观察,A 错误;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B 错误;对抗链球菌的抗体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C 错误;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 正确。答案:D4.(2015·上海卷)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抑制 HBV 一定能抑制 HDVB.HDV 的感染会促进 HBV 的感染C.血清中检测出 HDV 抗原不一定能测出 HBV 抗原D.血清中检测出 HBV 抗原则一定能测出 HDV 抗原解析:由“丁型肝炎病毒(HDV )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可知抑制 HBV 一定能抑制 HDV, A 正确;但依据题中信息,看不出来 HDV 的感染对HBV 感染的影响,B 错误;血清中能否检测出 HBV、 HDV 的抗原,看有没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且题干中的信息仅仅看到的是对复制的影响,C、D 错误。答案:A25.冬泳运动因其独到的健身效果而备受关注,人在冬泳过程中(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B.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C.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解析:冬泳时,机体散热多,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达到新的平衡,A 项错误;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在血糖调节中,还有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起调节作用,B 项错误;寒冷环境下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多,C 项正确;冷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的,D 项错误。答案:C6.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 1.8%的 NaCl 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一次性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降低,导致细胞肿胀,功能受损。治疗时可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生理盐水,以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使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恢复正常。答案:A7.下列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重感冒病人体温升高B.严重腹泻病人脱水现象C.剧烈运动后机体的 pH 变化不大D.小鼠先天缺乏胸腺,易感染疾病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或者自身调节功能障碍时会导致稳态破坏。感冒发烧、腹泻脱水和小鼠先天缺乏胸腺易染病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机体剧烈运动后的 pH 变化不大,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答案:C8.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甲状腺激素 B.雌性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解析:鱼排卵受雌性激素的调节,淡水鱼不排卵说明其雌性激素分泌不足。但是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物中不可能含有雌性激素。垂体虽然不分泌雌性激素,却能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的发育和雌性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鱼排卵,因此垂体提取物中发挥作用的是促性腺激素。答案:D9.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 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A.刺激 C 处,A、D 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 D 处,肌肉和 F 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兴奋从 E 到 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解析:由图甲可知,刺激 C 处可引起 A、D 处膜电位变化,虽然 AB+BC=CD,但由于CD 间有一突触,故 A 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 D 处的后变化,A 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刺激 D 处,兴奋不能传递到肌肉和 F 处,因此肌肉和 F 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明显增强,B 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从 E 传到 F,C 错误;③的内容物,即神经递质,释放到②中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并消耗能量,D 正确。答案:D10.将某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右图为该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横切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来促进植物的生长B.单侧光来自 b 侧C.a 侧细胞的细胞周期短D.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解析: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A 错误;由图可知 b 侧生长快,所以单侧光来自 a 侧,B 错误;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细胞为成熟细胞,没有细胞周期,C错误;单侧光下植物会向光生长、横放的茎会向远地侧生长,所以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D 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11.(12 分)(2015·海南卷)Na + 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 Na+ 和 Cl- 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 0.9%的 NaCl 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4(2)Na+ 可与____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 pH 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 Na+ 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解析:(1)0.9%的 NaCl 溶液是成熟红细胞的等渗溶液,将红细胞放入 0.9%的 NaCl 溶液中,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形态不会改变。(2)Na + 可与 HCO 、HPO 等无机盐离子共- 3 2-4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维持血浆 PH 值相对稳定。人血浆 pH 的正常范围是 7.35-7.45。(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 Na+ 内流,产生兴奋。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答案:(1)不会 (2)HCO HPO (其他合理答案出给分) 7.35~7.4 (3)内流 - 3 2-4电位变化(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12.(13 分)(2015·广东卷)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各种应激刺激(如寒冷刺激、病菌入侵等)做出反应。(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________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其中激素 A、B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3)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 T 细胞和记忆 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__________。解析:(1)无意识的应激反应中枢在脊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异,并在突触中完成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2)图示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相似,由此可推知激素 A 是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 B 是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当肾上腺皮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属于负反馈调节。(3)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抗体。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记忆 T 细胞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与宿主细胞结合,使其裂解死亡,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答案:(1)脊髓 神经冲动 突触(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负反馈调节(3)浆细胞 记忆 T 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 凋亡13.(15 分)(2016·洛阳模拟)回答有关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实验研究问题:5科研人员在黑暗环境中培养水平放置的豌豆种子,获得图 1 所示豌豆幼苗,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背地(向上)生长的影响。(1)豌豆幼苗中合成 IAA 的主要部位是幼苗的________ 。(2)实验一、科研人员切取幼苗的 AB 段(上胚轴),分别检测 P 侧和 D 侧的 IAA 含量。结果发现 P 侧的 IAA 浓度较高,推测该侧细胞的________生长较快,导致上胚轴向上弯曲,表现出背地性。(3)实验二、科研人员将若干幼苗分为两组,每一组切取 AB 段并纵剖为 P 侧和 D 侧两部分,将其中一组 B 端插入含有 14C-IAA 溶液的试管中,另一组 A 端插入。6 h 后分别测定两组不接触 14C-IAA 溶液一端的 14C-IAA 相对浓度,结果如图 2,A 端插入和 B 端插入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侧运输能力较强。图 3 甲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E)发生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图 3 乙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放大图,据图回答问题:(4)当兴奋在 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侧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切断Ⅰ处,在Ⅱ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则在A、B、C、D、E 中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________。(5)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图乙中[ ]__________________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____结合的能力,从而阻断了兴奋的传递。6解析:(1)生长素合成部位主要是幼芽顶部、幼叶和发育的种子等。(2)由题意知,IAA是由 DNA 转录的 mRNA 诱导产生的.故用 IAA 诱导表达的 PsIAA4/5 基因的探针(即 DNA)与mRNA 进行 DNA-RNA 杂交,可以间接检测 IAA 的含量.根据 P 侧的 IAA 浓度较高、IAA 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故 P 侧细胞的伸长生长较快,表现出背地生长。(3)学生阅读实验过程,通过提取信息,分析实验解结果,可知 A 端插入的幼苗在另一侧测得的 14C-IAA 浓度((极性运输得到的)较端插入的(非极性运输得到的)高,说明 IAA(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单独对照 A 端插入的 P 侧和 D 侧的幼苗的 IAA 浓度,故知道 P 侧的运输能力较强。(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切断Ⅰ处,在Ⅱ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则在A、B、C、D、E 中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 D 和 E。(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吗啡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了兴奋的传递。答案:(1)幼叶(顶端) (2)伸长(3)IAA(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 P(4)负电位→正电位(由负变正) D、E(5)③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14.(10 分)(2015·四川卷,节选)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4 小时胃液分泌量1 假饲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 泌量与步骤 1 相当) +++++++ ++4 只注射与步骤 3 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注: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1)步骤 2 中胃液的分泌是________调节的结果。(2)步骤 3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骤 4 是为了确定在________________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4)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________(填“大于” 、 “小于”或“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解析:(1)步骤 2 中切除胃窦后,胃液的分泌仅是神经调节的结果;(2)步骤 3 的目的是排除体液调节的干扰;(3)步骤 4 中仅注射胃泌素,是为了确定在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4)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答案:(1)神经 (2)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3)神经—体液 (4)神经—体液调节 大于1第 29 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纲解读最新考纲 核心内容 考情播报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2.其他植物激素(Ⅱ)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4.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设计思路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点、运输及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2.实验的设计方法、变量的控制、预实验、实验分组及梯度设置、结合实验现象预测实验结论等1.考查方式:多以坐标曲线或实验设计形式呈现,考查曲线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等。常结合其他实验综合考查,也常出现在有关植物激素的非选择题中,考查实验设计的方法等。2.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属中档题。知识点一 生长素的发现2鲍森·詹森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要向下传递,但实验并没有充分证明,如何补充实验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要传递到下部才能发挥作用?提示:设置对照组,将琼脂片换成云母片或玻璃片,其他均相同。知识点二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运输:3知识点三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知识点四 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1.其他植物激素2.植物生长调节剂41.填写胚芽鞘系列实验的相关结论(1)胚芽鞘感光部位——尖端。(2)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4)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不需要。(5)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6)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2.判断有关生长素叙述的正误(1) (2015·课标全国Ⅰ卷)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2) (2015·安徽卷)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3) (2014·海南卷)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4)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5)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6)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3.判断有关其他植物激素叙述的正误(1) (2015·山东卷)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2) (2015·山东卷)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3) (2014·海南卷)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4)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5)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6)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7)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一、选择题1.(2015·上海卷)植物顶芽分生组织特有的功能是 ( )5A.进行光合作用 B.向光弯曲生长C.类似动物干细胞 D.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解析:顶芽分生组织细胞色素含量少,进行光合作用不是其特有的功能;向光弯曲生长主要指茎;顶芽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分化能力,胚胎干细胞也有很强的分裂、分化能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依靠根。答案:C2.(2016·天津和平区模拟)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时丙酮酸要转运到线粒体内才能被利用B.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总是呈正相关C.浆细胞产生的抗原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组织液D.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解析: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A 错误;一定范围内,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呈正相关,但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呼吸作用到达一定强度后,主动运输的数量不再增加,B 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通过胞吐方式才能进入组织液,C 错误;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这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并积累在侧芽处导致的,D 正确。答案:D3.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解析:草莓果实的发育成熟与生长素、乙烯的作用有关;雪松树冠呈塔形与生长素作用(调节植物生长)的两重性有关;人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所以 A、C、D 三项均与激素作用有关。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是舌的味蕾中的味觉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相关的感觉中枢,产生甜的感觉,属于神经调节。答案:B4.(2015·海南卷)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激素是( )A.脱落酸 B.乙烯 C.细胞分裂素 D.IAA解析: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激素是生长素,即 IAA,应选 D。其他三项均为植物激素,但不是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答案:D5.(2016·开封模拟)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的作用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6①IAA 和 GA 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 GA 的促进效应较 IAA 明显②IAA 和 GA 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③图二表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共同促进细胞的伸长④赤霉素通过自身能转化为生长素而对生长起调节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①IAA 的促进效应较 GA 明显,①错误;②IAA 与 GA 同时存在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②正确;③图二表明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抑制生长素分解促进细胞伸长,③错误;④赤霉素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分解,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对生长起调节作用,④错误。答案:D6.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其生长受抑制C.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解析: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处,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的生长。答案:A7.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生长的影响,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 ( )7A.大于 a 的浓度、小于 a 的浓度 B.大于 c 的浓度、小于 c 的浓度C.大于 b 的浓度、小于 b 的浓度D.大于 a 的浓度、小于 c 的浓度解析:从题图曲线可以看出,大于 c 的浓度时,生长素对器官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即高浓度抑制;小于 c 的浓度时,生长素对器官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答案:B8.(2015·安徽卷改编)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 2,4-D 可防止落花落果D.用一定浓度的 IBA 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解析:同一种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幼根高于幼芽高于幼茎。答案:A9.(2016·杭州联考)为研究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对蜜柑花芽分化不同阶段的影响,科研人员定期进行实验,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花芽诱导期后阶段 CTK 含量大幅上升,有利于细胞分裂和花芽的形成B.花芽诱导期 ABA 含量降低,抑制生长作用减弱,有利于花芽的形成C.诱导花芽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CTK 含量超过 ABA 含量D.花芽形成期 ABA 含量维持较高水平,可能有利于花的形态分化和开放解析:据图可知花芽诱导期后期 CTK 含量大幅上升利于细胞分裂和花芽的形成,A 正确;由于 ABA 影响分化,所以花芽诱导期 ABA 含量降低利于花芽的形成,B 正确;诱导花8芽形成的关键是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C 错误;花芽形成期 ABA 促进花形态分化,D 正确。 答案:C10.(2016·长沙市一中)如图用燕麦幼苗做如下两个实验。①组实验如甲图: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 C 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 A、B 紧贴在 C 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②组实验如乙图:将附有琼脂块 X 和 Y 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天后,胚芽鞘 D 的生长向左,因 B 侧生长素浓度高,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B.两天后,胚根 E 的生长向右,因 B 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C.两天后,胚芽鞘 G 直立生长,因为 X、Y 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D.两天后,胚根 E 的生长向左,因 B 侧生长素浓度低,根的生长慢解析:甲图由于重力作用琼脂块 A 中的生长素浓度低,B 中的生长素浓度高,由于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故胚芽鞘 D 的右侧生长快,左侧生长慢,向左弯曲生长。但是胚根对生长素较敏感,浓度高抑制生长,胚根 E 向右弯曲生长;乙图由于旋转,X 和 Y 生长素浓度相等,促进生长作用相同,G 直立生长。答案:D二、非选择题11.(2015·课标全国Ⅱ卷)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中的X 基因和 Y 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 组,即对照组)、反义 X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 组)和反义 Y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 组)为材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 B 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 X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 C 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 Y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 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其原因是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 35 天时采摘 A 组与 B 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________组。解析:(1)B 组实验与 A 组相比,乙烯释放量减少,说明 X 基因与乙稀的含量有关,C组与 A 组比较说明 Y 基因与乙烯的含量也有关,由此可推测 A 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为 X 基因和 Y 基因,结合 A 组可推测 B 组果实中与乙烯的含量有关的基因是基因 X、Y基因和反义 X 基因。(2)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由此可推知乙稀含量高的(或释放量大),果实成熟早,即 A 组;乙稀含量低的,果实成熟晚,利于储存,即 B 组。答案:(1)X 基因 和 Y 基因 X 基因 、Y 基因和反义 X 基因(2)A 乙烯具有促进了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的乙烯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B12.(2016·北京大兴区模拟)为研究氮元素和植物激素对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将消毒的拟南芥种子播撒在相同成分的培养基表面,四天后随机选取若干株长势相同的幼苗,进行实验。将幼苗平均分为三组后,转入含不同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 48 h,结果如表。(1)第一组实验表明,高浓度的 NH4NO3抑制拟南芥____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_。(2)第二、三组实验表明,NH 4Cl 和 KNO3培养基上幼苗的分叉根毛比例均________,而生长在含有 KNO3培养基上的幼苗______________没有明显变化。10(3)上述三组实验表明高浓度的________(NH 或 NO )对根毛发育的影响更大.+ 4 - 3(4)为排除上述实验中其他离子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设计第四组实验,向培养基中添加相同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解析:(1)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第一组实验,高浓度的 NH4NO3抑制拟南芥根毛伸长生长,促进根毛和分叉毛形成。②第二、三组实验表明,NH 4Cl 和 KNO3培养基上幼苗的分叉根毛比例均增加,而生长在含有 KNO3培养基上的幼苗没有明显变化的是根毛长度。③第一组实验培养基是同时含有 NH 和 NO 的,第二组培养基含有 NH ,第三组培养基含有+ 4 - 3 + 4NO ,比较这三组实验中分叉根毛比例可知:高浓度的 NH 对根毛发育的影响更大。④为- 3 + 4排除上述实验中其他离子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设计第四组实验,向培养基中添加相同浓度的 KCl 作为对照。答案:(1)①根毛伸长生长 根毛和分叉毛形成 ②增加 根毛长度 ③NH + 4④KCl13.请回答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一些问题。(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茎促进作用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________,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2)从图乙中可以读到的信息,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图丙中可以读到以下信息:曲线中 H 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为 g,在 OH 段随生长素浓度升高,______________,HC 段随生长素浓度升高,__________________。(4)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生长,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_____________。(5)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2 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__________。(6)若植物水平放置,图丙表示作用于根的生长素浓度,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解析:(1)由图甲可知,对茎起促进作用的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是 10-4 mol·L-1 ,此浓度对根表现为抑制作用。(2)图乙反映的是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样。(3)注意 OC 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都为促进作用,生长素浓度大于 i(C 点以后)才表现为抑制作用。(4)植物幼苗茎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大于向光侧,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m 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m,小于 2 m。(5)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大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2 m 时,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 m。(6)植物水平放置,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对根来说,高浓度抑制其生长。答案:(1)抑制作用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2)在水稻田里使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水稻的生长,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促进作用增强 促进作用减弱(4)大于 m,小于 2 m (5)小于 m (6)大于 i 小于 i1第 28 讲 免疫调节考纲解读最新考纲 核心内容 考情播报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主要是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其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高考的热点1.考查方式:常单独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基本概念,结合生活中的疾病和免疫的模型考查特异性免疫。命题素材多来自生活实际中的疾病和科学杂志。2.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属中档题。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1)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对吗?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2)所有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吗?提示:免疫细胞中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但它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余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的功能2知识点三 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1)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如果没有吞噬细胞或 T 细胞,体液免疫能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为什么?提示:会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或保留小部分体液免疫。因为大部分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 T 细胞的呈递才能刺激 B 细胞,只有少部分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2)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别有哪些来源?提示:初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来自 B 细胞,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来自 B 细胞和记忆细胞。(3)如果小鼠的胸腺被破坏,则对细胞免疫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会丧失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知识点四 免疫功能失调31.判断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叙述的正误(1) (2015·上海卷)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2) (2014·山东卷)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 (2014·江苏卷)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4)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 (×)(5)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T 细胞和 B 细胞 (√)(6)吞噬细胞和 B 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7)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8)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2.判断有关特异性免疫叙述的正误 (1) (2015·课标全国Ⅱ卷)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作用 (√)(2) (2015·北京卷)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可裂解乙肝病毒 (×)(3) (2014·江苏卷)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 T 细胞。 (×)(4) (2014·江苏卷)人体内的巨噬(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5)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3.判断有关免疫功能异常叙述的正误(1) (2015·浙江卷)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2)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3)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4)HIV 侵入机体后只攻击人体的 T 细胞,从而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丧失功能 (×)(5)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4.免疫失调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连线)4一、选择题1.(2015·课标全国Ⅱ卷)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解析:抗体在内环境中起作用;A 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形成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溶菌酶杀灭细菌是利用酶将细菌细胞结构破坏而实现杀灭细菌;B 错误。致癌因子的种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素、病毒致癌因子,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与人体细胞癌变有关,C 错误。答案:D2.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C.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D.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解析: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细胞是效应 T 细胞。答案:D3.(2015·上海卷)一些细菌能借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抵御外来入侵者,而其自身的基因组 DNA 经预先修饰能躲避限制酶的降解。下列在动物体内发生的过程中,与上述细菌行为相似的是 ( )A.巨噬细胞内溶酶体杀灭病原体B.T 细胞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C.组织液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D.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解析:由题干可知细菌能借助限制酶抵御外来入侵者而自身的基因组 DNA 却不受影响。巨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利用多种水解酶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由于膜的包裹和保护,水解酶不能与自身蛋白接触,故不能降解自身。由此可见两者的防御机制具有相5似性,A 正确。答案:A4.(2016·承德联考)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效应 T 细胞实现,下列过程中属于细胞免疫且对抗原物质的消灭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是 ( )A.消灭机体内的结核杆菌B.消灭肿瘤细胞或同种异体移植细胞C.消灭侵入人体的 SARS 病毒D.消灭细菌外毒素解析:A 属于细胞免疫,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组织细胞,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死亡,抗原释放,再与抗体结合,最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B 属于细胞免疫,肿瘤细胞是自身异常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细胞是属于器官移植的范畴,这两者都与 A 和 C 不同,不是病原体入侵组织细胞,不需要组织细胞裂解释放抗原的过程,因而也不需要抗体结合等消灭过程。这里发挥作用的仍然是效应 T 细胞,所以,是细胞免疫。C 属于细胞免疫,SARS 病毒侵入机体组织细胞,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死亡,抗原释放,再由抗体结合,最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D 属于体液免疫,细菌外毒素是抗原,进入人体内环境后,直接由抗体发生作用,故为体液免疫。答案:B5.(2015·福建卷)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C.效应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死亡D.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相关理论,效应 T 细胞通过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发挥免疫效应,不具有传递抗原的作用,患者的胰岛 B 细胞受损死亡导致胰岛素合成分泌减少,胰岛素水平下降;患者由于 T 细胞过度激活,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胰岛 B 细胞受损,不能使用免疫增强剂治疗;由于是自身的 T 细胞过度激活导致攻击自身的胰岛 B 细胞死亡导致疾病,所以属于自身免疫病。答案:A6.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解析: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A 错误;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B 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C 错误;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D 错误。答案:B7.(2016·黄冈联考)关于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B.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起作用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D.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6解析: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浆细胞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A 正确;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发挥作用,B 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C 正确;机体衰老损伤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也是抗原,D 错误。答案:D8.(2016·湖南师大附中)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 ,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B. “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 T 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C. “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解析:蛇毒是抗原,A 正确;“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能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过程,B 错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会激发马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 正确;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激发马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足够数量的相应抗体,D 正确。答案:B9.下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 与 d 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D.c 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 a 时间注射的疫苗类相似的抗原的刺激解析: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存留时间各不相同,应该是由不同疫苗刺激后形成的不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不能再与抗原结合。图中 c 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 b 时间段更快、更多,这是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即受到与 a时间注射疫苗相类似抗原的刺激。答案:B10.(2016·邵阳模拟)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的过程(注:数字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7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C.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 T 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D.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 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 T 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解析: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MHC-Ⅱ为分泌蛋白,是在细胞质中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B 错误;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 T 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C 正确;MHC-Ⅱ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 MHC-Ⅱ抗原复合物,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 T 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D 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1.(2016·洛阳调研)人体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以下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请回答:(1)该图示意了特异性免疫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细胞 A 分泌的物质Ⅰ是________。(2)细胞 B 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形成,在细胞 B 中对物质Ⅱ加工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试写出在物质Ⅱ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用→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8(3)免疫细胞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图示知,A 为 T 细胞,B 为浆细胞,Ⅰ为淋巴因子,Ⅱ为抗体,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2)浆细胞可由 B 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对抗体进行了加工,抗体合成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其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 DNA→RNA→物质Ⅱ。(3)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答案:(1)体液免疫 淋巴因子(2)B 细胞或记忆细胞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NA→RNA→物质Ⅱ(3)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防卫、监控和清除12.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2)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3)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和⑨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____。(4)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2)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3)图中②可以分化出⑥⑦,⑥可以产生抗体⑧,由此可以判断②为 B 细胞;③可以分化出④⑤,④可以进一步分化,由此判断④为记忆 T 细胞,⑨为淋巴因子。(4)当相应病原体再次进入人体时,人体会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记忆 B 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 T 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答案:(1)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答出两个即可)(2)非特异性(3)B 细胞 记忆 T 细胞 抗体 淋巴因子(4)初次免疫后,人体内已存在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记9忆 B 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 T 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13.(2016·大同模拟)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 2。(1)实验一中,对 B 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 A 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2)从图 2 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 A 组小鼠的 T 细胞后,在4 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____,说明该组 T 细胞(活化 T 细胞)______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 T 细胞或血清的______天。解析:(1)实验中,对比分析:对 B 组小鼠进行注射生理盐水的处理,是作为 A 组小鼠注射细菌 X 的对照处理。(2)结合图 1 分析图 2 结果,从图 2 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 A 组小鼠的 T 细胞后,在 4 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该组 T 细胞(活化 T 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T 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细胞内。(3)根据题意,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 X,分析图 2 可知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 T 细胞或血清的前 1 天。答案:(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 X 前 114.(2016·深圳外国语学校调研)乙酰胆碱是一种可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10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乙酰胆碱受体。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 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 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物质 A 是______,细胞③通过________过程产生细胞④⑤。(2)在图甲中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 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______(填代号),物质 B 与 α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是________。(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______。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α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解析:(1)观察甲图可知,细胞⑤能产生抗体,可知其为浆细胞,该过程为体液免疫,④为记忆细胞,③为 B 细胞,②为 T 细胞;细胞①能摄取抗原,并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②T细胞,可知细胞①为吞噬细胞;T 细胞产生的物质 A 能作用于 B 细胞,可知物质 A 为淋巴因子;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图甲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为浆细胞,即细胞⑤;抗体与 α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为人体的内环境。(3)人体在恐惧时产生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该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⑥为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当兴奋传导到该部位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分析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能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答案:(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 (2)⑤ 内环境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正电位 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