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专项突破练8 人口与城市 湘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专项突破练8 人口与城市课件 湘教版必修2.ppt
-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第20讲 城市空间结构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第20讲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2.ppt
-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项突破练 8 人口与城市一、选择题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回答 1~2 题。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 B.a、c、dC.a、b、d 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a B.b C.c D.d答案 1.C 2.B解析 第 1 题,a 城市老年人口较多,劳动力不足,往往是因为迁出青年人口较多;b 城市20 岁左右青年人口、d 城市 30 岁~50 岁中年男性人口的比重明显增加,应为外来人口迁入造成的。第 2 题,从事文化教育的服务对象多为青年,图 b 中该城市这部分人口所占比重很大。读“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示意图” ,回答 3~4 题。3.1982 年~2008 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 )2A.一直持续增长 B.增速在不断减慢C.增速在不断加快 D.呈现波动增长4.下列行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是( )①制造业 ②建筑业 ③家庭护理 ④食品服务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3.A 4.D解析 第 3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 年~2008 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持续增长,在 2009 年有所下降。第 4 题,制造业和建筑业所需要的男性劳动力比重大,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会引起人们对男性的重视,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而家庭护理和食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会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木桶定律是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该定律适用于某地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测算。下表为我国某城市某时期不同指标下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题。指标数值人口基于人均建设用地基于人均居住用地基于可供水资源基于生态环境适宜人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最大人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测,该城市( )A.可供水资源最为充足 B.人口合理容量是 63.80 万C.环境承载力为 210.35 万 D.人均居住用地最为短缺答案 B解析 依据木桶定律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表中显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都是人均建设用地,据此可判断人口数量。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 1990~2010 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 6~7 题。36.1990~2010 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答案 6.A 7.D解析 第 6 题,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等于自然增长人数,再用自然增长人数加上迁出人数等于增长人数,经计算可知,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①地区。第 7 题,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区人口呈减少趋势,则劳动力数量会减少。远东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市城市化过程及该市距市中心地租水平变化图” 。读图,回答 8~9 题。8.图甲反映了该城市可能( )A.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B.出现再城市化现象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出现大量卫星城9.若图乙箭头方向表示数值增加,则图中 b 地最可能位于( )A.旧城中心区 B.远郊地区C.新兴工业区 D.城市环行道路沿线答案 8.A 9.D解析 第 8 题,图甲中该城市城乡过渡区面积增长速度后来大大超过了城市核心区,反映了该城市可能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第 9 题,图中 b 地距离市中心较近,但不是旧城中心区,也不是远郊地区,而新工业区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区,b 地地租水平较高,最可能位于城市环行道路沿线,交通便利。4下图为“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 。读图,回答 10~11 题。10.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该地区最可能( )A.属热带雨林气候 B.地势起伏小C.河流自南向北流 D.盛行东北风11.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行政因素 B.乙—历史因素C.丙—社会因素 D.丁—经济因素答案 10.B 11.D解析 第 10 题,读图,城市各功能区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仓储区,呈“摊大饼”式向外扩展。城市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分布,说明该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起伏小。热带雨林气候区不产苹果。丙处是工业区,应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工业区位于东北部,应是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可知该地盛行西南风。第 11 题,该城市功能区甲是中心商务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市场。乙是住宅区,主导因素是河流。丙是工业区,主导因素是水源,丁是仓储区,主导因素是地价低,交通便利,属于经济因素。下图为“我国某工业城市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 12~13 题。12.该城市市区年降水量大于郊区的原因是( )A.海拔高,多地形雨B.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C.受台风影响大,多台风雨D.受冷锋影响大,多锋面雨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可能表示重化工业区的是( )5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2.B 13.C解析 第 12 题,市区比郊区气温高,对流旺盛,且烟尘物质多,因此城区比郊区降水多。第 13 题,图中③地气温最高,热岛效应最强,由此推断该地最可能为重化工业区。(2014·重庆文综)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 90m 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2011 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 14~15 题。14.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15.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节约建筑用地B.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建筑能耗D.扩大用地规模答案 14.C 15.A解析 第 14 题,香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从而导致地价高,因此楼房注重向高层发展。第 15 题,楼房越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越高,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楼房越高,通风照明、电梯等能耗越高,故 C 项错误。楼房越高,单位面积的人流量和车流量越多,交通压力越大,故 B 项错误。二、综合题16.读“世界人口年龄系数示意图” ,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四条曲线中,已知 A 曲线是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龄系数,判断另三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是________;代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年龄系数的是________;代表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是________。(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时间发展上世界老龄化程度有________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老龄化进程也存在着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3)图中显示出大约在________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大约到________年,世界上的老年人口将多于少年儿童人口。(4)发展中国家在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宜采取的人口政6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 D B(2)不断提高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3)1998 2050(4)人口增长过快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7.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下图所示通商口岸的选址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图中 A、E 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2)影响 A、B、D、E 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 A、B、C 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4)下列城市区位分析正确的是( )①我国北方平原多,城市多沿交通线分布 ②南方水网密布,多沿河设城 ③西北地区,绿洲是城市的良好区位 ④青藏地区城市多沿河谷分布 ⑤重庆有“山城”之称,山区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 (1)A 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E 位于河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2)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经济发达(农业发达,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长江或河流)供水方便。(3)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4)C解析 (1)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可判断出 A 为武汉市,E 为上海市,再结合城市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河流)对城市选址的影响分析。(2)A、B、D、E 城市的区位既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地形(平原)、气候(季风)、河流(长江)等,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发达,农业7基础好)。(3)依据图中的信息可知 A、B、C 三城市分别为武汉、九江、南京,再结合我国的铁路分布特点,判断出铁路线。(4)重庆有“山城”之称,并不能说明山区就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山区城市选址应在地势低平、水源充足的河谷地带。1第 20 讲 城市空间结构考点一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2.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城市区位因素含义 特点 实例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中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经济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如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的空间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邻近矿产资源地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邻近铁路及铁路交会处形成铁路枢纽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深圳、珠海的发展得益于其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2(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河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提示 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即城市密集地区必然是人口密度高、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反思归纳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012·大纲全国文综)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下图,完成 1~2 题。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2.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3C.陆路交通方便 D.水路交通枢纽答案 1.D 2.D解析 本题组以区域人口密度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密度及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第 1 题,图中显示,该区域人口沿河分布于地势较为低平的地区,影响因素为河流与地形。第 2 题,据图中信息及河流判断,该区域为四川盆地,甲城为成都、乙城为重庆,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与成都相比,水路交通便捷是其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优势所在。3.(2013·四川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 A 城;首都 B 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答案 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城市分布较密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解析 结合图例、图示,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要从总量上多少、具体分布、城市级别三方面回答。方法技巧 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考点二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42.城市功能分区(1)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3)中心商务区①主要功能:具有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②特点Error!3.城市空间结构(1)西方:有 A 同心圆、B 扇形和 C 多核心三种理论模式。(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又因地制宜,自由布置。提示 城市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显的界线;二是在同一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如商业区中也会有住宅、行政用地等,只是住宅、行政用地等相对商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小。反思归纳 城市土地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2.主要城市功能区的比较功能区 形态 区位特征 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中心商务区: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5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集聚成团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方法技巧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1)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下游。(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题组一 城市功能区判断和地域结构特点分析(2015·四川文综)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 0:00 时和 10:00 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 1~2 题。6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答案 1.C 2.B解析 第 1 题,仔细读图可知甲地带 0:00 时为休息时间人口密集,10:00 时为上班时间人口较少,应为住宅区,C 项正确;而行政区、商务区、工业区人口集聚状况与住宅区相反,故 A、B、D 项错误。第 2 题,该城市地域结构大致以中心商务区为圆心向四周成同心圆模式扩展,形态为团块状;而山地、丘陵、河谷地区城市往往呈条带式,故 A、C、D 项错误,B项正确。题组二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2015·天津文综)图甲、图乙分别表示 H 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 15 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3.结合图乙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7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答案 D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出商业区的分布状况;与 15 年前相比,现在工业区布局分散;从人口分布来分析,也不能判断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据图分析,路网密度中部、南部增大。题组三 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分析(2011·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 。读图回答 4~5 题。4.与图中 M—N 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5.图中 P 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便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答案 4.C 5.D解析 第 4 题,从图例可以看出,从 M-N 的地价等级变化为六类~五类~四类~三类~四类~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六类,符合图 C 的地价等级变化特点。第 5 题,P 区域地价等级为四类,虽然交通便利,也在市中心,但是受铁路的影响,噪音较大,地价比周边地区低。读图技巧 城市地租水平线的判读,关键抓住两点:(1)地租由高值中心向四周降低,一定地段出现地租次高峰。(2)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这两个基本影响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有时需要根据信息确定市中心位置;交通通达度一般市中心最高,环线与干线交会处次之,城市外围较低。反思归纳 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影响因素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8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1)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地租高低的影响(2)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1.基本图形9城市中地租随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变化而变化的图形表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多种形式,如上面所示。(1)坐标图主要反映城市地租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一般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并非呈正相关,地租的起伏还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2)立体图形象地展示了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一般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3)地租分布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地租的变化,一般地租数值由内向外递减,但由于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处多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在局部地区还会出现闭合,要结合图示信息从交通、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2.判读方法(1)地租由高值中心向四周降低,一定地段出现地租次高峰。(2)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这两个基本影响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有时需要根据信息确定市中心位置;交通通达度一般市中心最高,环线与干线交会处次之,城市外围较低。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 题。1.2010 年,a、b、c、d 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这四处( )10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2.2010 年,c 处最可能是( )A.文化区 B.商业区C.住宅区 D.工业区思维过程 三步读图:本题图为“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横坐标表示找与城市中心距离,另一横(斜)坐标表示地租水平。:析:1.D 2.C答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 1 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 2 示意地租变化。据此回答 3~4 题。113.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风;自西向东B.西北风;自东向西C.东南风;自东向西D.东风;自西向东4.图 2 中曲线能反映图 1 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3.A 4.D解析 第 3 题,根据图中指向标、轻工业区和重化工业区的位置,可以判断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西风,河流大致流向是自西向东。第 4 题,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离城市中心区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图 1 中甲—乙一线依次经过铁路、河流和两条主要公路,郊外铁路两侧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地租最低;河流和两条主要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其中左边公路贯穿整个城市,交通通达度高,地租高。考点三 中心地理论1.概念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2.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2)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为六边形,且各级中心地的六边形大小也不相同。(3)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反思归纳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1.城市等级与城市功能、数目、服务范围的关系122.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大题组一 城市服务范围(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答案 B解析 根据城市等级体系原理,可以推导出服务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范围有相关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最大,⑤是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有明显的服务边界,所以③是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为周围乡村提供服务应该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为⑥。题组二 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功能(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 2~3 题。132.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3.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答案 2.D 3.A解析 第 2 题,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该城市临河而建,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同时图中有桥梁经过,说明陆路交通也比较便利,故水陆交通便利,D 项正确。第 3 题,从材料可知该城市为北宋都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故以行政职能为主,A 项正确。答题模板 城市区位选择分析模板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城练出高分模拟题组1.下图所示各区最适宜居住的是( )答案 C解析 C 图显示盛行风为西南风,图中工业区位于偏东方位、居住区位于西部,同时二者之间还有绿化带隔开。这样居住区不会受到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大气环境较好,最适宜居住。2.读“新商业空间区位类型示意图” ,如果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的仓储商场,则该商场适宜建在( )14A.郊区新城 B.城市边缘区C.城乡结合部 D.城市核心区答案 C解析 图中城乡结合部连接市中心和郊区新城,具有市场优势,同时此处地价要低于市中心,具有成本优势,故适宜建设大型仓储式商场。下图为“世界某特大城市 20 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及分布的变化示意图” 。据图回答 3~4 题。3.若城市布局合理,由上图可判断,符合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应如下图中的( )4.由该城市工厂的变化得出( )A.工厂的布局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B.工厂的布局变化是该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C.工厂的数量变化导致了该城市逆城市化现象D.工厂的数量及分布变化减轻了城市的环境压力答案 3.C 4.A解析 第 3 题,图中工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方位,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工厂一般不宜布局在城市上风地带,依此分析,若该城市工厂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可能为东南风和西北风,15故 C 正确。第 4 题,该城市中心区工厂不断向城市郊区转移,可能是城市中心区地租上涨、环境要求更高导致的,最终使中心区发展为商业中心,工厂转移到郊区,这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图Ⅰ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 ,图Ⅱ是“该城市某地铁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 5~6 题。5.据图Ⅰ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6.据图Ⅱ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C.工业区 D.文化区答案 5.A 6.B解析 第 5 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图中甲地有多条地铁线相交,在四地中交通条件最好,故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第 6 题,从该地铁站 6 时~21 时进出站人数可看出,6 时~9 时为刷卡进站高峰,说明该时间段有大量人员离开此地,在 18时~21 时为刷卡出站高峰,说明有大量人员进入该地,与住宅区情况一致。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递减示意图” 。读图,完成 7~9 题。167.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A.一环路 B.二环路C.三环路 D.环城路8.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9.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市中心市场萎缩 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⑤市中心人口减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答案 7.C 8.B 9.D解析 第 7 题,根据图示及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可知,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区可拓展到三环路。第 8 题,由于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纷纷外迁。第 9 题,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和交通,近年来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一方面由于二、三环路地租较低,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心市场的萎缩;更重要的是二、三环路交通便利,能够为商业活动带来大量消费人群,满足其市场需求。10.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 1 图 2(1)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b、c、d 四区域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原因是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最合适的选址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该城市近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断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并预测 30 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答案 (1)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文化区(2)d 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污染小(3)乙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接近铁矿资源产地;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4)该地目前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30 年后该城市处于老龄化阶段,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储蓄和消费行为改变,社会需求不旺,影响该城市的经济增长等。解析 (1)此题考查城市功能区,对各功能区的特点、分布了熟于心,方可迎刃有余。从图1“某城市规划简图”中可知,①位于城市内部,所占据的面积最大,为住宅区,②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为商业区,③位于城市边缘,铁路沿线,为工业区,④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上游,该地常年吹东北风,故又位于城市的上风向,靠近丘陵环境优美的地方,为文化区。(2)此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分析,需从图中充分提取信息。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a 位于城镇北部边缘,靠近铁路,噪声较大。b 位于城市左侧郊区,盛行风的下风向,且占用农田。c 位于城市南侧近郊,有公路经过,但要占用农田。d 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河流的上游,污染小,有公路经过,靠近文化区,且接近丘陵地区,环境优美。(3)钢铁工业基地应设在乙处,因为乙处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城区污染小,又因为水源充足,接近铁矿产区,并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4)从图 2 中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可知,该城市目前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30 年后该城市将处于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较重等问题,并会影响该城市的经济增长。高考题组(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中楼高表示 2000 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 11~12 题。18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 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 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 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 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12.关于 2000 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 Q 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11.D 12.B解析 第 11 题,读图可知,1982~2000 年,甲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在逐渐下降,乙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在逐渐上升,故 A 项错误;1982~2000 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都在上升,故 B 项错误;2000 年甲城市的人口密度不论在哪个地段都大于乙城市,且甲城市的占地面积远大于乙城市,说明 2000 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大,故 C项错误;比较甲、乙两个城市,不论人口还是占地面积,甲城市都远远大于乙城市,说明甲城市的等级高于乙城市,故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小,故 D 项正确。第 12 题,根据图中 2000 年甲、乙两城市的商务楼相对高度可知,甲城市的 M 处不是商务楼最高处,说明 M处不是中心商务区,故①错误;乙城市的 P 处是商务楼最高处,说明 P 处是中心商务区,故②正确;甲城市的 N 处人口比周围地区多,且商务楼的高度比周围地区高,说明 N 处分布着19卫星城,故③正确;乙城市的 Q 处人口数量不比周围地区多,商务楼高度也不比周围地区高,说明没有卫星城分布,故④错误。综上所述,B 项正确。(2014·山东文综)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 ,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 13~14 题。13.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14.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答案 13.B 14.A解析 组团式城市是在城市市区及近郊范围,组成城市功能整体的各部分,由三个及三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散并相隔一定距离的集中功能区团块,通过便捷的交通连接形成的一个城市实体。第 13 题,组团式城市各部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联系,故 A、C 错;城市各部分内部主要功能区相对齐全,所以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故 D 错;各部分之间有林地相隔,避免了集中布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故B 对。第 14 题,物流园区占地广,需要有较低地价的土地;需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物资的集散。①处在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便利,交通条件优于②③④处。化工园区对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水体污染与大气污染。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市区地势总体是东南高、西北低,③处位于郊外,地势较市区低,且处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故选 A。15.(2011·北京文综)读图,回答问题。20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 3 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答案 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解析 读图可以看出,该地城镇主要分布在绿洲上。喀什、和田与民丰 3 个城镇等级越来越低,其服务范围也就越来越小。1第 21 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一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地区 特点发达国家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②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③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2④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⑤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发展中国家①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推进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不平衡,水平较低的分布在亚洲和非洲,水平较高的分布在南美洲中国的城市化①城市化进程快;②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反思归纳 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特点 原因起步早 产业革命早水平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一些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特点 原因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亚非国家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总体水平低,且不平衡南美洲国家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的压力增大;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③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方法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时间 19 世纪~20 世纪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3拥挤 产业的发展图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题组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 1~2 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 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 1.B 2.A解析 第 1 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 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 34%左右,B 项符合题意。第 2 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4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我国。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 项符合题意。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题组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3.(2015·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比重/% 17 13 8 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答案 D解析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 A 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 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过程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2)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2.城市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3)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5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反思归纳 城市化的不利影响及措施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6题组一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 2003~2013 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 1~2 题。1.据图推测,2003~2013 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 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 1.D 2.C解析 第 1 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 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 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 D 项正确。第 2 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 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 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 C 项正确。题组二 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2015·全国文综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7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答案 C解析 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 项正确。练出高分模拟题组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图” 。读图,回答 1~2 题。1.下面有关该市的描写,较合理的是( )A.河流由西向东穿过市区南部,河水波光粼粼B.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由东南方向直抵市中心C.图中相对高度最大值可达 60 米D.该市三个工业区,半环状相连绕城分布2.下面对该城市产业区,叙述正确的是( )A.高新区受地质灾害威胁最小B.化工区的合理性体现为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C.轻纺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离市区太近D.化工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位于市区冬季风的上风向答案 1.A 2.B解析 第 1 题,等高线的凸向和河流流向相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图中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A 正确。结合指向标,笔直的大道由西北通向市中心,排除 B;图中山峰的海拔在 60米~65 米,最低处海拔为 5 米~10 米,相对高度最大值不能等于 60 米,排除 C;图中三工8业区不是相互连接的,排除 D。第 2 题,高新区附近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排除 A;轻纺产业对市区的污染程度轻,且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可以接近市区,排除 C;化工区对大气、水污染严重,应该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和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在城区河流的下游。图中化工区在夏季风的上风向,排除 D。下图为“我国 1982 年~2007 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 。读图,回答 3~4 题。3.1982 年~2007 年,我国(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4.图示信息显示,1982 年~2007 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答案 3.D 4.C解析 第 3 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 4 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人口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土地城市化是指某一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条件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下图为“1994 年~2008 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 。读图,完成 5~6 题。95.1994 年~2008 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与人口城市化速率( )A.都在 2002 年速率达到最大B.呈现波动上升趋势C.都先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D.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6.1993 年~2008 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 )A.农业人口比重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B.建成区土地规模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C.建成区非农人口密度不断下降D.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占据主导答案 5.D 6.C解析 第 5 题,读取图中信息,人口城市化率在 2003 年速率最大,A 错。图中折线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B、C 错,D 正确。第 6 题,因图中两类数据一直大于 0,说明此期间城市土地面积不断增大,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占主导。故 C 正确。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 7~8 题。7.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10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8.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 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 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答案 7.A 8.D解析 第 7 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故 A 正确;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故 B 错误;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故 C 错误;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故 D 错误。第 8 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补给地下水,雨季地表径流增多,故 A、B 错误;城市化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强烈的人为活动,这些活动对土地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打破养分平衡,导致生态功能下降,土地质量下降等方面,故 C 错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故 D 正确。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材料二 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图甲)和北京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乙)。11(1)依据图甲,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2)说出图甲、图乙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3)1949 年~1958 年和 1998 年~2008 年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 (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第Ⅲ阶段:向东。(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3)1949 年~1958 年:政治中心的确立;医疗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量大。1998 年~2008 年: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等。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可以看出,第Ⅱ阶段主要向北(或西北)发展,第Ⅲ阶段主要向东发展。第(2)题,图中直接反映出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用地规模的扩大。第(3)题,1949 年~1958 年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首都,随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较快;1998 年~2008 年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高考题组(2015·全国文综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10.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答案 D解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 A、B 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地表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 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 D 项正确。(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 11~12 题。121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1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答案 11.A 12.D解析 第 11 题,北京市郊区中双向路段都是进京方向出现了拥挤现象,而出城方向畅通,说明了人口由郊区向城区移动,正好是上班期间,故选 A 项;12 点和 14 点在进京和出京两个方向上人口流动数量差别不大;18 点应该是出京的方向出现拥挤现象。第 12 题,北京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区房租高,所以出现了钟摆式的交通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直接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合理,也无可操作性,而应该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故 A 错误;发展城市中心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的投资环境,更会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 和 C错误;通过迁出城市中心部分企事业单位,从而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即可减缓钟摆式的交通现象,D 正确。(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 。据此完成 13~14 题。1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1314.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答案 13.D 14.B解析 第 13 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 D。第 14 题,根据材料, “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 B。15.(2012·上海地理)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 年常住人口约 138.93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 2009 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 16.31 万人,比 1999 年减少了约 25%。材料二 2009 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 858 个,比重为 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 811 个,比重为 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 715 个,篮球场506 个。 “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 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 100%。(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 2009 年比 1999 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答三点即可)(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任答两点即可)14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 1978 年及 2010 年乐清市产业结构变化图可知,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2)通过对材料二和乐清市产业结构变化图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设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3)此题关键是对“就地式城市化”特点的理解,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渐向城镇转化,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