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值得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人文地理随笔2O06 年第 4 期总第 90 期文章编号:10032398(2006)04-0127-02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着人文地理随笔王恩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是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并立的三大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居于主要地位.但是,在五十年代以来的我国,人文地理学却走了一条曲折道路.当时,学习苏联,在自然地理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以保有一席之地,可是,人文地理学却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处于厄运,被戴上资产阶级的科学帽子,打入另册.结果,在学校的课表上销声匿迹,原来讲授人文地理的
2、教员不得不改行,讲授其他课,学校中是没有教员教此课,学生也无从学该课.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于八十年代初,我国人文地理学老前辈李旭旦先生才大声疾呼恢复人文地理学,得到地理学界的强烈反应.从八十年代开始,人文地理学在我国则由恢复转向发展之路.到现在已有四分之一世纪,情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校已将人文地理学到为本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教学人员,研究内容,参予国家建设都有很大发展,都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与应用相比,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则发展有些不足.由于人文地理是人与地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扩散和变化.这种人文现象不仅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还受各种人文环境的影响,所以研究人文地理不仅应
3、了解自然地理,还应了解生活于地理环境中的人.他的生活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种种制约,而且也在利用环境中造环境,“塑造自身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高潮中,人文地理学家也热火朝天的参加这一高潮.与此相比,在理论与思维研究方面显得较弱.特别是能够有既了解中国又能了解西方的学者出现,给人文地理的发现以新的推动.可是,从美国学习回国学者中,我了解到学人文地理的很少.听说,在美国读人文地理学位,需要补些人文方面的课程,不如学技术快(因为学技术,双方的技术基础差异不大,语言术语掌握较快),加上在美国就业较易,所以学地理信息系统的较多,人文地理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却成了冷门).唐晓峰教授,原在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
4、大地理系,读候仁之院士的历史地理研究生.不久,去了美国希拉丘兹大学读博士学位.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回国后,在北大接替杨教授地理学理论与思想方面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他幼年成长于北京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京味.正是由于他这种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以及自身的历史环境,近年来,他所写的短篇汇集成册,三联书店以(人文地理随笔出版(2005 年 1 月).书中七十多篇,文章不长,但所涉及面什广.他的这些随笔,我读了之后,颇有收获,我感到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有物,把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充份淋漓的表达出来,并从中学到诸多的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原来位
5、友人,寄给我一本美国人文地理学名家段义孚着作(逃避主义的中文译本,我看了,但是很难抓着其思想的脉络.在我向他请教,并读了他随笔中_j 丕地理学人情.之后,才开始有了些认识与理解,再读段的着作就有了一些体会.可见,学习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思维,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光从字面上的理解,很难抓着要害.如果有人能从中经过自身的消化,理解,结合中国的思想文化,通俗而深入浅出的予以介绍,可以使学者避免弯路,较快获得正确认识.唐晓峰的随笔.,并不是随心之作,而是学贯中西潜心研习之后的有感而发.所以,对那些关心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思维的人,学习缺乏合适书籍,研读缺人指点,看书又缺时间,则该随笔.文章不长,内容
6、通俗易懂,读后细细回味,定会获会启发,故值得一读.下面,对这些文章作些介绍.随笔分两部分,上篇共六十一篇文章,占全书份量的三分之二,笔者认为是笔调墩轻松.第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纪念甲骨文发现 100 周年.甲骨文古拙,文辞的简略.考古学与古文献学研究证明,商代的政治文化,精神文化已有很高的水平,原来怀疑是晚出的东西,不少都在甲骨卜辞中发现了存在的证据,比如干支的使用.几十万块甲骨卜辞材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材料,所记录的内容十分可观,其中地理一项,所含信息不少,可以说是中国地理记录史的第一篇.如果对卜辞中提到的山川,地名王畿,邦方,城邑都弄明白,不仅恢复了商时的人文地理,对商时的政治,
7、社会有更深的了解.第二篇晰代工程与晰地.工程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在断定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准确时间,意义十分重大.但事情的时空属性必然是交织在一起,文明在哪里发生,发展,壮大,又先后朝看哪些地理方向,如何四面步步壮大,都需晰地研究,如晰代.与晰地准钩,我国文明发生问题就会更加清晰明白了.关于人地关系,他在观天文,察地理一-文中写到,在没有声光化电的古代,夜幕一降,地上一片黑暗,只有群星灿烂在上,有亮有暗,有动有恒.人们每夜仰视群星,大动思维,遂将天上的星座与地上的区域相对应.因此,在我国古人眼里,国家幅员之辽阔,与天廓近似,所以当皇帝叫I 坐天下,治理国家叫治理l 天下.古人又以为天上动静
8、与地上动静有关,遂时观天文与察地理合而为一.接着,唐在从傀话到话“的一篇中谈到 ,古人地理思想是人神混在一起讲,不过,在人神间,不强调人间的事,而以天2OO6 年第 4 期总第 90 期神的作用为主.名山大川都具神性,地上之人遂崇拜名山大JIIo 老子出来,不相信天地鬼神和占验的话.孔子学说亦不信鬼神.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多讲1 人话“,少讲“鬼话“,这在中国地理思想史上,具有主要意义.关于我国国家起源这一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我国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关注的焦点,他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作出分析.在国家起源的“地理机会一文中 ,他提出:I 具体的历史发展从不是在空中抽象地完成,而必当在一处或几处关
9、键的地理部位上首先获得条件,最早发生,然后还是在地理上,渐渐扩大,最后完成“.接着,他引用奥本海在论国家中 在纯粹农民居住区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易产生国家,甚至说原始农民从未创立过国家“与拉采尔的国家首先在那些与遥远的草原接触的富裕的农民地区产生“的观点 .他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提出“尤门一碣石“为农业与非农业地带的分界,而陶寺文化所在的汾河下游与浍河汇集三角地带,遗址年代为距今 3900 至 4500 年.故时空条件的交汇使夏朝国家遂去晋南登场.对于晋西南与豫西之间的历史联系,他还亲自到中条山通道的商代城邑的垣曲作了考查,并写了钢越中条山“一文.由于他幼年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在该书中,有十多篇是写北京的.在l 历史城市的空间形态“中谈到无限膨胀的都城空间格局与帝国胜利者无拘无束的宏观视野的关系.在瓦子与域市“一文中介绍了首都从君王威严之地转到瓦子“(“瓦子“古称为昼夜玩闹场所的过程)a 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与百姓“一文中,他叙述了中轴线中除皇城外,其南北延伸线的街道上功能变迁及其基层百姓众生文化的百态在.荤毂之下“的景观与人生中,他介绍在红墙黄瓦的皇城外,青砖灰瓦建筑的大小四合院与胡同中,解放以来,各居民群的生活变迁.在“老北京一文中,他对胡同中普通居民生活的典型习俗作了如数家珍的动人描述.在什刹海的酒吧.一文中,他对原来市民文化繁荣之地的什刹海,在王朝解体之
11、后,经过长期安宁空寂,在改革开发中,大量拥入北京的外国游客,欣尝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下,使什刹海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作了人文地理的精彩解说.在下篇中,共有十六篇文章,作者称这是口气较严肃的长文.如果说上篇是一些具体的事物的人文地理学视野分析与论述的话,其下篇则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面的介绍与评述.在_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一文中,作者指出,在西方地理学出现计量革命以后发现,人类的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不仅有各种自然的和生命的环境,还有许多影响我们活动,信仰和价值观的许多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其他环境.在这些环境中的人文地理研究,除实证主义计量方法外,还出现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即一种是经验
12、主义,另一种是人文主义.前者认为知识直接来自经验,以感知观察为基础,以实证方法研究其本质,目标是发现规律.后者认为,不存在于观察者以外的经验世界,种种阐释都是人造的,不可能建立关于人的行为的普遍规律,但人文主义研究所获得理解有助于发展成熟认识,使人们更好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成熟和丰富.在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身世“一文中,作者提出有:外来地理(是王朝鲜体以后,从西方引进的近现代地理学):弱国地理学(是指中国在西方烈强打击下,中国知识份子所表述的中国);救国地理学(代表摆脱自卑,进行救国自强的地理学);科学地理学( 是我国第一批近代地理学家把旧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理学)和失落了文化的
13、地理学.他认为,我们需要富国富民的地理学,也需要能够扞卫祖国文化的地理学!在“ 还地理学一份人情“ 中 ,介绍华裔着名学者段义孚,在开创西方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成就以及提出“ropophil-ia.(恋地情结)研究的意义. 在哉最热爱的是中国.提道一位对中国考察三万英里,居住多年,并写过一本在西方影响甚大的一本中国地理着作(中国地理基础一对中国土地与人民的考查)的美国着名地理学家葛德石 0,他是一位值得中国人怀念与尊敬的朋友.在.美国文化地理一书.的文中,他介绍了美国着名文化景观学派伯克利学派的着名代表作.这是一本美国文化两维空间延伸的精彩表述之作.在化转向与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介绍了西文着名人文地
14、理学家约翰斯顿新版(第五版,1997 年)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新设第八章中,专门阐述之化转向的内容,特别强调社会的多样性与问题答案的个别性.随笔最后一篇文章是天涯共此时,是介绍当代人文地理学家大卫? 哈维的思想, 他的功绩在于将 l9 世纪以来,多数社会理论都是重时间轻空间的倾向转向时空结合,试图建立一套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从这种观点,人事所形成的种种空间系统,不单是静态的-架构.,是活的,充满风云际会.它们既被人类所产生,又反过来生产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离开它们,就不算个社会,社会发展若不包括它们,也就无法说清.以上所介绍的内容仅占随笔篇幅的四分之一,但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内容涉猎较广.从
15、时间上,它包括中国从商的甲骨文,到北京城的今:从理论方面,已论述了重要的着作与人物.随笔中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内容颇丰,都值得细读与回味.我认为,阅读之后每位都会体会到人文地理的思维与理念的内涵,定会获得启发与新知,对自身的教学与研究也定会获得新的认知.注释:葛德石,我是文化大革命中,无意从其英文的中国地理基础一书中才了解他的.他在中国泸江大学任教,花了十年,在中国旅行考查.约 5 万公里.地区除云南.四川,西康,福建以外的当时 24 个省,书的内容我看后,使我对区域地理看法发生根本变化.以前我只认人文地理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与经济等模块机械式堆起来的,从该书中我好像看到一个个器管组成的一个活人.我看到自然,经济,人文为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这对我以后转向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启发.我的老师林超教授后来(8o年代)告诉我 .到当时,外国人了解中国.还是看他 3O 年代写的中国区域地理,葛勒石着湛西达译正中书局 1947 年出o 仍感到我幼时的中国仍活现于眼前.为让读者了解其人,故写此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