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全息角度探究土楼回响和声运用的规律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2005 年第 4 期(总第 87 期)从全息角度探究土楼回响和声运用的规律田文(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我国着名青年作曲家刘泼创作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有机融合,并运用全息技术在和声的处理上进行了严密的组织,这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整体协调性,音响的统一性,而且增强了音乐结构的凝聚力.本文试图从横,纵两方面分析全息技术在该作品和声手法中的运用,以此探究其规律.关键词:刘谖;土楼回响;和声;全息技术中图分类号:J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 一(2005)04
2、-0055-04刘谖是我国当代着名青年作曲家,他曾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并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他的主要作品有: 圭中国安魂曲,第一狂想诗阿佤山的记忆,沙迪尔传奇东方之珠协奏曲 Coda),咏竹,乐队托卡塔 火车等等.刘谖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积累深厚,处处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气闪动,技法使用丰富,其中又以民族创作技法与西方作曲技法的巧妙融合居多.刘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在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同时又蕴涵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显示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2001 年,他的作品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在国家“管弦乐?大型交响合唱作品 “优秀作品评奖中荣获唯一金奖.土楼回响是刘泼应着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之邀,于
3、 2000 年 10 月为“世界客属肯亲大会“ 所作 .土楼回响以客家史诗为内容 ,表现客家人奋斗,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客家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第一部交响乐“.这部作品以其浓郁的客家风韵与文化气质,深邃的情感内涵与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和震撼着来自全球的客家亲属,引发了所有客家儿女强烈的情感共鸣_2.在土楼回响中,刘谖的作曲技法独具匠心并富有创意.他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的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还直接将原生态的民歌和树叶吹奏镶嵌在作品中,创造性地将原生形态的客家山歌同西方作曲技法有机结合,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揭示传统主题.在写作技法上,他巧妙地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人声与器乐的矛盾,使整
4、个东方古老神秘的土楼艺术与西方现代浪漫的音乐艺术融为一体.土楼回响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来自于它那令人震撼的音响效果,而这种音响效果的产生与其和声创作手法是密不可分的.作曲家在和声技法的运用上,一方面运用我国的民族传统和声,强调音乐的旋律和音乐语言的可理解性,使其更能够贴近听众;另一方面借鉴国外传统及近现代的和声手法,增强音乐的色彩和动力.此外,作曲家还大胆尝试将民族音乐与近现代和声技法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和声处理方法,使整部作品的和声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感.中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在近现代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中已得到普遍应用,而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是:作曲家将“全息技术“ 应用于
5、作品的创作中,使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丰富的变化又有内在的统一.“全息 “一词源于全息照相术(holography),其原意指运用这种技术拍摄的全息照片的任何一部分,在激光的照射下可以复现原来照片上的所有的信息.后来被引入医学领域,最有力的佐证是 DNA 的发现,我们从一个细胞的 DNA,就可以得到一个生命体的全部信息.广义全息律认为,在由若干元素构成的全息系统中,存在许多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的全息单位,称为全息胚全息胚本质上是信息包,包括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性质,结构,状态,相互关系,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等.全息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全息系统中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分布.全息思维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就
6、是部分体现整体的信息.将全息技术引入音乐创作,即使整部作品所要表现的性格,风格及思想内涵等因素,高度浓缩于一个音高材料复合体形式中,这一形式即是音乐作品中的全息胚.音乐在全息胚基础上衍生与发展,使之在横向与纵向上贯穿于整部作品.因此,这个浓缩而精练的全息胚,以其核心地位控制着音乐的发展,不仅有助55于提高对作品的整体控制力,音响的统一性,而且还能增强音乐结构的凝聚力.在土楼回响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有意识地运用全息技术进行创作,这在他的博士论文歇尔西的单一音探析中曾提及,但并无具体展开.全息胚对作品的控制是多方面的,笔者将从作品全息胚的特点,全息胚对横向旋律与调性发展,及纵向和音与多调性的控制三方
7、面进行分析,探究作曲家如何在和声上运用“全息“ 技术 ,使和声技法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从而增强音乐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一,作品全息胚的特点作曲家在土楼回响的创作中,采用先设计“全息胚“ 的方法,这是由它在作品中的关键作用所决定的.刘谖在其博士论文中说:“ 无论是来源于民间的音乐材料,还是其他一切创作材料,都必须经过精练,简化的过程,而如此精练材料的目的,不仅是加强音乐材料的统一性和作品结构的向心力,更重要的是从音乐形式上赋予其更加深层的思想,性格与风格内涵.“作曲家对众多客家山歌进行了潜心研究,发现客家山歌很多是由三音列,四音列或五音列构成的,而且在山歌中普遍存在一种音调特征:以羽,商四度音程为
8、骨干的级进与跳进 .四度音程质朴,单纯,这正像是客家人的性格特征.同时,四度音调本身富有一定动力性,适宜以它为核心进行创作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因此,作曲家将四度音程作为“全息胚“, 在此基础上整部作品“发芽 ,开花 ,结果 “.结合广义全息律可知 ,全息胚在作品中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分布,并不是绝对的“克隆“. 因此作品以四度音程为基础,根据音乐表现与发展的需要,融进围绕四,五度邻音级进的二,三度音程及四五度音程的变体三全音,成为音乐纵向与横向发展的“全息胚 “.如例 1 所示,这是第一乐章的 “新打梭镖“号子主题 ,仅由四, 五度关系的两音构成,它质朴,富有动力,成为全曲发展的核心.例 1:J:
9、二,横向发展中的全息1.旋律进行作品为了突出音乐的民族性,在和声思维上强调横向线形发展,而削弱纵向和声的功能性,在旋律创作上以全息胚为核心进行发展.例 2 是第三乐章的主题,它的旋律进行是以全息胚为基础的.与“ 号子主题“ 相比,旋律线条加长 ,在四,五度跳进进行的基础上,还间插了二,三度音程进行,使旋律迂回,婉转,犹如土楼母亲的亲切与温柔,运用的同音反复则如同母亲的喃喃之语.例 2:56,2.持续音四,五度持续音的使用也是全息技术的体现.持续音通常出现在低声部,如果在其他声部,则称保持音.“由于持续音上方和声层次之间的复合和声关系,以及因持续音的保持而造成的稳定,执着的效果,可以构成各种和声
10、色彩与紧张度“3.在土楼回响中,作曲家运用大量四,五度音程关系的双持续音与保持音,使音乐在进行动力化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伴随着浓郁的闽西风格.例 3 是第四乐章硕斧开天的片段,该段音乐激烈发展,木管乐器的甩腔式旋律进行仍以四度跳进为主,铜管乐器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客家人豪健的步伐,加上它们的多调性处理,展现出客家人浩浩荡荡,信心十足,开拓一片新天地的壮观景象.在大管,长号,大提琴这些低音声部有四,五度双持续音,与上方声部的多调性形成对比,强调音乐的闽西风格,也表现出客家人不忘民族精神的细腻情感.例 3:3.调性扩展作曲家关于整部作品的调性扩展也体现了与全息胚信息的统一,笔者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论
11、述:作品的整体调性布局 ,乐曲中的横向调性扩展.例 4 是土楼回响的调性布局,其中第二乐章 c 小调为主调,第四乐章是多调性,但 G 调占重要地位.可以看出作品调性布局是以第三,四乐章为中心(G 调)的,第一,二乐章是其上四度大小调(c 大调与 c 小调), 第五乐章则是其下四度调 (D 调),第一乐章的 bD 与 G 为增四度关系,也是全息胚的变体,这都体现了全息技术对整部作品调性的宏观控制.此外,乐曲开始的 D 大调与结束的 D 大调形成小二度上行级进,象征客家人经历苦难之后,正逐步走向崭新的未来.例 4:调性第一乐章第二乐章bDCc第三乐章G【.一四度四度增四度第四乐章G第五乐章DI 兰
12、竺 I 四度全息胚的作用也渗透到了音乐发展中调性的扩展.第二乐章序号石,音乐呈现出勇敢的客家人与凶猛的大海展开激烈搏动的场面,运用了频繁转调,使音乐气氛逐渐紧张达到高潮.该段的调性转换如例 5 所示,简单看来调性的转换并无规律,但仔细分析后便不难看出调性的设计是阶梯式的,降 B 调是降 E 调的上五度调即属调,碉是 d 调的上五度调,g 调是 c 调的上五度调,最后 c 是 g 的上四度调即下属调.由此可见,在横向调性转换的布局中,四,五度调关系占重要地位,体现了全息胚在横向调性扩tJjjjjj-_0_JI_,一 k.一,.广 1.U-一jjjjjL 一一 k,厂,作曲家还将四度音程在纵向上以
13、二度距离叠置.二度音程的碰撞在音乐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力.例 7 取自第四乐章的快板部分,两声部都是四度音程跳进,其间有的以二度音程关系叠置,从而产生二度音程的碰撞,生动地表现出客家人民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欢乐场景.例 7:olinlViOIinolaMoloicel1oDoubleBasshh展中的贯穿统一.例 5:2.旋律的纵向模仿五度四度厂厂bEdcBagCIIIl 五度一三,纵向发展中的全息1.和弦结构土楼回响中,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和弦结构形式,并应用全息技术,将横向旋律的四,五度进行在纵向上结合,形成四,五度和音,以增强作品的结构力,这正体现了全息胚在纵向和音上的控制.此外,根据我国民族
14、音乐特点,四,五度音程比三度音程更具有特色,更能保持音乐的民族性.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即把两个或多个四度,五度叠置在一起,或是两者的混合叠置.例 6 是第三乐章的片段.三个声部在横向上均为上行音阶,出现降号较多,预示着主题将要向下属方向的远关系转调.纵向和弦结构为四度叠置,以纯四度为主,加入增四度与减四度音程,赋予音乐多变的色彩.例 6:例 8 是第二乐章海上之舟的起始部分.它采用横生纵的和声手法,即依靠横向旋律进行自然衍生出适当的和声运动,来满足音乐表现的需要,使音乐获得鲜明的民族风格.主题的旋律是由连续二,三度到连续四度,再到二,三度的音程上行;力度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声
15、部由少渐多再渐少,整个音乐呈现菱形形态,将客家人驾舟在茫茫大海上的孤独,凄凉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先由大管奏出主题,双簧管与长笛先后在主题的下三度和上四度作紧接模仿.声部之间模仿的音程距离也是全息胚信息的体现.例 8:=薹3.多调性多调性是指在一部作品或作品的某一段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调性同时作纵向上的结合.两个调性的结合称为复合调性或双调性,两个以上调性的结合称为多调性,一般统称为多调性.多调性是近现代音乐中一种新的调性处理方式,并被广泛运用.在土楼回响第三乐章中,作曲家运用双调性,将“土楼的夜语“ 娓娓道来.作曲家将土楼比作母亲 ,由长笛先奏出 C 徵调的“ 母亲 “主题 (例 1)
16、,而后主题在主调的下四度调(G 徵)上模仿,对题则在主调的上四度调(F 徵调),构成双调性的对比复调(见例 9),以强调主题 ,使听众对主题记忆深刻.例 9:,上例是由主调分别上 J 四度与下四度转调构成的双调性 ,例10 则是使用四度关系调的双调性,两声部分别在 c 商与 g 商上演奏同样的旋律.以四度关系结合的双调性较为协和,自然,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而且它们都反映了全息胚对调性的控制力,是全息技术的体现.例 10:在第四乐章,作者为了表现欢庆热闹的气氛,运用五声调式的多调性来表现客家人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不同形象,将欢乐场景描绘得更加栩栩如生.跳音,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
17、诙谐,有趣,充分表现出客家人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性格(例 11).各声部调性为:hD 宫,A 宫,hA 宫,hE 宫,主音之间以四度关系为主(例 12),在这里体现的是全息技术对调性扩展的控制.例 11:58Oboe1;堆峰雌拿 i,j乍.乍乍_-.j.乍乍?;ilk.二.如.b!厂 hD 官减四 lLA 官纯四增四作曲家将五声调式技法与西方多调性发展手法融于一体,将调式,调性加以扩展,既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息技术在调性发展中的运用,有效地凝聚了作品的向心力,增强了整部作品的统一性.当代音乐创作的主流是 20 世纪音乐思维与技法并存的延续,而严谨的结构组织是一部优秀作
18、品必不可少的.土楼回响中,作曲家运用“全息“技术,将极其理性的作曲技术与富有深刻情感与内涵的主题有机融合,使“全息胚“ 在各声部横向旋律和调性扩展与纵向和弦结构,多调性处理上都起到了重要的结构作用.全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音乐材料的统一性,增强了整部作品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从音乐形式上赋予作品更加深层的思想,性格与风格内涵.土楼回响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准确把握,独特的音乐思维和高超的作曲技术,赋予民族音乐新的生命力,是当代不可多得的,极富创造力的成功之作.参考文献:1戴玉珍.土楼奏响交响乐N 闽西日报,200011-23.2蔡乔中.山海和鸣 ?土楼回响J.人民音乐,2001,(7).3桑桐.和声学教程 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郑铁民)宫官.L四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