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08214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08214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08214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08214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08214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08214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08214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第 1 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通过总结和设计燃烧条件的实验懂得和运用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2.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3.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54 年 5 月 30 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为什么会着火2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那么,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二、推进新课1.燃烧的条件[过渡]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知道火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绝对。在日常生活中,火也为人们带来了幸福。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呢?[投影展示]火是某些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可以用来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烘干衣物等。[提出问题]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实验探究]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燃烧?(依次点燃下列物品,观察现象)纸张 木条 泥土 红磷 酒精小煤块 小石头 玻璃 蜡烛[归纳总结]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提出问题]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吗?[演示实验]实验 7-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均未燃烧。[提出问题]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讲解着火点的概念,并给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引导学生归纳出该对比实验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3[归纳总结]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提出问题]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归纳总结]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讨论交流]怎样才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演示实验]用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实验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提出问题]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氧气后却燃烧了?该实验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归纳总结]①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②燃烧需要的条件: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特别强调]①燃烧的三个条件需同时满足时(缺一不可),物质才可发生燃烧。②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讨论交流]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 40 ℃。到了夏天,天气非常炎热,白磷如果保存不当,极易发生燃烧,想一想,白磷一般该如何保存呢?[归纳总结]为了将白磷与空气隔绝,一般将白磷保存在水中。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过渡]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能给人类带来益处。火灾也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则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4[投影展示]如何灭火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归纳总结]①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使燃烧反应停止。②灭火的方法:a.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特别提醒]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一种属性,只与本身的性质和颗粒大小有关,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灭火时一般不能说改变物质的着火点。[合作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30 页“探究”的相关内容,并将实验现象填在表格中)。[实验记录]现象 分析Ⅰ 蜡烛熄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蜡烛熄灭Ⅱ 正常燃烧 同时具备蜡烛燃烧的 3 个条件Ⅲ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 CO2,CO2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讨论交流]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③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讲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板书设计◇5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 1 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一、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条件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2.方法3.常见的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喜悦。6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第 2 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爆炸的含义。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过程与方法】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教学难点】如何防火、防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发生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二、推进新课1.爆炸[过渡]可燃物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能急剧地燃烧,在空间有限时就可能会发生爆炸,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投影展示]8[归纳总结]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介绍几种常见气体的爆炸范围)[提出问题]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投影展示]实验 7-2。[实验现象]当面粉比较均匀地弥散于金属罐中时,就会发生爆炸,将塑料盖掀起。[归纳总结]粉尘爆炸的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特别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有些爆炸如汽车轮胎爆炸、暖水瓶爆炸等是物理变化。2.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注意事项[过渡]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的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投影展示][归纳总结]讲解这些图标所表示的含义。[讨论交流]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还有哪些场所应该加贴一些防火图标呢?◇板书设计◇9第 2 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一、爆炸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反思◇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0课题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 1 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3.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介绍化石燃料的成因及开采、用途。2.通过甲烷燃烧实验,介绍可燃物中碳、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石燃料的类型及其主要成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甲烷燃烧产物的分析。◇教学过程◇11一、导入新课一天,贵州省某山村一片废弃的水田莫名其妙着起火来,并持续不断燃烧着,水里还冒出了很多气泡,人们议论纷纷,惶恐不安。据村民介绍,每到晚上,田间的火苗就此起彼伏。最初,村民们以为这块田“中邪”了,都不敢靠近。但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就经常有人站在“鬼火”边取暖,还有人利用“鬼火”烧水、煮饭。后来,经专家反复考查检测,证明这是一种煤层气,因为这片农田处在断裂地带,导致地下的天然气冒出。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二、推进新课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过渡]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燃料的燃烧来获得能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呢?[演示实验]实验 7-3,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记录]现象 液体沸腾,产生大量白雾手的感觉 试管外壁发烫化学方程式 CaO+H2O Ca(OH)2[归纳总结]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如物质的燃烧、缓慢氧化、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等;有些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讨论交流]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常被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你能举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吗?2.化石燃料的利用[投影展示]讲解煤的形成过程。12[归纳总结]①煤是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 H、N、S、O 等元素。②煤可用作燃料,隔绝空气加强热后可制得煤气、煤焦油等,此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投影展示]讲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归纳总结]①石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②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③在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 4)。[演示实验]实验 7-4(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点燃甲烷前为什么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归纳总结]①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②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讨论交流]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甲烷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同时也说明了甲烷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3.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13[过渡]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40 页、141 页相关内容,学习合理利用和开发化石能源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讨论交流]做饭时,有时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需要调节一下灶具或炉具的进风口,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解释原因并归纳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归纳总结]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板书设计◇课题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 1 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去认识和探索。对于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的重要性。14课题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 2 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燃料燃烧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5【教学重点】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图片,引出课题。二、推进新课1.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生活中离不开燃料和燃烧,使用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42 页、143 页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投影展示]讲解酸雨的形成过程。16[归纳总结]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酸雨的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会排放出 NO2、SO 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造成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④腐蚀金属及建筑物酸雨的防治①减少向大气中排放 SO2、NO 2等气体;②开发新能源;③使用脱硫煤或天然气替代煤[讨论交流]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呢?[归纳总结]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烧;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④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⑤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讲解]介绍车用乙醇汽油的相关知识(乙醇汽油是混合物)。2.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出问题]除了乙醇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新型的燃料或能源?[讲解]氢能源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它作为未来能源的优点如下:①来源广泛,可由水分解制得;②完全燃烧时的热值高;③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特别提醒]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故暂时还未能广泛应用。[过渡]我们知道,电解水可以制取氢气,实验室中,我们如何制取氢气呢?(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知识)17[归纳总结]①制取原理:Zn+H 2SO4 ZnSO4+H2↑。②装置:③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讲解]根据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新能源。◇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1.化石燃料的燃烧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3.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本节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时可充分运用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18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知道什么是可燃物。【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9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从人类发现了火、使用火以来,火为我们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野炊时,火为我们烹饪食物提供了便利,思考一下枯叶为什么会燃烧,而下面的泥土不会燃烧?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点燃枯柴?二、推进新课[讨论交流]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交流]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引起棉花燃烧。[实验探究二]实验内容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现象]①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②刚开始滤纸碎片与乒乓球碎片均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而此时滤纸碎片没有燃烧。[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20[归纳总结]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过渡]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除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外,物质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你能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燃烧的这一条件吗?[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靠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若将烧杯完全罩在火焰上方,火焰逐渐熄灭。[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板书设计◇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一、燃烧需要的条件1.可燃物。2.温度达到着火点。3.氧气(或空气)。二、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借助于比较熟悉的变化来使学生初步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根据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1第三单元 分子和原子课题 1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抽象的思维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 3-1。[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2[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 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 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提出问题]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kg,1 滴水(以 20 滴水为 1 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 1 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演示实验]教材第 49 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归纳总结]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分析 实验结论1 现象:得到无色酚酞溶液2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分析: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3现象:小烧杯 A 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分析:小烧杯 B 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进入小烧杯 A中,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演示实验]将 50 mL 酒精与 50 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3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提出问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过氧化氢分解有什么不同?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着哪些奥秘?[归纳总结]水蒸发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是化学变化。一旦发生变化之后,分子将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特别提醒]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归纳总结]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拓展延伸]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混合物与纯净物: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微观解释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同种分子构成[投影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思考:该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是如何变化的?[归纳总结]①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板书设计◇第三单元 分子和原子4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基本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时通过演示实验,作为连接学生对宏观、微观世界认识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课题 2 原子的结构6第 1 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7[讲解]19 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卢瑟福的α 粒子散射实验:用 α 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 α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部分 α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 α 粒子被反弹回来。[提出问题]卢瑟福 α 粒子散射实验中:①为什么大多数 α 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受阻碍呢?②有的 α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③极少数 α 粒子被弹回来的原因又是什么?[归纳总结]①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 α 粒子能够顺畅通过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α 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有少数 α 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③金原子中存在原子核,且其体积小,质量大,所以有极少数 α 粒子与金原子核相碰撞被反弹回来。[讲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过渡]阅读教材第 53 页第二段内容,并进行归纳。[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原子(不带电)[提出问题]阅读教材第 53 页的表格,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归纳总结]①不同种类的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②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③不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提出问题]含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在核外如何运动?[归纳总结]含有多电子的原子,电子在核外绕核分层运动——分层排布。[阅读思考]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54 页的相关内容,并思考核外电子会不会改变运动区域?[归纳总结]由于电子能量各不相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目前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为第一层,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为最外层,不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8[拓展延伸]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能量:低 高离核:近 远[阅读思考]你会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这种分层排布吗?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54页图 3-12 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思考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②最外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当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 2 个电子)。③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等到排满之后,才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能量最低原理)。[拓展延伸]画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和含义。[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几种特殊的原子结构(稀有气体原子):氦、氖、氩、氪、氙、氡,看看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投影展示上述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归纳总结]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 8 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为 2 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拓展延伸]①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相对稳定结构。②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获得电子变成相对稳定结构。[过渡]我们学习了稀有气体原子、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阅读教材第55 页第一段内容并完成下列表格。9原子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金属原子(一般小于 4)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或等于 4)易得到电子(易)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原子等于 8(氦为 2)稳定结构(难)发生化学反应◇板书设计◇课题 2 原子的结构第 1 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原子的构成原子二、原子结构的特点1.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同。2.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3.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2.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原子的构成”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在解决“原子构成”问题中,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10课题 2 原子的结构第 2 课时 离子的形成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2.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离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11【教学难点】知道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不显电性,当原子得失电子后,还显电中性吗?二、推进新课1.离子的形成[投影展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提出问题]根据所提供的情境,你能说出离子是如何形成的吗?[归纳总结]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带负电),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带正电)。[过渡]判断下列粒子是属于原子、阳离子还是阴离子?[提出问题]化学中,我们如何用符号来表示阴、阳离子呢?[归纳总结]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其表示的意义:[拓展延伸]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2离子粒子种类 原子阳离子 阴离子粒子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区别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如 O用阳离子符号表示,如 Na+用阴离子符号表示,如 O2-联系 阳离子得电子 失电子原子得电子 失电子阴离子2.相对原子质量[过渡]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如一个碳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3 kg 即 1.993×10-26 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 kg 即 2.657×10-26 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 kg 即 9.288×10-26 kg。[提出问题]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想一想,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归纳总结]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的质量一样,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以碳 12 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特别强调]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投影展示]通过下表,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13氢 1 0 1 1氧 8 8 8 16钠 11 12 11 23硫 16 16 16 32铁 26 30 26 56[归纳总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离子的形成 相对原子质量一、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2.分类:阳离子、阴离子。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4.离子与原子的关系阳离子得电子 失电子原子得电子 失电子阴离子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式:。2.近似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通过形象的描绘、动画创设情境、建立模型等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讲解较多,学生探究活动偏少,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可能不透彻,课后可通过习题来巩固。1415课题 3 元 素第 1 课时 元 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了解元素在地壳中和人体细胞中的含量。【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挥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教学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6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吗?二、推进新课1.元素的概念[过渡]碳原子氧原子上述每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归纳总结]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如上述的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59 页内容,并思考“元素”的定义中“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学习过原子,那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呢?[归纳总结]“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一些原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讨论交流]下述化学反应中:硫+氧气 二氧化硫(S) (O 2) (SO 2)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H2O2) (H 2O) (O 2)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归纳总结]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和元素都不发生变化。[拓展延伸]原子可构成物质(微观),元素可组成物质(宏观),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如下:17元素 原子区别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适应范围描述物质由元素组成 描述分子由原子构成或某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应用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联系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2.元素的分类及分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60 页内容,并思考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元素是如何分类的呢?(提示学生可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元素在自然界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元素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分别为氧、硅、铝、铁、钙。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分别为氧、碳、氢、氮、钙。3.物质及其组成[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0 页相关内容并进行归纳)[归纳总结]18◇板书设计◇课题 3 元 素第 1 课时 元 素一、元素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3.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4.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二、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出元素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19课题 3 元 素第 2 课时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20【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发挥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61 页图 3-19,标签中的元素是用中文名称来表示的,外国人不认识,有其他方式代替这些名称吗?二、推进新课1.元素符号[过渡]伟大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代替这些元素。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提出问题]我们该怎样正确书写一个元素符号呢?[归纳总结]书写元素符号时的注意事项: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1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讨论交流]元素符号表示什么含义呢?阅读教材第 61 页相关内容,并思考元素符号H、N 表示的意义。[归纳总结]元素符号在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在微观上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拓展延伸]有些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有三层,如“Fe”表示铁元素、1 个铁原子、铁单质。如果要表示多个原子,则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对应的数字,如 2O 表示 2 个氧原子。[特别提醒]元素符号前加上具体数字时,则只能表示微观意义。[课堂游戏]准备十张卡片,分别标上数字 1~10,每个卡片背面写上元素符号,让学生抽签,然后讲解元素符号的含义。2.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超市里的商品成百上千,为了便于顾客选购,必须将商品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同样,物质世界是由 100 多种元素组成的,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将它们按其内在规律排列。那么,100 多种元素按怎样的规律排列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后的元素周期表,并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特点:①7 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8 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即有 7 个周期,16 个族。②元素是按照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值相同)递增的顺序排列的。③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区分。④标明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讨论交流]观察元素周期表,思考: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其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归纳总结]每周期开头的元素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最后为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名称的由来,它反映了元素之间内在的联系。22[拓展延伸]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一、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2.意义二、元素周期表1.每一格: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2.周期: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3.族: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4.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16 个族。◇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但对于彼此间无明显关联的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学生记忆可能比较吃力,教师可将任务进行分解、分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