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英国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的.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8170768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英国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英国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英国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的 此文与第11期的英国新闻媒体关注中国什么?是一篇文章,上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英国媒体对中国报道数据方面进行分析,下半部分是从报道内容上进行分析。 编者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比正文的语言使用更加类型化。作者利用索引软件Concordance对2007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卫报和每日电讯有关中国报道的标题进行了研究,选取中国经济、中国制造的危机、西藏问题、奥运会、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5个话题的新闻标题进行了内容分析。 1中国经济 在经济报道标题中,中国被描述成一个富有雄心,对于海外投资和并购胃口极大,急于闯荡国际市场的雄心勃勃的国家。例如: C

2、hinas hunger for assets willfeed the takeover boom(The DT,2007/5/22)(中国对资产的渴望将让收购热持续) The Chinese are coming(The DT,2007/8/30)(中国人来啦) Chinese group to bid for au sixAirbus plants(The G,2007/6/19)(中国集团投标全部6个空中客车工厂) 这些标题的主角都是中国或中国的公司,而且都采用了主动语态,显然,中国在经济活动中是积极的,甚至稍有进略性的意味。 当然,在它们的文字中,中国经济拥有矛盾的形象,它在被看作奇

3、迹的同时,也被看作是会破裂的泡沫: China:Families feel pinch asinflation threatens economic miracle(The G,2008/2/25)(中国家庭感到压力:通货膨胀威胁经济奇迹) Flame that will burst bubble(TheG,2007/5/15)(让泡沫破灭的光芒) The two faces of China:poormasses and corporate raiders(The DT,2008/2/6)(中国的两张面孔:穷困的大众和抢购公司者) 两家报纸都用巨大的,具有摧毁一切力量的,难以阻止含义的jug

4、gernaut(巨车)来描述中国经济: Tax rise gives moments pause toChinas stock market juggernaut(TheG,2007/5/31)(增税让中国证券市场的巨车暂时停止) Chinese juggernaut refuses to slowdown(The DT,2007/6/20)(中国巨车拒绝减速) 同时,中国也被视为对既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威胁: China threatens to trigger USdolIar crash(The DT,2007/8/8)(中国威胁要触发美元崩溃) Unease at Chinas threa

5、t to selldollar(The DT,2007/8/9)(中国威胁抛售美元引起的不安) 总体而言,英国媒体对中国公司并购英国公司还是视为商业活动,进行较为客观的报道。 China proposes deal to reviveWigans cotton industry(The G,2007/5/28)(中国计划出资复兴维根的棉花工业) China is an opportunity,not athreat(The DT,2007/8/16)(中国是机遇,不是威胁) 2中国制造的危机 中国产品的形象显然被视为中国整体形象的一个消极方面,中国产品是和lethal(致命的)和dangero

6、us(危险的)联系在一起的: EU plans tighter safety afterrecalls of lethal Chinese toys(The G,2008/1/26)(致命的中国玩具被召回后,欧盟计划加紧安全检查) Mattel recalls 1.9m potentiailydangerous Chinese-made toys(The G,2007/8/15)(美泰召回190万具有潜在危险的中国玩具) Chinese-made toy beads recalledafter children fall ill:Panic spreads toNorth America fr

7、om Australasia(TheG,2007/11/9)(儿童致病后中国的玩具珠子被召回:恐慌从奥达拉西亚蔓延到北美)。 3西藏问题 在关于西藏问题的报道中,中国政府被塑造成为铁腕力量,无视西藏要求独立愿望,镇压西藏的抗议,拒绝与谈判。例如: China unleashes guns and tear gasas Tibet protests turn violent(The DT,2008/3/15)(当西藏抗议转向暴力,中国施加武力和催泪气体) Tibetan protests quashed,claimsChina(The D,2008/3/24)(中国声称:西藏抗议平息了) Chi

8、na ridicules Dalai Lama,despitetalks(The G2008/4/28)(中国与尽管谈判,但奚落他) 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是标题动作的施加者,谓语动词大多具有负面意味,如:声称(claim)、奚落(ridicule)。不过,在这些标题中也提及了藏族人袭击当地汉族居民的事实。 Gunfire on the streets of Lhasa asrallies turn violent:WitneSses reportkillings and attacks on Chinese in thefiercest protests for 20 years(The G,2

9、008,3/15)(当聚会转向暴力拉萨街头出现枪响:目击者报告杀害和袭击汉人为20年来最激烈的抗议举动) 4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被看成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正面形象的机遇,然而,在彰显中国惊人成就的同时,它也充分暴露中国面临的问题。火炬传递受阻被视为中国专制政治的后果和塑造自身正面形象的败笔。 Fanning the fiames:Farce!Fiasco!Shambles!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torch relay has turned into a PR nightmare before the games haveeven begun,Is it poss

10、ible for China toreinvent its image?(The G,2008/4/14)(煽风点火:闹剧!惨败!混乱!奥运会还没有开始,火炬传递成了公共关系的噩梦。中国有可能挽回自己的形象吗?) Are we really going to let Chinacover itself ln Olympic glory?(The DT,2008/4/12)(我们真的任由中国把自己掩藏在奥运的光辉下吗?) 值得注意的是,权衡利弊和考虑到即将来临的伦敦奥运会,媒体认为,抵制北京奥运会是不明智的: Olympics:British no to boycott(The G,20083/

11、19)(奥林匹克:英国不要抵制) Playing the boycott game:If ribetproves that the Olympics are a timefor protest,London had better bcprepared(The G 2008/3/31)(抵制游戏:如果西藏证明奥林匹克是抗议的时机,伦敦最好做好准备) 5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 在此类报道中,中国的形象是与一些负面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间谍”和“黑客”窃取西方商业机密,甚至潜在威胁其他国家安全。 Chinese hackershit 10 Whitehalldepartments(The DT,2

12、007/9/6)(中国黑客袭击英国政府部门) M15 warns British firms overChinas internetspying(The DT,2007/12/1)(英国情报部门警告英国公司提防中国网络“间谍”) 显然,西方社会对中国抱有矛盾态度。一方面是敌对的态度,甚至把中国与“无赖国家”(rogue states)放在一起: America plans new space weaponsto take oD rogue states and the Chinese(The DT,2007/11/4)(美国计划新的针对无赖国家和中国的太空武器) 另一方面,鉴于中国所蕴藏的巨大

13、经济利益,又放低姿态以求合作。 Sarkozy takes his mother alongto WOO Chinese in trade deal(The DT,2007/11/27)(萨科奇携母亲和中国人恳谈生意) Olympic chiefs deny bowing toChina on Tibet(The G,2008/4/10)(奥林匹克官员否认就西藏问题向中国妥协) 从两家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语言使用上,可以勾画出一个粗略的中国形象。整体上,中国是充满力量、雄心勃勃的。中国本身既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随时可能破裂的泡沫。在国际政治上,常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立场。换言之,就像中国的象征“龙

14、”一样,充满力量而危险。 西方通讯社对于国际新闻的垄断所造成的信息流不平衡和西方新闻价值的霸权,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从国际报道中“消失”了。然而,中国一直是国际报道中的一个特例,始终被给予高度关注。 从信息流的角度考察,对于中国报道的数量在西方媒体的国际报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两家报纸对中国报道的数量不仅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多,而且远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从对中国形象塑造的角度考察,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歪曲是西方媒体的一贯作风,对于中国也并不例外。但从本文研究范围观察,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远不及对阿拉伯和非洲地区的歪曲。这一点应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中国所具备的巨大

15、经济和政治实力使得媒体相对更加客观和公正地报道中国。与非洲被看作是西方世界的负担不同,中国被看作是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愿错过的高速运转的世界经济引擎。贝克尔(Becker)指出,因为潜在的经济利益,英国政府曾经刻意推动新闻媒体塑造中国积极正面的形象。 其次,与变化的国际体系和国际新闻报道环境有关。许多关于西方媒体对第三世界的报道研究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的,并且深受冷战时期国际背景的影响,它更强调意识形态的敌对。在冷战结束后,经济报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比重大幅上升。国际报道也更加关注那些涉及全球利益的话题。尽管这些话题难免反映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且话语权也大多由西方社会掌控,但

16、意识形态色彩毕竟有所减弱。在此背景下,作为快速成长中的经济大国,中国有可能被相对更客观地报道。 中国作为一个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国家,期待被完全客观地报道是不现实的。赖斯认为,西方对于中国的关注更多是基于共同利益,而非共同价值观。而且,应该承认处于巨大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的确面临问题,如果我们将所有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都归结为对中国的“歪曲”,显然也不够公允。 这一研究给作者提供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新闻媒体之所以成为各种舆论斗争的战场在于新闻媒体话题设置(agcnda sctung)的功能,即新闻媒体不仅能告诉受众想什么,更可以成功地告诉他们如何去想。对外传播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应对各种舆论斗争。当我们准备投身于与西方媒体的舆论斗争时,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处于弱势地位了,因为我们在参与一个由对方设置话题、设置游戏规则的游戏。“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乃至“气候变化”无一不是西方媒体制造出的话题。因此,中国应该在国际舆论中更多地成为一个议题设置者,而非仅仅是游戏的参与者。 (作者系今日中国杂志社新闻中心主任)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