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妙语批试卷语文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妙语批试卷精品教案范本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康有为的中国式幽默,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 认识7个生字并学会写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拓展。 二、基础知识: 阀 军阀 阀门 阀阅 督 都督 督促 监督 维 维护 维新 思维 廉 廉洁 廉价 价廉物美 吏 官吏 吏治 酷吏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妙语批试卷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风趣幽默。从康有为的批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机敏灵活,妙语连珠,更能感受到汉语独特的表达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
2、点 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文,朗读时会正确停顿。 3.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康有为在试卷上的批语。 4.教学突破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及查工具书、讨论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进而理解康有为批语的妙处。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狱中题壁。 2.简介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军阀割据。 3.出示课题,齐读。 二、练习读文,读准文言文的停顿与节奏。 三、学习生字。 四、结合课文及词典理解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评语的巧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妙语批试卷中有几个人物?都是谁? 二、理解文言文的意
3、思。 1.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大意:廉洁奉公的人,是民众的表率;贪污受贿的人,是危害民众的奸贼。 2.以尔之文观之,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 大意:通过你的文章来看,学习不够优秀,所以不会被选为县长,要说成为百里挑一的好官那更是毫无希望的。 三、体会批语的巧妙之处。 1.康有为出的考题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2.一位县长是如何作答的?大意是什么? 3.康有为是怎样批卷的?是什么意思? 4.康有为的批语妙在何处? 板书设计: (康有为)妙语批试卷 廉吏民表 阎锡山论 以其人之误反讥其人之谬 资料索引与精华: 古往今来,学生作文,考生答卷,都免不了要被老师或考官批批改改的,而其中
4、有许多不乏幽默讥讽、妙趣横生的评语,读来饶有趣味,品之如啜醇醪。 某地乡试,有个秀才作文时,将“昧昧我思之” 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昧昧”是思念深切的意思,写成“妹妹”,意思全变了,也与文章的内容脱节了。主考官在其试卷旁批道:“哥哥你错了!”此语一时成了众口相传的妙批。无独有偶,某公任督学时,按临某郡主持童子试,一童生在试卷内夹了一张小字条,内称“同邑某相国是童生的亲妻。”然而却将“戚”写成了“妻”。学政在其文后批道:“该童生既是相国之亲妻,本官断不敢娶!”故意把“取”写成“娶”,正是针锋对麦芒,也令人拍案叫绝。 小学六年级语文妙语批试卷精品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通
5、过学习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汉语语言的妙趣和丰富。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拓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2 理解康有为的批语妙在何处。 教学难点:课文中对文言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妙语批试卷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谁批试卷?批谁的试卷?批语是怎么写的?妙在何处?) 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注意读准字音。 三、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文情况。 四、你能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 (1.谁能根据找到的资
6、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康有为) (康有为的批语是)这是第几自然段的内容?谁能读读这一自然段?题为“廉吏民表”这是什么意思? (清廉的官才可以做民众的表率) 你是从哪一自然段获得的信息?(2自然段) 那我们看看从这一自然段中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这话是从宋代包拯奏折中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引来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谁能借助工具书或资料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廉洁奉公的人,是民众的表率,贪污受贿的人,是危害民众的奸贼。) 由此可见,“廉吏民表”中的“表”字是什么意思?(表率) 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有一个考生明明明不懂考题的意思,却偏偏不懂装懂,舞文弄墨,他居然写道) 什么是舞文弄墨?(
7、玩弄文字技巧)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位老兄的话。如果你就是康有为,看到这样一张试卷,有什么感想?(哭笑不得)能找到一个和哭笑不得相近的词吗?(啼笑皆非) 这位老兄答非所问,居然能把“表率”理解为“摄氏表”“华氏表”着实令人啼笑皆非啊,那么追究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谁能用书上的词来回答(不懂装懂 胸无点墨 不学无术)什么是不学无术? (没有学问,没有能力)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康有为的评语,老师读一读,看看你的感受是什么?(妙)妙在哪里?谁还能读一读康有为的评语,谁能说一下康有为批语的大意是什么意思呀?(既然考生把“廉吏民表”与“表”混为一体,那么康有为便把“阎锡山”与“山”
8、放在一起,用相同的错误风趣幽默的讽刺了这位考生的无知。)这批语的确批得好,批得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巧妙的暗讽了这个不学无数之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是一个怎样的人?(才思敏捷,聪明机智)那么如果给你一次做主考官的机会,遇到这种无知的考上,你会做出怎样的批语呢?看来同学们也都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啊!课文2、3自然段向我们交代了事情的经过,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谁来说一下“谬误比照”“妙趣横生”的意思?正因如此,使得大军阀阎锡山在看了考卷和批语后也是啼笑皆非,无言以对。你了解阎锡山这个人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资料。那么阎锡山与这个故事的起因有什
9、么关系吗?找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请同学们看黑板,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晰,文章短小精悍,却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学习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 (中国语言的魅力及幽默) 板书设计: 妙语批试卷 起因 经过 谬误对照 妙趣横生 结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妙语批试卷精品教案范本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并学会写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拓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康有为的中国式幽默,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文,朗读时会正确停顿。 2.正确理解康
10、有为在试卷上的批语。 教学准备: 查找阎锡山和康有为资料,了解“辛亥革命”。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妙语批试卷。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针对课题提问题。结合板块题目谈谈你对文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指导“廉”和“阀”两个字,强调结构,提醒注意“吏”和“史”字的区别。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朗读课文。 1.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明其义;明义后再进行充分的朗读练习。 2.读出趣味。教学时要联系上下文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可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
11、、齐读等,要以饱满的感情读出人物的富有幽默性特征的语言。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内容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至于选用何种方式操作,教学时,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二、切入文章重点内容。 (1)借助工具书或资料,说说句子的意思。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廉洁奉公的人,是民众的表率;贪污受贿的人,是危害民众的奸贼。 以尔之文观之,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 通过你的文章来看,学习不够优秀,所以不会被选为县长,要说成为百里挑一的好官那更是毫无希望的。 (2)拓展与运用:这一部分引入了一个小故事,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12、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竭力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这篇课文中的文言文较多,学生不太容易读好。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敲词句,一方面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弄清字、词、句的意思,在人物语言前面加上恰当的提示语。 四、介绍阎锡山和康有为相关资料 五、作业:生词 六、配题: 1.正音字:矣y 哉zi 谬mi 2.区别字:维-唯-惟吏-史 3.解词: 用人唯贤:任用有才能的人。 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 不学无术:原指
13、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近义: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反义:博古通今、博学多才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 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近义词:哭笑不得 板书设计: 妙语批试卷 廉吏民表 阎锡山论 以其人之误反讥其人之谬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荷塘旧事小学五年级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荷塘旧事优选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及修辞手法,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 3、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品
14、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培养写作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欣赏荷塘美景。 2、说说观看的感受。 3、导入:荷塘美,荷塘中发生的故事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荷塘,与作者一起欣赏荷塘美景,一起回忆荷塘那让人难忘的往事。 出示课题:荷塘旧事。(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等。)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障碍。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不知道里面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词,指生
15、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美景 旧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塘美景?(2-4) 三、再读课文,品读赏析 1、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再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2、默读24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荷塘的“美” 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批注。 交流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荷塘美景,并找出第3、4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去掉比喻部分,对比朗读,说说哪个片断好?好在哪儿?让学生体会运用比喻及抓住颜色来表现出荷塘的美的写法) 3、同一地点,早晚景色各不相同,谁喜欢月色下的荷塘?谁喜欢白天阳光下的荷塘,选择你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4、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指名分段合作读,男
16、女生分段读(配乐)。 四、归纳写法、仿写练习 1、作者为什么能把荷塘写得这么美?(出示“我的视角”中冬冬的话) 2、文中的比喻句描写了荷塘景色的美好,赞美了大自然和谐的美。世界上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如(课件):亭台湖水相映成趣、公园里的花红柳绿、小桥流水等,哪一样都值得我们去讴歌、去赞美,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描写大自然中令你心驰神往的一处美景吧。 3、景物描写训练。 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美景 旧事 如繁星闪烁 恰似晶莹的新月 像跳舞的少女 小学五年级语文荷塘旧事优选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7、 2、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自然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思想感情。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体会比喻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对小伙伴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荷塘旧事。 2、生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事) 3、结合课题猜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呢?(根据学生的猜测,师整理一下)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荷塘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荷塘旧事?)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
18、、出示词语,考查学生认读情况。 点缀淳朴攫住留恋憨直月牙泡恰似 似的撩水月朗风清浮光跃金繁星闪烁恬静 气喘吁吁不可名状骇得 在生读的过程中,联系时候实际,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小组意见。 3、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评议补充。(师板书:荷塘美景旧事) 4、找中心句。 师:课文是围绕一句来写的,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人类淳朴的爱) 5、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大自然美和小伙伴的内容。 (课文2
19、4自然段写了荷塘美景,517自然段写了我和小伙伴的旧事。)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 2、多读几遍画出的句子,在脑海中想象荷塘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对大自然的赞美。) 3、你从哪儿感受到它的和谐美? 生:读比喻句。 4、去掉比喻部分。 对比朗读,说说哪个片断好?好在哪儿? 体会运用比喻的生动形象性及抓住颜色来表现出这荷塘的美 5、小结:作者除了比喻还抓住颜色来表现出这荷塘的美,这是绿与红的和谐,是一片绿叶与粉红的荷花的美景和谐。是的,荷塘处处彰显和谐的美。 6、同一个地方,因时间的不同,它所呈现的魅力也不同。你喜欢月色下的荷塘还是白天
20、的荷塘?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 7、轻声地读课文517自然段,联系自己平时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小伙伴间亲密无间的友情,淳朴善良的爱,作者对儿时往事的怀念。)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在本节课中收获。 六、作业。 1、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仔细观察一处让自己心动的景色,试着写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荷塘旧事优选教案范本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德育目
21、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 生字注音 点 缀(zhu)颤 动(chn)清 澈(ch)恬静(tin)骇 (ha)炫 耀(xun)攫住(ju)呕(u)憨直(h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 住:抓住。 憨 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
22、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
23、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 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 教后记: 【推荐二: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
24、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背景 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_时曾回到韶山。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
25、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他脚步匆
26、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新课,投影出示标题。 二、知人论事了解作者,考察背景 1、介绍作者: 一位诗人的诗风与他的人生道路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 2、引入写作背景,配音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给本堂课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学生
27、自由指出有疑问的字词,合作交流。 2、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听读之时,思考: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可以这样说:我从_中感受到了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_(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3、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4、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家乡之时的豪迈情怀,读诗。 四、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1、全诗虽然仅有四联八句,却向我们展示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一说诗中你感触最深的
28、是哪句?(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首联: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 师: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咒)这表现出来诗人怎样的情思?边讲边板书:咒:哀叹。(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在朗读过程中,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离别的时间长,时光已不在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思念。) 师: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 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 师: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
29、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他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颔联: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 师:此联给你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_些罪恶黑手之反)场面如何?(斗争激烈)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一个“卷”字状写了农_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 师:这短短的几个
30、字,概括了前32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数字搏斗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不振奋人心。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颈联: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师:此联中,因为有了什么渲染诗人描绘出来的的场面更增添了革命者们的豪情壮志?(无数人们的牺牲)是否所有死去的人的都称之为牺牲? (二者虽结局是一样,但牺牲是为革命事业、为正义战争还战,是为了韶山、乃至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毛泽东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数的革命者们面对血染成
31、的红河,他们没有被吓倒。由此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怎么样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师: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指名读、男生读、学生齐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向换新天。”) 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师:此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他喜从何来? (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
32、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 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仅是韶山,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正是这对故乡的歌颂,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并以这歌颂祖国的巨大热情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歌颂。) 师:全诗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尾联既写景,又写人,同时融入诗人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悟情: 诗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两句诗饱含着作者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充分肯定了先烈们献身精神的
33、伟大意义。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当诗人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之时,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主席,诗人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不再回忆家乡亲人的逝去,不再回首已经逝去的岁月,而把它寄托于家乡人民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之上。更让大家看到一个别样的毛泽东,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 五、拓展延伸,传承传统文化 1、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2、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代人的英勇拼搏,而是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结果。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
34、但未来的红色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豪迈的诗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 硬件媒体:计算机 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声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唱歌引入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投影出示标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思考:七律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 2
35、、齐读课文。 3、提问20_(请自填)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日子,算算毛泽东的出生时间?1893年12月26日。写本诗是多大年纪,主席多少年没有回家乡了?32年 三、文本赏析。 1、首联: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逝川”运用典故,指三十二年前的岁月,时间跨度大。“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 在首联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 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 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
36、前牺牲的那些人们) 2、配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3、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空间跨度大。 在此诗中,与“咒”相对应,最能表现诗人情绪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 他喜从何来?诗人看到的景象,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 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
37、,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4、诗的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这里的一个“喜”字与开头的一个“咒”字相比照,真是天壤之别啊!是因为诗人联想到了什么才有如此之大的转变? 诗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场面如何? 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突出当时“红旗”与“黑手”的斗争、“红”与“黑”的搏斗的尖锐激烈。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5、赏析颈联 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
38、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6、齐读,思考:通过本诗的学习,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诗风? 三、拓展延伸 全班试背全诗。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
39、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 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 (1)正音字:川(chun)戟(j) 菽(sh) (2)区别字:咒( )皱( )霸( )靶( )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 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40、1、理解重点词: 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 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回韶山 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概述回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具体追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到现实讴歌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推荐三: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