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docx

上传人:嘀嘀 文档编号:1814342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

2、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

3、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

4、、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

5、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

6、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

7、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总结:分母是1

8、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

9、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

11、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

12、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

13、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

14、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

15、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6、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通

17、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

18、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温度的单位 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1小格就是1 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

19、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

20、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

21、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

22、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

23、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_(请自填)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

24、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

25、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

26、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

27、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

28、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

29、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

30、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31、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

32、?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 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 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 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33、 (8+12)2 80(8+12)2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 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

34、一个中括号? 5. 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 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

35、(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

36、(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推荐二: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矩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

37、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

38、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随着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当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是钝角时呢? 当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

39、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40、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新人教版八年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