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zip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zip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6.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0.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2.doc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4.doc
  • 全部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6.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0.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2.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学案人民版必修12018082111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学习总结列强侵华的阶段性及特征、影响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鸦片战争到19 世纪六七十年代(1)侵略方式: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2)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化进程开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上: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侵略方式:政治: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 ;经济:资本输出为主;文化:宗教侵略、奴化教育(2)国家:除英法外,后起德日意也加入(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2成为列强侵华工具20 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1)侵华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一战后,美国地位上升,日美成为争夺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1)政治:日本侵华扶植伪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一、近代前期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屡败的原因1.从主观上看(1)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2)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和举棋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2.从客观上看(1)鸦片战争时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2)法国在 19 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 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19 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二、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惯例,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因外敌入侵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尤其是跻身世界四大国行列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显示了中国抗战和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世界各国对中华民族为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肯定和认同,并从此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灿烂篇章,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树立了光辉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3重大变化。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响。4近代以来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组织领导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妥协退让,贻误战机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民众因素清政府不敢发动民众进行反侵略战争,仅有清军孤立作战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清朝陆军先定守局,坐失良机;北洋舰队避战自保,放弃制海权,导致全军覆没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国际因素 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列强的默许1942 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典型例题 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1894 69.49 6.26 24.251900 62.99 11.20 25.811905 55.71 14.04 30.251910 50.89 16.14 32.971914 48.31 20.39 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题思路]一定考向: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5二抓关键: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辨析选项。三明题意:注意表格中英国、日本和其他国家数据的变化。四辨选项: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A依据表格中“1894~1914 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 A 项正确。正确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 B项错误。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 C 项错误。排除D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 D 项错误。排除答案 A——表格数据型选择题解答的“三看两注意”1. “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2. “两注意”:一要注意数据表格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要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数据表格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1第 1 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准确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2.注重专题知识梳理,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等。3.抓住主要线索,1840 年以来列强先后发动多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列举 1840~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1.掌握 1840~1860 年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重点)2.初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重难点)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重点)一、国门洞开21.原因: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给列强以可乘之机。2.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1)1840~1900 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①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 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94 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③1900 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主要不平等条约条约名称 割地 赔款 开放口岸 获取特权《南京条约》 香港岛 2 100 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马关条约》辽东半岛(未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白银 2 亿两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辛丑条约》 无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影响(1)在军事上,列强的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在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3)在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来说的,是指只丧失了部分主权,仍保留一部分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特别提醒]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3动,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即使不罢免林则徐,抗英也难以取胜。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2.概况(1)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机。(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①背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美西战争后,美国为了满足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②内容: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以便美国能够“利益均沾” 。③影响:“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由此,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易混易错]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并非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但其并不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开始,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已经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深度点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瓜分中国的矛盾。但中国的民族危机并没有减轻,反而由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主题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探究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史料 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英国外交官马嘎尔尼:“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思 考 (1)从 史 料 可 以 看 出 鸦 片 战 争 前 夕 , 清 政 府 奉 行 了 怎 样 的 外 交 政 策 ? 反 映 了 怎 样 的 心态 ?(2)英国挑起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答案 (1)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2)打开中国的国门,把中国变成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探究点 2 鸦片战争的影响4史料一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史料二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 “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思考 (1)这场战争是指哪一次?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界碑”的含义。(2)你是否同意史料二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答案 (1)鸦片战争。中国由主权完整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由封建落后的国家开始走向近代化。(2)①“对英国有利” 。同意。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便利了英国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中国有利” 。可在以下论点任选其一:不同意: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加大等。同意: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剧变(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2)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并进行早期资本输出,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形态在中国产生并发展。(3)思想观念上:鸦片战争前,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迈出了学习西方的脚步。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要点提纲 史实讲解政治方面 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经济方面 开始了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新经济因素的生长思想方面 开始学习西方 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等5政局 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对外关系 国门被打开 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革命阶段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6主题二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探究点 1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史料一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史料二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思考 (1)史料一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对中国有什么严重的危害性? (2)史 料 二 反 映 了 列 强 的 侵 华 方 式 发 生 了 怎 样 的 变 化 ? 这 些 变 化 给 中 国 社 会 带 来 了 怎 样 的 影 响 ?答案 (1)权益:在中国开设工厂。危害: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商品,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2)变 化 : 以 华 制 华 。 影 响 : 中 国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清 政 府 沦 为 列 强 侵 华 的 工 具 。探究点 2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史料一 右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提线木偶史料二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思考 (1)史料一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史料一中找出依据。(2)《辛丑条约》的哪一项内容最能说明这一变化?史料二反映了列强怎样的侵华方式?答案 (1)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据:“提线木偶” “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2)内 容 : 惩 办 义 和 团 运 动 中 参 加 反 帝 斗 争 的 官 员 , 永 远 禁 止 中 国 人 成 立 或 参 加 反 帝 性 质 的组 织 。方式:“以华制华” 。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维护了中国海关的权威C.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答案 D解析 本题中的条约内容为《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 ,实际上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这不是假作公允,更不是对中国的让步,该条约是要操控中国海关而不是维护,故 A、B、C 三项均错误。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B 正确。A、C 两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D 错误。3.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 1972 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 。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 ,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历史上8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答案 B解析 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推断 B 项正确。4.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 D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与题意相符,故选 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 19 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 ,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 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答案 (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9[对点练]知识点 1 国门洞开1. 有 学 者 认 为 : “就 世 界 大 势 论 , 鸦 片 战 争 是 不 能 避 免 的 。 ”这 里 所 说 的 “大 势 ”主 要 是 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 B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 B 项正确。2.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中“近代” “英国人”及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可以判断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故 A 正确;《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开放天津等为商埠,故 B 错误;《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开放重庆等通商口岸,故C 错误;《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 D 错误。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答案 C解析 领事裁判权大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侨民在中国的民事、刑事诉讼,中国的法庭无权审理,而由资本主义国家派驻中国的领事依照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审判”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领事裁判权的信息,所以选择 C。4.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10答案 C解析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是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应选 C。5.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制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 B解析 1894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 ,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6.民国时期的小说家包天笑在晚年追述说:“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他叙述的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 C解析 从题干材料“割去了台湾” “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知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选 C。7.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 “教育救国” “实业救国” “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 。当时, “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答案 C解析 中日甲午战争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形成了“救国热潮” 。8.清朝进士李希圣曾记录:“……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答案 D解析 由“联军” “德兵” “俄、英兵迭居颐和园”等信息可判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2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9.如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1907 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0.19 世纪晚期,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道:“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 ”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答案 D解析 从材料中“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可以看出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故选 D。[能力练]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这样的做法(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B.使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D.反映了此条约的屈辱性12答案 C解析 “照会” “申陈”等都是近代外交用语, “平行照会”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现在我们认为“协定关税”条款的深远危害是 ( )A.中国不能实行保护性关税B.损害中国司法主权C.西方列强将来会降低税率D.改变中国出超地位答案 A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B 项“司法”不符合题意;C 项不符合列强的侵华目的;D 项是从英国角度看的;A 项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属于深远影响,符合“深远危害” ,故选 A 项。13.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了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 D解析 抓住关键句“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 “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可见材料并没有反映洋务运动破产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做比较说明,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研究中国前途的问题,故 C 项错误;前后认识的反差确实能表明作者已经放弃了原有大国梦的幻想,意识到当务之急是救亡,故 D项正确。14.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同时, “很多汉人目睹了清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 。据此,与奏议中“和议” “赔款”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D解析 “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指的是《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 “很多汉人目睹了清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指的是《辛丑条约》13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许多人由幻想改良转向革命。 《辛丑条约》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故选 D 项。15.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被看作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政策( )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C.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于列强之首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伐答案 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此后美国在侵华列强中地位日益重要,它开始积极谋求侵华霸权。故选 D。C 说法错误;A、B 说法与题目要求不符。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 1839~1842 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地地道道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尽管根本问题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 料 三 2010 年 7 月 25 日 至 28 日 , 美 韩 在 ……黄 海 水 域 进 行 军 演 。 由 于 黄 海 演 习 地 点 靠近 中 国 , 部 分 中 国 民 众 反 应 激 烈 ; 中 国 外 交 部 和 中 国 军 方 也 相 继 表 态 , 反 对 此 次 美 韩 黄 海演 习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2)材料二中“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二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中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都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费正清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他没有看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2)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判断:不完全正确。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14(3)原因:历史上,黄海海域发生过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中国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了中国的安全。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首先表明态度,然后运用相关知识说明论证。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时间限定“19 世纪” ,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三次列强侵略战争。第二小问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 骄傲自满”来概括观点,然后表明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第(3)问,注意设问角度——历史,然后结合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1第 2 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重点)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难点)一、三元里抗英1. 原 因 : 英 国 对 广 州 三 元 里 的 侵 略 , 引 起 当 地 人 民 的 反 抗 ; 面 对 列 强 的 侵 略 , 清 政 府 卑 躬屈 膝 。2.概况:1841 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思维点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它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来侵略,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2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概况(1)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 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3)1877 年,消灭阿古柏的主力,攻克喀什噶尔。(4)1878 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2.1881 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3.1884 年,在新疆设立行省。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 年 9 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3)结果: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 ,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起因: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结果:1895 年 10 月,台湾全部沦陷。[易错提醒]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而不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是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发展(1)兴起: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2)转移:1899 年底,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并向京津地区发展。(3)顶峰:1900 年,在落垡、廊坊围攻八国联军;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顶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4.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斗争。35.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历史认识]面 对 列 强 侵 略 , 清 政 府 与 广 大 爱 国 军 民 的 反 侵 略 态 度 截 然 不 同 。 清 政 府 屈 膝 求 和 , 避 战 自 保 ,以 至 于 被 动 挨 打 , 影 响 了 中 国 的 反 侵 略 斗 争 , 因 此 在 反 侵 略 的 同 时 应 推 翻 腐 朽 的 清 朝 反 动 统治 。[思维点拨]义和团失败的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4主题一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史料 如下图台湾军民在痛击日本侵略军思考 (1)史料反映了什么事件?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上述史料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答案 (1)事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显示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二 全面认识义和团运动史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史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思考 (1)据史料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其活动?(2)据史料二,义和团运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答案 (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但却带有盲目、笼统排外的性质。(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全面评价义和团运动(1)进步性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5② 义 和 团 运 动 没 有 统 一 领 导 , 对 清 政 府 缺 乏 警 觉 , 斗 争 中 存 在 严 重 的 盲 目 性 、 自 发 性 和 分 散 性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主要特征(1)阶层的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等。(2)组织的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抗行动。(3)眼界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4)结果大多以失败而告终。(5)斗争的阶段性①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②《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1. “初十日(1841 年 5 月 30 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C.义和团运动 D.反割台斗争答案 A解析 从时间“1841 年”可知描述的是三元里抗英斗争,故选 A。B、C、D 都是发生在 19世纪末,时间不符。2.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诗反映的是(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 B.左宗棠收复新疆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 D.刘永福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答案 B解析 由诗句中的“湖湘弟子” “天山” “玉关”可推断此诗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件,故 B 项为正确选项。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6C.反割台斗争 D.天京保卫战答案 C解析 关键信息:近代前期、保卫国土,不令倭得。A 项是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可排除;黄海海战是中日海战,但不符合“纵使片土之剩……不令倭得” ,故排除 B 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符合题干要求,故 C 项正确;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为保卫天京进行的防御战,故排除 D 项。4. “它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里,所以它是一个无组织的原始的农民之反帝国主义暴动……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终于失败” 。 “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黄海海战C.义和团运动 D.左宗棠收复新疆答案 C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失败的农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A、B、D 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他们盲目排外,徒有“冲动的反抗热情”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 “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 ,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服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三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赫德《中国实测论》(1)材料一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人民除了“抗议卖国罪行” ,还进行了哪些抗击侵略的行动?(2)材料二、三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日本割占台湾。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开展反割台斗争。(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看到了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局限性。(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7[对点练]知识点 1 三元里抗英1.鸦片战争时期三元古庙(如图)周围众多群众曾经在这里誓师抗英,并打败英军。现在的“三元古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在( )A.福建 B.广东C.上海 D.北京答案 B解析 1841 年 5 月,占据广州的英军到三元里一带抢掠,三元里人民奋起反抗,大败英军。三元里位于广州北,属于广东,B 正确。2.1841 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 ”这说明( )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 C解析 A 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 B 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 D 项说法错误。知识点 2 左宗棠收复新疆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 ”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C.李鸿章 D.张之洞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时抓住关键信息“新疆” “晚清” “定中外”等,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此8人为左宗棠。4.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 ”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A.派兵收复新疆 B.设置新疆行省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 D.签订了《改订条约》答案 B解析 1884 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知识点 3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5.光绪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答案 B解析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下令中炮后倾斜的“致远”舰去撞击日舰,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6.(2017·烟台高一检测)《定征清战略》一诗云:“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 ”该诗描绘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中:“北洋师” “渤海湾头”等信息可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7.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这是近代爱国志士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答案 A解析 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故选 A 项。B 项与题干内容不相关,可排除;诗歌内容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被割裂的伤感和无力,排除 C 项;诗中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提及,排除 D 项。9知识点 4 义和团反帝运动8. 《微历史:1840~1949 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 C 项。9.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答案 C解析 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它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但作为一场农民运动,它并没有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是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从此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因此 C 项是最佳答案。10. 《庚子诗鉴》载,1900 年间,拳民搜索教堂, “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 。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答案 A解析 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 A 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 B 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是 1901 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故 C 项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 项错误。[能力练]11.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艇损失 伤亡人数10中方 10 191 2 052 5 艘沉没 1 200日方 12 272 3 566 5 艘重伤 300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中日方舰船只有 5 艘重伤,可知日本海军损失较北洋海军轻,故 A 错误;根据题干中北洋水师舰艇参战 10 艘,其中 5 艘沉没的数据,可知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并未全军覆没,故 B 错误,C 正确;题干表格并不能表现出黄海海域制海权的归属,故 D 错误。12.1895 年 5 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 25 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 ,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答案 B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1895 年 4 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选 B 项。13. 《 打 鬼 烧 书 图 》 是 19 世 纪 末 流 传 于 山 东 的 反 洋 教 斗 争 宣 传 画 , 从 中 我 们 可 以 获 得 的 信 息 是( )①它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 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A.①②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答案 C解析 19 世纪末,山东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略,中外矛盾异常尖锐,最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由图可知:杀洋人、烧洋书,体现了义和团仇视外来事物,不加区别,盲目排外。虽然义和团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来势力,但最终失败了,外国势力没有退出山东,故答案为 C 项。14.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 “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 ,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 C 项。15.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 ,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中不能说明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排除①;由主张“扶清灭洋” ,反对“革命排满”可知②③正确,④有误。16.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8 年孙中山说:“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 ”同时又说:“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材料二 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造成义和拳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戏(剧),五仇视新学……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不希望义和拳再发生……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1918 年陈独秀《克林德碑》材料三 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12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拳匪纪事》卷二《匪乱纪闻》(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否定义和团的原因。(3)美国学者包瑞德说:“中国历史学者收集和分析义和团资料的工作绝不能使盲目排外主义延续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应当为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进行辩护。 ”包氏认为对义和团的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 (1)观点: 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另一方面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2)原因: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与科学,否定传统文化。(3)原则: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短文应体现以下要点:爱国,具有反侵略的性质;愚昧迷信,斗争手段落后,不了解世界情况;盲目排外,敌视工业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扶清,对清政府的统治缺乏明确认识。形成结论: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由于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态度, “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其之间存在的联系。第(2)问,从义和团的局限性分析,其“盲目排外”的主张不符合陈独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第(3)问,注意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