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09408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2 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 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 D.白话文风行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 A 项正确。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 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 D 项错误。答案 A2.从图 1 到图 2 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2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由抬轿等仪式到简约文明的结婚照,

2、说明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D 两项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可以排除。答案 C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 D 项。A、B、C 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答案 D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历史巨变。这一巨变是( )A.洋务运动

3、 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解析 由题干中社交礼仪的变化,即从见面时的跪拜到握手的变化,称呼也用“先生”代替了“老爷”“奴才”,这体现了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社会观念的变化,故选 B 项。答案 B5.19 世纪 70 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3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答案 C6.1897 年 9 月 5 日上海游戏报第 74 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

4、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一艺术形式是( )A.皮影 B.电影C.戏剧 D.杂技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描述。答案 B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 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 三项都发生于民国建立之后。答案 B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5、一 至 1905 年 5 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 240 种,上海出过 119 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 72 种,外商报纸 34 种,教会报纸 5 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 31 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 年)整理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 别 篇数 比例列强在中国 215 47.4%4经济/财政/商务 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 年创刊于上海,1898 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

6、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以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维

7、新变法运动逐步展开。(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5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解析 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发生了

8、一定的改变,但“已经欧化”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D 项错误。答案 A2.1912 年 6 月 1 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解析 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说明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论及服饰的演变,并不是生活方式完全近

9、代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服饰与政治的关系,故 C 项错误;报纸的功能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D 项错误。答案 A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解析 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 C 项为最佳答案;A、B、D 三项的观点

10、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要求,故排除。答案 C64.1904 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 30 多种书目,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 中华民国成立于 1912 年,与题目中的 1904 年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天足会发行的书目中包括了张之洞、袁世凯等朝廷大员的文章,说明当时的废止缠足的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故 B 项正确;废止缠足在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曾经加以提倡,材

11、料不能说明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故 C 项错误;废止缠足在大城市得以推行,但不代表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传统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故 D 项错误。答案 B5.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解析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 D 项正

12、确。答案 D6.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看看看,活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解析 材料信息“活动如生”“真极”“奇极”详细地介绍了播放影片的内容与特点,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对电影特点的感受。故选 C 项。7答案 C7.20 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

13、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解析 “婚姻自由”是一种时尚,但还没有普及,所以普遍时尚有夸大的成分,不准确,A 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婚俗中西合璧”,而是体现了对新式婚嫁习俗的赞美,对旧俗的抨击,所以 C 项错误,D 项正确。答案 D8.右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解析 漫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

14、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 A 项错误;漫画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 C 项错误;用电灯点烟说明了“认知反差”,故 D 项正确。答案 D9. 导学号 1137403720 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8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解析 本题的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信息“20 世纪初”“新制初更阳历”“三民对五权”分析,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即可判

15、断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10.1912 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可用来说明( )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解析 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准备,祭孔时行拜跪之礼,故 A 项错误;民国政府保留祭孔仪式,反映出儒家传统文化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被否定,故 B 项错误;民国政府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推动了传统习俗的改良,故 C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 C11.下表为 1927 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

16、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婚姻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16.40%83.60%28.50%71.50% 94% 6%A.崇尚自主自由 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 D.淡化了门第观念9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 年”和支持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婚姻观念崇尚自主自由,故 A 项正确。影响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变动是外因,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 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门第观念,故 D 项错误。答案 A

17、12.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辛亥革命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解析 “变化”是指女子从“恪守三从四德”到拥有一些权利。四个备选项都是导致“变化”的原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

18、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 19 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18001911)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N.S.D 在 1871 年 12 月 24 日游历广州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广州消费文化与

19、社会变迁(18001911)材料三 1875 年的广州商务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黄磷火柴,并且输入了几百万箱,现在用打火石取火的已经少见了。在使用煤油及其他矿物油以及煤油灯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同时欧洲的洋伞,几乎完全代替了中国纸伞。广州大量地仿制欧洲洋伞并运往其他口岸和内地销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0材料四 1906 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其征订广告,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粤东烟草公司出品的伟人香烟,其封面也画上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1)广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较早的城市,根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不

20、得照抄原文)(2)根据材料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3)结合广州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历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特点的认识。参考答案 (1)出现了西式和中西风格融合的建筑;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大量使用和仿制西方日常生活用品;西式服装成为当时的时尚;店铺林立,商业繁荣;重视广告宣传;出现了报纸、杂志等。(2)原因: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3)认识:中国的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历经曲折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在上海等沿海口岸出现了少量的国人自办报纸,但欧美报刊

21、在民众心目中拥有很大的权威,中国报刊“多侈陈海外奇谈,以博阅者莞尔(指微笑)”,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思想陈腐。1895 年后,从上海到太原、重庆等地,国人自办报刊 70多种,其中维新派创办的就有 48 种,出现了政论、娱乐、商业等多种报刊,社会效应也非同凡响。如时务报被誉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从 1911 年底,报界进入了黄金时代,孙中山下令减免邮费、电报费,大大降低了报业成本。全国各地报纸增至 500 多家,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和政党报刊大量出版。这一时期的报人被誉为“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摘编自赵建

22、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参考答案 解读:19 世纪 70 年代,沿海地区出现少量国人自办报纸,由于办报者思想陈旧,报刊内容多是猎奇,没有得到国人关注。甲午战争后,维新派积极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加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办报数量增多,内容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范围发展到内地,社会反响突出。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报业的扶植,使办报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范围遍及全国,报刊在国民中有了很高的影响力。11中国报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与救国图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