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历史 第4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习题(打包4套)岳麓版选修3.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5-2016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习题打包4套岳麓版选修3.zip2015-2016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习题打包4套岳麓版选修3.zip
201606230381.doc
201606230383.doc
201606230384.doc
201606230385.doc
  • 全部
    • 201606230381.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83.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84.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8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4 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4 “冷战”的缘起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 3一、选择题1.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这句话反映了( )①英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②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③美苏实力大增 ④美苏平起平坐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③④【解析】 从丘吉尔的言论“巨大的俄国熊” “巨大的北美野牛”表明苏美已实力大增,“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答案】 C 2.下图是雅尔塔会议会场,就是在这张会议桌上,战后的世界秩序被基本确定下来。雅尔塔体制主要就哪些问题达成协议( )①结束战争 ②处置法西斯 ③战后世界安排 ④组建军事集团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 组建军事集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两强为首冷战对峙的产物,雅尔塔体制只是为其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应排除④。【答案】 B3.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言论分析不正确的是(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成为最强的军事大国C.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的扩张野心膨胀D.美国要求按照实力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解析】 主要考查二战后,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A 项不符合二战后的时间限制。【答案】 A4.通过雅尔塔会议,美国没有( )A.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B.取得世界霸主地位C.建立战后世界国际关系新格局D.与苏联一同重新划分了世界【解析】 本题属于陈述式选择题。雅尔塔体制是在西欧力量大大削弱,美苏实力相对均势下形成的新的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 A、C、D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体制下,美国虽对国际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没有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因为还有苏联可与其相抗衡。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5.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A.是以中国为核心的结果B.说明社会主义已战胜资本主义2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D.与苏联的推动有关【解析】 社会主义阵营是以苏联为核心,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指十月革命。【答案】 D6.一部分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的主要作用是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 200 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这些学者立论的依据是( )A.雅尔塔体制建立的背景B.雅尔塔体制的内容C.雅尔塔体制的实质D.雅尔塔体制下的历史现状【解析】 雅尔塔体制下,由于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故局部战争不断。【答案】 D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这表明(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②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首位 ③随着实力增强,美国扩张野心膨胀 ④美国要求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产物,显然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将含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 B8.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这些事实表明( )①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②世界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区转移③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和再现能力。正常情况下,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应该设在世界中心势力最容易控制的区域。无论是国际联盟还是联合国成立,苏联都不是最重要的世界中心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日益明朗化的。选 A。【答案】 A9.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解析】 准确理解题中所述“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答案】 D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B.苏联军事、政治力量空前增强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3【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根据力量对比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这是当时国际形势的最大变化。【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1945 年 12 月 29日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材料二 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 60 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对于战后世界的安排,苏联希望在长时期内保持国际和平,以便医治战争给苏联带来的严重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材料三 在 1943 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经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小毛驴。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 ”材料四 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苏联当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以上均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美、苏、英对外政策如何?试分析其原因。(2)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怎样?(3)美英对待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苏联对华政策有何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一“领导世界”可知美国意图,由材料二“苏联领土扩大” “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可知苏联意图,由材料三“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可看出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各国政策变化的原因与其实力的强弱变化息息相关。第(2)问综合四则材料可知美苏实力壮大,西欧受到削弱,由材料四“中国的大国地位”可知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起的作用。第(3)问美英对华政策不同是因为它们为自身利益着想,苏联政策则是因为对中国形势发展难以预料。【答案】 (1)美国:称霸世界;苏联:寻求自身安全,努力扩大影响,巩固大国地位;英国:依附于美国。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苏联军事政治力量壮大,同时认识到来自美国的威胁;英国受战争破坏,担心失去传统大国地位。(2)西欧失去了传统的世界中心地位,美苏成为一流强国,力图操纵世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3)美国:为抗衡苏联,扶植蒋介石。英国:担心中国强大影响其在东方殖民地的利益。苏联:摇摆不定。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雅尔塔体制形成后,与冷战格局一起成为 20 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两条主线,即合作主线和对抗主线。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于雅尔塔体制与冷战格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是冷战的根源,冷战是由雅尔塔体制造成的。历史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是不正确的。雅尔塔体制不仅不是冷战的根源,反而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特点。(2)你认为雅尔塔体制是冷战的根源还是限制了冷战的发展?为什么?【解析】 雅尔塔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的出现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两极格局的两极,就是指美国和苏联,目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第(1)题注意时间“20 世纪后半期” ,回答第(2)题要抓住冷战的核心是对抗,雅尔塔体制的核心是合作,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答案】 (1)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到两极格局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①雅尔塔体制是冷战的根源。因为它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地位,为后来两国的争霸埋下了祸根;美苏两国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这是日后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雅尔塔体制结束了近三百年来维持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格局,直接导致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形成。②雅尔塔体制限制了冷战的发展。因为它倡导建立联合国,而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而且联合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美苏之间的矛盾并非从雅尔塔体制开始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就被资本主义国家称为洪水猛兽,因此美苏意识形态的纷争由来已久,不能归结到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铲除了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使追求和平、反对战争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③辩证看待——雅尔塔体制对维护战后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4 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6 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 3一、选择题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也提出“和平演变”战略,表明( )A.美苏准备再次合作B.双方用冷战方式争夺世界霸权C.世界出现了和平的契机D.接受中国“求同存异”主张【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全面冷战,实质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实质是想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而美国的“和平演变”是要颠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独霸世界。A、C、D 都与史实不符,是错误的。【答案】 B2.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 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C.1964 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剑拔弩张,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危险。注意材料中的“纽约” “莫斯科”和“哈瓦那”分别是美、苏和古巴的城市。【答案】 D3.观察下图:图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 “和” ;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欧关系B.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美关系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 “和” ;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这反映了美苏争霸态势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其国家实力。【答案】 C4.下列关于美苏军备竞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备竞赛B.核武器是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C.美苏军备竞赛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D.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美苏军备竞赛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故 C 错误。【答案】 C5.美苏军备竞赛的结果是( )①造成了核战争危机笼罩世界 ②美国是最后的胜利者③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 ④两国之间因此发生了直接的战争A.①②③ B.①③2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属于组合式选择题。美苏军备竞赛使人类处于核威胁之下,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两国尽管争夺激烈、危机不断,但核力量的均势使两国之间并未发生战争,故②④不对。【答案】 B6.柏林墙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公民出走于 1961 年修建的。民主德国一直把它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 ,而联邦德国则把它称为“监狱之墙” 。这一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两国( )A.社会制度的差异B.对民主的理解有分歧C.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D.在“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解析】 柏林墙实质是“冷战”形势下的产物,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不同的称谓是基于政治目的,反映了两国在“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答案】 D7.历史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承认, “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他所指的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第二次柏林危机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 “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 ,再结合所学史实,可推断出描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答案】 C8.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 50 多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 ”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之下的美苏关系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故排除 C;拉开冷战序幕的是杜鲁门主义,故排除 D;古巴导弹危机是以苏联最终撤回导弹美国胜利而告终,说明当时战略优势是在美国方面,故应排除 B。故选 A。【答案】 A9.德国的历史学家曼弗雷德·马伊说:“古巴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强权政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如果它不想毁灭自己和整个人类的话。 ”这说明美苏“冷战”( )A.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B.威胁到世界和平,使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C.美苏开始形成对峙的局面D.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 “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说明在美苏“冷战”之下,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避免了核大国之间爆发直接的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 D10.英国人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解析】 从材料“长时期的和平”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冷战由于双方的势均力敌和不3直接诉诸武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正确答案为 C。【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现在,如果你翻阅一下本世纪的历史的话,你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也是由于希特勒认为他可以夺取波兰,英国可能不会作战。如果英国作战的话,在波兰遭到失败以后就可能不会继续作战。在朝鲜,显然北朝鲜人没有想到我们会插手进去,而我们也没有想到中国会插手进来。当你看到后来这些引起战争的错误判断的时候,然后你再看看苏联和美国在它们的信仰方面距离是如此之远。我们信仰一个独立自由和由各种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世界,而你又把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当中。正如我之前所说过的,这就是使得现在成为这样一个危险时代的原因……”——美国总统肯尼迪 1962 年12 月 17 日的广播谈话请回答:(1)美国总统列举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等一系列例证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中“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指的是什么事件?(3)美国对上述事件采取了怎样的态度?结果如何?【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出处中的“1962 年 12 月” ,提取了这一有效信息,就能轻松地解决有关问题。回答第(1)题,要注意在“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不想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美国总统的一系列例证无非是在警告苏联。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第(3)题,材料中没有提供有关答案,必须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 (1)警告苏联领导人不要作出错误的判断。(2)苏联把导弹运到古巴,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3)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959 年 7 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去莫斯科主持美国展览会开幕式。下面是他与赫鲁晓夫在美国展览馆的家庭模型前的一段对话:赫鲁晓夫:“你以为俄国人会被这个展览惊得目瞪口呆吗?可是事实是所有新建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在美国要得到这所房屋要有钱才行,而在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的公民就行了。如果美国公民没有钱,那就只有在人行道睡觉。而你们却说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奴隶!”尼克松:“我们并没有想要让苏联人民感到吃惊。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而恰恰是这个人让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如果我们可以在洗碗机的质量上展开竞争,而不是把精力都花费在提高火箭射程上,岂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吗?这不就是你所想要的那种竞争吗?”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人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苏两国的关系及对世界的影响。【解析】 第(1)题据材料概括即可,难度不大;第(2)题要认识到尼克松到苏联参加展览会是美苏冷战状态下的“缓和” ,其影响要全面回答。【答案】 (1)赫鲁晓夫:声称俄国也将拥有新型住宅并能进行公平分配;批评美国经济上贫富分化严重。尼克松:辩称美国具有生活方式多样性、可选择性的优点;批评苏联政治上集权,人民生活方式单一;建议美苏竞争由军事转向民生。(2)关系:美苏两国处于“冷战”对峙时期;美苏当时表面上出现了“缓和”的迹象。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4 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7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 3一、选择题1.1969 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A.标志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B.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C.表明美国的扩张重点在亚洲D.表明美国由战略收缩转向战略进攻【解析】 1969 年尼克松设法在不危及西方安全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由此可见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答案】 B2.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和 80 年代的苏联都调整了对外战略。其相似之处是( )A.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B.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C.美苏对抗转为战略合作D.从美苏战略合作转为对峙【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借助美国以外的力量牵制苏联;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缓和同美国关系,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由此可知美国和苏联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答案】 B3.20 世纪 90 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美苏竞争,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答案】 C4.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列各项,与形成这种态势有关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B. “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C. “星球大战计划”D.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出现“滞胀” ,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削弱,被迫转攻为守。【答案】 A5.从“尼克松主义”到“卡特主义” ,说明( )A.美、苏关系由缓和到再度紧张B.美、苏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C.美国要收缩海外力量D.美对苏战略转为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对方的“缓和”战略【解析】 “尼克松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趋势,而“卡特主义”主张用武力遏制苏联,使美苏关系陷入低谷,因此 A 符合题意;B 表述颠倒了二者关系;C是“尼克松主义”的内容, “卡特主义”是用武力遏制苏联,强调的是实力和军事遏制,因此 C 不符合题意;D 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 A26.如图是 1987 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晤的照片,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局势逐步趋于缓和B.美苏仍处于尖锐对立争霸时期C.苏联改变了对美国的政策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图片反映的是美苏争霸趋于缓和的阶段。故选 B。【答案】 B7.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两极格局的形成B.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趋势加强,世界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 。【答案】 C8.20 世纪 70 年代在“缓和”的背景下,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的斗争包括( )①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 ②美国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经济军事渗透 ③苏联提出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 ④苏联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 ,向西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A.①②③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 ②不属于意识形态,④不符合史实,予以排除。【答案】 C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争霸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争霸的特点是( )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 ②以核武器作为争霸力量③以军事集团作为基础 ④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A.①② B.③④C.①②④ D.②④【解析】 本题考查两个不同阶段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的比较。经分析可看出,①③在一战前的英德争霸时就已出现。②④是二战后美苏争霸时新出现的特点。【答案】 D10.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几次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长期以来的国际矛盾造成B.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C.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进行D.是广大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动的结果【解析】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都与重大战争有关,而两极格局的瓦解则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答案】 B二、非选择题11.下列是关于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的材料,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3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1962 年 10 月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尼克松 1970 年对外政策报告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在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里根 1986 年对外政策咨文请回答:(1)材料一中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是针对什么事情的?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2)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3)里根上台后,美国要承担起强有力的领导责任,为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时间“1962 年 10 月”回答。第(2)题第一问从美国的战略优势丧失的角度回答,第二问美国由以前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从美苏力量的变化回答。【答案】 (1)1962 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苏抗衡,战略优势在美国。(2)美国的战略优势在丧失:陷入越战泥潭而不能自拔;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与美国相抗衡,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全球争霸消耗了美国的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等。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措施:强调均势外交,在越战中脱身,谋求与中国对话、正常化、建交等,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3)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冷战期间,美国积极充当“国际警察” ,遭到非西方国家的普遍谴责。但是冷战结束十多年后,兴起一种容忍、认可甚至要求美国更多干预的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冷战的胜利视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加紧推销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推动“人权国际化”和联合国“人权中心化” 。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思想渗透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制裁行动中,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挑战。——魏宗雷《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与实践》(1)“非西方国家”的主要类别有哪些?“非西方国家”普遍谴责美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指出冷战结束后兴起“更多干预”的原因,并归纳西方国家推行“人道主义”干预的主要手段。【解析】 第(1)题第一问“非西方国家”是指与欧美国家相对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等,第二问可依据“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回答;第(2)题第一问结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动荡局势和材料概括,第二问综合所学和材料概括即可。【答案】 (1)类别:冷战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阵营,二是不结盟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冷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依据:民族独立;主权自决;不干涉内政。(2)原因:冷战结束后,国家内部问题突出,为干预提供可能;世界恐怖主义猖獗,对部分主权国家产生威胁;美国国力强大的制度迷惑性;“人道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普世性质。主要手段:借联合国安理会进行经济制裁、武力干预;高举“人权高于主权”理论,干涉别国内政;扶持主权国家内部亲西方势力等。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4 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 3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1.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新敌人”指的是( )A.美国 B.德国C.苏联 D.日本【解析】 根据“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排除 B、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英国与美国始终是盟国,排除 A;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此后开始了“冷战” 。【答案】 C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到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的过程。其标志是( )A.雅尔塔体制的确立B.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出现【解析】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主要是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答案】 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 ”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可排除 C;A 与题干意思无关,D 只看到表面现象,未理解凯南评述的实质。 “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即不会发生热战,故其评述的是美苏的冷战对峙。【答案】 B4.右图是 1947 年的一幅漫画。斯大林正在防守的篮球上写着“马歇尔计划” ,球框上写着“欧洲复苏” 。你认为这幅漫画应该是( )A.苏联的宣传画 B.美国的一幅漫画C.真实地再现了斯大林的外交政策 D.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功【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但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接受这一计划,所以这一计划只是在西欧国家实行,因此当时的斯大林不可能去接“球” 。【答案】 B5.最能反映雅尔塔体制两重性的内容是( )①处置战败国,不让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划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2③对法西斯殖民地的托管 ④建立维持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A.①②③ B.①②C.②③ D.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雅尔塔体制的双重性是指雅尔塔体制既具有进步性又带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①④充分体现了它的进步性。②③既体现了二战后美苏等大国对法西斯势力的打击,又体现了他们按照实力对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带有明显的大国政治色彩。【答案】 C6.二战后,美国成为军事强国的表现有( )①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 ②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五百个军事基地 ③美国有丰富的黄金储备 ④垄断原子弹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③是经济因素,与军事无关,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 B7.使美苏两国在二战后实力超群、成为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国家的原因,不包括( )A.西欧各国饱受战火蹂躏,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B.两国基本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经济发展较快C.两国军事实力较为强大D.两国的政治地位在二战及战后逐步提高【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归纳能力。A 项是美苏两国迅速崛起的客观原因。C、D 两项是美苏崛起的军事、政治原因。二战中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因此 B 项错误。【答案】 B8.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 )A.谋求世界和平 B.维护雅尔塔体制C.建立全球霸权 D.维护世界资本主义【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二战后初期,由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空前膨胀,谋求世界霸权成为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答案】 C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峙的原因有( )①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②美苏军事均势形成 ③社会制度不同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④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战后随着美苏合作基础的丧失,两国意识形态及利益的矛盾凸显,而战时形成的军事均势,推动了两国走向对峙。故选 D。【答案】 D10.苏联是二战后世界战略对立的主体之一,战后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A.进攻型 B.防御型C.争霸型 D.和平共处【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及理解能力。二战中苏联损失巨大,很难与美国直接争霸,主动进攻,为了给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采取了防御型的外交政策。【答案】 B11.凯南“八千字电报”指出:“我们面对着这样一支政治力量,它狂热地为之献身的信仰认为:同美国不可能达成一项长远的妥协安排;若要使苏维埃国家获得安全,就应该,也必须扰乱我们社会的和谐,摧毁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必须以实力遏制苏联。 ”从这段材料我们看出凯南提出“遏制”理论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3B.战后的和平愿望强烈C.苏联努力扩大势力范围 D.美国的霸权政策【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美国遏制苏联是为了维护美国“传统生活方式” “社会的和谐” ,而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在于双方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冲突。【答案】 A12.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的实力和野心空前高涨B.苏联的影响和各国革命运动日益扩大C.苏联开始同美国争霸D.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A 项是主观原因,B、D 两项是客观原因,C 项与史实不符, “冷战”开始于 1947 年,美苏争霸开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故选C。【答案】 C13.1946 年初,美国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这样一支政治力量,它狂热地为之献身的信仰认为:同美国不可能达成一项长远的妥协安排;……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要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 ”上述言论体现的主要外交政策是( )A. “门户开放”政策 B.大棒政策C. “冷战”政策 D.金元外交政策【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要避免军事冲突,但又要实现遏制对方的目标,这是典型的“冷战”特征,因此 C 项正确。A 项出现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时间与题干不符;B 项主张使用武力的政策,与题干不符;D 项是一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的外交政策,与题干不符。【答案】 C14.针对美国提出的杜鲁门主义,苏联的应对措施是( )A.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B.建立经互会C.分裂德国 D.建立华约【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分析能力。B 项属于美苏在经济上的对立;C 项是美国遏制苏联的具体措施;D 项是两国在军事上斗争的产物,与题干不符。【答案】 A15.1948 年,在一批运往希腊的物资上印有这样的标志(如图),标志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相关( )A. “铁幕”演说的发表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1948 年” “欧洲的复兴” “美国所援助”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答案】 C16.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 ,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方战胜国判断被定罪” 。这一说法(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总结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D.正视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同情【解析】 由材料中“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 ,可以看出材料中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认为是联合国单方面的行为,企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答案】 B17.下列对经互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冷战”的产物 ②内部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③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优越性 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西欧经济的发展A.①② B.①②③④C.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能力。经互会是对抗马歇尔计划的产物,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因此,①正确,③错误。苏联利用大国地位强迫弱小国家服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并利用自己大国的地位进行不平等的交易,②正确。经互会的加入国是东欧国家,④错误。【答案】 A18.美国的欧洲复兴法案规定,接受国的经济计划受美国监督,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等,这说明( )①美国完全无偿援助西欧 ②美国帮助西欧是为了控制西欧 ③这种规定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商品输出A.①③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③【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二战后西欧衰败,为了稳定西欧、控制西欧,解决美国战后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而材料中的规定则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商品倾销。【答案】 D19.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西欧的经济恢复与发展B.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C.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D.促进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马歇尔计划远不是一项经济计划,美国通过它既使西欧经济恢复、社会秩序稳定,又使美国控制了西欧,A、B、C 三项正确。D 项马歇尔计划并未实施于东欧国家。【答案】 D20.下列对北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49 年成立 B.以美国为中心C.加强了美国对东欧的控制 D.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军事包围圈【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1949 年,美国为遏制苏联,联合西欧国家及加拿大成立了北约,通过它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控制。【答案】 C21.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北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5C.德国的分裂 D.华约的建立【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55 年 7 月,苏联与东欧 7 国在华沙开会,缔结了互助条约,成立了华约组织,这样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答案】 D22.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 )A.在对苏关系上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B.对苏推行“缓和”政策C.强调在核对抗时用“新的政治思维”来取代传统观念D.对苏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1969 年,尼克松提出了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表明美国打算收缩在海外的力量,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答案】 B23.肯尼迪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地方的猫。 ”这一事件是:( )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题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在这场危机中, 苏联主动进攻,但由于实力处于劣势,不得不退让。【答案】 C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的是( )A.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 B.欧安会的召开C. 《赫尔辛基宣言》的签署 D.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苏联首都,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答案】 A25.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的最重要前提是( )A.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B.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幅度提高C.美国经济实力不断衰退 D.苏联的军事实力相对削弱【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苏联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开始推行进攻战略,主要凭借其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其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加,但不是其最重要前提。【答案】 B26. “卡特主义”出台的背景是( )A.美苏关系的缓和B.东西欧之间“冷战”对峙的缓解C.苏联入侵阿富汗D.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提出【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归纳能力。1979 年 12 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威胁到美国在中亚和波斯湾地区的利益,为此美国政府出台了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 。【答案】 C27.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 年 10 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 年 12 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 年 11 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6【解析】 从时间信息以及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反映的是东欧剧变的历史现象,依据所学知识,题干现象说明这些国家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变化,A 正确。【答案】 A28.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的崛起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D.雅尔塔体制的长期存在【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本题, “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答案】 C2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带“风”字的成语概括其历史特征,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最恰当( )A.风雨如晦 B.风云变幻C.风雨交加 D.风花雪月【解析】 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到冷战对峙再到美苏两极争霸以及冷战的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等重大事件的发生,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变化极大,但又未发生新的世界大战,故 B 符合题意。【答案】 B30.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 20 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解析】 具体解析如下: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A “帝国主义战争”这一概括显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排除了。缺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20 世纪当然是不完整的 错误B 理由同上 错误C 对 20 世纪的重大事件都有涵盖,且概括词的表述比较中性客观 正确D 没有体现“多极化” ,对于 20 世纪最后 10 年没有概括进去 错误【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3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棒!”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的时期。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备品” 。请回答:(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请说明理由。(67分)(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被打破的?这对以后国家关系的演变有何影响?(6分)【答案】 (1)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 年 8 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2)打破: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器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并存的局面。3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朝鲜战争是一场具有国际背景的内战,是朝鲜人民的悲剧性历史的现代的体现。一方面,它加深了这个国家的分裂,另一方面,它对战后亚洲的国际局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它可以称为当代历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材料二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美国重新武装德国的进程业已启动。土耳其和希腊被纳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日本和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与美国签署了安全保障条约,美国对印度支那法国人的援助也增加了。华盛顿在中东取代英国势力范围的那一点点迟疑也已经消失。——[美]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及其性质演变。(7 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朝鲜战争对朝鲜半岛及国际关系的影响。(7 分)【答案】 (1)国际背景: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性质演变:由内战演变为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2)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影响了亚洲的政治格局;加剧了冷战进程,使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等地;直接影响了美国与亚太各国的关系。33.(15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之音”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称:“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 ”“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卫星国内部不稳定局势。 ”“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实质”深刻的、概念上的重新评估……在这种重新评估的基础上,苏联能够单方面地迅速结束“冷战”这个似乎已经固化的冲突。——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亚历山大·温特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体现的美国的意图及其主要手段。(5 分)(2)材料二是怎样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4 分)(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6 分)【解析】 第(1)(2)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着重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析。【答案】 (1)意图:美国想尽办法诋毁苏联;扰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秩序。手段:和平演变。(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的重新认识,是苏联结束“冷战”的理论依据。(3)联系:材料一中的和平演变是材料二中“新思维”的思想来源;材料二是材料一中8美国意图的体现。共同点:都着重从意识形态上入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4.(14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材料二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材料三 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扰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请回答:(1)苏联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5 分)(2)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被称作什么战略?(5 分)(3)结合上述材料,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4 分)【答案】 (1)不是。苏联、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影响,但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必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2)“和平演变” 。(3)建设社会主义切忌照搬一种模式,而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