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08021.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0.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1.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2.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3.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4.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5.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6.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7.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8.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19.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0.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1.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2.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3.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4.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5.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6.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7.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8.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29.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0.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1.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2.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3.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4.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5.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6.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7.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8.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39.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0.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1.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2.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3.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4.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5.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6.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7.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8.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49.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0.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1.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2.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3.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4.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5.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6.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7.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8.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59.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6.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60.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61.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62.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63.ppt--点击预览
- 20160608027.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8.doc--点击预览
- 2016060802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 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1.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的胜利成果。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A.反对法西斯主义 B.谋求和平、民主C.美苏实力均势 D.两大阵营的对立解析: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体系 ,建立在两国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之上。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2.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说:“在战时并不难保持团结,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彼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关系破裂。 ”导致美苏两国关系由同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B.社会制度的对立C.意识形态的对立D.两国领导者的对立答案:A3.右图是 1952 年的一幅苏联漫画,漫画中较小的美国政治家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较大的美国军人正在欧洲地图上勾画。关于该漫画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B.美国与苏联在欧洲各自划分势力范围C.“冷战”如火如荼地进行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解析:从“1952 年 ”和漫画的内容看,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A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美苏在欧洲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冷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也符合 1952 年的史实,B、C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是在 1955 年华约组织成立后,故 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4.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 )A.苏联 B.德国C.美国 D.法国解析: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利益冲突,故选 A 项。由材料“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 ”,排除 B 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家追随美国,排除 C、D 两项。答案:A5.右图是 1947 年的一幅漫画。斯大林正在防守的篮球上写着“马歇尔计划”,球框上写着“欧洲复苏”。下列推断与此漫画相符的是( )A.是苏联的一幅宣传画B.是美国的一幅漫画C.苏联接受马歇尔计划D.苏美关系有所缓和答案:B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欧洲共同体C.组建北约组织 D.实施星球大战计划解析:“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政策。美国推行“ 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实施马歇尔计划。答案:A7.漫画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图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古巴导弹危机C.马歇尔计划 D.两极格局瓦解解析:本题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意等西欧国家经济的衰落,而美国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故选 C 项。A、B、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答案:C8.右图海报是荷兰政府于 1949 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解析:由图片中的文字“ 没有马歇尔计划”“你便没有面包可吃”“ 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是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答案:B9.有学者这样评析马歇尔计划:美国政府为了石油公司的利益,努力迫使欧洲经济从以煤为基础转变为以石油为基础,这样就可使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短缺的欧洲国家更多地依赖于美国。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A.改变了世界能源结构B.以达到控制西欧经济为目的C.以控制石油为核心D.恢复和发展了西欧经济解析:结合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即可判断出 B 项正确。答案:B10.在美苏的“冷战” 中,可喻之为苏联的“ 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A.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B.成立经互会C.组织华约D.建立社会主义阵营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从经济上加强对西欧的援助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所以与马歇尔计划相对应的是成立经互会。答案:B11.强调在坚持“集体防御” 职能的同时,基于在“ 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 ”,将“ 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马歇尔计划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修建柏林墙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两点:一是军事职能,二是意识形态,符合这两点的只有 C 项。答案:C12.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这一事件是( )A.华约的成立 B.朝鲜战争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解析:“苏联人…… 冒险……又……奔逃回……”说明题中事件与古巴导弹危机相符,A 项与材料不吻合,B、D 两项主要涉及美国。故选 C 项。答案:C13.1948—1949 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孩子空投糖果,被称为“巧克力叔叔” 。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马歇尔计划实施B.德国的分裂C.华沙条约组织建立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解析:题目的限定是“ 直接相关”,再结合“西柏林”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是德国的分裂,故选B 项。答案:B14.近几年,朝鲜半岛局势极度紧张。造成朝韩关系紧张的诸多因素中最直接的原因是( )A.韩国对朝鲜实行“冷战”政策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C.美苏“ 冷战” 局面产生的影响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解析:1945 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两极格局结束后,朝韩两国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可见,造成双方关系紧张的诸多因素中,最直接的应是美苏“冷战”局面带来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 C 项。答案:C15.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美苏两极对峙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两极格局瓦解 D.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解析:“柏林墙”“三八线”“北约”“经互会”都是美国和苏联对峙的表现,故选 A 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维护苏联安全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确定有利的苏联边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苏联考虑战后安排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摘编自《苏联有关战后安排的设想和规划》材料二 杜鲁门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1947 年 5 月 22 日,援助希、土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材料三 “冷战” 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摘编自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苏联的“优势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否得到确立。(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这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请简要说明。(4)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美苏“冷战”?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第(2)问主要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杜鲁门”“援助希、土法案”等信息回答。第(3)问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回答由敌对到缓和即可。第(4) 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回答。参考答案:(1)没有。(2)政策:杜鲁门主义。影响: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给当时国际关系带来紧张不安的因素。(3)“冷战”政策导致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0 世纪70 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缓和,1979 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4)应采用辩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一方面美苏“冷战”使双方展开了高昂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也希望(借此机会 )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1949 年 4 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 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中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2)据材料二,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的措施。(3)在“冷战”下“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简要叙述“冷战”下国际关系的典型事例。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材料内容与“杜鲁门主义”有关,据此即可作答。第(2) 问,结合材料“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等分析; 苏联采取的“对抗性的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参考答案:(1)“新的极权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 “转折点 ”:杜鲁门主义。外交目标:遏制社会主义、称霸世界。(2)措施: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苏联对抗性措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3)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第 24 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选择题1.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崛起C.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西方国家消除了对华敌视政策解析:从支持票的数据分析,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这是由于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A、B、C 三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西方国家消除对华敌视政策”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 ”这表明( )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B.中国挫败了“ 两个中国”阴谋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解析:联合国中有人希望中国 “从后门”进入,实际上是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即“双重代表权”。题干信息充分表明中国挫败了这一阴谋,故选 B 项。答案:B3.20 世纪 70 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B.出席万隆会议C.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 “20 世纪 70 年代”。由此判断是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故选 C项。A、B 两项是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D 项是 21 世纪初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排除 A、B、D 三项。答案:C4.1972 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D.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分析,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排除 A 项。B 、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D 项。答案:D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71 年,我们的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这里的“新时期” 指的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C.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解析: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 A 项正确;B 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战略伙伴关系是对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定位,故C 项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 1 月 1 日,故 D 项错误。答案:A6.1972 年 2 月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就中国而言,发表这一声明主要是针对( )A.美苏争霸愈演愈烈B.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扩张C.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D.苏联的霸权主义野心解析:本题须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此时苏联不仅加紧了与美国争霸的步伐,而且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威胁,为了遏制苏联的霸权主义野心,中美双方做出了上述的表态,故选 D 项。答案:D7.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之间,“ 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是当时我国的对日外交方针B.当时中日两国处于紧张对峙的“ 不正常状态”C.直接促成了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改善D.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巨大诚意解析:中日外交关系改善的直接促成因素是 1972 年中美关系的改善,故 C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直接表明了我国“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外交方针,A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紧随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紧张对峙,B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周恩来的话可以看出 D 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8.对右图所示重大新闻事件,日本多数民众的反应最有可能是( )A.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B.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C.呼吁政府改善中日关系D.支持政府既往对华政策解析:美国的“越顶外交 ”引起日本朝野的极大震动,推动日本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案:C9.“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C.改善中美关系符合中美两国对抗苏联的需要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解决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改善两国关系,中美需要互相支持以对抗苏联,中美关系改善也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故 A、C、D 三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追随美国反对新中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B 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10.“中国崛起”是当前的热门话题,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崛起的表现不包括(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重返联合国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故 A 项符合题意。答案:A11.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 ”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发起并参与亚太经合组织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解析:题干所指是加强睦邻友好合作。 A 项错在“发起”,B、D 两项与睦邻友好不符合。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 C 项正确。答案:C12.图片是“看得见” 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求同存异”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解析:A 项不符合右图;B 项在两幅图片中都不能体现 ;D 项只符合左图。两者都体现了 “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故选 C 项。答案:C13.近年来,中国周边关系纷扰不断,但中国政府一直积极争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与分歧,中国这种外交策略能够实现的基础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国际影响的提高D.多极化世界的相互牵制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与分歧能有效地得以解决,C 项正确。若新中国仍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根本无法实现独立自主及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故排除 A、B 两项;迄今,多极化世界仍未形成,故排除 D 项。答案:C1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此战略设想主张( )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 战略的地理结构示意图(本图为示意图,完整世界地图见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 )A.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解析:由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来看 ,我国一直推行无敌国外交,采取不结盟政策,排除 A 项;由“亚欧经济合作组织” 可知,我国的外交不仅局限于亚太地区,排除 B 项;“和平鸽”战略中没有涉及联合国,排除 C 项;由亚欧、亚太、亚洲可知,我国的外交战略主要是致力于开展新型的区域合作。答案:D15.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 《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 ”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解析:上合组织的宗旨是“ 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期“不结盟”“ 无敌国外交”的政策,故 B 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政府坚持了 20 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也逐渐破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二材料三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1971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15 个,1972 年达到了 18 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概括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大事件。(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关系有什么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美国政府坚持了 20 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也逐渐破产”;第二小问从中国国际地位及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方面分析。第(2)问从图片中可以直接得出。第(3)问从中国外交局面的发展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政策:孤立封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3)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中国迎来建交高潮。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7 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中国贸易,或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二 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1971 年,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请回答:(1)杜勒斯的话说明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怎样的?有什么表现?(2)尼克松的话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其自身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毛泽东的“乒乓外交”批示表达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意愿?中国这种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何在?(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解析:第(1)问由题干材料中的“一直没有” 得出敌视态度,其具体表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回答。第(2)问由题干材料中的“正常化”得出答案,原因要从美国霸权主义受挫方面总结。第(3)问结合教材“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活动来回答,其意义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总结。第(4)问直接回答国家利益即可。参考答案:(1)态度:敌视。表现: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断绝文化交流、军事上包围。(2)变化:从遏制、孤立到交流合作。原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急于摆脱越战泥潭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3)意愿:通过民间交往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意义: 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助于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4)国家利益。第 7 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查理一世拒绝了资产阶级提出的改革要求,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英王拒绝改革的原因是( )A.《大宪章》规定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遏制革命运动的发生C.维护封建专制王权D.查理一世控制了议会解析:17 世纪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获得政治权利提出改革要求。但这威胁到封建专制统治,故遭到国王的拒绝。答案:C2.有史学家认为:“如果把这一事件看作是一次制度变迁,即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那就可以看出,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 ”“这一事件” 是( )A.议会改革 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 D.十月革命解析:1688 年英国“ 光荣革命”采用不流血的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障。答案:B3.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 1688 年阶级妥协的产儿”。其中的“阶级妥协”是指( )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妥协C.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妥协D.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解析:“1688 年阶级妥协 ”指的是 1688 年“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答案:A4.1649 年 1 月,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具有最高的权力……”这最能表明( )A.天赋人权原则 B.议会主权原则C.自由平等原则 D.权力制衡原则解析:从材料表述来看,下议院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而人民又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因此体现出议会主权的原则。其他选项均不是题干材料的主要含义。答案:B5.“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上院(贵族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 )A.法制化 B.制约化C.民主化 D.集权化解析:议会上院是贵族院,下院是平民院 ,权力由上院转移到下院,体现出民主的扩大与发展,故选 C 项。答案:C6.(2015 课标全国Ⅰ,33)18 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 :“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国王保留了某些权力。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表明国王的上述权力只是名义上的,故 D 项符合题意。国王与议会的这种关系与光荣革命的成果——限制王权及议会主权基本一致,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说明王权受到限制 ,而非专权,故 B 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内阁与国王的关系,故 C 项错误。答案:D7.到 1832 年,英国大约有 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 个席位。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国王权力受限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解析: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要求获得更大的权力。答案:A8.“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英国( )A.确立了两党制B.进行了 1832 年议会改革C.形成了责任制内阁D.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解析: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 ,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英国进行了 1832 年议会改革。答案:B9.1689 年《权利法案》开启了英国近代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 )A.商人的权力B.国王的权力C.贵族的世袭地位D.封建教会的势力解析:1689 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答案:B10.在英国,首相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下列关于英国首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721 年,沃尔波尔开创了首相组建内阁的先河B.19 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得以完善C.当今英国首相一定是议会中多数党领袖D.英国首相上台组阁需要英王任命解析:本题考查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责任制内阁下英国首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制内阁下的首相必须是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名义上对国王负责,所以排除 C、D 两项;责任制内阁是逐渐形成的,在 19 世纪中期得以完善,因而排除 B 项。实际上第一任英国首相沃尔波尔当时并没有组阁的权力,而只是主持内阁会议,所以 A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A11.19 世纪英国政治家评论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A.国王是国家元首B.国王“ 统而不治 ”C.国王任命内阁首相D.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可知英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实际上“统而不治”,没有实权。这也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答案:B12.右图是英国议会开会时的情景,执政党和在野党各自分开就座,中间是议长。你认为双方在议会中的人数( )A.执政党一定占多数B.在野党一定占多数C.执政党不一定占多数D.在野党不一定占少数解析:英国议会选举的结果决定了英国的执政状况 ,议会多数党获得执政地位,议会少数党只能成为在野党。所以,执政党在议会中获得的席位一定占多数。答案:A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的准确含义是( )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C.以宪法制约君主权力D.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答案:C14.英国 1882 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 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 84.5%。这说明( )A.政府对议会职能的发挥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D.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掌握行政权力的内阁可以对议会的权力加以制约。故选 A 项。答案:A15.近代英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三大优势:一是制度优势,二是科技优势,三是工业优势。其中“制度优势”是指( )A.君主立宪制、联邦制B.君主立宪制、内阁制C.君主制、城邦制D.君主制、内阁制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制。答案:B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利。材料二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的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请回答:(1)上述材料源于哪一文献?颁布于何时?有何意义?(2)材料一中议会通过什么手段限制王权?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限制王权的手段。(3)材料二反映出议会有哪些自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第 (1)问阅读材料可知,上述材料是出自 1689 年英国制定颁布的《权利法案》,它的意义是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第(2)问议会通过掌握立法权限制国王权力。第(3)问材料反映了议会享有选举、言论等自由。参考答案:(1)《权利法案》 。1689 年。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2)议会通过掌握立法权限制王权。还有利用司法权、财政权来限制王权。(3)选举自由,演说自由,议事自由。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英国首相为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可罢免首相,二者互相牵制,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的地位,首相可连任。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示反映了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又如何?(2)责任制内阁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如何?(3)根据材料二,分析在英国要上台组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解析:第(1)问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第(2)问应明确责任制内阁的出现使国王丧失了行政权,从而完善了君主立宪制。第(3)问根据“由议会多数党担任”,可分析归纳出答案。参考答案:(1)内阁跟国王的关系: 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 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 ;议会可以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议会。(2)内阁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国王“统而不治”, 成为国家的象征。责任制内阁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3)是政党领袖; 所属政党必须在下院大选中获胜成为多数党;由国王任命。第 8 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选择题1.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 )A.各州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B.美国形成南北两种经济类型C.中央政府权力小,对各州缺乏控制力D.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解析:邦联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难以维系国家统一,无法保障国家利益。答案:C2.华盛顿在 1787 年 3 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解析:本题实际考查 1787 年宪法颁布的背景 ,松散的邦联体制使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故选 D 项。根据时间信息,此时联邦体制尚未建立,排除 A 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已建立共和体制,B项不符合“彻底变革” 的限制,故排除。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C 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3.《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 ”这句话体现在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就是( )A.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B.美国实行联邦制C.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D.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答案:A4.1935 年 5 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罗斯福总统签署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宣告无效。这表明美国( )A.工业复兴收效甚微 B.司法权高于行政权C.联邦主权遭到削弱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解析:题干反映出美国最高法院和总统互相牵制的现象 ,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答案:D5.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应继续任职。 ”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B.实现三权分立C.保证司法的独立性D.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解析:法官终身任职制可以确保司法的独立性 ,从而有效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答案:C6.“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1787 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 主权在民”理念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 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 1787 年宪法一方面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要防止中央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可能出现的专制独裁,因此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遵循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答案:C7.1913 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奥利弗·霍姆斯认为:“如果我们丧失了宣布国会立法无效的权力的话,我不认为美国走到尽头了。但如果我们不能宣布几个州的法律无效的话,我认为联邦就会陷入危机。 ”这表明,他强调的是维护美国政治体制中( )A.分权制衡原则 B.联邦至上原则C.人民主权原则 D.契约神圣原则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联邦就会陷入危机”说明联邦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要维护国家统一,因此 B 项正确。答案:B8.根据 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就( )A.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B.实现了各州与政府间的分权制衡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D.满足了人民对民主权利的要求解析:题干涉及的是联邦政府与各州的分权 ,故 B 项正确。 A、C 、D 三项与题意无关。答案:B9.有人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下列哪一制度不能直接体现该观点( )A.联邦制 B.三权分立C.内阁制 D.司法独立解析:联邦制有利于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有利于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防止独裁统治出现。内阁制既不符合美国的实际,也无法体现材料观点,故选 C 项。答案:C10.有人说,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大量内容就是围绕限制政府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而这也正是西方所谓“宪政” 的实质性内容。美国为“ 限制政府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 ”是( )A.共和主义 B.联邦制C.分权制衡 D.两党制解析:美国为“限制政府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体现在 1787 年宪法中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共和主义体现了选民与执政者的制约与平衡,联邦制体现了中央与各州的制约与平衡,两党制体现了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制约与平衡,A 、B、D 三项都不够全面,故选 C 项。答案:C11.“汽车城”底特律正式宣告破产了。曾经有 200 万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 70 万。你认为底特律的衰败对它所在的密歇根州在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总统候选人的产生B.参议员席位分配C.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的产生D.众议员席位分配解析:众议员名额是按各州人口来分配的 ,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和大法官人选都与各州人口无直接关联,故 D 项正确。答案:D12.18 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美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能手,利用既有的政治智慧,依靠全新阐释的社会契约平地建国,遂达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翼齐飞。美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政治上的主要体现是( )A.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约的原则B.政治体制上贯穿“ 分权制衡”的原则C.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的原则D.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的原则解析: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 “分权制衡”,即中央与地方之间、联邦各机构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都是相互制约的关系。A 、C、D 三项是“分权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不够全面,故选 B 项。答案:B1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其称赞的是( )A.三权分立 B.联邦制C.中央集权制 D.两党制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的自治和分权。美国的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同时又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起来。答案:B14.美国历史学家曾说:“(1787 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 ”对1787 年宪法“创造性胜利” 的理解错误的是( )A.建立了权力制衡的政府体制B.使美国正式建国,成为联邦制国家C.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制D.议会由选民选出,限制总统权力解析: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A、C、D 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建国是在 1776 年,不是 1787 年,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驴象之争,票落谁家?15.结合右图漫画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美国两党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 ③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 ④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尽管在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是相同的,故④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89 年美国总统制开始运转时,(欧洲人) 断定这样的制度长不了 :如果遇上一位强有力的总统,他决不肯屈尊选民的意志而要自立为王……但是欧洲人的算盘打错了。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把启蒙学者最大胆的设想变成现实,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民选政府的稳定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也超出了许多外国模仿者。材料二 内战后,黑人公民权问题被提上政坛,国会注视着南方潜在的四百万黑人选民,因为黑人选举权是共和党控制南方的关键。第 15 条宪法修正案被共和党提交国会并通过,规定“选举权不可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奴役情况而被限制”……1916 年,妇女组织以“不选威尔逊,他不让我们有选举权”为口号,反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尔逊的连任竞选,威尔逊迫于(女权运动高涨的)形势做出了让步 ……在( 竞选成功的威尔逊)总统亲自干预下,1920 年国会通过了宪法第 19 条修正案——“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请回答:(1)结合 1787 年宪法具体规定,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人的算盘打错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宪法修正的结果及两党制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解析:第(1)问从 1787 年宪法是如何限制总统权力的角度来说明。第(2)问,材料反映的修正案是针对黑人和妇女进行的,依此回答结果;影响从人权、民主等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美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总统只有行政权;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国会可弹劾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由民选产生。所以不可能出现像君主那样的终身独裁。(2)黑人和妇女获得了选举权。两党的竞选,客观上有利于保障人权 ,扩大民主的范围。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材料二 美国联邦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请回答:(1)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政体?请写出为该政体奠定法律基础的文献名称。(2)材料二中所指的“三项大权”分属于哪三个机构?体现美国联邦宪法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它反映了哪位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第 (1)问,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第(2)问,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联邦法院拥有司法权,三个部门之间实行分权,以达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学说。参考答案:(1)政体:君主立宪制。文献:《权利法案》 。(2)机构: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最高法院。原则:三权分立。思想家:孟德斯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