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110310.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311.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312.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313.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369.ppt
- 201606110370.ppt
- 201606110371.ppt
- 201606110372.ppt
- 201606110373.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3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25 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练习 岳麓版必修 1一、选择题1.1951 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巴黎时说:“我有意选定法国首都作为我第一次正式访问的地方,是想借此证明,我把德法关系看成是解决任何欧洲问题的关键。”其主要用意在于( )A.推动法德和解,谋求欧洲联合B.麻痹法国政府,借机东山再起C.反省战争罪责,取悦法国人民D.获取政治资本,稳定国内局势解析: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成为欧洲的宿敌,而在美苏争霸的威胁下,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认识到法德联合的必要性,故选 A 项。答案:A2.1970 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答案:D3.1963 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由此可见,戴高乐( )A.想摆脱美国对西欧的控制B.对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不满C.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满D.反对欧洲共同体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独立的国家地位”“卫星国”,在美苏两极格局的大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法国和希腊只是美国的“卫星国”,而此时法国和希腊的态度明显体现出了对美国控制的不满和力图摆脱。答案:A4.欧共体宣称要“建设欧洲人的欧洲”,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这表明该组织( )A.准备统一欧洲的语言B.谋求欧洲的安全、独立和发展C.严重损害了各成员国的主权D.各成员国团结一致,亲密无间解析:材料“建设欧洲人的欧洲”“用一个声音讲话”反映了西欧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以谋求欧洲的安全、独立和发展,故选 B 项。答案:B5.1966 年 7 月 1 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 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 )A.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C.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2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解析:提取材料信息“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总部搬迁”,可以看出法国不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追随美国,美国的领导地位动摇,故选 C 项;题干不涉及西欧的经济政治合作,故 A、B 两项不正确;也无法看出法国和美国成为对手,故 D 项不正确。答案:C6.关于右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批评者的理由是(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美国此举是“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欧洲,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但也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出现了“批评”。故选 D 项。欧共体成立于 1967 年,“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 年,可排除 A 项;B 项与史实不符;C 项表述不当,“马歇尔计划”是用隐蔽的经济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答案:D7.1971 年,日本政府发表《经济白皮书》:“回首往事,风雨 25 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 25 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A.在美苏对立情势加剧的情况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地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机遇”的要求。美国为了在亚洲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对日本进行扶持,这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故选 C 项。答案:C8.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 年 4 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 12 月提出“争取在 5 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解析: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一个国家捍卫国家利益所采取的方式,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A、D 两项与史实不符,C 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答案为 B 项。3答案:B9.1961 年 9 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铁托的话反映了(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B.美苏“冷战”开始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经济区域化趋势出现解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A 项错误;美苏进入“冷战”时期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了铁托反对结盟、坚持独立道路的主张,表明其坚持不结盟政策,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答案:C10.1961 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发展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不结盟运动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多极化趋势,故选 B 项。不结盟运动并非区域合作,排除A 项;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但未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排除 C 项;不结盟运动要求独立自由发展,排除 D 项。答案:B11.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解析: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表明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之下的亚非拉等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实现发展与和平的愿望,所以选 C 项。答案:C12.陈同学在研究某时期的世界历史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如果要拟订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你觉得应该是( )4A.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B.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C.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D.第三世界的崛起解析:欧洲联合、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都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 C 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 ……美国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材料三 中曾根内阁(1982—1987 年)任职时期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摘编自《日本史》材料四 2014 年 2 月 19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与美国议会“日本研究小组”的美民主党众议员戴安娜·迪盖特等举行了会谈,并表达了希望扩大美日议员交流的愿望。迪盖特称:“在亚洲,美日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关系。这点希望日本能够理解。”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特征的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给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据此,你认为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1)日本战败;美国遏制苏联、中国;美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的需要。(2)变化:日本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主要原因:日本经济的发展。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5(3)轨迹:控制(占领)——扶植——竞争——伙伴。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材料二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 年 7 月 6 日)材料三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 1973 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 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对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参考答案:(1)状况:苏联继续与美国竞争(或“冷战”或对抗或争霸)。(2)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从越南撤兵。(3)关系:美国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1第 26 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练习 岳麓版必修 1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被外国记者问起该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与世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时说:“国民党这个家当的不怎么样,烧的饭人民群众不爱吃呀!我们得另起炉灶。”毛泽东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B.拒绝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断绝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答案:D2.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解析:根据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的重要标志,故 A 项正确。答案:A3.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顺利进行,因此两次会议的召开,说明新中国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故选 A 项。“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故 B、C 两项错误;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国家大部分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无关,D项错误。答案:A4.“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解析:材料讲话意在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 年亚非国际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答案:A5.据新华社对 1972 年 1~9 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 1972 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 88 个,和 1969 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解析: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题干材料看,从中美关系改善起的不到一年里,更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表明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破产,可知选 D 项。答案:D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A.不结盟运动会议B.1954 年日内瓦会议C.1955 年万隆会议D.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找到了亚非国家共同利益所在,故选 C 项。答案:C7.万隆会议不仅是亚非国家团结起来走向世界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 )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完全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和分歧C.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D.展示了中国的和平外交形象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1950 年中国与苏联结盟;万隆会议没有完全消除亚非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和分歧;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表明了与亚非国家合作的诚意,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答案:D8.“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 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C.继续阻止中国返回联合国D.准备调整对华政策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 1970 年美国总统在外交政策咨文中试图缓和与中国的对抗关系,准备调整对华政策,这一变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故 D 项正确。答案:D9.“正是基辛格博士 1971 年 7 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 1972 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A.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3B.美国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解析: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 1972 年 2 月,时间不符,A 项错误。美国总统即将访华表明美国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对于恢复合法席位起到重大推动作用,B 项正确。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的说法不实,C 项错误。D 项没有涉及美国,故不能体现题意。答案:B10.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表现。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为了与“邻居”更好地相处。故选 D 项。答案:D11.十多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解析:上海合作组织以“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为宗旨,成功开创了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 B 项正确。答案:B12.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解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B、C、D 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点,A 项只符合欧盟的特点,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93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嘎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 1844 年 11 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4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 2008 年底,中国与 171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 13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 20 000 项双边条约,参加了 300 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 24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 11 063 人次。——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3)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了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60 年 11 月 4 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1972 年2 月 21—28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二十余年的坚冰。材料二 1979 年 1 月 28 日至 2 月 4 日,邓小平应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1979年 1 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材料三 2014 年 2 月 14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克里表示奥巴马总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同习近平主席再次会晤并在新的一年里同习近平主席保持密切交往。习近平请克里转告奥巴马总统:中方坚定致力于同美方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愿同美方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请完成:(1)材料一中,1960 年美国为什么阻挠中国进入联合国?十余年后,哪些因素打破了中美冻结二十余年的坚冰?(2)材料二中,促使邓小平访美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概括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新时代形象的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今后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两国关系?参考答案:(1)阻挠原因:美苏“冷战”,美国孤立、封锁中国;中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打破因素:美国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苏争霸中,美5国处于守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长期实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威胁着中国的安全。(2)有利因素:中美建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特点:经济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科技成就突出。(3)求同存异,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积极谋求建设性伙伴关系,减少双方摩擦;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担当大国应有的责任。(言之有理即可) 1第 27 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练习 岳麓版必修 1一、选择题1.《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D.苏联解体解析:题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是指总体的国际关系格局。第一个阶段“界线分明”显然是指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峙时期;第二阶段“世界变平”是指两极格局瓦解,“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故 D 项正确。答案:D2.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由此引见,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D.民族矛盾尖锐答案:A3.大卫·科兹写道:“我们已经看到,早在 1987 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 1989 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B.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7 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 1989 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当时的党员干部腐化堕落,形成特殊利益阶层,利用权势谋求私利,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故 B 项正确。答案:B4.“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核手提箱留给谁?商定由俄罗斯来控制。”对于“病人已经死亡”,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深表遗憾。其“遗憾”主要是基于“病人死亡”导致(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核手提箱……由俄罗斯来控制”等信息,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喻指苏联解体,故选 D 项。答案:D25.“(20 世纪)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 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 1919 到 2000 年的世界》)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D6.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美苏“冷战”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解析:材料“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是指“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暂时形成多个力量中心,故 C 项说法正确。答案:C7.“近年来围绕美伊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联合国分裂为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裂痕’,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B.“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D.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答案:A8.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 20 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 5 万亿美元,日本为 3 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5∶5∶3 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D.确立美、西欧、日三足鼎立格局解析:材料“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5∶5∶3 的合作”反映了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要求,故 A 项正确。答案:A9.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兴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多现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为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表明(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B.一些大国放弃了战争手段,用温和手段开展外交C.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消失3D.合作比对抗更有利于各国利益的实现解析:A 项不正确,当今世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仍未建立;有些大国经常进行战争,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现阶段不可能消失,C 项说法错误。故选 D 项。答案:D1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 )A.两极格局B.单极世界C.多极化趋势和多元化D.“一超多强”解析:由“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分析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题干材料强调“文明的冲突”,说明众多文明形成下的多元化特征,故 C项正确。答案:C11.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已经形成了单极化格局B.当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世界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D.鉴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解析:从题干“混合格局”“单极+多极”,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的格局形式为“一超多强”,故 C 项正确。答案:C12.历史学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世纪》中认为:近 500 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 15 世纪,在 19 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 19 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 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出当今世界( )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间势均力敌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D.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冲击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根据材料中“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变”“群雄竞起”,可知法里德·扎卡里亚实则指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选 B 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伴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两极格局受到严重冲突并最终瓦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请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并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4参考答案:(1)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两极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0 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2)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稳定的单极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 年)(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参考答案:(1)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2)观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理由: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图谋的挑战。(3)认识: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1第七单元检测(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7 年,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外交》上发表文章说:“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领土之内。”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发表“铁幕”演说B.推行“马歇尔计划”C.修建柏林墙D.建立华约组织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共产主义”“遏制”,可知美国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而推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B 项正确。答案:B2.(2014 福建文综,23)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B.从欧共体到欧盟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图片反映了用美元的力量使西欧重新强壮起来,使其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对抗,实施“冷战”。A 项是军事方面美苏对抗的表现,与图片信息不符,故错误;B 项与图片反映的信息无关,故错误;C 项的描述与图片反映的信息一致,故正确;D 项发生在 1944 年,与“冷战”没有关系,故错误。答案:C3.(2014 北京文综,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 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对抗。苏联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属于经济领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故选 B 项;“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领域,北约组织属于军事领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属于政治领域,故 A、C、D 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B24.1961 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解析:由“分歧克服”“和平合作”和“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可知赫鲁晓夫主张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故 C 项正确。答案:C5.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其依据主要是( )A.美国的“冷战”战略遭遇重大挫折B.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C.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解析:“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说明西方不能主导整个世界,这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与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有关,故 D 项正确。答案:D6.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解析:“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说明吉斯卡尔·德斯坦的意图不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材料意思是既要反对美国庇护,又不反对美国,说明其主张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 B 项正确。答案:B7.《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 1945 年 8 月 14 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 30 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一边倒”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可知新中国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这正符合“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 C 项正确。答案:C8.《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A.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会议号召亚非人民团结起来,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改变被摆布的命运,推断此次国际会议是 1955 年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 B项正确。答案:B9.(2014 广东文综,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分别是指新中国如何处理旧的国民政府与各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新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均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无关,故 A、C、D 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 年提出来的,后成为我国处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之后的中缅关系、万隆会议上均有明显体现,故 B 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10.某同学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同学试图揭示的是( )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解析:美国参与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再次不断恶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开始缓和,故选 B 项。答案:B11.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在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大楼的欢迎大会上说:“你们来我是反对的,但是你们来了,我表示欢迎。”这表明(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C.不结盟运动兴起D.美国放弃世界霸权政策解析:“你们来我是反对的”表明中美矛盾和分歧仍然存在,“但是你们来了,我表示欢迎”表明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故 B 项正确。答案:B12.1971 年,毛泽东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4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 7 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因素有(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③欧洲国家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④美国对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美国对华政策从遏制到接触这一转折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因此,④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和欧共体的发展,美国对盟国的控制削弱,因此,②③是正确的。答案:B13.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C.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D.第三世界国家期望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答案:B14.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 20 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解析:A、B 两项中“帝国主义战争”容易引起争议;D 项中“殖民体系”容易引起争议。答案:C1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这表明(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间势均力敌解析:题干材料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独霸世界,但美国越想称霸越会加剧其与世界各国的势力均衡,可知选 B 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 1952 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5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6 分)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 1970—1973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加拿大 1970 年 10 月 13日 意大利 1970 年 11 月 6 日奥地利 1971 年 5 月 28 日 比利时 1971 年 10 月 25日冰岛 1971 年 12 月 8 日 英国 1972 年 3 月 13 日荷兰 1972 年 5 月 18 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72 年 10 月 11日澳大利亚 1972 年 12 月 21日 新西兰 1972 年 12 月 22日西班牙 1973 年 3 月 9 日(2)根据材料二,19 世纪 70 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8 分)(3)你认为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参考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作用: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了积极作用。(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抗苏(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3)原因: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17.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并深刻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于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杜鲁门《国情咨文》(1947 年 3 月 12 日)材料二 昨日,美国举行了前总统尼克松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政治家和军方高官们称尼克松是一位外交政策天才,熟悉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这方面能力无人可以匹敌。……他在任期间对解冻中美关系和结束越战的贡献被屡次提及。尼克松的长女帕特里夏在仪式上敬献了总统奥巴马赠送的花圈。她随后与记者进行交谈,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摄影小组。她说:“我认为,在 100 年内,人们将会记住他是个好人,一个体面的男人。”她称,她相信尼克松的真正遗产是倡导自由、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路透社《尼克松是外交政策天才》材料三 世界是美国指挥的大国交响乐队,要跟着走就要参加这个乐队,如果不跟着走,就要让你出局。——《危机后大国格局微调 美国仍在强化单极世界》6请完成:(1)材料一中,杜鲁门“强加于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的表述暗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要“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6 分)(3)联系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外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美国经济,简要分析其原因。(6 分)(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4 分)参考答案:(1)国家:苏联。政策:“冷战”。(2)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趋缓;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3)变化:从默认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崛起到强化单极世界。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复苏和发展。(4)影响:“冷战”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20 世纪 70 年代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导致两国在合作的同时,也出现了摩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