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习题)(打包7套)人民版必修2.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习题打包7套人民版必修2.zip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习题打包7套人民版必修2.zip
2016061104159.ppt
2016061104160.ppt
2016061104161.ppt
2016061104162.ppt
201606110470.doc
201606110471.doc
201606110472.doc
  • 全部
    • 2016061104159.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4160.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4161.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4162.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470.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471.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47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一、 变 化中的男女服 饰 1.变化的总体趋势进 入近 现 代以后 ,服 饰 开始由拘 谨 、保守、呆板、等 级 森 严 逐 渐 向美 观 、适体、方便、 平民化 转变 。2.变化的表现(1)近代服 饰 :① 男子 :鸦 片 战 争后 ,西装 传 入中国 ,并开始成 为 男子的礼服之一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大 为 流行 ,成 为 中国男子喜 欢 的 标 准服装。② 女子 :20世 纪 20年代之后 ,旗袍 成 为 城 镇 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2)现 代服 饰 :① 新中国成立后至 20世 纪 60年代中期 :中山装和以 列宁装 、 连 衣裙 为 特征的苏 式服装受到 欢 迎。② 20世 纪 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末 :军 装和 “干部服 ”盛行。③ 改革开放后 :人 们对 服 饰 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 时 尚、 穿得个性 过 渡。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 :鲁 菜、 粤菜 、川菜、 淮 扬 菜 统 称 为 四大菜系。2.西餐(1)传 入 :19世 纪 40年代 ,西餐 传 入。(2)影响 :西菜 、 西点 成 为 国人 饮 食的重要 组 成部分。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三、居室建筑的演 进1.北方民居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 传统 的典型民居。2.演进表现 :鸦 片 战 争后 ,在 租界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 现;20世 纪 30年代前后 ,京、津等地开始出 现 完全 欧化 的新式住宅。3.基本特征 :中西合璧 成 为 近代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近代居室建筑的演进有什么特点 ?提示 :(1)从演进原因来看 ,主要受外来居住文化的影响。(2)从演进的结果看 ,中国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四、 习 俗 风 尚的 变 革1.原因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 动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改革开放 等 ,都 对 社会 习 俗变 革 产 生了重大影响。2.表现(1)婚姻 :近代以后 ,婚姻礼俗开始 删 繁就 简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 ,恋 爱 自由 、婚姻自主成 为 一种 时 尚。(2)殡 葬 :19世 纪 末 20世 纪 初 ,丧 礼 趋 于 简 化 ,带 有 浓 厚的西方色彩。新中国成立后 ,开始用 火葬 代替土葬。(3)其他 :中 华 民国成立后 ,开展了剪 辫 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 权 、反 对 迷信等活 动 ,公 历 在官方活 动 中得以 实 施。点 头 鞠躬、 握手 成 为 社交的常 见 礼 节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下图所示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 ,请结合所学知识交流当时婚礼风俗的新变化。提示 :中华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城市的婚礼仪式逐渐由繁琐愚昧变为简约文明 ,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式婚礼。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影响我国近 现 代社会生活 变 化的政治、 经济、文化因素 1.政治因素(1)维 新 变 法和辛亥革命倡 导 文明、 进 步和民主 ,积 极提倡西方近代的生活方式。(2)新中国的成立 实现 了人民当家作主 ,党和政府切 实 解决人民困 难 。(3)改革开放后我国把全面建 设 小康社会作 为现 代化建 设 的 奋 斗目 标 。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2.经济因素(1)近代中国 资 本主 义 工商 业 的 发 展和推 动 。(2)新中国重 视 恢复和 发 展国民 经济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 转 移到 经济 建 设 上来 ,大幅度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3.文化因素鸦 片 战 争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人 们 的思想 观 念 发 生了很大的 转变 。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旗袍在 20世 纪 二三十年代成 为 中国城市女性的 时 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 ,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 ,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 ,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 ,体 现 女性的曲 线 美解析 :根据题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及所学可知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也体现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 ,故选B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 ,故 A项错误 ;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近代中国还未真正城市化 ,故 C项错误 ;“旗袍典雅大方 ,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不是社会原因 ,故 D项错误。答案 :B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20世 纪 初 ,一 场 “咸与 维 新 ”的 “剪 辫风 ”旋即 扫荡 中南重 镇 武 汉 ,大街小巷 ,处处可 闻 “咔嚓 ”声。 热 情高昂的学生 军 ,人人手 执 一柄剪刀 ,过 路者凡有 发辫 ,统统 剪子伺候。 这 主要是由于 ( )A.外国传教会的组织B.留美幼童与学 监 斗争的影响C.“万国交通 ,一切 趋 于尚同 ”D.民国 临时 政府 颁 布法令推行解析 :中华民国成立后 ,颁布了有关断发易服的法令 ,推动了剪辫运动的发展。答案 :D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二、 认识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变 化的特点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变 化 经历 了一个由被 动 接受到主 动 向西方学 习 的 过程。2.带 有明 显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变 化中 ,地域之 间 存在着 严 重的不平衡性。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变 化 实质 上是 东 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结 果是中西文化逐 渐 融合 ,且保留了中 华 民族的文化特色。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戊戌 变 法 时 期 ,社会上流 传 一首打油 诗 :“大半旗装改 汉 装 ,宫 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 势 先融化 ,说 道 莲钩 六寸 长 。 ”这 反映了 (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C.结辫 陋 习 被 彻 底革除D.社会 风 俗改革之 风 悄然 兴 起解析 :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 ,材料信息包含服饰的改变和不缠足运动的发展,而 A、 B两项只是反映了其中一方面的信息 ,不能准确地从整体上反映材料的内在信息 ,故排除。 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故排除。因此 ,符合题意的只有 D项。答案 :D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据《 镇 海 县 志 ·风 俗志》 记载 :镇 海 ,“自欧 风东渐 ,婚礼亦改以 简 易 ,谓 之文明结 婚 ,多于商埠行之 ,乡 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 现 象的本 质 是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 风 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 转 型D.对 “文明 结 婚 ”的抵制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A、 B、 D三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答案 :C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1.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2.从过程看 :由西方引进 ,有较浓的殖民地色彩 ,且中西、新旧并存 ,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彻底 ;不缠足运动起步早 ,但进展缓慢 ;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 :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 :城市变化大 ,农村变化小 ,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 ,传统习俗坚如磐石。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研读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交礼仪的重大变化 ,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 1)—— 民国初期的鞠躬礼 (图 2)——1922 年的握手礼 (图 3),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 ,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史料 二 1862年 6月 26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 “外国杂货 ”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研读 :史料列举了许多吃、用的洋货 ,并且用 “新到 ”打广告宣传 ,表明当时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崇尚西洋事物。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新式交通工具(1)人力 车 是近代城 镇 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自行 车 、摩托 车 、 家庭汽 车 先后成 为 国人的代步工具。2.交通运输业(1)轮 船 :1865年 ,中国建成了自行 设计 的第一艘 轮 船。(2)火 车 :19世 纪 末 20世 纪 初 ,随着收回 铁 路利 权 运 动 的开展 ,中国的 铁 路建 设 得以 较 快 发 展。 2006年 ,青藏 铁 路 全 线贯 通 ,是我国 铁 路建 设 史上具有里程碑意 义 的事件。(3)电车 :1906年 ,天津 创办 了国内第一个有 轨电车 交通系 统 。(4)公共汽 车 :1924年 ,上海开始有 公共汽 车 运行。(5)城市地 铁 :1969年 ,北京 地 铁 开始运 营 ,结 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 铁 的 历 史。(6)飞 机 :民航事 业 起始于 20世 纪 20年代初 ,20世 纪 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所有省份 实现 了 飞 机的运 营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中国近代铁路交通发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1)从时间上看 ,起步晚 ,开端艰难。(2)从发展水平上看 ,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 ,发展缓慢 ,落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3)从地域上看 ,近代铁路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 ,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二、 邮电 通信 设 施的逐 渐 完善1.邮政通信的发展(1)1866年 ,海关 开始 试办邮 政 ;1896年 ,大清 邮 政局正式成立。(2)辛亥革命后 ,大清 邮 政改称 中 华邮 政 ,邮 局 邮 路 进 一步 扩 展。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 :1877年 ,福建巡 抚 丁日昌在 台湾 架 设电报线 ,成 为 中国人自 办 有 线电报 的开端。 1932年 ,中国又开 设 了 国 际 无 线电报 业务 。(2)电话 :1882年 ,电话传 入中国。 1949年 11月 ,中 华 人民共和国 邮电 部成立 ,开创 了 邮 政和 电 信合一的新 时 代。 20世 纪 80年代之后 ,通信技 术 和 通信网 络 发 展迅速 ,中国的 电话 用 户 迅速增加。3.影响 :促 进 了人 员 、商品的流通与 信息 的 传递 ,加速了 城市化 进 程 ,改 变 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 思想 观 念 ,推 动 了 经济 与社会的 发 展。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中国近代交通 发 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1)外因 :① 西方列 强 打开中国的大 门 ,使西方工 业 革命的成果 传 到中国。 ② 列强 为 了 扩 大在 华 利益 ,镇压 中国人民的反抗运 动 ,控制和操 纵 中国的交通建 设 。(2)内因 :① 为 了适 应 世界工 业 化潮流 ,近代中国政府采取措施 发 展交通运 输业。 ② 先 进 的中国人向西方 寻 求救国道路的活 动 和群众性的反帝 爱 国斗争推 动 了近代交通运 输业 的 发 展。 ③ 社会 经济 的 发 展是交通工具 发 展的主要 动 力。2.影响(1)积 极方面 :有利于社会 经济 的 发 展 ;方便了人 们 的生活 ,改 变 了人 们 的思想观 念 ;加 强 了中国与世界的 联 系。 总 之 ,推 动 了中国的近代化 进 程。(2)消极方面 :便于西方列 强 对 中国的政治、 军 事侵略 ,便利了它 们对 中国的 经济 掠 夺 。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下表出自《交通 杂 志》 (1935年 1月 )。 这 一 对 比研究可以用来 说 明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 (单位 :分 )A.近代 铁 路 发 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多 样 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 :由表格可知 ,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 ,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A项正确。答案 :A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叶圣陶 说 :“坐 过 火 车 的人 ,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 惯 家 总 会 这么 说 :反正是个到 ,何必急 ?坐了火 车 ,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 ?或 说 :一包花生米 ,三个 铜 子白酒 ,得 这 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 觉 ,待船家喊醒 时 ,就跨上埠 头。 这岂 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材料中 “真意味 ”的 说 法最准确的是 ( )A.反 对现 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 车 出行的便捷C.赞 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 念 传统 生活的 闲 适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交通工具的进步。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 ,A、 C两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 “坐过火车的人 ,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可知作者享受的是 “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而不是火车出行的便捷 ,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一包花生米 …… ”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 ,故 D项说法最准确。答案 :D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二、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 变 迁及影响1.发展变迁 :中国近代通信工具由最初外国在中国建立 电报 机房到中国自己架设 有 线电报线 ,由用于 军 事目的的有 线电报 、官商通 报 的无 线电报 、被当作奢侈品的 电话 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通信网形成 ,电话 成 为 日用品 ,寻 呼机、 传 真机及无 线电话 出 现 ,并开始通 过 互 联 网 发 送 电 子 邮 件。2.影响 :通信工具的 变 迁和 电 信事 业 的 发 展 ,使信息的 传递变 得快捷和 简 便 ,深刻地改 变 着人 们 的思想 观 念 ,影响着人 们 的社会生活。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福建巡 抚 丁日昌 (1823—1882) 认为 ,电报 可以通 军 情 ,为 海防所必需 ,因此 积 极主 张 自 设电报 。 1877年 ,丁日昌利用去台湾 视 事的机会 ,上奏清廷提出 设 立台湾电报 局 ,并 拟 定了 电报线 路具体的架 设 方案 ,拟 派船政学堂学生 苏 汝灼、 陈 平国等 专 司其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丁日昌积极主张发展无线电报B.近代中国通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国人的倡导C.鸦 片 战 争以后 ,大清 邮 政改 为 中 华邮 政D.这 是 维 新 变 法的重要 组 成部分解析 :根据 “并拟定了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 ”可知 ,丁日昌积极主张发展的是有线电报 ,故排除 A项。 C项表述错误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是在辛亥革命后。 D项表述错误 ,其中的 “维新变法 ”,应为 “洋务运动 ”。丁日昌的主张有利于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 ,故 B项正确。答案 :B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 销 中心。 1884年 ,福建茶叶市 场 出 现 了茶叶收 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 变动 的 现 象。与 这 一 现 象直接相关的近代行 业 是 ( )A.电报业B.大众 报业C.铁 路交通 业D.轮 船航运 业解析 :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 ,19世纪 80年代 ,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答案 :A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史料 一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 ,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意味着建立 “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 所有这一切 ,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 “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研读 :画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 ,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史料表明铁路交通的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史料 二 据记载 ,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 ,慈禧太后因对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表示不满 ,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研读 :史料中慈禧太后 “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表明由于清政府中顽固势力的排斥 ,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难以得到快速传播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一、大众 报业 的 发 展 1.西人办报 :19世 纪 40—90 年代 ,在 华 传 教士 兴 起了一股 办报 的 热 潮。2.国人办报(1)1873年 ,在 汉 口出版的《 昭文新 报 》 ,开 创 了国人 办报 的先例。(2)维 新运 动 中 ,国人 办报 形成高潮 ,其中影响 较 大的有《中外 纪闻 》《 强 学 报》《 时务报 》等。(3)民国成立后 ,通俗性 报 刊更加活 跃 ,并 实现 了 专门 分工。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二、广播影 视 的普及1.广播(1)1923年 1月 23日 ,由英美 报 商 创办 的 “大 陆报 — 中国无 线电 公司广播台 ”在 上海 正式开播。(2)1926年 6月 1日 ,中国人自 办 的第一座广播 电 台 —— 哈 尔 滨 广播无 线电 台正式开播。(3)1928年 8月 ,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 电 台 —— 中央 广播 电 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电 影事 业 在中国 经历 了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 彩色 ,从 进 口片到国 产 片的 发 展历 程。(2)1896年 ,在上海徐园 “又一村 ”进 行了中国第一次 电 影放映。(3)1905年 ,由 谭 鑫培主演的京 剧 《 定 军 山 》片断是中国人自己 摄 制的第一部影片。(4)民国 时 期 ,我国拍 摄 了一些 优 秀的 电 影作品。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 电 影事 业 的 发展 进 入一个新 时 期。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3.电视(1)1958年 5月 1日 ,北京 电视 台 开始 试 播 ,标 志着中国 电视 事 业 的 诞 生。(2)1978年 5月 1日 ,北京 电视 台正式更名 为 中央 电视 台 。(3)2008年 6月 9日 ,“中星 9号 ”通信 卫 星 发 射成功 ,直接服 务 于国家广播 电视 “村村通 ”工程和 卫 星直播 领 域。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分析中国电视网络迅速普及的原因。提示 :(1)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2)电视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 ,使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3)政府实行 “村村通 ”工程 ,促进了电视网络的普及。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三、互 联 网与民众生活的 渐变1.发展概况 :1993年 ,中国的第一条互 联 网 专线 正式开通。至今 ,互 联 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 领 域。2.重大影响(1)互 联 网正在改 变 着人 们 的工作、学 习 、生活与交往方式 ,同 时 也催生着当代中国 经济 生活的 新 观 念 和新模式。(2)互 联 网作 为 一种互 动 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在得到网民 认 可的同 时 ,也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低、网 络 沉迷情况等 负 面影响。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谈谈四大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 )。提示 :(1)从本质功能看 :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从娱乐功能看 :给人们带来与众不同的精神享受。(3)从联系功能看 :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扩展了人们的视野 ;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 认识报 刊 对 中国近代社会 发 展所起的作用 1.传 播西方文明 ,促 进 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 片 战 争后 ,外国人在中国 创办 的 报 刊和中国人自己 创办 的 报 刊都促 进 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 传 播 ,有利于解放人 们 的思想。2.近代 报 刊 发挥 了制造 舆论 、 唤 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 变 法 时 期、辛亥革命 时 期、新文化运 动时 期以及五四运 动时 期 ,报 刊成 为 宣 传 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 中国共 产 党 夺 取近代革命的 胜 利 发挥 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 义 革命 时期 ,中国共 产 党 创办 了一系列的政 论 性 报 刊 ,对夺 取革命的 胜 利 发挥 了重要作用。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1912年 4月 22日《申 报 》刊 载 《西装 叹 》 :“更有西装新少年 ,短衣窄袖 娇 自怜。足踏黄革履 ,鼻架金 丝边 。自 诩 开通世莫 敌 ,爱 皮西地口 头 禅。醉心争 购 舶来品 ,金 钱 浪 掷轻 利 权 。 ”这 表明 ( )A.国人 对 西方文化的 认识过 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 为 当 时 的普遍 现 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 为 都市主流D.大众 传 媒理性看待社会 时 尚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题干看 ,《申报》对于人们穿着西装的现象只是进行了客观描述 ,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 ,从而体现出大众传媒可以理性地看待社会时尚 ,故 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的看法 ,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 ,故 A项错误 ;题干中未能充分体现着西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 ,故 B项错误 ;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故 C项错误。答案 :D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民 报 》 创 刊于 1905年 ,孙 中山的三民主 义 ,革命党人 讨 伐 专 制政府、抨 击 晚清虚假 “宪 政 ”的檄文都是从 该报 刊 传 播开来的。据此分析 ( )A.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B.《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C.早期 报 刊的 发 展与政治运 动 相伴而生D.立言 议 政、通达民情是早期 报 刊的主要功能解析 :据题干可知 ,《民报》宣传的内容具有启迪人的思想和启蒙的作用 ,故 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 ,故 B项错误 ;早期报刊是为满足普通民众阅读需要而产生的 ,故 C项错误 ;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政论性报刊的主要功能 ,故 D项错误。答案 :A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二、分析互 联 网 产 生的 积 极影响1.引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 们 的工作方式不 仅 突破了空 间 限制 ,而且提高了效率 ,增加了 乐 趣 ;人 们 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交往方式也 发 生变 化。2.引起教育方式和学 习 方式的革命。互 联 网不 仅 使 传统 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 远 程教育成 为 可能 ,从而引 发 了一 场 教育方式和学 习 方式的革命。3.引起思 维 方式的 变 化。 现 代信息技 术 的 发 展使人 们对 生 产 、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 认识发 生 变 化 ,从而改 变 着人 们 的思 维 方式。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2015年 3月 12日上午 10时 ,在家中的美国 华侨 居民 为 及 时 迅速地掌握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资讯 ,并就某一 项 决 议发 表自己的看法 ,应选择 哪一媒介 (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解析 :互联网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点 ,人们上网除了观看节目 ,还可以参与讨论 ,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故选 D项。答案 :D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2015年受媒体关注 较 高的 热词 是 “网 络 反腐 ”“房妹 ”“最牛中国城管 ”“职务 犯罪 ”等 ,这 突出反映了 (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 对 个人和集 团势 力 实 行制 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带 来的 负 面影响D.报 刊、网 络 和 电视 新 闻 等媒介的 监 督作用大大加 强解析 :媒体热词皆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 ,人们搜索、关注、报道反映的是媒介的监督作用加强 ,故选 D项。答案 :D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互联网与报刊、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关系1.四大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并且四大媒介共同向上发展。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 ,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 ,在网络媒介中争夺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互相之间不能完全取代。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史料 一 19世纪以来 ,外报传入中国后 ,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 ,引进 “西学 ”,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在国内始于 19世纪 70年代。 ……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广收博览 ,学习吸收 ,洋为中用 ,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 ,都仿效外国报纸。研读 :由史料信息 “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 ”“学习吸收 ,洋为中用 ”可知近代中国办报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报刊宣传的内容是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史料 二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 ,在这里 ,每个人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总裁肖恩 ·马洛尼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 ,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 ,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研读 :画线部分反映了互联网能使人们获取更多知识。史料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具有传播速度快、知识储量大的特点。一 二 三一 二 三二、运用新史观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 课 程改革以来 ,对历 史的学 习 更加重 视 一些新史 观 的研究和运用。 为 了更好地把握和 认识 中国近 现 代社会生活的 变 迁 ,应 站在新史 观 的角度来 进 行分析。新史 观 主要包括近代化史 观 、全球史 观 和文明史 观 。近代化史 观 是反映由 农业 文明向工 业 文明演 进 的 历 史 ;全球史 观 是将人 类 社会的 历 史作 为 一个整体来看待 ,又称 为 整体史 观 ;文明史 观 就是反映人 类 文明演 进 的 历 史 ,是由物 质 、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 组 成 ,它 们 相互作用 ,共同 发 展。一 二 三一 二 三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般规律1.经历 了一个由被 动 接受到主 动 向西方学 习 的 过 程。2.经历 了从封 闭 到开放 ,逐步走向世界的 过 程。3.由 过 去的封建 传统 向近 现 代化 过 渡 ,与中国的近 现 代 进 程密切相关。4.呈 现 出 东 西方文化交 汇 、融合的 趋势 ,但始 终 保持着民族特色。5.地域之 间 存在着 严 重的不平衡性。1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第 40、59 回有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 105 回有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官宦人家——贾府用上了从外国进口的奢侈商品。要注意“贾府”和 D 项中“民众”的区别。答案:B2.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 A 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满足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的对外形象,因此 C项错误。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 D 项表述错误。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 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3.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的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了(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难以发生剧烈变动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解析: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存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的解体是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的。答案:B4.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 20 世纪 70 年代、90 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2A.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通过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各种生活习俗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答案:C5.1871 年 12 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店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建筑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项。到 1871 年,清政府已被迫开放多处通商口岸,A 项错误;材料中不能反映“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B 项错误;从“阁楼”“宝塔”等中国传统建筑可判断 D 项错误。答案:C6.19 世纪 60 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你认为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英语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Commission洋泾浜英语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词意夹肉面包麦制酒电话 发动机 美元 佣金A.英语开始在全国流行B.上海成为完全西化的城市C.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D.汉语受到严重冲击答案:C7.19 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排除法。吃西餐显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特权;西餐代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说它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仅通过吃西餐,也无法得出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实行同化政策这一结论。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答案:B8.自来水在近代引进上海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西文化冲突,说明西方文明刚引进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答案:D9.下组图片的建筑风格并存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中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解析:A、C、D 三项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而上海石库门里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从图中可看出,里弄中的建筑为西式,而里弄又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10.“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时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A 项正确。B、D 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答案:A11.1902 年 7 月 27 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4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从其对女方的要求“天足”“中西学术”“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可以看出,在西方的影响下,其婚俗观念发生变化,故选 D 项。答案:D12.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 1965 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 37 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记录内容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解析:这本长达 37 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的社会历史变迁,故 D 项正确。答案:D13.1927 年 12 月 1 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出( )A.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B.当时中国普遍举行西化的文明婚礼C.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D.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等人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A 项正确。B 项错在“普遍”二字。C 项错在“彻底摒弃”上。D 项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答案:A14.1981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新《婚姻法》第一次把完全不带政治色彩的“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理条件,这四个字迅速成为那个年代的社会流行语。这表明( )A.男女真正实现了平等B.我国的民主法制取得了显著成就C.婚姻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D.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解析:《婚姻法》的改革体现了婚姻自由,使人们从传统婚姻思想中解放出来,故正确答案为D 项。A、C 两项观点均绝对化,B 项与题干无关。答案:D15.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由内地逐渐向沿海地区扩展B.各地之间的变化差距不大C.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D.反映了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答案:C二、非选择题5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下是两幅反映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 1 为 20 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 2 为 30 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交往中的合影。材料二 1939 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 3)。当今上海名气最大的西菜馆要数最早于民国时期开设的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 4)。(1)从图 1、图 2 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2)材料二涉及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3)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参考答案:(1)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饰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服饰。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样式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2)西式建筑在中国兴起,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3)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 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摘编自蒋良骐《东华录》卷五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论辫发原由》材料四 60 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解析:本题以头发为切入点来考查不同时期中国习俗的变化。第(1)问,由“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知,从人伦角度不敢损伤头发。第(2)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6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识。第(3)问,把“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等信息具体化来回答发型变化的趋势,变化原因可联系时代变迁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参考答案:(1)从人伦(亲缘、血缘)角度,认为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反清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逐渐融入世界时尚潮流。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