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1103100.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336.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337.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338.doc--点击预览
- 201606110397.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398.ppt--点击预览
- 201606110399.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专题 整合提升一、近代列 强 侵 华战 争的比 较 二、抗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形成背景、 过 程和作用1.背景 :中日民族矛盾成 为 最主要矛盾 ;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 动 推 动 ;中国共 产党的努力争取 ;八一三事 变 ,日本 进 攻上海 ,直接威 胁 国民政府 统 治中心南京。2.过程 :九一八事 变 后中国共 产 党立即 发 表宣言 ,号召中国工 农红军 和人民 “以民族革命 战 争 ,驱 逐日本帝国主 义 出中国 ”;1935年 ,中国共 产 党 发 表 “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 战 ,一致抗日 ;1935年 12月 ,中共中央在 陕 北瓦窑堡召开会 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的方 针 ;1936年 发 生西安事 变 ,在中国共 产 党的斡旋下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 战 、 联 共抗日的主 张 ,促使西安事 变 和平解决 ,从而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 战 到和平、由分裂 对 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1937年 卢 沟 桥 事 变 、八一三事 变 先后爆 发 ,国民政府 发 表《自 卫 抗 战 声明 书 》 ,根据国共两党 协议 将共产 党所 领导 的武装力量 编 入国民革命 军 序列 ,9月 ,国民党中央通 讯 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正式形成。3.作用 :实现 全民族抗 战 ,是抗 战胜 利的根本保 证 。三、中国 军 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面 对 列 强 的侵略 ,中国 军 民 奋 起抵抗 ,三元里人民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 ,黄海海战邓 世昌等人英勇抗 敌 ,台湾的刘永福等民众 进 行英勇抗 击 日 军 的反割台斗争,1900年 义 和 团 反帝运 动 抗 击 了八国 联军 。抗日 战 争期 间 ,国民党 组织 了四次大会 战 ,沉重地打 击 了日 军 ,粉碎了日 军 三个月 灭 亡中国的 计 划 ;中国共 产 党 积 极倡导 并 领导 了一系列抗日活 动 ,在 东 北 组织 抗日 联军 ,并 领导 了一二 ·九运 动 ,和平解决西安事 变 ,推 动 抗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的形成 ,并 积 极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抗 战 ,开辟 敌 后 战场 ,相持 阶 段的 敌 后 战场发 展成 为 抗日 战 争的主要 战场 ,成 为 抗 战 的中流砥柱 ,最 终 推 动 了抗 战 的 胜 利。中国 军 民的抗 战显 示了中 华 民族不屈不 挠的 维护 国家主 权 和 领 土完整的英勇斗争精神。1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选择题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文中的“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从 1514 年向后加 325 年,正好接近 1840 年,故“这场战争”应是鸦片战争,“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指中国由古代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答案:A2.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而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与题干的提示,英国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商业战争,中国史学家则认为这是英国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站在文明史观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东西两种不同文明冲突的表现。答案:B小小的,矮矮的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3.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解析右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A.中日甲午战争B.巴黎和会C.抗日战争D.明治维新解析:从漫画中中国人的穿着可判断,当时的中国应处于清朝时期,联系所学可知,该事件应该是 1894—1895 年日本发动的中日甲午战争,故选 A 项。答案:A4.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了一条约草案:2该草案达成于(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 A 项正确。答案:A5.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香港B.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C.中日甲午战争——台湾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解析:由材料中“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等关键信息,可推断“岛国”为台湾岛,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台湾人民发起反割台斗争。因此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其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 C 项。答案:C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39—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58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解析:B 项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辛丑条约》签订的结果;C 项说法错误,通商口岸由沿海向内地扩展;D 项是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特点。据此三次战争共同之处应是 A 项。答案:A8.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3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④解析:《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外国侵略者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情景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答案:C9.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 )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②清军协助朝鲜镇压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③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上升,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政策 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A.①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是有既定方针的,而朝鲜农民起义和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并未给日本造成威胁。答案:C10.1840 年到 1900 年列强的侵华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的先后顺序是( )①开放福州为通商口岸 ②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疯狂地在中国开设工厂 ③美国开始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解析:①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时间是 1842 年;③是 1844 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的内容;②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时间是 1895 年;④为《辛丑条约》的内容,时间是 1901 年。故排序正确的为 D 项。答案:D11.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题中材料“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是列强驻扎北京至大沽、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方便列强对清政府进行控制,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答案:D412.右图是一张近代外国侵略者进攻北京城的老照片。照片中有星条旗、米字旗等旗帜。这张照片见证的事件,若以干支纪年,应发生在( )A.甲午年 B.戊戌年C.庚子年 D.辛亥年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照片反映的是 1900 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的情景。按照干支纪年法,1900 年应为庚子年。答案:C13.“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 D 项。答案:D14.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 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国耻”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从材料“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可以判断,这是指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 D 项正确。答案:D15.下列关于“门户开放”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解析:根据“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的利益、关税是均等的,这意味着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所以 D 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6.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5(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是什么?(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3)图 3 事件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为什么?参考答案:(1)1840 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1895 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投降,签订《辛丑条约》。(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列强在华的工具。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39—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58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仍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参考答案:(1)不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传入中国,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1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B.反对外来侵略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维护封建经济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两幅图片反映的都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故正确选项是 B 项。答案:B2.“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敢于造反的精神在诗中未体现出来,排除③,故选 C 项。答案:C3.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A.率兵收复新疆B.设置新疆行省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D.建立西安行辕解析: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了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故选 B 项。答案:B4.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百日维新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甲午海战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百日维新在诗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含①的选项。答案:C25.近代前期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近代前期”“倭”可知,题干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盟约书》反映的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割台斗争。答案:C6.“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辽东半岛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解析:1894 年 9 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故选 C 项。答案:C7.《定征清战略》一诗云:“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该诗描绘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据信息“北洋师”“渤海湾头树旭旗”可知,该诗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故选 C 项。答案:C8.1895 年 5 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 25 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应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1895 年 4 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占。“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选 B 项。答案:B9.1895 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宝贵的部队B.义和团C.丁汝昌的部队D.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解析:题干所述与 1895 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有关,A、B、C 三项均与台湾无关,D 项符合题意。答案:D10.蔡元培在 1916 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3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解析:“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说明义和团盲目排外,故 A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没有反封建,与维新变法没有继承关系,故 B、C、D 三项说法不正确。答案:A11.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大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从“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可以看出,袁昶认为义和团攻击使馆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值得提倡,故选 A 项。材料只是引用了古代的交战礼仪,并非利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排除 B 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观点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排除 C 项。D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A12.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 1900 年 8 月 12 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 月 23 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C.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解析: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典型事件,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故选 C 项。答案:C13.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反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否定,“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则是对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的肯定。故选 C 项。答案:C4义和团在破坏铁路和电线14.下列各项是对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评述,其中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B.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解析:义和团代表的是农耕文明,而铁路和电线代表的是工业文明,因此义和团破坏铁路和电线实际上反映的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故选 B 项。答案:B15.近代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解析:三元里抗英斗争、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才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故选 A 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八国联军发行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材料三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表示)“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1)材料一中的图 1、图 2 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两者之间有什么具体关联?5(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西方列强的心态有何变化?请你以图 1 和图 3 所示事件为例,说明“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解析:第(1)问观察图 1 标示的区域在渤海一带,又有朝鲜半岛的丰岛、平壤,山东半岛的威海卫等地点,即可判断。观察图 2 可以看出这是一张表示中国的图纸,上面各种动物各据一方,图下方则是西方列强,因此推断出是西方列强正准备瓜分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图 1 所示事件是图 2 所示事件的历史背景,注意要根据题意进行具体说明。第(2)问则首先要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判断出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前后对中国及人民态度的变化。参考答案:(1)图 1:中日甲午战争;图 2: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关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胜的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变化:材料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不堪一击,中国将很快成为其殖民地;材料三则认为中国人民富有民族精神,坚决捍卫民族尊严,西方列强不可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言之成理即可)。举例: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与日军英勇作战,邓世昌等将士英勇牺牲;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率领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战士英勇抵抗,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4 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 年 8 月 1 日双方宣战。——[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的外部环境?(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发生了哪几次重要战役?材料二 在 1894—1895 年中日之战后,日本首先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赫德伤心地说:“日本的发展和表现,无疑是进化的一个最大奇迹,而且它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事物的进一步演变,日本人将更热爱工作,整个东方都将感到一只巨手在活动。”……早在 1894 年,赫德就预见,“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 20 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弄得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美]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3)日本通过哪两个关键步骤“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4)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并从列强、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第(2)问根据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第(3)问联系促进日本国力强盛的明治维新及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归纳。第(4)问结合义和团在北京抗击外国侵略及其失败的史实回答。参考答案:(1)为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列强的纵容、支持;清政府的腐败落后。(2)丰岛战役、黄海海战。(3)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6(4)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1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东史郎日记》这样写道:“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恣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下列史实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 ②细菌战和毒气战 ③用活人进行试验 ④大“扫荡”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根据日军侵华过程中实行的暴行可知,①②③④均能证明东史郎的观点。答案:D2.1932 年,日本威逼利诱我国优秀短跑健将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当年的奥运会,刘长春严词拒绝,最后在张学良等人的资助下,孤身一人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 10 届奥运会。刘长春严词拒绝日本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伪满洲国复辟帝制,冒天下之大不韪B.伪满洲国为虎作伥,镇压抗日联军C.中国人不应该代表外国参加奥运会D.满洲乃中国领土一部分,应该代表中国参加而不是伪满洲国解析:从材料提供信息来看,刘长春之所以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是因为东北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代表的是中国而不是伪满洲国,故 D 项正确。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表述错误。答案:D3.右图是某同学在西安拍摄的“西安事变旧址”照片。她在这张照片下面写了一句评价的话,下列哪一句最合适( )A.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配合抗日战争发动的事变B.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为争取合作抗日而发动的事变C.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叛乱D.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投诚起义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性质。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是争取两党合作抗日。故选 B 项。答案:B2卢沟桥上的中国抗日军队4.“7 月 7 日,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与悲愤、血性与荣光的日子。”其中的“屈辱与悲愤、血性与荣光”指( )①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②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③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浴血奋战 ④国民政府奉行坚决抵抗的政策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并没有坚决抵抗,故排除含④的选项,选 D 项。答案:D5.右面照片名为“Chinese Baby”(中文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于 1937 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这张照片的流传( )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C.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对上海的侵略,结合时间信息“1937 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淞沪会战,因此照片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故选 B 项。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军队的抗战,材料并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 A 项;C、D 两项与史实不符。答案:B6.颂扬淞沪会战的歌曲《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对歌词所反映的事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②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④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根据所学,淞沪会战时间为 1937 年 8 月至 11 月,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故①正确;取得抗日战争以来最大胜利是指台儿庄大捷,故②错误;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侵略上海是侵略的扩大,故③正确;淞沪会战为国民党正面抗战,故④正确。答案:B7.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特征是( )3A.国共合作,打倒北洋军阀B.国共对峙,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国共内战,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内战解析:由图片中“兹派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和“委员长蒋中正”等信息可知,正确答案为 C 项。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按战斗序列为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答案:C8.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 1937 年和 1938 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下列史实能证明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有( )①淞沪会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③④解析:百团大战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并没有体现国民党抗战,而且发生在 1940 年,故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B9.美国《时代》杂志 1938 年 1 月 3 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材料表述指的是(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解析: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大约 13 个星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 B 项。答案:B10.右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准确的是( )A.日本法西斯势力不堪一击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C.抗日力量占据绝对优势D.日本侵略者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解析:从图中“军”“民”和“抗战力量”可以看出抗战力量的广泛性。由此判断正确选项是 B 项。答案:B11.日本军方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4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C.海南岛中国共产党琼崖抗日游击队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答案:D12.下图是 1942 年 7 月 7 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B.孙中山和林肯作为中美两国“国父”深受人民爱戴C.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D.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解析:从材料“1942 年”予以判断。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在 18 世纪末,美国“国父”是华盛顿,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出现于解放战争时期,故 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1942 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故 C 项正确。答案:C13.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使中国终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A.①②③ B.②③C.①②④ D.②④解析:①错误,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④错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并未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故答案为 B项。答案:B14.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分析认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 9 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材料说明正面战场( )A.是抗日主战场B.在相持阶段积极抗日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D.实行全民抗战解析:由题干信息“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正面战场组织了……9 次大规模战役……甚至有过……攻势作战”即可选出 B 项。答案:B15.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5A.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解析:从“两党合作”可以排除 B、D 两项。从“民族凝聚力增强”可以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A 项,故选 C 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战争爆发时 1942 年 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太平洋、东南亚战场35个师团10个师团7 个师团37个师团15 个师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1)根据材料一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 1931 年至 1945 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被迫接受联合公告的原因。(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结合 19 世纪末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分析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根源,并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发动细菌战、毒气战。(2)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带来深重的灾难。6原因:中国全民族抗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日本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3)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4)根源:日本军国主义传统。认识:不彻底根除日本军国主义,便存在潜在的战争威胁。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材料二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三 华侨支援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广大爱国华侨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援祖国的抗战。八年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仅认购的国债就有 10 多亿元(占公债发行总额的 1/3)。至 1940 年 10 月,华侨向祖国捐献了 217 架飞机,27 辆坦克,1 000 辆救护车,还有大量棉花、药品等;4 万多粤籍华侨归国直接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华侨在当地拿起武器抗击日军的侵略。世界各地的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罢工、拒运军火物资运动。华侨对抗战的支援,为打败日本、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据材料一,分析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原因。此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自卫行动?(2)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内容是什么?会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三,海外华侨在哪些方面支援祖国的抗战?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原因: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危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及利益。行动: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2)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措施: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 年 9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3)支援: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在经济上给予支援、抵制日货,军事上直接参战。作用: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支援,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专题 二 近代中国 维护 国家主 权 的斗争一 列 强 入侵与民族危机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一一、国 门 洞开1.历史背景(1)国 际 :19世 纪 上半期 ,西方 资 本主 义 迅猛 发 展 ,急需开辟更大的 商品 销 售 市场 和原料 产 地。(2)国内 :中国正 值 封建社会末期 ,国力 渐 衰 ,内部危机 严 重。2.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史实(1)鸦 片 战 争 :① 时间 :1840—1842 年。② 结 果 :清政府被迫 签订 《 南京条 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 ,列 强 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特 权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一(2)中日甲午 战 争 :① 时间 :1894—1895 年。② 结 果 :清政府被迫 签订 《 马 关条 约 》。③ 影响 :勾起了西方列 强 对华 的更大野心。甲午 战 争后 ,列 强 争先恐后地 对 中国 进 行 政治 贷 款 和 经济 投 资 ,在中国 设 厂开 矿 、修筑 铁 路 ,以攫取利 润 。(3)八国 联军 侵 华战 争 :① 时间 :1900—1901 年。② 发动 国家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③ 结 果 :清政府被迫 签订 《 辛丑条 约 》。④ 影响 :列 强 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清政府完全成 为 帝国主 义 统 治中国的工具。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一3.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的社会性 质发 生了 变 化 ,由一个主 权 独立的国家逐步 沦为 受外国支配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 国家。预习交流 1《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 ,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提示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新要求。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一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瓜分狂潮(1)背景 :《 马 关条 约 》刺激和加 剧 了列 强 对 中国的争 夺 。(2)开端 :三国干涉 还辽 。(3)形式 :强 占 租借地 ,划分 势 力范 围 。(4)影响 :中 华 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 沦为 殖民地 的 严 重危机之中。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一2.“门户开放 ”政策(1)背景 :19世 纪 末 ,美国 虽 已成 为 世界工 业 强 国 ,但其 军 事力量 还 不能与其他列强 抗衡 ;美西 战 争 后 ,美国 为 了 满 足工商界 进 入整个中国市 场 的需要 ,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2)内容 :承 认 列 强 在 华 “势 力范 围 ”中的既得 权 益 ,同 时 要求各列 强 开放其 “势力范 围 ”,使美国也能从中 “利益均沾 ”。(3)实质 :是 为 了 缓 和列 强 间 的争 夺 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 ,由列 强 在中国建立“国 际 共管体系 ”。(4)影响 :形成了列 强 共同 宰割中国 的局面。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一预习交流 2思考 :下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它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图片反映了在中日甲午战争后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一 二一、近代前期列 强 侵 华 呈 现 的特点1.从 战 争的 发动 者来看 ,经历 了由一国到多国的 变 化 ,也反映了近代国 际 关系由以欧洲 为 中心向它的两 侧转 移的 变 化 趋势 。2.从 战 争的 规 模来看 ,波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 ,规 模一次比一次大。3.从侵 华 的方式、手段来看 ,经历 了由以商品 输 出 为 主到以 资 本 输 出 为 主、从武装侵略到控制清政府 “以 华 制 华 ”的 变 化。4.从影响来看 ,列 强 获 取的政治、 经济权 益逐步增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据 统计 ,19世 纪 40年代下半期 ,广州 对 外 贸 易的 绝对值 出 现 下降的 趋势 ,对 英国的 贸 易 总额 由 3 100万元下降到 1 600万元 ,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艘下降到 70艘。上述 现 象出 现 的主要原因是 (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 约 》开放五口通商C.鸦 片 战 争后中外 贸 易 缩 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 对 外 贸 易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鸦片战争后 ,中国由以前的广州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 ,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答案 :B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列 强 对 中国的 资 本 输 出 “1894年估 计 有 1亿 多美元 ,到 1914年 时 已增至 9.6亿多美元 …… 这 些投 资 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 资 本流入 ,而是由 对 中国的暴力掠 夺转 化而成的。例如 ‘庚子 赔 款 ’(即《辛丑条 约 》的 赔 款 )有一部分就 转 化为 帝国主 义 在中国的企 业 投 资 ”。由此可知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资 本 输 出基本来源于列 强 国内的剩余 资 本C.甲午 战 争以后列 强 对华输 出 资 本增 长 迅速D.资 本 输 出 为 中国民族 经济发 展注入了 资 金解析 :A、 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由题干材料 “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国外的资本流入 ,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可判断 B项不正确。故选 C项。答案 :C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导 游 带领 一群学生到博物 馆 参 观 ,走到近代展 馆 前 ,导 游在向同学 们 解 说 关于近代列 强 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 ,如何不断侵占中国 权 益 时 是 这 么 说 的 :“起初① 美国提出了 ‘利益均沾 ’的 ‘门户 开放 ’政策 ;接下来 ② 取得了 ‘片面最惠国待遇 ’和‘领 事裁判 权 ’;后来 ③ 各国派兵保 护东 交民巷使 馆 界 ,界内不 许 中国人居住 ;最后④ 外国可以在中国开 设 工厂。 ”显 然 导 游把列 强 取得 这 些特 权 的 顺 序弄 错 了 ,那么符合 历 史事 实 的 顺 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解析 :① 发生在 1899年 9月 ;② 是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 ;③ 是 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 ;④ 是 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答案 :C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名 师 点津列强侵华 “五大趋向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 二 知识架构二、如何 评 价和看待近代列 强 的侵 华1.对 西方而言 ,侵 华实质 是西方国家以 资 本主 义 生 产 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 过 程 ,既 为 西方 资 本主 义 的 发 展提供了原料 产 地和商品 销 售市 场 ,也影响了列 强 之 间 的相互关系 ,各国在侵 华 的 过 程中既相互勾 结 又相互矛盾。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一 二 知识架构2.对 中国而言 ,列 强 侵 华 的影响表 现为 双重性。(1)一方面 ,列 强 侵 华 破坏了中国 领 土完整和主 权 ,具体表 现为 :① 列 强 剥 夺 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 权 ,疯 狂掠 夺 中国人民的 财产 和国家财 富。② 在政治上 ,通 过 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 ,列 强 破坏了中国的 领 土、司法等主 权 的完整。③ 在 经济 上 ,通 过 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 ,列 强 控制了中国的 经济 命脉 ,把中国 变 成它 们 的商品 倾销 市 场 和原料 产 地 ,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 贫穷 和落后的重要原因。(2)另一方面 ,列 强 在侵 华 的同 时 也把西方先 进 的技 术 、思想 带 到中国 ,给 中国的旧制度、旧 观 念以前所未有的冲 击 ,促 进 了中国封建自然 经济 的解体 ,为 中国民族 资 本主 义 的 发 展 创 造了条件 ,客 观 上促 进 了中国的近代化 进 程。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014年 8月 29日 ,在 纪 念某事件周年 纪 念日上 ,与会者一致 认为 :“这 份条 约 如同一枚炮 弹 ,在沉重而 锈 迹斑斑的国 门 上 轰 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 这 是中国 历 史的一个 转 折 ,是中国 现 代化的起点。 ”“这 份条 约 ”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 约 》C.《 马 关条 约 》D.《辛丑条 约 》解析 :从 “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 ”可知 ,该条约是指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答案 :A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1877年 ,清政府采 纳驻 英公使郭嵩 焘 的建 议 ,在新加坡 设 立 领 事 馆 。此后 ,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 滨 、神 户 、大阪及南洋 华侨 聚居的商埠 设 立了 领 事 馆 。这 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 现 制度性 变 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 转变D.国 际 地位得到提高解析 :材料表明 ,清政府从 1877年开始在新加坡设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 ,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 C项符合题意。答案 :C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佳士得拍 卖 行将 圆 明园鼠首、兔首分 别 以 1400万欧元拍 卖 ,总 价高达人民 币2亿 元。佳士得 这 一拍 卖 流失文物的做法 ,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极大 愤 慨。造成 这 一 恶 果的源 头 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 战 争C.第二次 鸦 片 战 争 D.八国 联军 侵 华战 争解析 :1860年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 ,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鼠首、兔首就是在这一时期流入海外的。答案 :C一 二 精要解读 典题例解 迁移应用知识架构名 师 点津列强侵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组成部分 ,侵华方式特点的变化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矛盾息息相关的。知识架构一 二史料一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 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 ,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 ,强迫中国接受。研读 :史料反映了英国殖民者要求英国政府借口中国禁烟运动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本质上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史料二 下图中的外国人得意地说 :“嘿嘿 ,你们的地盘 ,我做主。 ”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提线木偶研读 :“提线木偶 ”“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都表明《辛丑条约》签订后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