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79901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2003 年 1O 月第 21 卷第 5 期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JournalofAdultEducationCollegeofHubeiUniversityOct.2003Vo1.2iNo.5会话活动类型与会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李敏(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62)【摘要】本文以会话活动类型的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一首对话体诗歌,从而探讨会话活动类型理论在对话体诗歌的语用分析中的价值.从会话的参与者,参与者使用的语言手段,对语用原则的遵守和违反等方面分析 SiegfriedSassoon 的对话体诗歌They,最后得出结论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会话体诗歌能够帮助读

2、者深入领会诗歌的深层意义,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关键词】会话活动类型理论;诗歌分析;动态研究【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90444(2o03)O5 一o07OO3一,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独特的文体,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传统的诗歌赏析着眼于语音和格律,再加上作者介绍和诗的背景,分析诗的布局,行数,比喻的用法,句式,标点1 等去探讨诗的文体特征.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它已涉足所有与语言有关的领域,其中包括文学领域.甚至可以说“任何流派的语言学理论都能应用到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之中.,Lzj 不同学者选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或者来分

3、析某类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的共同特征,或是来具体分析一个文学作品,或是分析作者是如何应用语言手段来实现创作意图的.本文属于后一类型,试图运用语用学领域的会话活动类型理论来分析一首英文诗歌,从而探讨会话活动类型理论在文学分析中的价值.二,文献综述会话活动类型(activitytypes)这一语用学范畴最早是由 Levinson 在 1979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活动类型与语言“ 的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对会话的分析和研究开始从静态描写转为动态研究,会话活动类型研究又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会话的静态研究只注重交际结果的静态描述和分析,而忽视对交际动态过程

4、的研究,这类会话结构只描述会话话语的交际系统,只做到了描述的充分性而缺乏解释的充分性,相反“动态语用学(dynamicpragmatics)关注内在的动机,即人们在相互交往的动态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以言行事是有其内在原因的.“3与 Hymes 的言语事件(speechevents)关注外部社会和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不同的是,会话活动类型研究更注重揭示会话活动参与者是如何策略的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和意图的.言语事件研究主要是对语境的静态研究,言语事件的参与者一般对语言的使用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利和周旋余地,而会话活动类型研究则是

5、对语境的动态研究,目的是揭示语境的动态特征和发话者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对语境加以操纵,以达到自身的目的.Thomas 认为对会话活动类型的语用研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话活动参与者的交际目标;会话活动参与者允许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allowablec0ntributi0ns);会话者遵守,违反或中止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准则,或礼貌原则收稿日期200306-09作者简介 李敏 (1972 一),女,湖北英山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70?或准则的状况;会话者参与会话的轮换(turntaking)和对话题的控制 (topiccontro1)情况;会话者对语用参数操纵(themanipula

6、tionofpragmaticparameters)的情况.俞东明指出,除此之外话语角色类型和语用模糊与会话策略也都可以归入到会话活动类型的研究框架中去,以丰富会话活动类型研究的内容,增强其系统性.Cs会话活动类型的语用研究在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俞东明对师生之间的会话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会话活动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积极意义,还未有将此理论应用到文学欣赏和批评当中.与巴赫金把对话性视为一切话语或语篇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是,本文里的对话体诗歌仅指以直接引语形式出现的对他人话语的转述.根据“建构的对话“的观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转述语并非是对他人话语的“转述“, 而是说话人的建构 ,以一种有

7、效和卷入的方式包含(frame) 信息,特别是把内容以对话方式列出,使不同个性,知识和动机的人相互相关并交流.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对话并非是有人说的;即使是有人说的,转述语也非是记忆的原话;最后,即使是对有人说的原话的转述,经过引述人在不同的转述语境中的重复也改变了其性质和意义,而成为他人的创造.鉴于此,有必要把转述的对话放入到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动态的分析,而会话活动类型给这种分析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在现有对诗歌中的会话进行的研究中也仅仅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和修辞研究.如郑玲华对中国古代的诗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诗歌有三种类型:有问有答,有问省答,省问有答.D因此本文把对会话的动态研究理论用于诗歌中

8、的对话研究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三,会话活动类型理论在诗歌分析中的应用根据 Widdowson 的观点,诗永远没有权威性的解释,因为诗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许多的意义潜势.但这并不是说诗歌分析和欣赏完全是随意,无章可循的.篇章学,诗学,修辞学,语言学等领域都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在此我们尝试性地应用会话活动类型理论分析英国诗人西格弗来得.萨松的一首短诗They,来检验这一理论对文学体裁中的会话分析的指导意义.全诗共分两节,第一节从主教的角度,第二节从士兵的角度看战争给士兵带来的变化.为表述的方便我们给每一行加上编号.TheySiegfriedSassoon(1)TheBishoptells

9、US:whentheboyscomeback(2)Theywillnotbethesame;forthey11havefought(3)Inajustcause;theyleadthelastattack(4)OnAnti-Christ;theircomradesbloodhasbought(5)Newrighttobreedanhonourablerace.(6)TheyhavechallengedDeathanddaredhimfacetoface.(7)WerenoneofUSthesame!theboysreply.(8)ForGeorgelostbothhislegs;andBill

10、Sstoneblind;()PoorJimSshotthroughthelungsandliketodie;(10)AndBertSgonesyphilitic:you11notfind(11)AchapwhoSservedthathashtfoundsomechange.(12)AndtheBishopsaid:ThewaysofGodarestrange!1.会话参与者的角色分析按照参与交际的任何一方与话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话语角色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话语的产出者和接受者.话语的产出者包括:说话者(speaker),作者(author),传递者(reporter),代言者(spokespe

11、rson)和传声筒(mouthpiece). 这五类角色各自具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程度和范围在有很大的差异.话语的接受者可以分成四种:受话者(addressee),旁听者或观众(auditororaudience,)8,旁观者或无意中听到者(bystanderoroverhearer)和窃听者(eavesdropper).该诗共分两节,从表面上看,其中直接涉及的发话者(speaker)包括第一节会话中的 theBishop和第二节中的 theboys.从第一行 theBishoptellsUS 可以看出诗人除了是该诗歌的作者.(writer),同时还充当了第一诗节中 theBishop

12、 的受话者角色此处的受话者除了诗人还包括他人.第二节包括两个发话人:theboys 和 theBishop.Theboys 是一个有答无问的对话中的答话者?71?即说话人.TheBishop 在此处只是过去某个时间的说话者.2.会话者使用的语言和对语用参数操纵情况的分析有些会话活动类型对参与人讲话的内容和范围有很多社会的制约和限制.主教的特殊身份规定了 theBishop 布道的演说性质.演说场合的庄严,内容的严肃为正式文体提供了必然性.尽管诗的两节在结构上基本对称,但 theBishop 的话语句子较长,且严谨工整,只有一处使用了缩略词(第二行 they11).相比之下第二节 theboys

13、 的回答中短短五行出现了七处缩略词(were,BillS,JimS,BertS,youII.,whoS,hasnt)甚至有语法错误(1iketOdie).TheBishop 布道的对象 US 到底是谁,theboys 究竟在回答谁的问题,我们将在下文讨论,但从 theBishop 口中亲呢的 theboys,they 指代战场上的士兵可以看出 theBishop 努力要拉近与听话者的距离.3.会话的话轮分析诗歌的第一节,theBishop 总在告诉我们:孩子们为正义而战,为信仰而战,为民族荣誉而战.他们挑战死亡将变得英勇无比.在这种一对多的正式布道演说场合下,受话者只有很小的回话权利,常常沦为

14、被动的听话人角色.但 US 的使用又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 US 是这一话语的直接对象.第一人称 US 的使用决定了诗人既是该诗歌的作者(writer)同时又是 theBishop 的被动受话者.第三人称 they 在此处是回指用法,指称前面的 theboys.第三人称在会话交际中既不是说话人又不是受话人,而是这两者之外的第三者.从 theBishop 努力拉近与受话人的距离来看,此时的受话人应当还包括与 theboys 亲密的他人.第七行 theboysreply 把诗歌的上下两节连接起来,那么 theboys 到底在回答(reply)谁的问话呢?形式上看他们仿佛是在回答主教的话,但they 一

15、词的使用又决定了他们不在主教的说话现场,因此不可能在回应主教的话.还是先来研究一下 theboys 的语言,从 Jim,Bill 等呢称中不难看出答话人 theboys 与问话人之间的亲密程度,所以更大程度上 theboys 是在回答 US 的问话.第十二行 AndtheBishopsaid:thewaysofGodarestrange.单从 said 一词我们只知道 theBishop 是在过去某个时间说的此话.为什么用在and 之后呢?王成芳认为 and 连接的两个成分在形式上是并列的,但在意义上存在着并列,同时,增补,评注,解释等多种意义.1o由此可见,主教不可能在 theboys 回答

16、之后说出此一番话,而是问话人听完回答之后的一番评述.诗人在整个诗歌的上下文语境中表面上自始至终只承担传声筒(mouthpiece) 的作用,只是传递某一团体或个人的言语意图而非该团体中的一员.但是整首诗歌却包含一个诗人问,听话人答,诗人再评述的话轮.如果再考察一下被引述的对话发生的情景语境,即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因素,我们就会发现至少包含三个情景语境,即:主教讲,我们听;战士回答;主教在过去讲.诗人在第三个情境中承担的什么角色未曾提及,但诗人在前两个情境中分别经历了受话者(addressee),说话者 (speaker)即问话者的变身.但这一变身也是隐形的,作者隐藏了自己的问话者

17、的角色,而让答话者 theboys,传递的声音的作者(Author)一一 theBishop 作表层的对话,目的是“ 拉开自己和所说的话的距离,只说明说话者仅仅是被动的传递他本人同意或不同意的一种事实而已.“in3现在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诗歌中代词的指称对象.此处的 us 为包括听话对象(audiencein elusiveuse)的用法 .英语中“themandUS“经常被用来暗指不同等级的社会阶层.此诗的标题为带引号的they,既然第三人称在会话交际中人称既不是说话人又不是受话人,而是这两者之外的第三者,标题的中的they指的是 theBishop及其代表的整个阶层.此外对话中对语用原则的违

18、背也值得注意.例如,根据礼貌原则的面子保全论,通常用委婉语表达的 syphilitic 在此处直接出现在对话中.再次,战士们在描述战争带给他们的创伤和痛苦之后,诗人借主教过去的话语进行回答,仿佛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其实正是 said 一词的妙用,才产生了丰富的语用含义:这是主教们惯常的伎俩,他们早在过去就为自己找好了借口,一切过错都是因为上帝的行事方式太奇怪.由此才产生了此诗歌的丰富内涵: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那些战争的发动者以及为战争歌功颂德的人,在面对战争给我们带来的肉体上的创伤和痛苦把责任推给上帝.辛辣的讽刺了主教及其阶层在战争的残酷性上采取的虚伪和回避态度.(下转第 75 页

19、)?72?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稂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下片虽正面写榴花,但单纯描摹榴花外形的文字并不多,咏花的同时也是在写人的幽独之志,真是亦花亦人,耐人寻味.从那包裹芳心的千层花瓣我们便可联想到佳人心底深藏的幽怨,而“西风惊绿“ 的担忧自然也反映了佳人自己的迟暮感.这是一朵迟开的花,它虽把残存的春意拖延到炎夏,最终仍耐不过清秋.一个成熟的女人或正当壮年的君子很容易由此联想到自己的未来,特别是当他们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咏榴花,不局限于摹拟外形;写闺情,则超出了狭隘的儿女情;写佳人,也脱弃了描绘美色和服

20、饰的老套.词中个别片段有铺叙,但又不落“事 “的形迹 ,远非附会本事的解释所能局限.但是,要在该词中寻找确切的寄托,也不可能,因为词中的每一句都“如春花散空 ,不着迹象“(夏敬观评语).我们只能说,在“ 美人香花“ 的思维定势支配下,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失意流转之悲融入了这首咏花词.至于榴花,佳人与诗人的忧虑到底牵涉到什么事实,我们无法考证,也无需穿凿.正如陈延焯所说,苏轼的榴花词已达到了“寄慨无端,别有天地“的境界.苏轼咏花词达到的境界在宋代咏花词中是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咏花的慢词仍以“赋“ 的手法为主.因为要把一首篇幅较长的咏花词写得富有情致,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摹绘花的形状之外,穿插一些叙事写景的细节.但它必须起着增加情致的作用,这样才能冲淡因用事和摹绘而产生的呆板感.而且,它必须为发自内心的真情所驾驭,必须与所咏之花的形态和特性形成和谐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