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发展及其战略调整一、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欧美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已相当疲软的今天,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却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正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根据中国“十五” 移动通信发展规划,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和最具增长潜力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预计到 2005 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达到 2.62.9 亿户左右,平均增长速度为 26左右。 目前,虽然中国有几大电信运营商,但获得许可经营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只有两家运营商,即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 )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于 2000 年 5 月 7 日挂牌成立
2、的。1987 年,中国移动(分营前为中国电信)正式开办移动电话业务。目前,中国移动在全国 18 个省(区、市)设有全资子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对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实行控股,后者在国内 13 个省(市、区)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1994 年中国移动开始经营 GSM 数字移动通信网。目前,除基本话费外,还主要经营数据、语音信箱、IP 电话、信息点播、手机银行、移动秘书、短消息、全球通 WAP 等多种增值业务;并拥有全球通、神州行、移动梦网等著名服务品牌,“139、138、 137、136 、135” 已经家喻户晓。中国移动的 GSM 网已经在 63
3、 个国家的 116 个移动通信网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截至2001 年 8 月,其用户数已超过 1 亿户。“九五” 期间,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 83。 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独特地位,始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树立第二竞争对手,形成有效竞争格局,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非对称管制政策,扶持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第二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联通成立后一直在资费政策制定及降价空间的自由度选择方面享有其他运营商所没有的自主权,其市场占有率迅速从 1999 年的12,提高到 2002 年 8 月的 29。 毫无疑问
4、,目前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场格局是双寡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垄断。尽管这一格局形成的时间较短,但竞争逐渐激烈。近年来,随着全国移动用户的迅猛增长,两家运营商的市场用户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两家运营商的 ARPU 值(每月每户平均话费)却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盈利空间已出现缩小迹象。加入 WTO 后,外商的进入将导致这场竞争更加白炽化,各路竞争者必将面对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局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呈现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趋势。综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从初期的模拟电话转向目前的 GSM 网络数字电话,移动通信已经从模拟通信方式转换为第二代移动
5、通信方式。随着中国移动 GPRS 技术及中国联通 CDMA 技术的投入商用,移动通信方式正在步入 2.5G 技术时代。未来移动通信方式还将向作为移动电子商务基础的 3G 技术迈进。3G 网的特点是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它不仅能够满足未来移动因特网业务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支持 IP 型非对称业务的发展,还能有效解决移动业务高速增长与频率资源紧张的矛盾。中国信息产业部已于 2002 年 9 月上旬专门为未来 3G 网预留了专用频率资源。3G 技术的研究与商业化是未来移动通信运营商占据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的
6、资源优化培植功能。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就是为了打破垄断地位,优化国有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消除因垄断的存在而产生的经营惰性及服务质量的淡化。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属于双寡头垄断市场。探讨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可以寻找行业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 从事国家及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认为,行业中的 5 种竞争力(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侃价能力、消费者的侃价能力、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决定了行业的潜在盈利性。我们不妨运用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模型,探讨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 1.买方(消费者)的侃价能力 随着移动
7、通信终端价格和移动通信资费的不断下降,移动通信已经开始由奢侈品转为生活必需品。一般来说,买方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心理表现为:获得高质量、低价格的移动通信服务;可使用多种现代化的用户功能;获得语音、计算机数据、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通信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式和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功能;良好的安全保密功能等。因此,网络质量、网络服务、资费水平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关键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趋于理性,且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2.现有的竞争对手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1999 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88和 12。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截
8、止 2001 年 12 月 31 日,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7的水平,且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仍未达到 40的水平,因此,政府的非对称监管政策将进一步延续。2001 年中国联通大力投资建设 CDMA,CDMA 业务也将会严重影响中国移动现有的高端手机用户(实际 ARPU 值大的用户)市场。即使考虑近两年国内新电信等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可能加入,中国联通在未来的 12 年内仍将是中国移动最大的收入和利润占有者。 3.供方(设备制造商)的侃价能力 由于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移动通信运营商将改变原有的采购方式,由预投入转为按需采购方式。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的利润逐
9、步平均化、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造成的运营成本上升、市场空间拓展难度加大、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目前,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主要需求为 GSM 网络类,但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上马了 GPRS 及 CDMA 项目,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需求将升级换代。由于中国移动通信系统及手机高端产品的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难以掌握核心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较慢,因此,目前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受制于国外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的改善。另外,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属于高新技术。设备供应商若需快
10、速收回初始投资,获取高额利润,以弥补承担高度风险的可能损益,在设备的定价上将会大大高于其成本。 4.潜在进入者 资本的本性在于追逐高额利润,特别是高额垄断利润。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与未来网络化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化。因此,中国国内的几大电信运营商均希望并在极力争取获得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经营许可证。虽然目前只有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但随着过去制约许可证发放因素的有效解决,如频率资源的限制,国内的移动通信市场不可能长期存在二元垄断格局。就目前的市场格局而言,中国电信将有望成为最有成长潜力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因为中国电信的 1000 万小灵通用户能够即刻成为
11、移动用户。此外,具有较强实力的潜在进入者除中国网通外,还包括中国吉通、中国铁通、中国卫星通信集团等。尽管加入WTO 使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入世 5 年后,外资方可进入),但未来 5 年内,主要的潜在竞争者仍将是国内运营商。从长远来看,外资进入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竞争多元化模式是必然趋势。 5.替代业务的竞争 与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相互替代的主要业务是固定通信服务。固定通信主要包括固定电话、集群和卫星通信等。目前,虽然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逐渐融合(主要指固定技术与移动技术的融合),但固定电话仍是目前对移动通信服务业务影响最大的替代业务之一。集群专用网是指一个行
12、业、部门或单位内部,为满足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组织管理等需要所建设的移动通信服务网络。随着企业的改制及与母体的脱钩,这些企业仍与母体存在客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属于一种内部垄断资源,无形中壮大了这些转制后专用集群网企业的发展,从而对现有运营商带来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条件的逐步放宽,卫星通信正在慢慢地向商业化和大众化靠近。在有近 2/3 的国土无法铺设光纤网络的中国,卫星通信目前对移动的竞争不能构成多大威胁。但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未来将以自身的优势成为移动通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另外,目前出现的新型业务种类无线市话,其主要采用的是 PHS 技术,由于这种技术的不成熟性,发展前景较为暗淡。
13、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模型可见图 1。 附图 图 1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模型 三、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双寡头垄断竞争行为分析 1.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属于双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存在着串通和激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具有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企业会充当市场价格的领导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是价格的寻求者,它要通过研究市场变化,从对手的反映中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寡头垄断市场下的企业间价格的相互依存度较高。 运用博弈论方法可以对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垄断服务市场运营商之间存在的价格相互关联性和依存性进行研究。一般博弈论分
14、析理性的决策个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个体不能完全地预见到他们所作出的决策结果。策略和行为的博弈可以是合作行为,也可以是不合作行为。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形成价格合谋,而非合作型博弈行为表现为各自的独立行动。目前,鉴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行为表现,其价格竞争属于非合作型博弈,突出表现为双方不断升级的价格战。 根据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在资费政策的制定方面,主要以指令性价格为主,以指导性价格为辅。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资费政策在 2002 年上半年以前规定见表 1。 表 1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2 年上半年以前的资费政策 附图 纵观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电话资费的历
15、次降价过程可以看出(见表 2),近 8 年来,价格已经下降了近 10 倍(世界银行,2001)。 表 2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电话资费的历次降价过程 单位:元 附图 注:部分地区在价格竞争的过程中,采取其他手段,导致实际上变相取消月租费。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何频频突破资费禁区而使用单纯的降价手段呢? (1)过去,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主要业务都是 GSM 移动电话服务业务。无论是在通信服务业务本身、附加服务的提供,还是营销手段的采用、价格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均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只是中国联通目前拥有非对称政策扶持的优势,其在资费的制定及价格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双方均力争通过降价手段这种最
16、原始的单一的营销措施来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同时,在双方不久前实施的 GPRS 系统及 CDMA 系统的客户争夺上,也是重点针对中高端用户市场,双方均是欲夺取对方的市场份额,而并未采用差异化市场战略来挖掘潜在细分市场。 (2)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降价策略或许对于两个运营商来说并非是最优化选择,也并非完全是一个“零和博弈” ,但降价所引起的用户规模的急剧增长,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2000 年,中国联通由于低价策略,使市场占有率上升了 10,业务增长率上升了 58。而截至 2002 年 8 月,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 29。因此,目
17、前处于劣势的中国联通并不急于增加利润来获取短期收益,而是力图通过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来获取规模经济,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中国联通拟在 3 年内投资 700 亿元建成 CDMA 系统进行中高端用户的市场拓展。同时,占据市场后,通过顾客的忠诚度培育及顾客使用消费习惯的形成,为其后续及未来推出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及消费行为特点,决定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策略选择。目前,消费者选择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主要考虑因素随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需求迫切度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随着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网络的完善,以及消费者消费的逐渐成熟,其在选择移动通信运营商时更加理性化。当通话质量
18、并无多大差异时,消费者选择运营商主要考虑价格和服务质量因素。尤其是随着两家运营商服务质量差异的逐渐缩小,价格的高低便成为消费者选择运营商的首要考虑因素。 (4)由于目前的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未存在合作行为,根据双寡头垄断理论,双方在非合作型情况下,任何一方意识到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的结果是自己蒙受巨大损失,对方不降价而自己降价的结果便会获得最大利润时双方便均选择了降价策略。而这样的结果并未使两家公司实现“双赢”效果。 2001 年 11 月 10 日中国正式加入 WTO,根据约定,中国于 2002 年逐步开放了增值服务的地域限制,20032005 年,将逐步放开光缆、固网服务,提高外资在基础电讯
19、中的持股比重至 49。因此,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只能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为了进一步增强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应变能力,尤其是让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成长,2002 年 9 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又正式宣布允许电信运营商对部分业务自主定价,授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在 SIM 卡费、过户费、用户要求改号费、面向境外来访用户租卡业务费、省内长途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收费、省际长途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收费、移动电话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通话费、移动电话用户可选择服务项目等业务收费的自主定价权(NTT DoCoMo公司,2002)。这表明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两家
20、运营商,在价格方面的竞争还将继续演绎下去。但并不意味着价格竞争能使双方达成“双赢”效果。 2.技术竞争趋势分析 移动通信服务业务未来竞争的另一方面是技术竞争。模拟 TACS 技术在 80 年代得到了国内用户的认可,随后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 数字网统揽了市场。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又进入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推出的 2.5G 的 GPRS 通信技术和 2G 的 CDMA 通信技术,已于 2001 年底到 2002 年初投入正式商用。同时,两家运营商都在积极地研究 3G 通信技术并力争尽快投入商用。为此,如何抓住机遇,在未来的移动运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网络的完善度及相关服
21、务质量的提高,便成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次技术竞争中,两家运营商各有优劣,这可以从双方的技术演变模式中辩别分晓。 (1)中国联通采取的技术演变模式是:GSM 网络CDMA 系统3G 技术的变迁路径。在短期内,由于 CDMA 网络的投资额巨大,工程复杂,虽然其在技术性能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但与投入少量资金的 GPRS 系统比较来看,从消费者的使用角度而言,其技术优势及优势显现的梯度差异并不明显。加之由于初期的巨额投资的回收压力,其原先拥有的价格优势必将随之丧失,对于中国联通初期的市场容量占有预期来说,的确不能过于乐观。 (2)中国移动采取的技术演变模式是:GSM 网络GPR
22、S 系统3G 技术的变迁路径。从纯技术的角度而言,中国移动的 GPRS 系统的技术性能劣于 CDMA,毕竟 CDMA 系统是一项成熟的标准,其开发和运作风险较低。但 GPRS 具有一个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投资额极小,且可以向下兼容 GSM 网络,因此,对于消费者的使用及转换网络的便利性大大加强。而 CDMA 的用户必须更换原有的 GSM 号码,从消费者的消费惯性来说,的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客户的自然流失。 在技术选择上,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很可能是从 3G 开始,因为中国电信为了向 3G 过渡,正在升级小灵通系统。随着中国电信的 1000 万小灵通用户立刻变为移动用户,它对中国联通的
23、威胁要比中国移动大得多。中国电信小灵通占用 3G 频率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它对中低端用户的吸引力将很快凸现。随着 3G 的开通,携先进技术和丰富的应用,中国电信或许会对中国移动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在近期内由二元垄断竞争格局向多元制衡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将会逐步减少垄断高额利润,逐步转向利润平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其市场份额的改变程度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国家的有关政策。无论对于新加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还是原来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都应以合作制胜的态度,共同培育、发展并完善中国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为迎接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市场
24、的到来奠定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将利润增长点转移到非价格的成功关键因素上,更多地通过非价格的竞争行为来增强其竞争实力。 四、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1.由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得到的启示 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目前,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共有 6 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即香港电信、数码通、新世界、万众、和记和星期天。据DB Research estimates资料,从上个世纪末 90 年代以来,整个香港的移动通信用户增长率快速上升,2001 年移动通信用户数达 600 万左右,其中签约用户数与预付费用户数逐年增加,但是签约用户的增长速率趋缓,预付费
25、用户增长迅速。分别考虑各家运营商的市场用户占有率,到 2001 年,和记的市场用户占有率是最高的(约 30),香港电信 2001 年只有20左右。 然而,较高的市场用户占有率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在19971998 年之间达到 32以后,ARPU 却从逐年上升变为逐年下降,从 1997 年的每户每月 600 港元左右下降至 2001 年每户每月300 港元左右。但香港电信的市场用户占有率虽然 2001 年只有 20左右,但由于 99 年 4 月开始带号入网,香港电信的 ARPU 值远远高于其他几家运营商,2001 年达到每户每月 440 元港币;其以
26、收入计算的市场占有率,香港电信到 2001 年为 33左右,在 6 家运营商中遥遥领先。 为什么香港电信尽管用户市场占有率不高,但ARPU 值却能保持最高,并且一直是盈利的?究其原因,香港电信的企业用户(组织顾客)比例远高于其他几家运营商。1998 年香港电信的企业用户比例为 29,2001 年仍保持 20;而和记的企业用户比例 1998 年为 10,2001 年也只有 12。 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发展给了我们如下启示:第一,市场开放,必然激化价格战;第二,追逐一般用户市场占有率,未必对运营商的盈利有贡献;第三,合理的市场定位(较高的企业用户比例),将主导运营商的财务表现。这充分表明,移动通
27、信服务市场的成功关键因素不是单纯的市场占有率,而是优化的用户市场结构。 2.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消费者分析 有钱的人构成市场,付得起话费的人才能成为移动通信市场的用户。以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情况看,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可能用户是年均收入为人民币 25 万元的消费者。据世界银行资料统计,2000 年在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移动网络覆盖的 13 个省内,年收入 2500050000 元人民币的人数为 50007500 万人,估计到 2010 年,将增长 3 倍,即达到 2 亿(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 2002 年年报;WIORDBANK,2001)。显然,收入越高的家庭在通讯方面的花费比例越高;
28、由于收入基数越来越大,花费金额也更高。因此,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是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重要用户。根据国际及国内经验,人均 GDP 值越高的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越高。中高端移动用户(实际 ARPU 值大的用户)大部分分布在这些城市。人均 GDP 增长速度越快,则潜在的中高端用户将越多。中高端用户是移动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未来能够成功发展这些用户,提高中高端用户的比例,ARPU 值必将上升。 以广东省移动通信服务市场为例,按照人均 GDP 排行,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汕头、湛江占全广东省的前 10 名。2000年 10 大城市的总人口虽只占广东省总人口的 5
29、8.0,但 10 大城市的 GDP 却占到广东省 GDP 的 84.5。若中国城市的移动通信用户基本上锁定为家庭年收入 2500050000 元及以上的收入阶层,据2000 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抽样调查资料,2000 年广东省城镇居民 70以上家庭其收入在 2 万以上,都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主要用户;据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 2001 年预期增加消费意向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未来有 54.1的消费者愿意增加收入,且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将可能增长 7(广东省统计年鉴,2001)。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逐年增加,在 20012002 之间已达到 32;但新增用户在逐年减少;预付费用户却逐年上
30、升。借鉴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经验,当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达到 32时,ARPU 值会下降。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只有通过把握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成功关键因素,在扩展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同时,大力优化用户市场结构,成功地拓展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才能在 ARPU 值即将下降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增长。 3.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潜在竞争优势 要成功地拓展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优化用户市场结构,就要寻找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潜在竞争优势。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占有率都不高,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收入百分比与国际移动通信运营商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移动通信
31、服务市场拥有广大的大众用户市场,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为迅速扩大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占有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们的市场策略选择可打两张牌。一张牌是选择专门细分市场,从小部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身上得到较高的回报;为此需要针对专门细分市场,提供增值服务和多样化服务、深化紧密大客户或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联系。另一张牌是选择大众用户市场,保持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得到相当的回报。为此需要扩大市场、进占市场、实行增值服务和成本控制,采取有竞争力的价格和网络覆盖。当然,要在 ARPU 值即将下降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增长,移动通信运营商更应该打出的是第一张牌,即针对专门细分市
32、场,从小部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身上得到较高的回报,通过为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和多样化服务,实行提升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消费效用以获取 ARPU 利润值增长的战略调整。 五、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未来战略调整思考 据DB Research estimates资料对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所作的 ARPU 值预测,到 20032004 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 ARPU 值将降至每月每户 910 美元(约7080 人民币元),而到 2010 年将回升到每月每户 1011 美元(约 8090 人民币元)。这一预测趋势说明,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 ARPU 值将先下降再略有上升。这也充分
33、说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没有必要在价格上死缠硬打,价格战只有导致两败俱伤,应保持良性竞争循环。因此两家运营商应该保持友好对话,共存共荣。这是明智的选择。 经济学家描述了 4 种基本的市场(竞争)形态: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作为企业的战略定位,有三种典型选择。一是针对完全垄断的竞争格局,实行系统锁定的战略定位,如 Microsoft(微软);二是针对垄断竞争的竞争格局,实行为用户制定量身定夺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如NCI World Com(世界通信有限公司);三是针对完全竞争的竞争格局,实行为用户提供完美产品的战略定位,如 SouthwestAirlines(西南航空)
34、。政府一般都制约完全垄断的发展。垄断竞争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挑战。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面临的正是垄断竞争形式的挑战。因此应在垄断竞争中选择实行为用户制定量身定夺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依靠营销组合的变化来使相似的移动通信服务差异化。Yankee Group对中国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收入的预测是,中国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收入由20012005 年将增长 34 倍,其中短信/电子邮件、信息服务等数据业务的收入将大幅度增加,移动银行、移动商务、游戏及娱乐、移动定位等数据业务的收入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细分未来的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可以发现,中国移动通信服务业务未来价值链上应用业务环节的盈利机遇有巨大潜力。因
35、此,移动通信运营商战略调整的重点是丰富应用业务。 目前,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的增速已经放缓,移动通信的“圈地” 与“淘金”时代很快会成为历史。未来的竞争焦点是什么?是服务!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们未来应为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制定专门细分市场的量身定夺解决方案。如,可以为公安系统推出汽车定位防盗服务;为保险业推出手机查阅保险条款服务;为外企推出网上查阅商情信息及报价等服务;为政府部门推出手机电子报关操作服务;为电力部门推出手机自动交付电费服务;为银行业推出移动银行服务;为航空业推出手机遥控订票服务;为地产业推出手机显示网上地产信息等服务。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在移动通信应
36、用领域找出路,使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更依赖于现有的运营网。这可以通过提供一点即得的菜单式贴身服务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推出各行业的收费”行业应用卡 ”来实现。特别地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将各大行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捆绑,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联盟关系。目前国际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已达 3555;而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却很低。以广东省为例,广州、深圳、汕头的移动通信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只有 10,佛山是 8,东莞仅1,这充分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开拓企业用户市场、为各行业度身定造行业应用方面,还有着很大的作为空间。此举不但可以拓展
37、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的发展思路,也必将引起互联网上针对行业的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兴趣,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日本移动通信运营商目前已实行了 3G 计划。据日本 NTT DoCoMo 目前的 3G 计划,2001.5.309.30 五个月时间内。在东京 23 个行政区、横滨和川崎的部分地区等业务地区,针对 FOMA 的高速数据和可视性能的优势,NTT Do-CoMo 为 4500 个公司用户提供了新的3G 解决方案。在市场支持或销售支持已有的专线连接的站点发展管理及远距接入的印刷设计检验业务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利用可视电话的远距离临时保险估计业务、利用可视邮件的对零售商的介绍业务、多接入的股票价钱交付业
38、务;并计划推出利用可视邮件的资产图片报告业务和利用可视电话的搬家付款业务。这些先进的专门针对组织顾客(企业)用户的 3G 解决方案,也为我国的运营商在未来 3G 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没有竞争的市场是缺乏活力的,而无序竞争的市场则是幼稚的。中国未来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但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必须严格遵循市场法则。各家运营商应要科学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发展规划,把握成功关键因素;要在有效、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展开战略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节约成本、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建议政府给予移动通信服务行业更进一步的规则指导,保证该行业的有序竞争。2003 年监管部门实施每省“4 张牌照、3 家竞争者”的方案,可谓是用心良苦。因为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产浪费,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但是如果不能实际解决各地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则充分竞争的目的将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