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历史学、地理科学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34 学时6.总学分:2 分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知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江河湖沼演变、水陆交通的演变、人口与移民、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等主要内容及特点,尽全时空认知各种地理现象,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三、课程内容导言(4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知历史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及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一、
2、历史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1、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5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近 1 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趋势、规律和原因。2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气候变迁的大势二、气候变迁规律三、影响气候变化的四大因子第二节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五、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第二
3、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5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化的总体趋势、长江变迁的大势,认知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规律、原因和影响。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三、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第二节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的变迁第三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4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认知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第一节
4、 郡县制的确立与划分一、分封制二、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3第二节 州、道、路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一、州制的演变二、道、路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节 行省制的确立与发展一、元代行省制的确立二、明朝省制的演变三、清朝行省制的发展四、民国时期省制的改革与调整第四节 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一、行政体制的共同特点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第五节 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政治关系一、政区与自然的关系二、政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第六节 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地名关系一、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政区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三、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关系第四章 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分布变
5、迁(4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演变及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都会的分布和变迁,认知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一节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及原因一、中国古代都城分布与演变二、中国古代都城迁移原因第二节 中国古代经济都会的分布和变迁一、战国秦汉时期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4三、宋元时期四、明清时期第三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一、中国古代主要城市选址的因素二、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与社会关系三、古代农村市镇分布演变的趋势第五章 历史时期水陆交通的演变(4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陆路交通、大运河交通、海上交通的演变与
6、发展,认知西北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第一节 历史上的陆路交通一、先秦时期的陆路交通线二、秦汉时期的交通网三、秦汉以后主要交通路线的发展四、近代(鸦片战争后)陆路交通五、丝绸之路第二节 历史上的大运河交通一、沟通江、淮、河、济的运河二、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运河三、大运河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节 历史上的海上交通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海上交通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上交通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海上交通四、水陆交通与经济区域的发展第六章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分布、历史时期典型移民事件,认知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第
7、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一、历史人口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5二、正确对待历史时期户口统计三、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分布第二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二、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三、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节 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一、横断山民族移民走廊二、北方移民与客家文化三、 “江西填湖广” 与“湖广填四川”四、走西口、闯关东、移台湾第七章 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4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风俗文化分区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僧人及寺观的分布、学术文化的地理
8、特征,认知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的趋势及其原因。第一节 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一、人才分布变迁二、学院的分布变化三、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第二节 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一、汉唐时期二、宋元明清时期第三节 僧人、寺观的分布与宗教文化的发展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二、唐宋明清时期第四节 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6一、中国风俗文化区的演变二、中国风俗文化差异的原因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人地互动关系为主线,教学中以运用理论讲授与实践考察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讲授、讨论、考察、论文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设置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培养和训练学生才、学、识三方面的能力。尝试展开适当有益的课堂
9、教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五、课程考核本课程为考查课,平时占 30%,期末考核占 70%。期中检查以布置小论文为主,期末考查布置小论文或课堂作业等。六、教材与参考文献教材: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参考文献:(一)专著类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2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8 年.4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5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6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
10、版社,2006 年.7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年.8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9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10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年.11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年.12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0 年.13中国社科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 年.14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 年.15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 年,1981 年.716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
1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年.17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 年.18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年.19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 年.20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21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 年.22马正林主编.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23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 年.24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25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
12、版社,1997 年.26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 年.28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27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年.29赵世瑜.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30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二) 论文类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2.2王铮.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6,4.3满志敏等.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2.4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 5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1994,5.6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历史地理,12 辑.7邹逸麟.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 21 世纪的中国经济.历史地理,13 辑.8石忆邵.中国集贸市场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地理研究,1993,3.9史念海.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2.10韩茂利等.中国古代状元的地理分布背景.地理学报,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