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79528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Jcxu.mlofInneriaAgriculturalty(鼬 lEditk)2010 年第 4 期(第 12 卷总第 52 期)No.42010(VoL12SumNo.52)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燕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在历史上,中国社会曾进行过两次根本性变革 ,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农耕封建化的变迁;另一次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工业近代化的变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认识的矛盾运动.史学界多从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背后的思潮去认

2、识,但未能抓住思潮主流.本人认为,近代中国大致经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思潮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全盘西化) 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新)思湖三个前后递进的阶段.近代化,民族化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强制性)改革,开放是当时代最强音.关键词:中体西用思潮;全盘西化思潮;综合创新思潮; 严复;五四新文化运动D0I:10.3969/j.issn.1009-4458.2010.04.123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40318-02,引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动力是内外交困:西方侵略,人民反抗 .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学习,对内改良,革命,

3、改革开放成为当时代社会的最强音,近代化首先成为主题.由于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封建农耕专制,儒学独尊,西方未能如愿以偿把中国变成完全的殖民地,也未能完全将中国文化西方化.相应地中国也未能建立一个和西方同一式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中国封建农耕社会的顽固和超常的稳定性,也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同化,包容,消化能力.19 世纪末世纪初中国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取代地主阶级专政;经济上资本农耕的结合取代封建农耕 ;文化上儒学和基督教的结合取代儒学独尊地位.2o 世纪 2.年代末,民族化成为主题抗日战争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放,解放战争胜利,实现了国内民族平等,中华民族的人民共

4、和国形成.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式的近代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成.据此把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分为三个阶段,即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中体西用思潮,从戊戌变法到国民革命的全盘西化思潮和从土地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综合创新思潮.二,中体西用思潮中体西用思潮的形成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代表人物是冯桂芬,张之洞,其实践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怨是中体西用即洋务思潮.它是吱府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髓次鸦片战争) 的困境中被迫的现实选择.洋务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没:i9丝纪年代开始的 ,在当时最首要最直接的军事领域内展开的,弓 f 进机器生产,采用雇佣劳动,制造枪电 q 船为主,以自强为目标的军事近代化阶段和 1

5、9 世纪7O 年代开始的,在经济领域内,作为军事工业支撑的 ,实行官督商办,市场交换,开办民用工厂,以求富为口号的经济近代化阶段.洋务运动是以军事近代化为中心,以军事,经济为主要内容,涉及外交,政治,文化等相关方面,追求富国强兵,以挽救封建统治.政治上辛酉政变,统治集团内部第一次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主张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洋务派 J 二台执政,地方督抚汉族官僚地位提高 ;外交上设总理衙门,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和使团;文化上设洋务学堂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以培养急需的外交,军事,科技人才.这些不仅是初步的,而且是部分的,其改革开放的范围,程度是极其有限的,封建地主阶级,君主专制,家族政治,科举

6、制和儒学独尊地位这个“中体“不动摇,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改良思潮.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思想逐渐形成一种思潮并占据主导地位.具有代表性的是冯桂芬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伴随着同文馆招生,修筑铁路等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问的争论得到发展.维新派和洋务派,顽固派争论时,张之洞完整地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j 戊戌变法失败后衰落.中体西用思潮在以后的不同历史阶段以改装换面的形式出现并发生着持久的影响,不过失去了主流的影响力,反映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魏源是近代改革开放的倡导者,洪秀全,洪仁玎彻底罘定封建制

7、度,全面学习西方,无疑成为近代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足巾蹦近代化的开启者.甲午战争失败是封建制度,封建统治集团的失败,学习日本,加速全面近代化,对制度,集团进行彻底的改*牧稿日期:20l()一 O015作者简介:燕华(1-i69 一)j,1il 夫人,宁复大学人支学院豇阡究生,研究方向:【 】国近代文化史.燕华中【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一造.中国才有出路.三,全盘西化思潮中网历史笫二次思想大解放从戊戌变法到国民革命是全盘西化思潮的形成和实践时期.19世纪末 2G 世纪初.全盘西化思潮形成.全盘西化思潮有政治上的民主宪政思潮和文 4kAz 的科学民主思潮两个层面及

8、政治上的君主立完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两条路线之分,两个层面两条路线先后递进逐步深入.把全盘西化思潮推向高潮.从政治制度到精神文化,从改造社会到改造国民,体现了近代化的彻底性和深刻性.同时以政治为中心,以政治,文化为主要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体现了近代化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与中体西用思潮相比,全盘西化思潮不仅全面而且彻底,根本上突破了“中体“ 的局限 ,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实践就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君主立宪运动(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孙中山,蒋介石先后领导和参与的民主共和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陈独秀,胡适领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法战争以后,要求政治上的变革思想就

9、已经出现.甲午战争后,巨额的赔款和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使作为国家的主要支柱,也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能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全面崩溃,在这封目大厦即将坍塌千钧发之际,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维新派和革命派,维修或重建.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短时问内组织革命力量是不可能的,变法维新成为首选.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第二次分裂为帝党和后党,维新派和帝党拍即合,帝党光绪帝希望通过新政实现真正的亲政,维新派幻想通过新政谋求参与政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挽救民族危亡.严复八大泽着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进化论,提出“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并迅速传播,逐渐成为当时代的主要思潮.严复是当之无隗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

10、良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把占改制向封建正统儒学,封建制度发起挑战,旨在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实现政治近代化为目标的全盘西化运动首次尝试一戊戌变法失败,但是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永载史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凶恶最主要的敌人,要打败帝国主义,首先要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重建强有力的政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一切力量打败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1901 年清政府被迫新政,建立新型制度,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确立资政院,责任内阁,大理院为内容的三权分立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被迫几乎全部答应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要求.表面上看,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实际 E 新

11、政是清政府被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的,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要求的全盘西化.由于慈禧,光绪先后死去,继位的宣统帝年幼,罢斥实力派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第三次分裂.要在短时问内迅速确立起新君主及清朝新统治集团的权威是不可能的,这与当时要求迅速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挽救民族危亡是背道而驰的,皇族内阁出台标志肴君主立宪运动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清未新政中产生的新军,留学生和工商资产阶级后来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参加了辛亥革命,:芒张重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使政治近代化向纵深发展一一革命民主共和运动.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形成于 20 世纪初,几乎与君主立宪思想同时,革命派和保守派的论战扩大了革命

12、阵营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图临时约法.建立了参议院,总统,法阮为内谷的三权分立体制,确立了主权存民原则,实行多党制,保障人民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f1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力及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帝国主历史义控制下的北洋军阀上台执政,几经践踏,民主共和面目全非,革命派多次斗争也终归失败,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混战不可避免,建立强有力的民主政治成为泡影.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必须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人权的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动员他们参加到革命中来.在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之际 ,以“民主,科学“ 为口号的资产阶级文化性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爆

13、发,“ 民主指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罘定君主专制和君权神授.“科学指科学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科学方法(进化论,逻辑法,实证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罘定迷信鬼神,旨在确立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基础.培养全新的国民;提倡从形式到内容的文学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形成,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道路被认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转折,枢纽,唯物论逐渐取代进化论,社会主义逐渐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逐渐取代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此后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统一战线,确立以党治国原则,实行五权宪法,进行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形式上完成了统一,收回关税主权.19

14、 世纪 2O 年代末 3o 年代初,胡适,陈序经等先后完整地提出了全盘西化思想,中国本位文化派和全盘西化派的论争,土地革命后全盘西化思潮达到高潮而从此衰落,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只要帝国主义侵略图谋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只要中国没有实现近代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与节制资本,乡村建设运动与平均地权,民主政治和一党专政,个独裁相矛盾 .既要加快近代化,又要体现民族化的综合创新思潮最终成为主流.四,综合创新思潮从土地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综合创新思潮形成及实践时期.它可以细化为民族解放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在实践中表现为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和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15、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创新思潮实际上是近代化的中国化思潮.如果说中体西用思潮和全盘西化思潮重在近代化,那么综合创新思潮重在民族化,顺应社会主义潮流.代表性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就已萌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期间逐步形成 19 世纪 3O 年代末 4O 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所骨为今用就是立足当今,展望未来.所谓“洋为中用僦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合起来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政治上,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16、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没收帝国主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5“民族的 “就是民族独立,民族平等,近代化的中国特色.“科学的就是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坚持唯物辩证法,主张实事求是.“大众的 礅是体现民主.土地革命是无产阶级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首次尝试,标志着无产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此开启了以民族化为中心,实现有中特色的近代化为主要内容,体观社

17、会主 SLT-向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及人民战争的路线,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解转第 332 页)引 9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4 期(第 lz 卷总第 52 期)船往来贸易每年数以千计.对此,曾广铨认为“必需添开口岸,力筹保.妇嘣据派往黄海道考察的仁川税司罗保德报称,“该道海岸以九味浦港口为最合宜,可在该处开开口岸.庶我帆船可以先到九味浦付税领单,胃往抬悔各口卸货,其换攀亦回九昧浦完出口单回国“.并且黄海,平安沿海皖业相沿已久,本与现约不符,币弹审宫内府派在该成体统.因此曾广铨于光绪三十一年(1

18、905 年)夏间与日林使商定,日后当在该遭添开口岸.林使由国返韩后,面告曾广铨此事已陈明日本外务省,小村伯亦以为然.“当未开口岸之先暂谢睡豳骓 L 往来“,以期可以维护中国商务.赴胁三,近代中朝(韩) 关系的转变与曾广铨撤使归国1.近代中朝(韩) 关系的转变近代初期,中朝两国一直维持着历史上传统的封建宗藩关系,中国般不直接插手朝鲜本国事务.此但 19 世纪 70 年代朝鲜开港后,随着日本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朝鲜,“它们掌握着近代国际关系的主动权,并且有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这本身便对落后国家不利“,胁中朝两国的关系逐渐出现复杂微妙的变化.公元 1884 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李朝国王高宗被日本所迫

19、于是年 7 月 23 日宣布“朝鲜从此为自主之国 ,不再(向清 )朝贡“. 嘲继之,中日在公元 1895 年 4 月 17 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脯损于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榴自此清与李朝数百年来之宗藩朝贡关系为之废除,清势力自此完全退出朝鲜.此后,清委任原朝鲜商务委员为驻韩总领事.1897 年 1O 月,朝鲜改称为“大韩帝国“, 韩外署督办就此照会各国驻韩使节.但至此时,韩与清尚未通使订约,遂求助于日,俄.公元 1898 年 3 月 2 日,6 月 12 日,沙俄与日本驻清使节分别照会清总理衙门,转告韩国政府愿与清互

20、派大使,并劝清与韩通使订约.同年8 月 13 日清政府派徐寿朋为四等公使赴韩订约.翌年(公元 1899年)9 月 11 日,清使徐寿朋与韩外务大臣朴齐纯签订中韩通商条约.依此条约,清与韩又签订中韩陆路通商章程.同年(公元1889 年)12 月 11 日,清任命徐寿朋为清驻朝钦差大臣.清在汉城除设使馆外,还建有总领事馆,并于仁川,釜山,镇南浦设领事馆.韩则相暑导为韩驻清使节.一根据这条约,中韩确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双方互派使节及领事,并对两国商民到对方通商口岸的贸易给予优待.“中韩平等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彻底结束了清与李朝的数百年宗藩朝贡关系,使两国得以结成平等关系,有助于两国的和平与发展.这对

21、清,韩两国来说,均有积极的深远意义.砷“但由于日本在朝鲜半岛侵略势力的急剧膨胀,清政府在朝鲜半岛的影响越来越小.1903 年 12 月 30 日,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对俄交涉破裂之际日本应采取的对清对韩方针,指出:“关于韩国,在何等场合之下,必须以势力将之置于我国的权势之下“.261904 年 8 月 22 日,日本与朝鲜签订了第个日韩协约,其中规定韩国外交和财政的“一切要务都直属于日本的指挥之下.19O4 年 2 月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引起的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9 月 5 日,日俄签订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沙俄承认日本在韩国的各种特权.日本将沙俄势力完全驱逐出朝鲜后,进一步加剧了其对朝鲜之侵

22、略.1905 年 lO 月 27 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关于对朝鲜实行332“保护 “的决定 .同年 11 月 17 日,日韩签署了第二次 日韩协约.规定由日本掌握韩国的外交权;在韩国设置统监府等. 随即,日本在朝鲜设立统监府,任命伊藤博文为朝鲜统监.朝鲜统监的权限绝不只限于外交方面,实为朝鲜的太上皇,总揽朝鲜一切大权,不论是内政或是外交.朝鲜遂完全沦为日本的保护国.Z 撤使归国根据 1905 年 1】月 17 日第二次日韩协约的规定,日本通知与朝鲜有外交关系的各国政府,要求撤走各自的外交代表机构.随后英,美,法等国驻韩使臣悉数撤回,仅派总领事驻扎.有鉴于此,曾广铨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

23、日(1905 年 l2 月 12 日)关于撤使事奏请清政府.次年正月初十日(1906 年 2 月 3 日)外务部总理大臣奕勖等奏请撤回驻韩使臣曾广铨,改派马廷亮为总领事.在离任之前,曾广铨对妞阿保护在韩商民尤其旗不下.曾广铨在出使韩国期间,亲身体会到日坚忍之性有过币欧美 ,往后韩国商务当可日增月长,撤使之后唯令其担忧的是中国的商民不能自振,难与日商竞争.虽然日大使伊藤曾经面告广铨“日人对付韩国政策秉至公,断不偏袒本国之人,而以教育兴商为预图致富之方“,然而“Et 本当初情形较之韩国尤娼,坚忍四十年后居然得有今日,将来此间当不至若是池.中国的商在韦国经营已有数百年 ,生业皆确有根本,将来撤使之后

24、,如果链派精明干练之员以总领事兼商务监督开导维持,则我国商力亦尚易于陪护也“.【.抵韩国十余月阆,曾广铨所办各事均已初具规模,只是兴立时间尚短,还有诸多缺略之处,故而广铨惟望“接替之 若能不易宗旨,随时改良,则侨居商民不致因韩国局面变迁有所亏损,此则锩卷寸衷不能无望者也.6 瑚其护侨之 J 由此可见斑口参考文献:123415161718192O272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19“/2.5罗绍志,田树德 .曾国藩家世n 南昌:江西人民出 l,1996.6:l 戍晓军.曾国藩家族MI 重庆出版社.2006.78910111213中国第

25、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z.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14扬昭全,等 .中国? 朝鲜?韩国关系史(下册)l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1易振允论李鸿章 “以夷制夷“外交策略 Dl 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D(1):3122223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卷 2)M=l 北京 :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0.2425扬昭全,等.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下册)M1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列淑概浅论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齐齐哈尔大学,2009(6):2.1.319 页)墩净推翻了国民党政汉,建立了中华民族的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匍 I,反封建的任务皖成.五,结语三苎 rj 篷,消灭了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凰宪法,从而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昂首进入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口参考文献:1冯桂芬.校酃庐抗议 ?采西学议-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C.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84.2张之洞.劝学篇 ?循序c.北京;中华书局,1986.59.3严复.严复集 (第三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558.4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2.5毛泽东着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