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93329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檢驗聯鎖社群理論模式:以中國為重心之 有關分裂國家之整合之過程比較研究 計畫類別:R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892414H009001 執行期間:89年8月1日至90年10月31日 計畫主持人:魏 鏞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計畫參與人員:邱昭憲 研究助理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R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中 華 民 國九十一年 一 月三十一日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2、成果報告 檢驗聯鎖社群理論模 式:以中國為重心之 有關分裂 國家之 整合之 過程比 較研究 Test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Linkage Communities”: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the integrating process of the Divided States with emphasis on the Chinese case 計畫編號:NSC 89-2414-H-009-001 執行期限:89年8月1日至90年10月31日 主持人:魏 鏞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計畫參與人員:邱昭憲 研究助理 一、

3、中文摘要 長久以來,關於分裂國家統一問題的 研究,多偏重於該問題的政治及法律面向 的探討。因此,這些分析也多倚重類似主 權及管轄權等傳統國際法學的概念。 自從本專題研究主持人(以下簡稱本人) 於一九七年代提出多體系國家此一 創新概念,引起國內學者及國際學術界廣 泛的回響,但是當多體系國家概念以 不同的方式應用到所有分裂國家而獲 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時,在實際的運用上卻 仍面臨了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權 與管轄權主張重疊性的爭議。通常在多體 系國家中,強大的一方會將主權的主張, 不僅加諸在其有效控制的領土,而且還延 伸到其沒有統治的領土之上。在韓國的例 子中,南北韓在 1990年所簽訂的正式協議

4、 但仍未能在韓國產生一個整合性的公民社 會,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當 一個多體系國家中的有關當局達成協 議或有助於減少雙方的緊張關係,但距離 真正的政治整合依舊為期甚遠。原因是, 即使統一目標與暫時分開的管轄權的原則 得到雙方官方的認可,朝鮮半島兩方的人 民仍只有極有限的互動與接觸;相反的, 北京與台北當局至今未達成一項可被普遍 接受的統一架構,然而海峽兩岸人員與貨 品的流動卻遠比兩韓來的徹底且廣泛。顯 示非正式而具有功能性的人民與人民 往來的重要性, 第三個重要的例子是東西德。於此我 們看到的是在正式及法律的統一安排達成 之前,兩德間人民、貨品,及資訊的跨界 性持續流動。事實上,兩德

5、間的社會所進 行的相當廣泛的經濟、文化與資訊交流 時,已經使兩德政治統一前已達成了 相當程度的融合(integrated)。 從以上中國、韓國、德國等實際狀況 的比較中,可以清楚看到正式的、結構性 的安排並不如非正式的人員接觸與互動來 的有效。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對於分裂國 家問題的分析卻常常過於偏重國家取向、 精英取向、法律取向和結構性取向,如此 反而忽視了在一個多體系國家中有關人 民、文化和社會互動所產生的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確認且突顯在多體系國家 中,不同政治體系人民間的非正式及功能 性互動過程的重要性,本人提出了一新名 詞,聯鎖社群(linkage communities), 用來描述一

6、個分裂國家雙方功能整合的實 際過程。我所意指的聯鎖社群,是指 在多體系國家一方之內,有一群人民, 與另一體系的人民及社群具有廣泛的社 會、文化、商業或其他形式的接觸,以致 於他們跨越體系界線而發展出與另一體系 中的人民及社會間的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敏感度與情感。屬於聯鎖社群類型的 人民不僅能跨越界線與在另一體系中的個 人及團體有著頻繁的接觸,且能與本身政 治體系中具有相似屬性與經驗的人民保持 密切聯繫。 在多體系國家或是分割社會中,屬於 聯鎖社群人民的比例愈高,則體系間 軍事對抗的可能性就愈低;也就更容易達 到功能性整合,並在最後可能走向和平的2 政治統一之路。為了使用更精確且具經驗 性質的詞

7、語表示,吾人可經由檢視:(1)從 分割社會中的一方到另一邊(the other side)旅遊,或(2)超越體系的商業接觸 及設置:及(3)維持與另一體系中的人民或 團體重要的社會、文化和學術連繫的人數 及其佔本體系人口的比例,來測度聯鎖 社群的大小。 一旦我們看到了多體系國家中的聯 鎖社群現象之後,經驗性研究的新觀點 以及政策決定的新取向就會浮現。換言 之,與其將注意力放在國家的角色、主權 問題、精英決策、法律程序與政治結構上, 吾人不如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民的取向 上,放在兩種體系中人民分享共同價值標 準的發展上;放在中央與地方層級民意機 關代表的商議與討論內容方向上;以及在 分割社會中,

8、兩個政治體系內個人與 團體互動的實際數量與強度上。 從以上的觀點出發,本人想要提出的 命題是:只要有可觀而重要的聯鎖社群已 經存在於分割社會的任一方時,政治上的 整合將更容易達成。另一方面,把很少或 根本不存在聯鎖社群的兩個政治體系勉強 地合在一起,很可能導致不協調與分歧的 政治社會力量之間,不斷的衝突與永久的 緊張。 當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資訊社會 (information society),人們享受到更直接而 快捷的跨國界資訊與溝通,水平的關係便 取代了社會接觸與組織架構上的垂直性權 力結構,此時我們便需要一個新政策的取 向來處理多體系國家的問題。與其讓 我們沈陷在棘手而極具爭議的主權議題

9、 上,不如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不同體系間 的功能整合過程上,其間聯鎖團體正在這 些體系中安靜而不斷地形成。 關鍵詞:聯鎖社群;功能性整合;民族內 國協;多體系國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on applicability of the concepts of “linkage communities” and “intra-national commonwealt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

10、ems and issues of unification or division of the divided nations in general and that of the Chinese case in particular. It is the hope of this project proposer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overtime data and opinion survey, an examin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linkage community” p

11、aradigm to case of China, Germany, and Korea, in regard to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the “ divided nations” , a deeper understanding can be obtained. For years, it has been the opinion of this project director that studies of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unification of “divided nations” have focuse

12、d too heavily on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sides of the problem. Frequently, analyses have been clouded by concepts of conventional international law such as “sovereignty” and “jurisdiction.” Moving beyond the innovative concept of “multi-system nations” coined by this author in the 1970s, the idea of

13、 “ linkage communities” emphasizes the natural process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a “divided nation.” The conceptual scheme argues that through continuous interactions in the private sectors, “linkage communities” will be developed within both sid

14、es of a divided nation which in turn will bring about gradual functional integration, if not political unification, of a divided state. Keywords: linkage communities; multi-system nations; functional integration; intra-national commonwealth 二、緣由與目的 本專題研究主持人認為:長久以來, 關於分裂國家統一問題的研究,多偏重於 該問題的政治及法律面向的探討。

15、因此, 這些分析也多倚重類似主權及管轄 權等傳統國際法學的概念。自從本人於 一九七年代提出多體系國家此一創 新概念,引起國內學者及國際學術界廣泛 的回響,其後又提出聯鎖社群概念較 著重於分析分裂國家中不同區域的經濟、3 文化與民間交流的自然互動過程。這一概 念性主張經由民間部門的長久互動,即使 沒有促進分裂國家的統一,一個分裂國家 中的兩個分治的區域彼此間也將發展出所 謂的聯鎖社群的機制,並因而帶動逐 步的功能性整合。 本研究的目的係以聯鎖社群的理 論模式來研究分裂國家(多體系國家)的 統合過程,尤其是台海兩岸未來的分合問 題;同時也從社會科學經驗性研究及政策 科學角度研究計畫主題。本研究希望

16、能藉 由民意測驗及數量化趨勢分析對有關聯 鎖社群的主要假設加以檢驗,以獲致對 分裂國家尤其是台海兩岸統合過程的進一 步了解。 三、結果與討論本專題研究採取之研究方法包括實地 訪問和民意調查。 (一)實地訪問方面,本人實地訪問 了德國、韓國。得到以下發現: 德國方面:(1)德國目前已完成統一, 但德國是西德和平併吞了東德。統一之 前,兩德人民在旅遊互訪、貿易交流等層 面已有相當程度之整合(integration)。 (2)東德的民主化及前蘇聯的民主化和 崩潰是兩德統一的重要因素。 (3)美國表面上贊成兩德統一,但不同 方面人士有不同看法,也有人認為美國其 實是反對兩德統一。 韓國方面:(1)兩韓

17、對於渠在國際社會 的地位有共識,但兩韓實際經貿交流、人 民互訪都十分有限,兩韓關係仍處於緊張 的狀態。 (2)南韓的陽光政策在其內部仍有爭 議。南韓政界、學界及媒體對金大中的陽 光政策仍抱持著懷疑批評及反對的態度。 (3)美國對兩韓,尤其是南韓政局有相 當程度的介入,美國表面上不反對兩韓統 一,但南韓人士認為美國的基本態度是不 贊成兩韓統一。 (二)民意調查方面 自民國90年11月16至18日,本人 對台灣地區 2 0 歲以上選民做電話抽樣訪 問,有效樣本 1070份。訪問內容主要就被 訪者的社經背景、與中國大陸交流互動的 方式及頻率,來測度對兩岸統合的態度。 得到以下發現:(1)雖然中華民國

18、政府 近五、六年來強調本土化、抵拒一個中 國概念,台灣地區多數民眾仍認為自己 是中國人。 本人在調查台灣地區選民國家及民族 認同時,未採取行政機關或其他學者習用 一個問題,三項選擇的問法(即在一 個問題中,同時問:你是:中國人,台 灣人,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三選一 的問法),而係採取用兩個問題分別問: 你是不是台灣人?及你是不是中國 人?的問法,然後用交叉分析得到是 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中國人不是 台灣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和 二者都不是四種答案。經過如此分析 結果,發現百分之七十一點六的選民認為 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百分之二十 四認為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百分之四點 三認為是中國人

19、不是台灣人,另有百分之 零點一認為兩者都不是。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卅九歲以下的選民認同為中國人 的比例較高。-教育程度愈高,愈認為自己是中國 人。-收入較高之選民認同為中國人較 高。-在不同政黨背景的選民認同方面,認 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選民分別為:國 民黨(八十六四),民進黨(四 十六三),親民黨(八十八九 ),新黨(一),台灣團 結聯盟(廿一四),台聯選民 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佔七十一點四。-區域分佈方面,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較 高地區為桃竹苗地區,台北市,北部地區, 東部地區及外島,而較低地區為高屏地 區,中南部,及高雄市)。 在認同台灣人方面,與各項選民 背景因素交叉分析結果多未展現顯著差 異

20、,僅外省籍選民及親民黨和新黨選民認 為自己是台灣人稍低一些,但也都在百分 之八十以上。 針對受訪者的兩岸互動經驗及對大陸 的印象,對兩岸的社會是否走向融合的看4 法有以下發現: -越常看大陸新聞,對大陸的印象越正 面。 -自認對大陸了解程度高,對大陸的印 象越正面。 -曾到大陸就業、探親、本人或近親與 中國大陸人民有婚姻關係,對大陸的印象 越正面。 -越贊成一個中國,對大陸的印象 越正面。 -自認是中國人,對大陸的印象越正 面。 對兩岸的社會是否走向融合的看法: -年齡:25至49歲贊成融合在一起的 比率最高。年齡越輕認為兩岸的社會將越 來越接近。 -教育:教育程度高,認為兩岸的社會 將會越來

21、越接近的比率高,但是教育程度 為研究所的認為兩岸社會將越來越分開的 比率較高。 -收入:收入的高低與對兩岸社會是否 融合或分開的看法沒什麼關係。 -省籍:外省籍認為兩岸社會將走向融 合的比率最高,其次閩南籍,客家籍最低。 -越常看大陸新聞,越認為兩岸社會將 走向融合。 -自認較了解大陸的人,認為兩岸社會 將走向融合的比率較高。 -與大陸有生意往來、曾至大陸探親、 就學、就業,認為兩岸社會將走向融合的 比率高。 -去大陸次數多的,認為兩岸社會將走 向融合的比率高。 -越贊成一個中國,越認為兩岸社 會將融合在一起。 -自認為是中國人,認為兩岸社會將走 向融合的比率高。 對兩岸的經濟是否走向融合的看

22、法有 以下發現: -教育:教育程度高的,認為兩岸經濟 將走向融合的比率高。 -省籍:外省籍認為兩岸經濟將走向融 合的比率高,閩南籍認為兩岸經濟將越來 越分開。 -政黨:認同為新黨者認為兩岸經濟將 走向融合的比率最高,其次親民黨,再其 次國民黨。但即使民進黨,仍有 13.2%的 人認為兩岸經濟將融合在一起,46.3%認為 兩岸經濟將越來越接近。認同台聯者認為 兩岸經濟將走向融合的比率最低,但仍有 57.1%認為兩岸經濟將越來越接近。 整個來說,越常閱讀大陸新聞、自認 了解大陸、與大陸有生意往來、曾赴大陸 探親、觀光、旅遊的人,越認為兩岸經濟 將融合在一起。若以單選方式詢問去大陸 從事何種活動,則

23、曾赴大陸參加經貿投 資、探親、開會(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交 流),認為兩岸經濟將融合在一起的比率 高。 對於兩岸是否走向統一或分開的意 見,有以下發現: -省籍:原住民認為兩岸將來應儘快統 一和維持現狀邁向統一的比率最高,其次 外省籍、再其次客家籍,最低閩南籍。 -政黨:親民黨認為兩岸將來應儘快統 一或維持現狀邁向統一的比率最高,其次 國民黨。台聯認為兩岸將維持現狀慢慢分 開的比率最高,其次是民進黨。 -自認為了解大陸,認為兩岸將來應儘 快統一或維持現狀邁向統一的比率高,不 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大陸的人,贊成儘快 統一或維持現狀邁向統一的比率最低,而 選擇回答不知道的比率也比較高。 -曾在大陸居住

24、過、與大陸人士有婚姻 關係者,贊成儘快統一的比率最高。 -與大陸有生意往來、曾赴大陸探親、 觀光、旅遊,贊成兩岸應維持現狀邁向統 一的比率較高。 -若以單項選擇來說,則曾在大陸就 業、探親、有經貿投資關係、去大陸開過 會的人,贊成儘快統一和維持現狀邁向統 一的比率較高。 -去大陸次數越多,越贊成儘快統一。 -自認是中國人,贊成儘快統一和維持 現狀邁向統一的比率遠高於自認不是中國 人。 (三)綜合發現方面:(1)分裂國家通過交流互動,有助於相 互間敵意之降低及雙方融合及統一意願之 提昇(2)聯鎖社群之形成顯然有助於分 裂國家不同部份間和平性融合。5(3)不過要達到政治之統一尚須雙方 政治領袖正式

25、之商議,透過具體協定方能 有成。只是聯鎖社群本身不能構成政 治統一之必要滿足條件。 四、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成果自評如下: (一)本研究民意調查部份之發現, 詳盡地檢驗了理論模型之假設而獲得第一 手之發現,各項發現不僅對於檢驗主持人 所原創之聯鎖社群之理論有絕大裨益, 屬於國際關係學門中新的突破;並且對未 來台海兩岸關係也有重要政策含義。 (二)對德、韓訪問,接觸到兩國政 府高階層及主要學者而獲得至為寶貴之一 手資料,對了解本研究之相關問題至有幫 助。 (三)主持人已就初步發現在多次國 際及兩岸學術會議中摘要發表,獲得熱烈 反響。 (四)隨主持研究之研究助理在處理 數量化資料上獲得有益之訓練。

26、 五、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石之瑜,一國兩制與社會主義初階論,前 瞻分析,(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民國 80 年5月)。 2 多體系國家之統一問題:國際會議緣起,經 過及結論報告。(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 編印,公元一九九二年十月二日)。 3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編,大陸 委員會印行。 4 陸委會網路資料之 兩岸社會交流統計摘要 、 兩岸文教交流統計摘要, http:/www.mac.gov.tw/statisti/ass_1p/900201.htm 。 5 行政院主計處網路資料之國情統計通報專題 分析,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3/

27、econ_ana.h tm。 6 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網路資料, http:/www.immigration.gov.tw/Proc.htm。 7 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 , ( 台 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8 立法院公報初稿 ,第二屆第一會期第廿七期 (公 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七日),頁二九四。 9 海峽兩岸關係白皮書, (台北:陸委會,1994) , 頁30。 10 嚴家其,中華聯邦共和國憲法(建設性草 案),(主要起草人:翁松燃、張鑫,劉凱 申、嚴家其、張偉國)(舊金山:1994年1月 31日)。 11 楊開煌,縱論兩岸尋雙贏, (台北:歷史智庫, 民國85年)。 12

28、兩岸文教交流,八年來兩岸交流回顧與 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陸委會、文化大陸 所主辦,民國 85年1月。 13 歐陽新宜,八年來兩岸社會交流之評估:政 治工程還是社會工程?,八年來兩岸交流 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陸委會、文 化大陸所主辦,民國 85年1月。 14 魏艾,兩岸經貿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八 年來兩岸交流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陸委會、文化大陸所主辦,民國 85年1月。 15 李家泉,各種解決兩岸關係構想或模式之探 討,(首屆中國統一論壇,香港,1996年7 月)。 16 邵宗海,中國統一模式與統一過程的互動評 估,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

29、87年3月出版)。 17 高長,兩岸經貿互動:競爭與相輔關係之探 討,第二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國際研究學院等主辦, 1998 年12月11日,頁 139-164。 18 余紀忠,五十年來的理念與實踐-一個報人為 歷史存證,(台北:中國時報社,民國 88年4 月)。 19 趙春山,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 分治中國的分裂現實問題,中共建政與兩岸 分治五十年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歐亞基金 會主辦,1999年9月22-23日)。 20 民主進步黨 2000年政策綱領 (兩岸部份) , (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政策會,1999年11 月)。 21 張亞中,兩岸統合之理論與

30、實踐,美歐季 刊,(民國89年)。 22 鄭海麟,台灣主權的重新解釋(台北:海峽學 術出版社,公元二年),一七五至一八 四頁。 23 魏鏞,美國全球戰略思維新趨勢,中國時 報(台北:2000年1月5日),第15頁。 24 蔡宏明,兩岸加入 WTO台灣對大陸經貿政 策的挑戰與調適,2000年7月,台海兩岸前 瞻探索,第225期,頁 117-154。 25 親民黨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看法(台北:親民黨 中央黨部,民國 89年8月)。 26 朱磊, 台灣對外經貿地區結構的動態分析, 台灣研究 ,2000年第3期,9月20日,頁 60-69 。 27 魏鏞,兩岸關係分析與互動架構的展望, 中國評論,(20

31、00年9月號),49至53頁 。 28 楊羽雯,錢其琛的新三句話究竟是怎樣說 的,聯合報(台北:民國 89年9月5日13 版)。 29 楊素,兩岸網路的合作與競爭,交流,民 國89年10月,頁 48-51。6 30 魏鏞南北韓協議與多體系國家談歷史、 人物與政策的互相關係,歷史月刊,五十二 期(民國89年十月五日),60至66頁。 31 高長,加入 WTO後兩岸經貿互動對台灣經 濟發展的影響,中國事務,第二期,2000年 10月,頁 43-49。 32 鄭海麟,海峽兩岸關係的深度透視,(香港: 明報出版社,2000年11月),第四章。 33 張榮恭,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台北:中國國 民黨總理紀

32、念月會專題報告,民國 89年11月 6日。 34 魏鏞,多體系國家,聯鎖社群與中 華協同體制:台海兩岸互動與整合架構的分 析與展望(台北:迎接廿一世紀全球華人團 結自強論壇,2000年11月12日)。 35 文迪,兩岸婚姻問題,交流,民國 8 9年 12月,頁 57-60。 36 陳麗瑛,2001年大陸及兩岸經濟動向,經 濟前瞻雙月刊,73 ,2001年1月5日,頁 29-38 。 37 蘇宏達,歐盟經驗與兩岸統合,問題與研 究,40卷,第二期(2001年3月),pp. 1-30。 38 胡婉玲,歐洲議會之研究文獻回顧與方法檢 討,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三期(2001年3 月),pp. 96-

33、114。 39 翁松燃,統合模式初探,國家主權與統合 模式的比較,(台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13 期,2001年3月30日)。 40 石之瑜,黃競涓合著, 一國兩制論述注批, (台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5月)。 41 魏鏞,國民黨需要邦聯嗎?,聯合報 (台北:民國 90年6月30日)十五版。 42 丘宏達,邦聯制,選擇統一的可行模式, 聯合報,(2001年7月8日15版)。 43 魏鏞,突破分歧,奮力再起寫在國民黨十 六全會之前,中央月刊(台北:民國 90年7 月)。 44 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草案 邦聯 說帖 (台 北:中國國民黨政策委員會,民國 90年7月 ) 。 45 李家泉,一國兩

34、制的台灣模式,中國 評論,45期(北京:2001年9月),46至48 頁。 46 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亞太情勢與兩 岸關係,(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1 年9月25-26日)。 47 章念馳,江澤民三個代表學說與兩岸關 係,中國評論,(香港:2001年9月),17 至23頁。 48 兩岸關係的結與解總結報告,(台北:中華歐 亞基金會,民國 90年)。 49 傅夢孜,聚焦中美關係:定型中的美國新政 府對華政策,中國評論,41期(香港:2001 年5月)。 50 魏鏞,從 WTO看兩岸關係發展,中央日 報,(台北:民國 90年9月21日),十一版; 王元龍,加入 WTO 後兩岸金融合作

35、面臨重 要契機,中國評論,40期(香港:2001年4 月)。 51 鄭竹園, 兩岸催生經濟共同體 ,中國評論, 49期(香港:2001年8月)。 52 魏鏞,紀念辛亥革命九十週年要進一步發 揮中山先生的理想,湖北文獻,141 期(民 國90年10月10日),3至4頁。 53 全球風險時代我應更有遠見,亞洲週刊 (2001 年10月1510月21 日) 。 英文書目: 54 Karl W. Deutsch,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53). 55 Karl W. Deutsch

36、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 orth A tlantic A re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56 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1950 -195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37、Press, 1958). 57 Talcott Parsons, “Order and Commun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ystem,”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ed. James N. Rosenau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1), pp. 120-29. 58 Karl W. Deutsch,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Glenco

38、e, Ill.: Free Press, 1963)。 59 Philip E. Jacob and Henry Teun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Guideline for Analysis of Political Community,” in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ies, ed. Philip E. Jacob and James V. Toscano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1964). 60 Amitai Etzioni, Political Unificat

39、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aders and Forc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5). 61 Karl W. Deutsch, “External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Behavior of States,” in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cies, ed. R. Barry Farrell (Evanston, IL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6),

40、 pp. 5-26. 62 Joseph S. Nye, “ Comparative Regional Integrat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2.no.4 (Autumn 1968), pp. 855-80. 63 Ernst B. Haas,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Joy and Anguish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4, no. 4 (A

41、utumn 1970), pp. 607-46. 64 James A. Caporaso and Alan L. Pelowski,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Europe: A Time-S e r i e s Q u a s i -Experimental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 no.2 (June 1971), pp. 418-33. 65 Yung Wei, ed., Political Partitioning, Migration, Minorities

42、, and Non-State Nations: Models, Proposition,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s (CISS working paper no. 49,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7 1975)。 66 John H. Herz, “Korea and Germany as Divided Nations: The Systemic Impact,” Asian Survey 15, no. 2 (February 1975), p

43、p. 957-70。 67 Yung Wei, “Divided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Law: Political Reality and Legal Practice” (Paper delivered at the Panel on “The Legal Status of Divided States,”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St. Louis, Missouri, March 16-20, 1977). 68 Henry R. Nau, “ From Inte

44、gration to Interdependence: Gains, Losses, and Continuing Gaps,” ibid. 33, no. 1 (Winter 1979), pp. 119-47。 69 Yung Wei, “The Unification and Division of Multi-system Na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sic Concept, Issues, and Approaches” (Paper delivered at Symposium on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45、Divided Nations,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October 6-7, 1980);latter published in Multi-system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Germany, Korea, and China, ed. Hungdah Chiu and Robert Downen (Baltimore: 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81)。 70 Ray E. Johnston, “A Heu

46、ristiv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Multi-System Nations: Germany, Korea, China, Taiwan,”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 2, no. 1, (Seoul: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 Spring/summer, 1982), pp. 91-124。 71 Joyce Marie Mushaben, “A Search for Identi

47、ty: The German Question in Atlantic Alliance Relations,” W orld Politics 40, no. 3(April 1988), pp. 395-417. 72 Hak-joon Kim, “Korean Reunification: A Seoul Perspective (The Korean National Community Unification Formula as Seen Through the Various Concepts on Unification of Multi-System Nations)” Ko

48、rean and W orld A ffairs, (Spring, 1991), pp.5-20。 73 Yung Wei, “Multi-System Nations” Revisited: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Conceptualization and Political Reality,”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Fifteenth World Congres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July 21-25, 1991. 74 Yung Wei, ”Multi-System Nations Revisi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ies 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