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殷周金文书法概述.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92556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殷周金文书法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殷周金文书法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殷周金文书法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殷周金文书法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殷周金文书法概述-书法论文引言一、选题意义选择此课题,主要基于学界至今对金文书法的整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金文研究历史悠久,金文器件在汉代不断出土,汉代张敞就曾对周代金文进行过考释;宋代金文学开始兴盛,出现了不少的专著,如吕大临的考古图,体例完备,图像、铭文以及释文一应俱全;元明时期,受理学影响,金石学曾一度衰微;清代考据之风复兴,金文研究不断出现专家,阮元、吴式芬、吴大微、孙治让对铭文的著录和考释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王国维在铭文的训释方面成绩斐然,郭沫若对铭文铜器进行了区分所属王室和所属国别的研究;另外,对金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唐兰、李学勤、裘锡圭等人都从文字学的角度对金文进行了深入研究;陈

2、梦家在西周铜器断代方面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 近代日本学者白川静对铭文的考释更为精到。总起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对文字的考释、语法规则的考证或依据金文文字对铜器断代而展开的,学界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金文内容和铜器形制等方面,对金文书法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则较为忽视,至今尚未作过系统梳理。杜勇、沈长云写的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一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目前铜器类型学研究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第二个弊端,是对铜器铭文字体书风的研究普遍不够重视”,唐兰先生也提到“我们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真是少得可怜,。诚然,金文的著录和考释为相对滞后的系统全面的金文书法艺术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3、究所编的、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资料齐全,为金文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二、研究条件及文献综述两周金文书法艺术的研究是金文系统研究中相对滞后的一个的部分,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在金文文字考释不断完备,众多金文著录不断出台的当下,我想我们应该直面这个问题。目前,对金文书法研究可资借鉴的著录和工具书已经相当丰富。陈梦家主编,日本松丸道雄改编的殷周青铜器分类图录(文物出版社,1977 年),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 年),马承源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7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

4、8 年), 以及陕西、河南等各地考古研究所编的青铜器图录以及金文拓本图录这些资料为两周金文书法的研究提供了系统、客观的依据。近年来对两周金文书法研究的论文为数不少,从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以两周时期某一国别的金文为研究对象,如;“楚书法艺术简论”(刘玉堂,(文艺研究1992 年第 3 期)通过对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青铜器标准器上铭文艺术进行分析,探讨了先秦楚国铭文书法艺术特点以及楚国金文的发展情况;“齐国金文研究”(刘伟杰,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年 5 月)对齐国的金文文字和齐国金文书法风格进行了整理研究;“商周金文与早期中国书法艺术”(范毓周,(书画世界20

5、05 年第 4 期) 对殷商时期和西周时期的金文书法的发展、流变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等进行了探讨,但未涉及到东周时期金文;“金文楚化及其书史意义”(王祖龙,长江大学学报2006 年4 月)探讨了楚国“美化大篆”的书风特征。第一章金文书法综述与分期“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取物勒铭功之意,因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周以前把铜称之为金,故“金文”也称“吉金文字”,又因青铜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我国夏代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古代文献中就有夏铸九鼎的记载。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代,商晚期的金文字数较少,几个字到十几个字,内容主要是记作器人名或纪念先人的

6、称号,象形程度很高,笔画有肥笔现象。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西周初期的铭文书风秉承晚商余绪,但伴随社会生活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长篇青铜器铭文,天亡篡何尊盂鼎宜侯矢鼎等都是铸有长篇铭文的重器,商人宗教意识很浓,把青铜器作为祭器来祭祀鬼神或自然神,到了商晚期才出现赐命或记功铭文;周人则不同,怀着对祖先的敬仰之情,青铜器成了置于庙堂的宝器,铸刻铭文是为了作器者个人或家族的荣耀和显赫的地位,当然这些荣耀经常和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诸如克商建邦,平乱分封,征伐方国等。西周中期,中国进入了“礼”“乐”文化为标志的文明时代,此时的器件不仅用来盛物,更多的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其内容册命的记录,多为封官、

7、世袭等事,具有固定的格式;另外,贵族社会生活的情形在铭文中已经有所体现,例如田契、诉讼之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金文内容是记录各方国社会政治、生活。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商代,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铭文字数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巨制的铭文,内容十分广泛,如武王时期的天亡篡、成王时期的眉县大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早期金文,笔画还有显著的波挑,但行款渐趋齐整。尤其是大山(见)(汉)司马迁:史记楚匹家,北京:中华局1959 年版。用笔方整,行款茂密,气度宏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到了中期,金文呈加长趋势,书风也有了变化,笔画己少波挑,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

8、,布局完满,文字十分规整。如穆王时期的静篡柔和秀美,恭王时期的墙盘谨严端整,孝王时期的大克鼎舒展道美,都是金文精美的代表作。西周中期金文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到了晚期,金文己发展到高峰,夷、厉、宣、幽诸王时期的金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散氏盘古质盎然,布白浑然天成,已开草篆之端。宣王时期的毛公鼎用笔纯熟,字迹秀劲,掳季子白盘字呈长形,横竖成行,雍容秀丽,疏朗整齐。从毛公鼎、歌季子白盘等金文的形体,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金文,较之商代的甲骨文,西周早期的金文已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象形的笔意减少,笔画分布讲究均匀对称,波挑已消失,与后来的小篆相比,结构仍未完全定型。第三章礼乐制度下的金文辉

9、煌繁荣期书风21第一节金文繁荣的土壤:“礼”“乐”文明.21第二节繁荣期金文书风23第四章盛世将衰期的金文成熟规整期书风.29第一节金文书艺背景:从厉王革新到宣王中兴29第二节规整期金文书风32第五章礼崩乐坏后的金文裂变变异期书风39第一节东周金文综述.39第二节东南金文书法40第三节东北金文书法,.45第五章、礼崩乐坏后的金文裂变变异期书风第一节东周金文综述伴随这一历史大变动,金文书风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金文多反映诸侯、大夫之社会活动与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这跟当

10、时的政治形势是相符合的:周王室衰微之后,列国独立发展自已势力,国内卿大夫室家也逐渐兴盛。由于历史背景的变化,从春秋早期开始,西周晚期金文中有关廷礼,册命内容的铭文已不复见。经过春秋中晚期列国的动荡、分化,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贵族政治转变为新的集权政治,新兴的地主阶层登上政治舞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面貌。这种形势反到映到青铜器上,不仅礼器制度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金文的内涵相对春秋时期也有很大的改革。.结语据此,我们可以从总体上理清两周金文书艺的发展过程;商晚期到西周早期金文天真烂漫,自然天成,我们不得不佩服先民的伟大,在使用文字进行社会交流的

11、过程中,却让文字还担负了一种审美的功能,这种不自觉的艺术创造行为,在今天看来,是多么让人震撼;西周康王末期及昭王时代,社会动荡,征战频繁,使得奖赏较多,因而这一时期的金文书法风格变化较大,那些受赏的功臣因家族背景的不同,文化传承的不同,导致此期的书风奇绝诡异,书风多样,金文内容加长,书艺上更多的带有前期的遗痕。昭王之后,社会趋于稳定,金文深受礼乐文化的浸润,书风按照一种有序化的方向发展,书法风格承袭明显,传达出了新时代的特点。共和至幽王时,属于西周社会晚期,社会急剧变化,周王室仍在式微天下,金文总体上还是朝着规整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成熟,但也要注意到这时诸侯各自为政,因而此时的金文书风以透露出地域性风格特征,这也是东周时期地域书风的前兆。东周时期,金文地域风格流露,出现美化大篆,但金文总体的发展演变的趋势还是向规范化方向挺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