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训诂学课本(完).doc

  • 上传人:weiwoduzun
  • 文档编号:1791712
  • 上传时间:2018-08-23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3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训诂学课本(完).doc
    资源描述:

    1、1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儒林传:“景帝时, (丁)宽为梁孝王将军距(拒)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师古曰:口说其指,不为解说之传。 )疑者则阙,弗传。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3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从流下而忘反

    2、,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左传。宣公十二年,之战中楚庄王说:“夫文,止戈为武。 ”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4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隋(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 ”诗。周南。葛覃:“施于中谷。 ”毛传:“中谷,谷中。 ”孔颖达疏曰:“中谷,谷中,倒其文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释

    3、文:“其人能靖者与,绝句,与,音余。”7“何当,犹云合当也;何合声近,故以何当为合当。杜甫画鹰诗:“绦镟光堪摘,轩盈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何当字紧承上二句之堪字可字,一气相生,言合当击凡鸟也。 ”8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癸酉,师陈于鞌。邴夏侯御齐候,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声。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

    4、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杜预注云:“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 ”11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 ”(河水四)钟伯敬本“山”讹作“上” ,遂连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见山海经 。12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而去走。”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尚书。洪范孔颖达正义引此,下有“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二句。 “直” 、 “黑”二字为韵,

    5、王念孙以为今本脱,当补。段玉裁经韵楼文集卷八与阮芸台书:“泉流水下滩不成语,且何以与上句属对?昔年曾谓当作泉流水下难 ,故下文接以冰泉冷涩 。难与滑对,难者,滑之反也。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 ”13“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 (576页)孝、廉分科,前所未闻。各一 人谓一郡一人,一国一人。 这是说“孝、廉”之间的顿号当删。 “上诏公脚大夫悉心陈过失;又令举贤良、方正、 能直言者各一人。 ”贤良方正能直言总为一科。各一人,谓公卿大夫每人举荐一人,非分为三科,科各一人也。这是说“贤良、方正、能直言”中间的两个领号当删。 “山阴公主,帝姊也尝谓帝

    6、曰:妾与陛下, 男女虽珠,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附马一 人,事太不均。帝乃为公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 4077 页)面首的出处就在这里,可是标点有问题。 “左右二十人” ,是左右各三十人呢,还是左右共三十人 呢?史家不应如此胡涂。原来这个不体面的差使的职称叫做“西首左右” ,三十人是共三十人。 “面首左右” 省称“面首”是后来的事情,这里用的是全称。把它割裂成两段,使左右属下,于是人数成了问题。案以“某某左右”为侍从的职名创于江南,延及北朝。 这是说“面首,左右三十人”之间的逗号当删。 第二类是因不明词义而误之例: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 (1181 页) “收不售与

    7、欲得”六字为句,义欠明确,看胡注引颜师古的话“言卖不售者(售:卖掉)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可知“与”是动坷,非连词。 “不售”后应有逗号。 最易发生标点错误的原因是不明一些常见字的古义,好像这些字的意义明白易晓,没有什么值得斟酌的,于是往往望文生训而致使标点错误。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标点本春秋左传集解第 643 页,将这句话误断为:先王疆理夭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 仪礼既夕家人: “家人物土“郑玄注。 三国志、魏书、华伦传:“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 15宋诗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邵定翁插田

    8、诗:“邱嫂拔秧哥去耕。 ”注曰:“邱嫂,阿三的嫂子,姓邱。 ”明清笔记故事选择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冯婉贞:“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注曰:“无虑,肯定。 ”马茂元楚辞选有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注曰:“犹,小犬。豫,同预,敏感也。这里涵有主张不定的意思。人带着犬走路,犬总是预先走在人的前面。当它跑了一段路之后,又觉得不放心,跑回来找它的主人。如此时前时后,来回不息地走着。因此说人的行动没有决断叫犹豫。狐性多疑而听觉灵敏,冬天河上刚结冰,狐一定要伏在冰上听听,如果下面听不到水声,它知道冰结得很厚,才敢过河。这是狐的多疑具体表现之一。所以说人的多疑叫做狐疑。犹豫,狐疑相对成文

    9、,犹和狐都是以名词作为形容词。一说,犹是麂一类的兽,善登木。听到人声就豫(预)先爬上树,听不见人声又爬下来,如此上下不息,所以叫做犹豫。一说犹和豫都是兽名”16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张籍离妇诗:“堂上谢姑嫜,长跪请离辞。 ”柳宗元袁家渴记:“每风自西山而下,振动大木,掩冉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 ”19明清笔记故事选译有中山狼传 ,文中那头老母牛说:“我亦自谅(信也)可得帷席之蔽,如马狗也。 ”译文是“我自己也认为可以象狗马一样,一辈子有个栖身的地方了。”20辞源信

    10、字下云:“古人谓使者曰信,今书信、信札之义本此。 ”辞海信字下云:“一,诚也。按诚信有不差爽之义,引申义,凡事之依期而至无差忒者,皆谓之信,如风信,潮信;二,使者也按今谓书函为信,以其由使者来也。”例如辞源 “管”下云:(1)乐器名。 礼:“均琴瑟管箫。”(2)凡圆柱中空者,皆曰管,如人身之血管,化学器之吹管。 (3)笔驱曰管。 诗:“贻我彤管。 ”(4)经理其事曰管。 (5)枢要也。 荀子:“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6)贯也。礼:“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7)管钥也。俗谓之钥匙。 左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8)拘束也,如管教、看管。 (9)姓,周文王子管叔鲜后。25 页叔向说

    11、周颂。昊天有成命一诗,说明早在春秋时代,训诂已行。这是训诂学史上的著名例子。晋国的大夫羊舌 (叔向是他的字)聘于周, “(周卿士)单靖公与之语,说昊天有成命 ,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 凤夜基命有密, 于,缉熙! (亶)厥心肆其靖之。 是道成玉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 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 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 也。 (亶) 、厚也,肆,因也。靖,和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

    12、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另外,在先秦的其它典籍中,也已出现了训沽的记载: 周易说卦: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 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左转。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命,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27“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年之久。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易有施(雠 ) 、孟(喜) 、梁丘(贺) 、京氏(方)之学;书有大小夏侯(胜及其侄建)欧阳氏(生)之学;礼有后氏(苍)之学;诗有齐(辕固生) 、鲁(申培公) 、韩(燕人韩婴)三家之学;春秋有胡毋

    13、生、董仲舒得公羊之学。29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河间献王德“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 周官 (周礼) 、 尚书 、 礼(仪礼) 、 礼记 、 孟子 、 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30“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 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 ,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烦琐。 ”31汉书。两夏候传记载夏候胜“从始昌(夏候胜族父)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 ,说灾异。后事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欲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

    14、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袄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玉。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 ,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玉,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 ”36“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序是魏晋人作。 书凡易读者皆古文,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偏记其所难而易者全不能记?”“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祀以合今之制度。 ”3

    15、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其说诸物,大抵略于形状,而详于名义,寻究偏旁,比附形声,务求其得名之所以然其诠释诸经,颇据古义,其所援引,多今日未见之书。”朱嘉是集宋学之大成者。他说: “治经者,必因先儒已成之说而推之。借曰未必尽是,亦当究其所以得失之故,而后可以反求诸心而正其谬。此汉之诸儒所以专门名家,各守师说,而不敢轻有变焉者也。 ” 40(2)古音学萌芽。南宋初吴械发现古谐声偏旁相同的字古韵 必同部。E芸页军王训沽学上的意义很大。钱大昕说: “才老(棫字)博攻古音以补今韵之阙,虽未能尽得六书谐声之原本,而后儒因是知援诗 、 易 、 楚辞以求古音之正,其功已不细。古人依声寓义,唐宋久失其传,而才

    16、老独知之,可谓好学深思者矣。 ” 诗集传云: “以祈黄考,犹曰以介眉寿耳。古器物款识云:用蕲万寿、用蕲眉寿、永命多福,用蕲眉寿,万寿无疆 皆此类也。 ”例如他说: “杨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蠹也。散文至末人始是真文字,诗则反之矣。 ” 46段玉载广雅疏证序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推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五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之

    17、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为之苦, 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 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 方言 、释名 、 广雅以下次之。 尔雅 、方言 、 释名 、 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 ,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汇綷于是。不孰于古形、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己亡者,无由比例推测,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无与于小学者也。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王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说:“说文之为

    18、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话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 ,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

    19、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义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辩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说:“窃以训话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 知夭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寐,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

    20、类,不限形体。 ” 王力先生说: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这是清代训诂学的宣言。清儒就是根据这一原则来进行训诂工作的。”48“六书依声事,假借相禅,其用至博,操之至约也。学士茫然莫究,今别为二十章,各从乎声以原其义。 ”“今从永乐大典中得善本,因广搜群籍之引用方言及注者,交互参订,改正讹字 281,补脱字 27,删衍字 17,逐条详证之,庶几汉人训诂之学,犹存于是,俾治经读史、博涉古文辞者,得以考焉。 ”49“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暴, 即依傍昔贤以附骥尾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从无知,先入为

    21、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二是“实事求是,不主-家“,摒弃门户之见的陋习,兼收并 蓄,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他说: “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汉儒训诂,有师承,有时亦傅会;晋人傅会凿空益多;宋人则恃胸臆以为断,故其袭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反在其所弃。” 梁启超评论说: “目震所治者为汉学,实未当也。震之所期,在空诸依傍:晋宋学风,固在所诋斥矣;即汉人亦仅称其有家法,而未尝教人以盲从。 ” 戴震作学问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他追求的是尽善尽美的吁分之 元。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讲述自己寻求十分之见的过程: “凡仆所以寻求于遗经,惧圣人之绪言阇汶于后世也。然寻求而有获十分之见者,有未

    22、至十分之见者;所谓十分之见,必征诸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未兼察;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流可以知源,不同睹渊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见也;以次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之也。既深思自得而近之矣,然后知孰为十分之见,孰为未至十分之见。如绳绳木,昔以为直者,其曲于是可见也;如水准地,昔以为平者,其坳于是可见也,夫然后传其信不传其疑,疑则阙,庶几治经不害。 ”他的学问可以说达到了淹博、识断、精审的水平,正如章太炎所说: “戴学分析条理,密严栗;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 ” 戴

    23、震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对清代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清 代乾嘉年间形成的良好学风与他的影响分不开,所以梁启超说: “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 51王力先生对王念孙在训诂学上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如果说段玉裁在文字学上坐第一把交椅的话,王念孙则在训诂学上坐第一把交椅。世称段王之学 ;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有许多好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下来的。 ”52“至于经典文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义害辞。是以汉世

    24、经师作注,有读为为例,有当作之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然亦有改之不尽者,迄今考之文义,参之古音,犹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之字,而补前人之阙。 ”不称“引之 谨案“的,也是他自己的话,下面举两个例子。 经义述闯卷 19:耸之以行 杜注曰:“耸,惧 也。 ”汉书刑法志 “耸作“” ,师古注曰:“,谓 奖也。 ”家大人曰:颜说是也。“耸之以行” ,谓举善行以奖之,故楚语:“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韦注曰:“耸,奖也。 ”方言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相劝曰耸,或曰(与奖同)。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劝语,亦曰耸。又曰:怂勇,劝也。南楚凡己不欲喜

    25、而旁人说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谓之怂勇。”怂与耸义亦相近。 经义述闻卷 31:弔引之谨案: “弔”字有祥善之义,而学者皆弗之察。“淑” “弔”古字通。哀十六年左传 “闵天不” ,郑仲师注周官大祝引作“闵天不淑” 。后人“弔”音丁击反者训为“至”,多啸反者训为“闵伤” ,强加分别,而“弔”之为“善” ,卒无知之者。53经传释词中也有不少叙述王念孙对一些词的解释的地方。例如卷九“终”字条下曰:“家大人曰:终 ,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转注, 终犹已也 。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 诗。终风曰:终风且暴。 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 韩诗曰:终风,西风也。 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

    26、。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言既温且惠也。 正义曰:终当颜色温和,且能恭顺。 失之。 北门曰:终且贫,莫知我艰。 言既且贫也。 笺曰:君于己禄薄,终不足以为礼,又近困于财。 失之。引之谨案:载驰曰:许人尤之,众稚且狂。众 ,读为终” (古字多借众为终 。 史记。五帝记:怙终贼刑, 徐广曰:终,一作众。 诗。振鹭:以永终誉。 后汉书。崔骃传 终作众 。韩策:巨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史记刺客传 终作众 。) 终,既也。稚,骄也。此承上文而言。女子善怀,亦各有道,是我之欲归,未必非也。而许人偏见,辄以相尤,则既骄且妄矣。盖自以为是,骄也;以是为非,妄也。毛公不知众之终,而

    27、云是众乃幼稚且狂许之大夫,岂必人人皆幼邪?”54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他说: “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 ” 正如宋翔凤在此书的序中所说: “迨嘉庆间栖霞郝户部兰皋先生之尔雅义疏最后成书,其时南北学者,知求于古音古言,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竞委,触类旁通,豁然尽见。且荟萃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别是非,必反根原,鲜逞胸臆。盖此书之大成,陵唐烁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者也。 ” 56晏子春秋。谏下:“考菲履” 。俞樾训曰:“考履与捆同义,孙氏训考为成,犹未得也。 ”荀子。劝学篇:“干越夷貉之子”。俞樾指出“干”既不是吴国,也不是“于”之

    28、误,他说:“干与越并言,则干亦国名。 管子。内业篇:昔者吴干战,未龇不得入军门,国子掷其齿,遂入,为干国多。 则干与吴且为敌国,非即吴明矣。 ”庄子。人世间:“大枝折,小枝泄。 ”俞樾指出旧注望文生训得错误后,说:“泄当读为。 荀子。非相篇接人则用,杨注曰:,牵引也 。小枝泄,谓见牵引也。 诗。七月篇取彼斧斨,以伐远杨 ,即此所云大枝折也。又曰猗彼女桑即此所云小枝泄也。 ”庄子。胠斨箧:“唇竭则齿寒。”俞樾说“此竭字当读维竭其尾之竭。说文 豕篆说解曰:竭其尾故谓之豕 ,是也。盖竭之本义为负举,竭其尾,即举起尾也。此云唇竭者,谓反举其唇以向上。 ”57庄子平议“技经肯萦之未尝”条说: “郭象注曰

    29、:技之妙也,常游刃于空,未尝经概于微碍也。是以技经为技之所经,殊不成义。技经肯四字,必当平列肯并就牛身言,技经亦当同之。技疑枝字之误。 素问三部九侯论 治其经络,王注引灵枢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古字枝与支通。枝谓枝脉,经谓经脉,枝经犹言经络也。经络相连之处,亦必有碍于游刃,庖邑丁惟因其固然,故未尝碍也。 ”(1)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 凡问答之辞,必用“曰”字,记载之恒例也。乃有一人之辞中加“曰”字自为问答者,此则变例矣。 论语。阳货篇:“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 好从事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两“曰”字仍是阳货语;直至“孔子曰诺” ,始为孔子语。 留候世家:“昔者汤伐桀而

    30、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羽之死命乎?曰, 未能也。其不可一也。 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羽之头乎?曰, 未能也。其不可二也。 ”此下凡不可者七,皆子房自问自答;至汉王辍食吐哺骂曰, “竖儒!”始为汉王语。与论语文法正同。说本阎氏四书释地 。按:记人于下文特著“孔子曰” ,则上文两“曰不可” ,非孔子语明矣。前人皆未见及,阎氏此论,昭然发千古之蒙。(2)两人之辞而省曰字例一人之辞自为问答,则用“曰”字;乃有两人问答,因语气相承,诵之易晓,而“曰”字从省不书者。如论语。阳货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 居,吾语女! ”居,吾语女!

    31、乃夫子之言,而即承对曰未也之下:无子曰字。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 女安,则为之。 ”“女安,则为之” ,乃夫子之言,而即承“曰安”之下,无“子曰”字。(3)蒙上文而省例古人之文,有蒙上而省者。 尚书。禹贡篇:“终南、悖物,至于鸟鼠。 ”正义曰:“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 ”是其例也。定四年左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此文“奔”字一字为句,言楚人奔也。 “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下当有“楚人”字, “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而省也。 杜注曰, “奔食,食者走, ”则奔食二字,文不成矣。(4)

    32、探下文而省例夫两文相承,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乃有逆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更变,而古书亦往往有之。 尧典:“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 ”孟子。滕文公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因下句有“亩”字,而上二句皆不言“亩” ,是探下文而省者也。诗。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郑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 ,皆谓蟋蟀也。按此亦探下文而省者。“古书中有作者自标之题,其初本与正文分析者也,后经传写,遂致混淆,读者不之知,遂竟误认为正文矣。此例荀子书中最多,有为前人所已言者,亦有为前人所未及言者,今详举之。 ”67孟子。滕文公

    33、:“树艺五谷, ”注:“艺,种也。 ”诗经。周南。关雎毛传:“淑,善;逑,匹也。 ”又“寤,觉;寐,寝也。 ”仪礼。士冠礼郑注:“彻,去也,敛也。 ”68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包咸注:“几者,微也。 ”诗经。卫风。氓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郑笺:“子者,男子之通称。 ”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毛传:“郊外曰野。 ”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 ”毛传:“病酒曰酲。 ”诗经。小雅。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东风谓谷风。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郑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

    34、为天下之通法。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瑳,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诗经。邺风。柏舟:“曰居月诸,胡迭而微?”郑笺:“微,谓亏伤也。”诗经。邺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毛传:“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69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谓”又用来串讲全句意义。例如: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顷筐之。 ”毛传:“,取也。 ”郑笺:“顷筐取之,谓夏已晚,顷筐取之于地。 ”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毛传:“盈,满也。 ”郑笺:“满者言众侄娣之多。 ”诗经。邺风。柏舟:“我

    35、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孔曰:“言女器用之人。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毛传:“萋萋,茂盛貌。 ”诗经。周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毛传:“,微貌。 ”诗经。周南。羔羊:“羔羊之革,素丝五。 ”毛传:“革犹皮也。 ”70这是同义词相释。 诗经郑风.萚兮 :“捧兮,风其漂女。”毛传:“漂犹吹也。” 这是近义词相释。 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毛传:“绸缪犹缠绵也。” 诗经魏风葛属 : “纠纠葛展,可以履霜。”毛传:“纠纠犹缭缭也。” 以

    36、上2例都是以今语释古语。 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郑注曰:“方犹常也。”这是以引申义相释。 有时候,“犹“表示以假借字释本字。例如: 论语颜渊 :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 与?”孔曰:“片犹偏也。” (7)浑言、析言 (对言,散言 ;对文,散文 ) 这两个术语连在一起使用,说明两个同义词为何在不同的地 方解释不同。“挥言“指一般概括,“析言“指细微分别。例如: 说文心部: “息,喘也。”段注:“口部曰:喘, 疾息也。喘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浑言之。” 说文 .疒 部: “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浑言“又称为

    37、“统言“。例如: 说文行部: “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 ” 7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家父作诵 。 诵与讽对文则异,散文则通。 周官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此对文则异也。 说 文 :讽,诵也。此散文则通也。 ”又“出此三物。 传:民不相信,则盟诅之。 瑞辰按:毛传通言盟诅者, 盟与诅亦散文则通,对文则异也。 ” 说文禾部 : “ 禾 亢,稻属。 ”段注:“散文税亦称稻,对文则别。 ” (8)属,别 说文艹部:“莪,莪罗也,蒿属。”

    38、又“,蒿属。 ”又“蔓,葛属。 ” 说文禾部: “稗,禾别也。 ”段玉裁在说文禾部“杭,稻属“下注曰: “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禾 亢为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 ” 有时“属别“连称,则表示前面是分称,后甲是总称。例 日:72周礼地官.司徒:“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乡,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郑玄注曰:“ 州、党、族、闾、比,乡之属别。 ” 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郑笺:“蘋之言宾也,藻之言澡也。妇人之行尚柔顺,

    39、自挈清,故取名以为戒。 ”孔疏:“宾,服也。欲使妇人柔顺服从。澡,澡浴也。欲使妇人自挈清。 ”说文。示部:“裸,灌祭也。 ”段注:周礼注曰:裸之言灌,灌以郁。 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训诂。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刘宝楠正义曰:“饩气之为言乞也,谓气与也。 ”诗经。唐风。山有枢: “子有衣棠,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郑笺:“愉读曰偷,偷取也。 ” 73论语八佾:“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 ”何晏注曰:“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友,放纵尽其音声。” 论语子张: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

    40、;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郑玄注云:“厉读为赖,恃赖也。 ” (11 )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例如 周礼春官旬祝 : “稠牲稠马。 ”郑玄注:“祠,读如伏诛之诛。”国语晋语二 “豫之吾吾,不如乌乌。 ”韦昭注: “吾,读如鱼。 ” 说文专用“读若“拟音。例如: 艸部:莠,禾栗下扬生荠也。从艸,秀声。读若酉。口部:唉,应也。从口,矣声。读若尘埃。 皕部:皕,二百也。几皕之属皆从皕。读若逼。 “读如“,有时用来注音兼释义,而且主要在于释义。例如: 礼记现礼: “太史是右。 ”郑玄注:“右,读若周公右王之右。 ” 74周礼。大宰:“以利得民。 ”郑玄注:“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 ”礼记

    41、。中庸:“仁者人也。 ”郑玄注:“人,读若相人偶之人。 ” 有时“读如“用来以本字说明假借字,这种用法与“读为“、 “读曰“相同。例如: 礼记中庸: “治国其如示诸掌。”郑玄注:“示读如寊诸河干之寊。寊,置也。 ”诗经召南野有死 : “林有朴,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 ”郑笺:“纯读如屯。 ” 释文: “屯,聚也。 ” 关于“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的异同,前人 有不同看法。段玉裁在周礼汉读考序中加以辨别: “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 读若;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近之字,故为变化之

    42、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异,字异而义憭然也。字书不言变化,故有读如,无读为。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某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讹,谓之字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字误、卢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凡言当为者,直斥其误。三者分,而汉注可读,而经可读。 ”75洪诚的结论是: “说文用“读若” ,目的在于拟音。传注中用“读如” “读若” ,目的在于拟义,与“读为”之用同。新换字改读言之,谓之“读为”;就改读而不改正义言之,谓之“读如” ,两者是同义词。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得二, “等于”和“得”在这里没有什么差别。段玉裁穿凿字义,规定用例,有与事实不符处,

    43、就改宇牵就己见。 ” (12)如宇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 ” 释文 : “姑,如字。说文作,音同,云秦以市买多得为。 ” 76段氏认为“汤“是“姑“的假借字。 诗经周南兔罝: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释文 : “干,如字。孙炎注云:干,楯所以自蔽杆也。 旧户旦反,沈音干。” 这是说,“干“字读音与干戈之干同。旧注读户旦反,读音与杆 (捍)卫之杆同。 “现举例说明之。 诗经。邺风雄雉 :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毛传:“诒,遗;伊,维;阻,难也。”郑笺:“怀,安也; 伊当作系,系犹是也。” 这是声近而误。 诗经唐风扬之水: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毛传:“襮,领也,诸侯,丹朱中衣。”郑笺

    44、: “,当作绡。绡,丹朱中衣。中衣以绡为领,丹朱为纯。”这也是声近而误。郑玄认为“缔“是五色具备,“曹南“是黑白相 间,缔辅合在一起不妥,所以认为绵字是绢字之误。 诗经 。 邺风静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郑笺:“说悸当作说释。”孔疏:“女史执之以笔,陈说而释此妃妾之德美,有进退之法。”这是形似而误。郑玄认为“说悻“不是喜欢之意,而是陈说解释 之意,“悻“字是“释“字之误。当然“说“字也就不是喜悦之 意,而是解说之意了。 周礼春官宗伯:“一曰祠、二曰命。“郑司农 (郑众 )注: “祠当作辞。 ”77 (14)辞,词,语助这3个词语都是用来说明虚词的术语。例如: 诗经召南汉广:“汉有游女,不

    45、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又郑风山有扶苏: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 以上 2例,用直二坦坦垦的翩。下面 2例是用 “辞 “字 说明句首的虚词 : 诗经召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又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毛传:“载,辞也。” 有时用 ”辞 ”字说明语气词连用。例如 : 论语雍也 :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孔注曰:“焉、耳、乎,皆辞。 ” 说文 中使用“词”这个术语,说明“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之文字”,包括语气词、副词、形容词。例如 :矢部:矣,语已词也。从矢声。又矤(今作蚓) ,况词也。从矢,引省声。从矢,取词之所之知矢也

    46、。段注:“况”当作“兄”,增益之义。白部:皆,俱词也。从比,从白。 又鲁,钝词也。从白,鱼声。论语曰:“参也鲁。”八部:尒(尔),词之必然也,从1八,八象气之分散。入声。“辞”又叫“语助”。例如:诗经。邺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孔疏:“居诸者,语助也檀弓云: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云:居,语助也。 左传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服虔云:诸,辞 。是居 、诸皆不为义也。 ”78(15)互文,互辞,互言:诗经。小雅。采芑:“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毛传:“伐,击也。钲以静之,鼓以动之。鞠,告也。 ”笺云:“钲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钲人伐鼓互言尔。 (今按:补全则为:“钲人伐钲鼓人伐鼓”

    47、 )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此言将战之日,陈列其师旅,誓告之也。陈师告旅,亦互言之。 ”(今按:此句补全则为:“陈师旅,鞠师旅。 ”)又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毛传:“楚楚,茨棘貌。抽,除也。”郑笺云:“茨,蒺藜也。伐除蒺藜与棘,自古之人,何乃勤苦为此事乎?我将树黍稷焉,言古者先王之政,以农为本。茨言楚楚,棘言抽,互辞也。”(今按:此二句补全则为:“抽楚楚者茨,抽楚楚者棘。 ”)又“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郑笺:“仓言盈,庾言亿,亦互辞,喻多也。 ”(今按:补全则为:“我仓既盈亿,我庾既盈亿。 ”)又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 ”毛传:“倬,明貌。甫田,谓天下田也。十千,言多也。 ”郑笺:“甫之言丈夫也。明乎彼大古之时,以丈夫税田也。岁取十千,于井田之法则一成之数也。九夫为井,井税一夫其田百亩;井十为通,通税十夫,其田千亩;通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训诂学课本(完).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79171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