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述评2006 年 3 月第 3l 卷第 2 期湖南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Mat.2oo6VbI_3lNo.2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述评熊吕茂(中南大学历史-j 义化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继出现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三种文化思潮.尽管这些文化思潮都有偏颇之处,但是它们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中西文化中图分类
2、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26154(2006)020ll704.AReviewontheModernChineseCulturalThoughtsxIoNGLumao(InstituteofCultureandHistory,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Abstract:AlongwiththewesternculturecomingintoChinainmodemtimes,anintenseconflicthappenedbetweenChinesecultureandwesternculture.Three
3、culturalthoughtsofculturaltraditionalism.culturaleclecticismandculturalnihilismappearedsuccessively.Althoughtheseculturalthoughtshavesomedisadvantages,wecantignorethattheyhaveimportantinfluenceonthepolitics,economy,militaryaffairs,educationandacademicknowledgeandSOoninmodemChina.Keywords:China;modem
4、;culturalthought;Chinesecultureandweemculture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两学东渐,中两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近代中国相继出现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这些文化思潮的产生,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三种文化思潮的具体内涵,正面意义希 I 历史缺陷进行简要的评述.一文化传统主义思潮及其评价文化传统主义又称国粹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是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化思潮,也是中国的士大夫对两学尔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形式.文化传统主义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
5、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文化传统主义表现出极端保守的特点.文化传统主义者顽固地坚持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立场,拒绝接受任何西方文化,将西方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 而拒之于国门之外 .此时的文化传统主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我中心意识和心态.文化传统主义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声被四海,“海外诸国,皆奉正朔 “的文化 .因此,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封建的纲常礼教持一种崇尚和维护的态度,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他们之所以持这种态度,一是担心“欧风美雨 “的冲击会动摇其封建统治地位;二是受“刚夏变夷“ 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承认在中国文化之外还有先进的西方文化,冈而坚持“
6、华夏文化优越 “论的顽固立场.收稿门期:200602 一 10基金项 H:奉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肇金项 H“梁漱溟的 东西文化及 e 哲学j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研究“(o4zcl28)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熊吕段(I950 一 ),男,湖南湘乡人,巾南人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博土,硕_上生导 jIiJi,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l18 湖南义理学院(社会科学版)第 3l 卷其二二,极力贬低方文化的价值.文化传统主义者从传统的“道器“ 观利 “本末“观出发,认为西方文化只是一种富强之术或富国之术,不能与中国文化相比,更不能成为“立国之本 “.他们之所以持这种态度,一是盲目白大,无知和虚骄的情
7、绪使然,从心底里瞧不起两方文化,视西方文化为“蛮夷“ 文化 ;二是他们坚持 “西学源于中国“的“西学中源“论,认为两方文明是“ 窃我余绪“,“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干数百年皆已有之“,因此对硝方文化采取一种盲目排斥的态度.到了 20 世纪初,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此时,文化传统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国粹主义开始兴起.国粹主义者与鸦片战争初期的文化传统主义者相比,尽管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认同的态度,但是对孔子及其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独尊地位却提出了挑战.他们大力弘扬诸子之学,以此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同时,国粹主义者提倡“国粹“的目的
8、,在丁.“刚国粹激励种性,增进爱国的心肠“,以实现反清的民族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具有反满和反侵略的意义.然而,国粹主义毕竟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它提倡复兴国学,是为了坚持文化本位的价值倾向,抵御西方外来文化的侵略.因此,在保存“国粹 “的旗帜下,它视封建文化的糟粕为精华,视西方外来文化为异端,从而逐渐丧失了现实的革命意义,陷入封建文化的桎梏中而不能自拔.到了“ 五四 “时期 ,随着东西文化论争的展开和反文化传统主义倾向的出现,文化传统主义的新的表现形式现代新儒学思潮也应运而生.现代新儒学的特征表现为:其一,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利续统意识.现代新儒家以尊孔崇儒,继
9、承儒家道统,弘扬儒学为己任,对白近代以米儒学的衰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因此,他们提出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二,坚持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立场.现代新儒家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能比拟的.如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梁漱溟,通过对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进行比较,得出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必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结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其二,崇尚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取向.现代新儒家认为,中国文化即儒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儒家心性之学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本源的宋明理学精神,强调以“内圣“ 驭“外干“,通过提高道德修养来追求“天人合一 “的精神境界 .其四
10、,主张融会中西,“返本开新 “的中西文化观.现代新儒家虽然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但是,他们并不像以往的文化传统主义者对西方文化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主张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体,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即“儒化“或“ 华化 “西方文化 ,以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同时,他们所倡导的“返本开新 “,就是返儒学之本 ,开西方民主与科学之新.从鸦片战争初期的文化传统主义,2O 世纪初的国粹主义和“五四“ 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来看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立世之本,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然而,“五四“ 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还有着自己的独到之
11、处:首先,他们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发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因此,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次,他们认为,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否则,传统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再次,他们认为,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探索中西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有效方法,不能照搬照抄地援引过来.当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不足之处:第一,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和人生诸问题时,没有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方法,而只是进行中国传统式的玄想和演绎,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缺乏科学依据.第二,他们没
12、有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无论是他们所倡导的“内圣外王“, 还是“返本开新“, 仅仅为内心的体悟,反省和精神的修炼,没有将其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因此,尽管他们也主张学习和全盘承受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并试图运 Jj 中国的传统文化补两方文化之偏,然而历史证明,他们的种种愿望只不过是脱离实际的幻想而已.二文化折衷主义思潮及其评价文化折衷主义,义称文化调和主义,是 19 世纪下半叶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其主要代表有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所主张的“中体西用论“,“ 五四“时期杜泉的“多元主义调和论 “和章士钊的“调和立国论“.2006 年第 2 期熊几茂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述 l19“中体西用论“
13、作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初的整合模式,不仅是洋派官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以早期维新派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所普遍认同的文化思潮,它反映的是中国人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初期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中体西用论“ 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洋务派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内涵 ,是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挽救中国封建统治的文化基础封建的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强化以封建专制主义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其二,早期维新派所倡导的“中体西用“ 观,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还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诸方面向西方学习.杜亚泉的调和论是以多元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其核心
14、内容就是融合英伦自由主义和中_十阴阳学说的多元主义精神,在知识和价值问题上持开放宽容的立场,否认包罗万象,一统天下的绝对真理和终极目标的存在,而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和思想价值的多元性.章士钊是“调和立国论 “的着名代表 .他以英伦式的宪政规范与调和精神为依据,主张调和立国之大径“,是政治制度传之永久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他认为,调和是两派政治势力之间在维护各自独立性基础上所实现的“两让 “,而要达到调和,则须做到“有容 “;“好同恶异“为人类野性之遗传,化同以迎异为进,克异以存同则退.因此,他将“有容“ 和“好同恶异 “归为民主宪政和专制主义的根本精神之所在.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
15、融合的过程中,“中体西用论“ 打破了封建十人夫的中国文化中心论的观念,冈而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我们知道,在两学东渐之际,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以“ 天朝上国“ 臼居,死抱着 “华夏文化中心论“不放,拒绝学习两方文化.而“中体西用论“ 者主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冲破了封建统治者长期同守的“闭关自守“ 思想的禁锢,在思想和文化的层面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打破了“华夷之别 “,“夷夏之大防“的陈腐偏见,转变了人们围有的思维观念.同时,历史表明,在封建专制统治和顽固守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 中体西用论“ 已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中国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
16、和过渡性模式,它不仅开创了向西方学习之社会风气的先声,而且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我们在肯定“中体西用论 “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和历史缺陷.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体话用论“ 仍然强调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体,为本,遵循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割裂了文化的整体性,企图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和指导地位,违背了文化需要从冲突走向整合的一般发展规律,因而它被新的文化思潮所取代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同时,“中体西用论 “本身蕴涵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忽视了文化之“体“ 与“用“的统一,仅仅把西方文化理解为一种“用“, 忽略了它在
17、制度,器物和心理等方面的联系,因而不能认识西方文化的本质.此外,“中体西用论 “者试图在保存封建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器物文化,用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根基,这在当时来说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洋务运动的失败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杜亚泉盼多元主义调和论“,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固守传统,主张“尽力输入西洋学说 ,使其融合于吾国固有文明之中“.这在“ 五四“时期西化派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片叫嚷中是独树一帜的.与全盘西化派相比,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也看到了西洋文化的弊端.因此,他企图融会贯通中西,以西洋文化之长,补中国文化之短,以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
18、.这些思想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杜亚泉的“多元主义调和论“ 仅仅是一种学理上的分析,完全脱离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需要.尤其是他只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不承认中国文化已落后于西方文化的历史事实,只注重文化的民族性,而忽视了文化的时代性,这不能不是他的调和论的历史缺陷.章十钊的“调和立国论 “,产生于民国共和政治被袁世凯严重破坏的政治形势下,将容让反对党的合法存在,去除“好同恶异“的兽性,看作为政之根本和政党政治之精魂.这一思潮不仅扞卫了民主政治的原则,抨击了袁世凯的专制政治和倒行逆施,而且总结了革命党人的某些历史经验教训,对在知识界宣传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理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川
19、.然而,在当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复杂,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章士钊提出“ 调和立国论“, 希望各派政治势力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实行精诚团结与合作,遵守西方立宪政体的游戏规则,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宪政国家,这种愿望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同时,他的“调l2O 湖南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第 3l 卷和立国论“是建立在 “体用二分法 “哲学基础上的,因此,它最终同剑“本土精神文化与外来物质文化的混合,连接或融和“的“ 中体西用论 “也就在情理之中.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及其评价文化虚无主义,又称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中国继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以全盘肯定两方价值取向为
20、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两方文化的一种选择模式,其主要代表为酬适,陈序经等全盘西化派所主张的“全盘化论“.文化虚无主义的出现,是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反传统倾向密切相犬的.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派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从思想文化观念的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省,对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全盘西化论“ 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 L 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各个层面上都不如西方文化,因此根本无法进行改造,只有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文明.其二,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必将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第三,既然中国文化在所有方面都不如西方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就应该实行彻底的根本的“西化“.以胡适 1 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两化论“ 是对复古保守和折中调 1 思潮的反动 1 冲击,也是“五四“ 时期中 _两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胡适,陈独秀等人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人旗,抨击和批判封建的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对丁加深国人对中两文化的认识,反对封建复古主义,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历史进程,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各民族的文化或不同阶段的文化都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各民族之问的文化交流得以开展的前提,否则,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