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90932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一.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遭到拒绝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各国成立了一个政府间合作的机构欧洲交通部长委员会,并在 1953 年签署了十国条约,从而在交通运输的一体化上取得明显的成绩。1954 年,西欧六国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应付同美国对市场需求的争夺,西欧垄断资本迫切要求加强联合,在煤钢共同体己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原有国界,把西欧变成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的统一市场,并期望经济上的联合,能为逐步向政治上的联合创造条件56。 1955 年 6 月,欧洲煤钢联营六国外长在意大利的墨西拿举行会议,讨论扩大它们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六国决定邀请英

2、国以欧洲煤钢联营联系国和西欧联盟成员国的身份参加会议。会议一开始,英国与六国之间便暴露出分歧。六国倡议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关税同盟,即通过互相之间逐步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率,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市场,大国的倡议遭到了英国的坚决反对和拒绝。英国认为,鉴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还存在,应由它来协调任何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新倡议,在该组织的范围内开展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而不必成立关税同盟,没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组织和赋予它各种权利。这反映出英国试图将任何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倡议限制在政府间原则基础之上的意图57。另外,英国还担心关税同盟会滑向超国家主义,担心欧洲经济共同体会疏远同美国的关

3、系。所以,英国开始有意识地与委员会拉开距离,并力图从该委员会中脱身。1955 年 12月,英国正式退出该委员会。英国的退出反而进一步促使六国加快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步伐。欧陆六国于 1957 年 3 月 25 日在罗马签订了关于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政府间会议最后文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文件,总称罗马条约58 。罗马条约与一般国家条约不同,罗马条约是无期限的,而且没有规定退出条约的程序,却有欢迎其他欧洲国家参加共同体的条文。这表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倡导者要把六国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欧洲一体化组织。罗马条约的签订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在原子能领域的合作

4、铺平了道路。六国合作的这种势头增加了英国的恐惧。英国认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接受的。对英国来说,自由贸易区仍是最后的方案。六国议会先后批准了罗马条约,条约于 1958 年 1 月 1 日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英国的经济贸易利益和政治利益日益向欧洲转移和集中,是促使英国转向欧洲的直接原因或者说决定性因素。当时的外交部长爱德华 希思 1961 年 5 月在英国议会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今天我们看到欧陆正在崛起一个蓬勃发展的国际组织,它的力量通过其规模显示出来;他有 1.7 亿以上的人口,相比之下,英国的人口只有 5000 万,整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人口也不到 9000 万。他们的人力资

5、源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的工业生产增长率是很高的。1960 年六国的内部贸易提高了 30%,相比之下,七国的内部贸易才增长了 16%。 59 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英国寄希望于通过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带动英国经济较快的发展,从而扭转英国长期的经济衰落的趋势。英国还希望通过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从而带动英国经济的发展,扭转颓势。五十年代具有最大市场发展潜力的经济当属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欧洲国家逐渐变化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自然而然增加了对英国工业产品、商品及服务业的需求。英国出口商越来越感到向欧美销售产品要比向英联邦那些相对较落后的国家销售容易得多60 。经过欧洲竞争的 冷水浴,萎靡不振的英国的实业家们会兴奋

6、起来。 61从 50 年代后期开始,英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贸易中心从英帝国和英联邦向欧洲转移。实际上,英国政府与英联邦关系在 1956 年就承认,英国与英联邦的贸易从长期来看是衰落的62 。一项统计显示, 19511961 年,英国对英联邦国内的出口已经从 50%下降到 32%,而同期英国对共同市场的出口和进口却显著增加。1960 年,英国对共同市场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 15.4%。在贸易联系已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经济利益,以及英国在这方面对共同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英国如不成为共同体的一名成员,将有可能被排挤出西欧市场。英国的经济贸易利益向欧洲转移和集中,使西欧成为英国越来越重要的

7、物质利益地区,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经济贸易利益向欧洲的转移和集中,必然也会在政治外交上得到反映。麦克米伦说: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欧陆国家第一次团结在一个积极的经济集团里,这一集团拥有很大的政治方面的意义,他可能把我们排除在欧洲政策之外。 63英国面临的危险是,六国可能会取代英国成为除大西洋联盟的第二号成员,这一新兴集团的影响注定会削弱我们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如继续呆在共同市场之外并继续同六国竞争,他将在政治上处于美、苏、西欧大陆以次的地位,势单力孤,极为不利。同时未来世界外交活动的渠道也将可能绕过英国而从欧陆共同体通过,从而给英国的大国

8、地位及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威胁64。于是, 麦克米伦政府于 1961 年 9 月正式向六国提出了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申请。3 个月后,在布鲁塞尔开始谈判英国加入欧共体的问题。英国要求加入欧共体的原因是别无选择,但是英国并没有主动承担加入后的义务,所以谈判进展的并不顺利。但是英国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打破了六国对七国的僵局。然而法国总统戴高乐担心英国加入欧共体后,会在欧共体内向法国的地位提出挑战,影响法国对欧洲的领导65 。并且他不喜欢美国在欧洲发挥作用,主张欧洲人的欧洲。而英美特殊关系和美国提出的大西洋伙伴关系,有利于美国插足欧洲事务。因此他宣布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至此,英国

9、首次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这一失败对麦克米伦政府的声望是一个打击,从此保守党便没有真正恢复过来 66。1961 年麦克米伦政府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不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新起点,而只能算作是一种手段。英国试图借以恢复其昔日在欧美英联邦三个同心圆中作为中心的地位,三环中英美特殊关系和英国与英联邦的关系仍处于优先地位。麦克米伦向欧陆靠拢的深层动机并不是要彻底打破英国原有的外交格局,而是要继续维持丘吉尔所描述的以英国为中心的三环模式,而其中获得欧共体的认可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给加固另外两环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回旋余地。从很大程度上讲,欧洲经济共同体仍被看成是对英国与英联邦联系的补充,而不是对它们

10、的替代。 67因此 ,麦克米伦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决定完全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决定,只是试图通过获得欧洲的政治领导权,来保持英国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国的传统作用的孤注一掷的尝试。 68从麦克米伦到爱德华希思,是英国切实调整三环外交的时期,说调整,指的是调整英美关系、英国与英联邦、英国与欧洲大陆这三个环节在整个英国外交的比重。而加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落实下来是加强英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关系又牵动着另外两个环节。换句话说,增加这个环节的比重必然意味着减弱另外两个环节的比重。在 50 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抵制六国经济共同体而曾经组织了非欧共体国家的七国自由贸易区。从英国传统的欧

11、陆政策来看,英国一向是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就是说,英国要超然于大陆国家之上,在欧陆国家之间纵横捭阖,整个 19 世纪,英国政府都是这样行事的。同时它绝不允许欧陆国家染指英帝国的事务。长期以来,英国既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具有凌驾欧洲姿态的海洋国家。这样的传统保证了英国比任何欧陆国家在国际上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虽然已明显势衰,但仍竭力要保住他的特殊地位,拒绝加入以欧陆国家为主体的欧洲联合进程。针对欧洲大陆兴起的欧洲联合势头,英国提出组织大欧洲自由贸易区作为对案。至欧洲六国经济共同体问世,英国又组织了七国小自由贸易区加以抗衡。时至 50 年代末,英国

12、的这些欧陆政策愈来愈难以奏效。六国共同体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小自由贸易区实难匹敌,尤其是由于势衰,英国已失去了昔日头号欧洲大国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曾是自由贸易区鼓吹者的麦克米伦,组阁时已感到英国传统的欧陆政策是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69 。在 50 年代西欧一体化的过程中,英国人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精神,不断地对既定欧洲政策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如对欧洲大陆做出军事承诺,准备开放英国的工业品市场等。但是这种现实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现实主义,准确地说是一种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应基于对国际环境中发展趋势的估价,个别事件难以预料,但趋势可以事先估价,正确的外交政策应是这种正确估价的结果。就 50 年代

13、英国的对欧政策而言,或许英国政府对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反应符合英国在具体个案中的特定利益,但它未能对国际局势和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估,在这个意义上它的认识是滞后的70。1964 年 10月,威尔逊领导的工党在英国大选中获胜。上台之初,威尔逊的对欧态度仍不明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尔逊政府对欧共体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变得越倾向加入欧共体。促使威尔逊政府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因素。工党政府一上台便笼罩在英镑危机的阴影之中,为了应付经济困难局面,政府在执政的第一年里接连抛出三个预算方案,显示出政府的窘迫局面。与困难重重的英国经济形成对比的是欧洲经济共同

14、体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就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而言,19601970 年,法国为 5.7%,联邦德国为 4.6%,意大利为 5.3%,而英国只有 2.9%。英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位置已由战后初期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1958 年被西德,1964 年被法国,以及 1965 年被日本超过71。靠英联邦国家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似乎并不能解决英国的经济困难,因为英联邦在英国外贸中占的比重日益缩减,英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增长的还不如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之间的快。形势的发展促使英国政府和工商界认识到,要想改变英国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其次是国内国际政治因

15、素.国内方面是,威尔逊政府外交大臣迈克尔 斯图尔特为代表的欧洲派积极主张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他认为英国的作用是领导欧洲,在共同体内我们可以明显发挥比在欧共体外面大得多的作用 72。 国际政治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美关系和与英联邦关系的困难,促使威尔逊政府转变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态度。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依然是英美联盟。但是这一时期美国约翰逊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内向,令威尔逊感到关注。威尔逊政府同时也不满意于日益加深的英国对美国的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意识到英国的利益和前途在于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63 年外交部长希思做了长篇发言,阐明英国政府的立场。希思重

16、申英国政府决定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是英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性发展,是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战后以来全面兼顾英国、欧洲和自由世界的需要的结果。1966 年 7 月的一次名义测验表明,75%的人支持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73。威尔逊政府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倾向于使英国加入共同体。1967 年,威尔逊在征得议会同意后,在布鲁塞尔重新提出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随后,挪威、爱尔兰和丹麦也宣布申请加入。法国表示不会教条主义的反对英国的加入,但是戴高乐的态度依旧。其实,法国否决英国申请是因为法国害怕,如果让英国及三个申请国加入到欧共体来,英国有可能成为这个集团的中心,英国不仅会在他的经济利益和大西洋倾向

17、占上风,更严重的是法国有可能被孤立,继续维持现行的政策74。因此,法国不愿英国加入来影响它在共同体的地位。戴高乐的二次否决证明只要戴高乐仍然担任总统,英国要加入欧共体就不可能。戴高乐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他说英国总有一天会加入欧共体,但是毫无疑问,那时我将不再担任总统。 75同时,英国方面的政策也为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失败留下了隐患。威尔逊政府拒绝在对外政策和防务上使英国的主权受到任何限制。他在下院明确指出欧洲防务需要美国的保证,认为不可能建立没有美国帮助的欧洲防务体系,并且反对建立欧洲的核力量。外交大臣希思承认在谈判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上确实遇到了困难,然而,六个代表团中的五个代表团和欧

18、洲经济共同体执委会都表示,为所有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应当是可能的。希思用相当大的篇幅反驳法国代表团团长德默维尔的发言,特别说明十几个月的谈判决不是原地踏步,而是正当寻求解决的办法时法国政府断然停止了谈判。希思说:全世界都看得清楚,谈判的嘎然中止,并不是出自任何技术的或经济的理由;而纯粹是由于政治原因和唯一的一国政府的坚持。希思最后说,英国不会因此便背向欧洲大陆和共同体国家;英国从地理、传统、历史、文化和文明上说都是欧洲的一部分;英国仍将继续治理与欧洲的统一进程。 76二.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1970 年 6 月,希思出任英国政府首相后,更强烈地认识到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必要性。英国迟迟没

19、有加入共同体已经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仅大大削弱了它对西欧的政治经济影响,使得法德联盟成为西欧的核心力量,从而使美国把它当作自己的主要伙伴,而且也给英国经济带来很大损失,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能扩大同西欧大陆的贸易,由于共同市场六国的竞争,使英国同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遭到削弱。始于 60 年代后期的国际经济、特别是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到了 70 年代初,随着美元贬值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更加严重。它产生的后果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带来了严重不利的影响。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他强调,英国现在就必须同

20、欧洲其他国家一起制订欧洲共同政策 77。这种严酷的经济现实,使希思强烈地感到英国与西欧大陆的关系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因此,随着希思的上台,对英国的欧陆政策进行战略调整的时机成熟了。与此同时,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推动了英国加入欧洲。60 年代末,英帝国的土崩瓦解,和 1968 年英国从苏伊士运河撤退,标志着英国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彻底动摇,迫使英国把目光更多的投向欧洲。戴高乐 1969 年 4 月辞职下台后,乔治蓬皮杜继任总统,法国新总统同意英国加入欧共体。1970 年,六国开始了与英国的谈判。1972 年 1 月 22 日,共同体六国在布鲁塞尔同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四国正式签署了加入

21、共同体的条约78。从 1973 年 1 月 1 号起,英国终于成为欧洲共同体的一个正式成员。英国对欧政策的调整至此告一段落。希思把这一天称作宏伟的时刻 79。英国加入欧共体是战后英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实现了由倚重英联邦和英美特殊关系为重点面向欧洲的战略转变,其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首先,英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加入欧共体,大大增强了欧共体的政治分量,从而赋予欧共体以新的规模,从此西欧主要国家都联合在欧共体内,使欧共体取得了代表西欧的资格,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大大增强。其次,有助于推动英国同西欧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标

22、志着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的加入大大加强了西欧联合的力量,欧共体由六国扩大为九国,在人口方面居世界第三位,在生产总值方面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这种变化意味着由美国担任(西欧)保护者的情况宣告结束。 80二战后直到 70 年代,英国经济的衰弱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一时期,英国的外交决策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而制定出来,都对英国经济或多或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英国曾自不量力,试图继续充当世界强国。同时,英国把自己关在西欧六国组织之外,从而失去了在西欧六国共同市场开放时就能对它施加影响并使之适应自己的利益的机

23、会。但是由于实力的削弱带来的难堪往往被有着深厚外交传统的英国人在不经意间回避过去或轻描淡写地应付过去。有时即使在似乎左右为难的困境中,英国也会找到比较体面而灵活的处理途径。对于英国外交,基辛格博士曾深有感触,认为其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不寻常能力 81。陈乐民先生也曾明确指出:英国外交的总势均是在被动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主动,从不放弃表现主动性的任何机会 82。结 论如前所述,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一直孤立于欧洲而追随远隔重洋的美国,常站在美国立场上说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同和选择,在欧洲一体化的初期,英国不屑于参加。后来它想参加时,法国以它只关心英美联盟、不关心欧洲为由而数次加以拒绝。因

24、此,英国在欧共体门外徘徊了 25 年。英国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最先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抢占了不少殖民地,一度在世界上发挥了远远超出其实际能力的作用,成为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但这种过度的膨胀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消肿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现在英国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83。纵观这一时期英国的外交政策,不难发现经济因素和综合国力是制约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一国的国家利益始终是一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正如丘吉尔所认定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84。相反,我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这一时期英国作为一

25、个中等强国,要担当国际角色,这就要求其外交有很强的适应性,而这也正是英国外交多年来表现出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才得以在国力日衰的情况下维持其欧陆大国的形象。这一时期英国的对欧政策,基本上是在三环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的。多年来,英国俨然以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世界大国自居,在欧洲建设问题上一直持与大多数大陆伙伴国家不同的独特方针和立场,但随着世界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英国相对衰落的加剧,英国又逐步回到了欧洲。然而历史的包袱和传统的影响妨碍英国在欧洲建设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形成的英国政治文化与心理状态,使英国人十分看重他们的历史传统。英国统

26、治集团对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曾经拥有的显赫和荣耀,更是难以忘怀,他们不甘心英国降为一个普通的二流欧洲国家。欧洲是英国生存发展的主要空间,也是其外交活动的主要舞台。在当今的世界上像英国这样一个地处欧洲边缘的中等强国,不仅经济上需要倚重欧盟,而且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可能离开欧洲而独立发挥作用。但它又有别于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英国与美国的传统关系及其广袤的海外联系,使得它比任何欧陆国家都有广泛得多的依托。英国虽地处欧洲,但多年来在感情和某些政策上却与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更为接近, 这反映了英国借助美国力量实现自己战略需要的愿望。随着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下降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英美关系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与作

27、用日趋下降,英美特殊关系实际上已被更为广泛的欧美特殊关系所取代。不过这个昔日的大帝国并不甘心把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局限于欧洲范围之内, 通过影响美国来影响世界,被认为是英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和谋略。然而,英美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英国外交并非只具有正面的意义和影响。如果这种关系处理得好,可以增加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和影响;但若处理不当就可能损害英国自身的形象,削弱其作为世界事务中一支独立力量的地位, 英国就会被其他欧洲国家视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成为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一种制约因素。英国应该从其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顾全欧洲的大局,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决策的依据,避免盲从。在可预见的将来,回归

28、欧洲与充当国际角色,如同英国外交的两个轮子,缺了任何一个都运行不起来。如果两者协调得好,就会相互促进:英国由于有了与欧洲的紧密联系会加重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而由于有国际角色的辅助则增加了介入欧洲事务的砝码。但如果协调不好,可能两者皆误:英国回归欧洲流于空泛而进一步远离欧洲核心,国际作用的发挥也会因为缺少足够的支撑而徒有虚名;或可能如同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在亚洲和美国之间有顾此失彼之嫌85。既要谋求维护和加强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又要同美国建立强有力的关系,并借助英美特殊关系加强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这是近 50 年来英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其外交定位所始终面临的一种两难选

29、择。如何定位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恰当地处理英国同美、欧之间的关系,怎样使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同时又保持与美国的亲密关系,依然是英国外交面临的一个相当棘手的课题86 。注释:陈乐民 .战后英国外交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 1-5 页.2 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 11 页.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1-2 页.G.P. Gooch H. Temperley (eds)., British Documents of the Origins of the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 392 页.5洪邮生.

30、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 1945196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393 页.6 陈晓律,陈祖洲,刘津渝.当代英国 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 177 页.7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 19171945M.北京:世界出版社,1958 年,第 49 页.8Peter Mangold.Success and Failure in Britain Foreign Policy Evaluating The Record, 1900-2000M.Oxford: St Antonys College,P1.9包奕诚.是退让投降吗?J史学集刊.1983(3).1

31、0马尔科姆. 皮尔斯,弗里.斯图尔德.英国政治史 1867-1990M.伦敦,1992.第 306 页。转引陈晓律,陈祖洲,刘津渝.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 179 页. 11包奕诚.是退让投降吗?J史学集刊.1983(3).12陈晓律,陈祖洲,刘津渝.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 192 页.13陈晓律,陈祖洲,刘津渝.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 191 页.14R.Palme Dutt.英国和英帝国危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第 138 页.15陈乐民.战后

32、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 33-35 页.16 R Ben Jones. The Making of Contemporary EuropeM. London, 1980,p26.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29 页.17罗伯特.詹姆斯.丘吉尔演说全集M. 纽约: 纽约出版社,1974,p7712.18 R Ben Jones. The Making of Contemporary EuropeM.London, 1980,第 85 页.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29 页.19纪胜利.

33、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J.求是学刊,1995(4): 第 106 页。20纪胜利.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J.求是学刊,1995(4): 第 107-109 页.21米列伊科夫斯基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第541 页.22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 )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3 冯绍雷,袁胜育,王蕴秀.欧洲的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 21 页.24 Roger Bullen and Margaret Pelly(eds),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and Cold

34、SO,1987 M.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p.261. 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30 页.25里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6叶江.战后英国工党政府与冷战研究(1945-1948)J .史林,1991(1),第 66-72 页.27 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31 页.28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15 页.29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 38 页.30洪邮生.英

35、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 392 页.31Andredash;韩德森爵士的告别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第 16 页.38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 45 页。39.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peA Fresh Start: The Schuman Declaration,1950-1990R.1990,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36、 35 页.40何岚.从鼓吹西欧联合到拒绝共同市场对战后英国角色转换的历史剖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 第 42 页.41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 45 页.42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 48 页.43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75 页.44刘同舜.战后世界历史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 155 页.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75 页.45 张亚东.试论战后英国的欧陆政策J湘潭大学学报,199

37、6(3), 第 86 页.46 John . Britai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8,p109.47Public Record Office,London,CAB129/48,C(51)32,29 November 1951.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8 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343 页.49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 1945196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 399401 页.50张亚东.试论战后英国的欧陆政策J.湘潭大学学报,1996(3), 第

38、 86 页.51杨芳.浅析三环外交对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制约作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3),第 58 页.52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 87 页.53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 88 页.54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106 页.55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第 88 页.56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 8 卷(1945-1959)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第 387-388 页.57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

3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92 页.58 David Childs. Britain since 1939: Progress and Decline (1995) M. London: PALGRAVE,1995.,p 127.59乔治哈钦森.爱德华希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 76-77 页.60纪胜利.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J.求是学刊,1995(4), 第 104-109 页.61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 .战后英国政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第 150 页.62 Sabine Lee, Staying in the game? Coming in

40、to the game ?Macmilla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Richard Aldous and Sabine Lee(eds), Harold Macmillan and Britains acmillan, 1996, pp128-129. 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120 页.63 Harold Macmillan, Pointing the dash;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J.欧洲,1997(4),第 60 页.66 David Childs. Britain since 1939: Progres

41、s and Decline (1995) M. London: PALGRAVE,1995,pp154-155.67.CJBartlett.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T Reconstruction to Integration, 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M.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97 转引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 137 页.69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 127 页.70洪邮生.英国

42、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 1945196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 402 页.71Andremunity of Europe,A 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45M. Longman:HarloacyMNeon Schuster adult publishing group,1994,p612.82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 11 页.83陈晓律.现代英国衰落的历史启示J.战略与管理,1997(2),第 43 页.84 Stuart Croft. The End of Superpo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4,p14.85唐永胜.回归欧洲与充当国际角色 J.欧洲研究 ,2003(5),第 130 页.86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英国外交定位面临两难选择J.浙江学刊,2003(3), 第 12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