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科学发展的经济伦理综述.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787361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的经济伦理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发展的经济伦理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发展的经济伦理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学发展的经济伦理综述 作者:汤建龙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雷利奥•佩西指出,任何发展和进步,如果不同时导致道德、社会、政治以及人的行为的进步,就毫无价值可言1,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更试图从哲学观念上提出一种新的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基本目的不同,这种新发展观是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把人和人的需要作为其基本目的。经济不再是发展唯一的目的和衡量指标,发展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可见,在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已经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趋势:人本主义的复归。但是,在发展向人本主义复归的同时,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发展的核心维度

2、之一。不同的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方式已经与以往有了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具有伦理意蕴。其次是发展与伦理的关系。发展就其涵义来讲,既是一种事实,又是一种价值,是一种包含着事实基础的价值。发展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是以人为价值原点和绝对价值的多种价值的集合。发展离开了人这一价值原点就毫无意义。发展本质上只能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同人的终极关切、完整性、道德性、全面发展和解放统一起来。传统哲学发展观往往把世界发展的终极价值设定为“至善”、“大全”、“绝对精神”等,这显然蕴涵着伦理、人道主义和终极关怀,但这种哲学发展观是抽象的,与现实社会和经济无

3、直接联系。而实证主义的发展研究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抹杀和无视发展的伦理意蕴,成为了肤浅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并导致了严重的实践后果。为什么发展总需要有一个“善”的目的呢?“善”本应是一个伦理学和价值学范畴,在发展中,“善”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的深层意义则是人本的。客观世界本无所谓善恶,只有在与主体发生关系时才具有善恶,主体是客体世界发展的绝对参照者。以研究发展哲学著称的英国哲学家霍布豪斯的发展学说具有深厚的伦理热情,他认为世界的进程是一个通过心灵活动对物理条件控制的扩展而逐渐实现的有机和谐的发展过程。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人们之所以崇拜进步,可以用两个观点进行探讨,一是事实的观点,二是道德的观点

4、,后者提供了赞成与否的标准2。维纳看到了人们对发展的伦理期望,以及这种期望的现实基础工艺技术的进步即人类对环境的支配,这就是霍布豪斯的“心灵活动”对物理活动控制的扩展,也正是列宁对“善”的实践规定。再者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伦理的关系。“发展”在本质层面上一般被界定为“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是主体对客体的凝聚着功利的、伦理的和审美的动态价值增殖关系,是客体世界的合目的性运动。“科学”在不同时期内涵功能都不同,在现阶段,“科学发展”要突出经济的社会功能,如效率、公平、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等。发展是属人的概念,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伦理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经济

5、伦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它充分体现了人在经济伦理中的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体地位。它充分肯定了人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作用,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仅仅由数量的增长所带来的“发展”,并不必然具有伦理涵义,但是当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发展时,在GDP是否增长的标准上再加上人们生活是否更幸福、国内贫富差距是否缩小、人们的健康和教育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等标准,这时,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具有了伦理涵义。经济伦理思想是作为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评价人们经济活动、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理论

6、和观念。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及其理论;二是指人们对这种道德观念和理论的认知及评价系统4。能否处理好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经济伦理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否提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等重大问题。我国立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充分肯定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立足理论前沿,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意蕴 经济伦理的基本目标是为人的经济行为提供合理的道

7、德约束,为企业合理的经济行为提供指导原则和规范,为社会经济发展设定正确的价值标准。它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设立道德价值目标524;二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532。前者是经济伦理学具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即自觉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设立宏观的道德价值目标,使经济发展朝着特定的价值目标和方向前进,更好地为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创造经济条件。经济伦理学则将经济活动视为“为人”的活动,视为实现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活动。它突出强调了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并在经济活动中牢牢把握和服务于这一主体性地位。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两者在立足点这一

8、根本问题上是相同的。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看,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发展目标不是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而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目标;科学发展观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单纯的追求增长,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着重在道德领域为经济发展设立价值目标和进行价值导向,如倡导社会公平、公正等等。经济伦理学常常表现出对伦理价值的指引作用,表现出“人文力”、“德性”等元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表现出全面、和谐、可持续等基本特征。而这些恰恰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经济伦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经济伦理学的框架结构来看,它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的经济伦理问题。宏观层次研究探讨的是国家、政府的

9、经济制度和秩序问题的伦理评价;中观层次探讨研究的是公司、企业方面的问题;微观层次探讨的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的行为评价问题。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从宏观层次对国家、政府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包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问题;经济体制与的关系问题;经济条件、经济秩序以及社会政策方面的伦理问题;经济与人的关系问题;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公共领域的政府伦理责任问题等诸如此类与经济有关的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经济与伦理统一的道德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这种

10、伦理内涵不是在经济发展之外,而是在经济发展之中,是与经济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三重发展向度,这三个发展向度实际上解决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三个重大经济伦理问题。它们分别是:经济发展中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利益冲突的解决,包括代内利益和代际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步性及共时性问题,即社会的协调发展;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逆向性疏离的现实问题,从中折射出的发展公正问题体现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这三个方面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作为纲领,“

11、以人为本”也始终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这三个发展向度之中,这是理解和解决其中所蕴涵的重大经济伦理问题的钥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经济伦理的基石,它充分体现了人在经济伦理中的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体地位。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校正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对GDP的盲目追求和对人的利益的轻视,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及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在以往的发展中,我们对人缺少人文关怀,对人本身的世界,如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生存等关注不够,不是以人为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人的价值核心地位。并且,科学发展观追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

12、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公平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意蕴。公平在经济伦理中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它包括机会平等和利益分配平等两个方面的内涵。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基本平等的条件和规则下,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就业机会和通过劳动平等地获取利益的机会,它否定除个人天赋和后天自身条件外的任何特权。利益分配平等要求利益的初次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利益的再次分配,要以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为目的,把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普遍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就很好地彰显了公平,它坚持了共同发展原则、共同分享原则和共同富裕原则。它要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占有资源的行业

13、与不占有资源的行业要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共同发展;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和共同富裕,它体现了经济伦理的公平价值导向。“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经济伦理的最新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和谐共处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共存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包含以下两层经济伦理内涵:第一,就空间方面的人与

14、自然的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平等相待的经济伦理关系。第二,就时间方面的现代与未来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既考虑现在,更着眼于将来,确保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经济伦理观。 科学发展观之经济伦理意蕴实现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论要转化为现实,需要具体实践作为载体。在实践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意蕴要得到彰显和实现,必须要处理好一系列与经济伦理相关的问题。第一,要把科学发展观及其经济伦理意蕴从观念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意蕴的过程中要在制度层面上作出具体、有效的安排。在各行各业

15、、各个层面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要充分体现人道原则和经济伦理的要求。并以经济伦理对经济和社会制度、政策进行伦理的评价和规范。在当代中国的客观情况下,经济制度的安排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并更加注重公平,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和经济伦理的理论主旨。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和改善他们的民生问题。没有具体、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再好的理论也只能停留在观念形态而得不到实践。但现实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及其经济伦理意蕴,在理论层面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认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具体的、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政策、策略层次的东西较少。这一现实也是哲学史上传

16、统发展观和伦理诉求的根本缺陷由于没有实践的现实化,对发展和伦理的诉求停留在了空洞、虚幻的层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现实要求被以“移情”的方式,异化为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目的。因而,只有通过具体的、有效的实践,用各种具像的政策和策略,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及其伦理意蕴落实到实处,避免重蹈传统发展观的覆辙。第二,我们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意蕴,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现实非道德性,用政策、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个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行为。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它彻头彻尾地以利己作为价值导向,承认并鼓励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的根本动机,无论从信念、情感、理性上都是利己的,本质上与利他不相关。只有在

17、“私恶即公利”的意义上,或者可能通过利他手段实现利己目的的意义上,才能看到道德的影子,而一旦与利己目的相悖,这种手段就会被自然地毫不犹豫地放弃。这正是安•兰德所谓的“只有自私利己才是道德”的道德观。其实市场经济天生与道德是不相容的,并且内含破坏道德的冲动。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经济主体是道德主体的观点,迄今为止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内在根据。面对这种困境,经济伦理学研究不应再沉湎于把对市场经济是否道德的应然判断混淆为实然判断,而是如恩德勒所说,面向现实,面向行动,面向实践。由于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不相容性,直接运用道德手段来介入建立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引导各经济主体的良性

18、发展是难以普遍奏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道德就不能发挥作用了,而是说,道德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通过强有力的中介对经济主体产生影响。考察那些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社会,不难发现,这个中介就是法律和宗教的权威。在中国,由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所决定,不可能用宗教来对他们进行普遍的道德教化和约束。因此,唯一的路径是法律。通过法制建设,使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诉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确立法律的权威及对它的敬仰和畏惧,通过法律权威的力量在经济与伦理之间形成必要的张力。第三,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意蕴,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这一经济实践的核心问题。经济方面的公平在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

19、和主导性作用。市场经济中公平是调节市场主体之间关系和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平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以及贫富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公平作为一种伦理准则和价值判断,是要通过各种关系的整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当前主要可以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或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或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要求。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市场经济中的效率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状况。市场经济中的效率并不仅有经济意义,它也具有道德意义,效率是既有利于生产者又有利于消费者的经济效果

20、。一种社会经济模式与体制的效率如何,关系到该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关系到全体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道德意义的效率,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以低成本生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增加社会成员的分配、消费以及分配、消费的公平程度。因而要使经济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它表明在既定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的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状态,社会经济福利也达到了最优化。帕累托最优就是以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和不以牺牲任何人的福利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为原则,以此作为衡量经济效率的根本标准。可以看出,这里不仅是衡量经济效率的标准,而且还含有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人们利益互不损害,不仅实

21、现经济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公平,它把效率与公平、经济与道德统一起来。目前,我国不仅存在较为严重的公平问题,也有较为严重的效率问题,如何使两者的关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这不仅是一个理论和逻辑难题,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实际操作上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意蕴的实现,其最根本的保障还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发展观蕴涵所有制的道德。所有制是所有权关系的一种制度形式,是各种利益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社会道德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者阶级的道德一定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6。同时,道德还受到交往的制约,

22、这种交往是特定的所有权关系基础上的利益关系及其利益交往。在所有制形式决定道德的同时,所有制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本身及其造成的不道德状况,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和揭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想和展示了道德化的所有制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劳动者共同占有共同控制生产资料。这是经济制度,其实也是道德化的所有制。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发展正是以走向道德化的所有制为目标。因而其所包含的经济伦理诉求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层面的姓资姓社问题,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要有一个清

23、楚的认知。第五,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诉求的过程中,企业伦理具有重要地位。在当代,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逐渐被普遍认同。企业社会责任,广义地说,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道德责任,狭义地说,主要指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责任在美国以慈善为主要内容,而在欧洲以人权为主要内容。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开始被一些企业诉诸于实践。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企业伦理的诞生和完善。当然,企业伦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企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要有秩序意识。秩序就是一种伦理。 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秩序伦理维系应含有两

24、个基本点:一是肯定企业在市场上的利益追求在道义上的合理性、正当性,二是强调企业要依靠合道德、合伦理的方式去实现经济利益。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人们必须诚信、履约守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信用,讲求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必然伦理要求,也是市场交易秩序得以维系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必然伦理要求。企业要养成立约并守约的诚信契约精神,使诚信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伦理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自觉转化为自律行为,转化为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在企业伦理建设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使遵从道德者受到褒扬,不遵从道德者受到惩罚,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伦理文化建设,以确保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意蕴得到彰显。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