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制存废的两难抉择 清廷沿袭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文体规定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较为呆板的考试制度多为清人所诟病,清政府也曾有好几次动过废除它的念头。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帝时曾一度废止八股文只考二场策论,但很快因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而恢复。时任礼部侍郎的黄机这样说道:“制科向系三场,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今止用策论,减去一场,似太简易。且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三场旧制。”这是清廷内部第一次对八股文应否废止的讨论。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皇帝说:“科举之
2、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乾隆组织讨论之后,发现没人能提出替代科举之方,这次提议也就不了了之。可见,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船坚炮利”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洋务派开设洋务学堂,教授近代科学技术,并做出了“若学生学有所成,则和科举出身获得同等地位”的规定。科举制度的地基终于因为中国与西方的近代战争的失败而开始松动。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力保科举与力废科举的论争。力废者的逻辑
3、是:救中国必须实施新式教育,教授实用知识;科举阻碍新式教育,也阻碍中国图存。力保者的逻辑是:他们并非不知晓科举弊病,但贸然废止科举将会造成儒家思想被搁置、精英阶层远离中央,从而出现危及政权和国家的危险。对清政府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两难的抉择。保留科举,军事人才匮乏,并遭到力废科举的高官大员权力体系的孤立分离;废止科举,儒家思想建立的金字塔体系将悄然瓦解,政权难逃覆灭的厄运。 这种两难的态度,也反映在当时的科考试题中。1903年武昌府试,曾将“废科举”与“兴学堂”的两难矛盾作为试题内容,让考生各抒己见。考题曰: “问科举进身易,学堂进身难,有科举则学生不能专心,科举可废欤?近日游学日本学生、上海
4、学生,猖狂流荡,不率教、不勤学,学生果可恃欤?然则主持学务者,若不废科举,恐无自强之时。若不惩学生,益重自由之弊。将何道之从,试深虑而畅言之。” 显然,试题是从朝廷利益的角度立意的。“有科举则学生不能专心,科举可废欤?若不废科举,恐无自强之时”;这说明命题者理解科举制度阻碍新学堂发展的事实。但是,“学生果可恃欤?”出题者显然怀有深深的忧虑,故而要求学生作文论述,“试深虑而畅言之”,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科举考试中出题讨论废除科举,可见当日时势之所在。 随着激烈反对废除科举的徐桐等高官相继死于非命,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成为清末新政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901年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联手湖广总督
5、张之洞连上三封奏折,史称“江楚三折”。其中的第一折即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四面楚歌的清政府只得为此做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废八股,废武科;二是改革文科考试的内容;三是设立学堂,奖励留学。在战火中被迫停办的全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也于1901年重新开学。1903到1904年,张之洞等多次奏请递减科举的次数和录取人数,并婉转地表示,科举考试中儒家思想的内容会在新学堂中得到延续。他们希望以这种全盘“继承”科举考试内容的方式完成对科举的改造。这果然得到了朝廷的积极响应,应允自1906年起逐科逐年递减科举考中名额。 1904年至1905年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清廷无奈保持“中立”,其屈辱之甚闻所未闻
6、,“排满革命”的呼声风起云涌。以此为契机,1905年9月,直隶总督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等一批封疆重臣,联名奏请立刻停止科举。“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9月2日,清廷颁上谕:自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被废除了。 人们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历来有不同的评价。当时上海维新派的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
7、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随后,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表评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当然,也有人从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提出了它的负面效应。引导考生对科举制度做出全面客观地评价,也是历史高考试题中的常见内容。如,1999年上海卷的一道试题则要求对科举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举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土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请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科举制度的举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这实际上科举制度实行前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这是科举制度后期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实际上并不矛盾,是对科举制度从隋唐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作用的全面评价。2008年全国文综卷第37题,则从唐代的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着眼,凸显了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选官用官方面的长处,以及对西方国家文官考试制度的贡献。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