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78664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国文化通论 一、绪论我们的一生,要填各式各样的表格,其中有一栏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程度。在评论一个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此人文化程度高或不高来衡量。我们经常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还有地域概念上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龙山文化、玛雅文化;还有国人现在津津乐道的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文化一词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属性,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另一方面说明文化的容量很大,足以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建筑 北京四合院 福建永定客家民居 铜车马一、 “

2、文化”界说(1) “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 ,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另外, 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都是指纹理的意思。在此基础上, “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其四,在

3、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 )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2) “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 ,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 ,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贲卦彖传

4、:“(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这段话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 ,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西汉以后, “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 (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 “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 )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 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如,culture

5、,原意为耕种和栽培,引申有开拓、教化、培养、修炼之意)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 、 “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传统观念中, “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 160 多种。可见人们对文化的内涵理解认识是不同的, 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外延、内涵差异甚大。教材上所讨论的“文化”其基本观点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 。即“大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自古至今,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

6、概念时,其外延、内涵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仅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视为文化,也称“小文化” 。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称“大文化”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7、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3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它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而有些陋习则随着社

8、会的发展被逐渐淘汰掉。4、心态文化是由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如,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 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等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三、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提供了农耕的良好条件,这就为农

9、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具有农业经济特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也可根据地域不同分为长白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闽台文化等等。2、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所有的中国人,不管他现在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生活,都会对家、对祖居地、对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大家都认同一个祖先,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种观念就是来自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这在中国的风俗中也得到了反映,如,中秋、除夕、元宵节吃月饼、饺子、汤圆等。3、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

10、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出其强烈的时代性。4、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并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基因” 。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进化程度怎样,总是或多或少地保持了自己民族固有的特征和文化遗产。它通过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出来四、 “中国”的含义“中国” ,古时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京师。 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汉代毛亨传:“中国,京师也。 ”等等。中国就是天子所居的城,与四方诸侯对举。二是指华夏族地区。 礼记中庸中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

11、貊。 ” “中国” 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华夏” ,古代汉族自称, “华”意为“荣” , “夏”意为“中国之人” 。 (说文解字 )(P7-8)中华民族: “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 “华” 本义为“荣” ,旨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 55 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兴民族精神。3有助于以

12、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方法(教材 P15-16):指导方法其一,辨别良莠,弘扬精华,除弃糟粕。其二,古今贯通,中西汇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具体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历史梳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来梳理;逻辑分析则是横向梳理,是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2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除了阅读书籍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13、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开拓创新文化。中国文化通论 二、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一) 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今云南、广西

14、、北到长城一带。 经过历代发展,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清朝(公元 16441911 年) ,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秦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北方是立国不久的匈奴。2、西汉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扩土的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征战匈奴击败匈奴。3、三国加起来就是西汉的面积,在北方鲜卑崛起,对后来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4、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其统一时间仅仅 51 年,腐朽的制度,对鲜卑的

15、疏于防范加速了它的灭亡。5、汉族东晋政权全线南缩,北方陷入分裂状态,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之势,后在淝水之战败于东晋,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6、北魏南齐对峙时期,此间柔然逐渐占领了漠北建立了强大的游牧部国家,青藏高原吐谷浑部日益兴起。7、隋统一了中国,但西域各部没有重归天朝。8、唐时疆域共有 3 次显著变化,此图是前期图,其西部和北部疆域的开扩已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青藏高原吐蕃王朝崛起。9、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却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与辽形成南北对峙。10、南宋与金对峙,南宋退守江南经营半壁江山,金也无力南进,北方蒙古崛起。11、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广阔的时期1

16、2、明继承了元在东北和青藏高原的版图。此图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交错,形成了多样的、丰富的资源分布状况。多元的地形必然会形成多元性的文化。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 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 10002000 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17、。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影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古代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缺少交流,疏于了解。造就了“以我为尊” 的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形成了以华夏为天下中心的观念,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蛮夷戎狄。(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连续性的影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规律自我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 ,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却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摄能力,最终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疆域广袤,腹

18、里纵深。(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辽阔的疆域面积,使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物质条件下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地理障碍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程度上的各不相同。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一、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 6000 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址。在距今 4 千至 5 千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也出土有石锄、石镰等农具及谷物,表明中华

19、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已经逐渐告别狩猎和采集经济,步入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时代。至商周,农耕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崛起于中国西部的周人,是个典型的农业部族。周代以降,历代王朝都把重农作为治国之道。以农立国的国策、农耕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二、农耕与游牧的碰撞与融合除农耕经济外,中国的北方草原自古生活着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人到鲜卑人及后期的突厥人、蒙古人,都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强悍民族。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的经济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全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末至清代,北方游牧民族

20、对中原农耕地区有过 3 次冲击。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得到了交流、互补和融合。从而逐步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兼容并包、气象恢弘的中华民族文化。世界上传统的经济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农耕经济,二是游牧经济,三是商业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农业文化的特征是:1、勤劳务实。但有小农意识,偏重眼前实惠与功利。忽略长远利益。2、安土重迁。缺乏向空间扩展、向外争取的精神。3、重农抑商。扼杀了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海洋文化类型是从事工商业贸易活动,生活的流动性很强,冲破了血缘纽带关系,形成以

21、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古希腊最为典型。农耕文化类型受封闭自然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和人们聚族而居生活方式的制约,血缘关系难以被冲破而被长期保存下来。宗法制正是这种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典型表现。社会结构一、宗法制度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宗” ,本是“祖庙、祖、族”的意思。所谓“宗法制”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规和制度。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22、即规定了要由嫡妻的长子继承王位。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进而杜绝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其弊端是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2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这种制度也是周代创立的。分封制是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宗法制确立了王位的继承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诸侯又按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依此例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这就形成了王封诸侯、诸侯封卿大夫、

23、卿大夫封士的分封制。 同嫡长子继承制一样,分封制也是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实际上,分封制往往是造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3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自周代开始,经过秦汉,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下来。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宗法制度的形态变化:封建社会前期主要是强宗大族和门阀制度,后期则形成了以修宗谱、建祠堂、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

24、二、宗法制度下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它的特点是:1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2一个家族统治一个朝代3统治权之争决定着社会秩序的平衡与否4人情大于国法(二)封国制度不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其主要特点:1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2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家族制度的特点:1家族是封建社

25、会结构的基石2社会动荡并不影响家族制度的发展3家族拥有各种特权4家族内部等级森严(四)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特征如下:1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大致相同2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3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天下为家”或曰“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但它的负面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正是由此而形成的。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

26、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它的消极影响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3 “三纲五常” 、 “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狭隘的自己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这些都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总之,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家国同构”为纽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的思想、 “忠臣孝子”的社会伦理和“君尊臣卑”的心

27、态。研究地理、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缺陷、劣根性以及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中国文化通论 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一)上古:文化的发端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气象秦汉:文化的一统时代魏晋南北朝:动荡分裂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恢弘壮丽的文化气派两宋:内省淡雅的文化风貌辽夏金元:游牧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明清:沉幕与萌新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端(原始期)一、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 ,或叫“自然的人化” ,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28、(一)170 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二)5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 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三)1.8 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 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 1.8 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比

29、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印加骨,又称为顶枕间骨) 、额中缝等。)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二、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北京猿

30、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 7000 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1仰韶文化:发现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渑池县。2大汶口文化:发现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3红山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同期,发现于辽宁。4良渚文化:公元前 3300 至 2600 年,发现于浙江。5龙山文化:公元前 2800 年至 2300 年,发现于山东。6马家窑文化:公元前 3000 年至 2600 年,19

31、23 年发现于甘肃。7屈家岭文化:公元前 2750 年至 2650 年,发现于湖北。三、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体现出来。(一)原始宗教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也有以动植物和自然物形象为纹饰内容的。这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2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

32、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2)原始艺术:在原始观念文化中,主要艺术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原始岩画。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四、原始社会组织(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