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一:微课介绍比例的意义教案_苏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方案简要提示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 35 页“比例的意义”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流程流程 1:教学例 3a教师:同学们,老师外出旅游时拍了一张风景照,现在张卫欣同学把这张照片放大,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张照片。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教师:请大家先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一算比值,然后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流程 2:教学例 3b教师:第一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 6.4:4,第二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 9.6:6,把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 8:5,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1.6。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 6.4:4=9.6:6 或 6.4?9.649教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课件出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师:再请同学们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看一看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教师: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是 9.6:6.4,宽的比是6:4,它们也能组成比例:9.6:6=6:4,因为这两
3、个比化简后都是 3:2,它们的比值都是二分之三。流程 3“教学例 3c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教师小结: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的比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流程 4:完成“练一练”a教师:你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了吗?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课件出示题目教师:想一想,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可以组成的比例写在练习本上。 流程 5:完成“练一练”b教师:第 1 组和第 4 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写成的比例 是这样的: 10:12=25:30 1: 1 = 1:1 81648 你判断对了吗?流程 6:完成练习六第 3 题 a教师:
4、接着我们看课本 36 页第 3 题。教师:请大家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横线上填一填。(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流程 7:完成练习六第 3 题 b课件出示答案教师:请看答案,你填对了吗?教师: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 80,如果把它们化简都是 80:1,所以它们能组成比例。教师:那么两次行驶路程的比和两次行驶时间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把结论与你的同桌说一说。教师:两次行驶路程的比和两次行驶时间的比也能组成比例,你判断对了吗?流程 8:完成练习
5、六第 4 题 a教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教师:请大家先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题。流程 9:完成练习六第 4 题 b教师:三张长方形剪纸长和宽的比分别是15:10、18:12、24:16,它们的比值都是二分之三。 教师:你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比组成一个比例吗?也请你写一写。教师:任意选择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例如:15:10=18:12;15:10=24:16;18:12=24:16 流程10:完成练习六第 5 题 a教师:我们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第 5 题的上半题教师:请大家先读一读题目要求,然后在课本 42 页的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 流程 11:完成练习六第 5题 b课件出示缩小后
6、的长方形教师:你是这样画的吗?请大家继续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下半部分的两个问题教师:原来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 8:4,缩小后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 2:1,它们能组成这样的比例 8:4=2:1流程 12:完成练习六第 6 题教师:请大家打开课本 42 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 6题。 1:4 组成比例吗?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511 教师:1:20 能与:4 组成比例。我们可以先把:4化简得到 1:20,然后与下面几组的比 5511 进行比较;也可以求出:4 的比值是。再把下面几个比的比值也算出来,最后进行比较。 520 教师:你能找出下面哪个比能与流程 13: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今天
7、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想一想什么是比例呢?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流程 14:布置作业课件出示题目教师:这就是今天的作业。请大家读一读题目要求。想一想,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教师:像第一张表中的 4 分钟行驶了 240 米,这个 4 分和 240 米就是相对应的两个量,再如第二张表中的 5 枝和 3.5元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现在你懂了吗?教师:那么就请大家把每张表中能组成的比例写在作业本上。篇二:微课教案微课视频教学设计-认识平角和周角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陈艳红教学内容及背景:这节微课展现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第四课时旋转与角中的重点教学
8、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 转活动角(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设计思路:认识平角和周角是旋转与角中的重点内容,我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视频教学中我将直观的课件和精炼的讲解恰当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在主讲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1.认
9、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2.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3.通过转一转、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跟随主讲老师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两种特殊的角。二、复习过渡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活动角的旋转过程(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进行旋转) ,带领学生旋转自制的活动角,进一步熟识锐角、直角和
10、钝角。三、探索新知1.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1)认识平角的特征。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继续旋转,当旋转到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平角的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并且两边在同一直线上。(2)画平角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然后向左右两边各引出一条射线(两条射线必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然后用弧线标出一条边旋转的方向。(3)测量平角的度数质疑:你们能测量出平角的度数吗?方法一:用量角器测量。 (结论:平角=180)方法二: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拼。结论:(平角=180=2 直角)2.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概念。(1)认识周角的特征。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继续旋转,当旋转到两条边完全重合时形成
11、周角。周角的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2)画周角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然后向一边引出一条射线,为了表示出两边是完全重合的,我们用弧线标出一边旋转的方向。(3)测量周角的度数质疑: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周角的度数呢?方法一:用 4 个三角板的直角拼。 (结论:周角=360=4 直角)方法二:用两个量角器拼。 (结论:周角=360=2 平角)四、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钟面上 6 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是平角。钟面上 12 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完全重合,形成的角是周角。五、知识小结1.通过旋转活动使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测量出平角=180=
12、2 直角,周角=360=4 直角。2.归纳学过的角一共有五种,从小到大依次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六、课后反思视频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配合精炼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和主讲老师一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我认为自己这几个方面做得较好:1.围绕本课重难点开展了多样的课堂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2.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篇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微课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微课程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