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资本视角下工具型职业乞丐研究.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785979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资本视角下工具型职业乞丐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资本视角下工具型职业乞丐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资本视角下工具型职业乞丐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资本视角下工具型职业乞丐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的宏观测量层次对工具型职业乞丐成长的环境进行归因分析,指出工具型职业乞丐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负向作用,并尝试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该群体的相关社会问题提出部分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工具型职业乞丐;弱势群体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工具型职业乞丐 关于“工具型职业乞丐”的界定,在相关的文献当中,张云昊对此有所涉及:他将组织化的职业乞丐称为代理型职业乞丐。并指出其有以下特点:由幕后“老板”操纵;被组织的乞丐能够得到“老板”在生活上的照顾,并获得一定的报酬。而代理型职业乞丐由于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较多的为自愿行为。笔者

2、在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时,将工具型职业乞丐界定为那些自愿或者非自愿的,受佣于乞丐头目进行乞讨行为的事实上的职业乞丐。 2. 社会资本理论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至今在学术界尚没有关于其定义及测量层次的确切说法,但是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一般认为,其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测量层次。它的定义随着学者想要研究的问题方向而有所侧重。一般认为,最早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的人是布迪厄,科尔曼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扬光大。罗伯特帕特南将其应用于政治学研究之中。而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测量方面,我国学者方然依托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经历与成果探讨了“社会资本”的中国本土化定量测量维度,

3、并进行了其在宏观层面的界定。 笔者在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工具型职业乞丐在不自觉的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资本。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所运用的社会资本理论为个体层面的“社会网络”以及宏观层面的“信任”与“规范”。其中“信任”指标包括亲缘、地缘和业缘/学缘信任、一般信任和政治信任;“规范”指标包括体现社会规范的公民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感以及志愿精神。 二、 工具型职业乞丐的社会资本分析 (一)工具型职业乞丐社会网络分析 1. 以流浪乞讨亚文化为支撑的社会网络 从古至今,我国流浪乞讨文化源远流长,乞讨现象与乞讨文化自人类文明开始就已有之。虽然人们对于作为乞丐具有许多排斥与不齿。但是,乞丐这一群体在

4、某种程度上为这类人群提供了生存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周德钧认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对乞讨现象始终保持着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态,即鄙夷、厌恶与怜悯、宽容共存。这在客观上使得乞讨亚文化得以存活。 2. 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网络 工具型职业乞丐多为有生理、心理等方面具有严重缺陷的群体,他们大多来自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家庭,相应的出现了一些危机,如在经济、教育、养老、医疗方面的问题,使他们认为自己在出卖尊严的前提下获得菲薄的收入,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值得尊敬的,关于“十年乞讨供儿女上大学”的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行为首先得到了来自家庭成员的默许甚至支持,有些甚至发展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职业乞讨

5、家庭。除此之外,来自家庭层面的社会网络还具有“生产”工具型职业乞丐的作用。由于贫困家庭无法承受养育儿女或赡养老人的压力,一些道德败坏的家庭看准了这些弱势群体作为“工具型职业乞丐”的“生产力”,他们采用遗弃、逐出家门,甚至“租用”的方式将家庭成员推向乞讨“市场”,将他们包装为职业乞丐,在社会上讨要钱财。在“丐头”获得利益的基础上,每年给予他们一定的“分红”。家庭成员受到利益的驱使,且认为其成本远远小于付出,因此,符合“条件”的职业乞丐不断被创造出来。 3. 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 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以“工具理性”为指导,将这些潜在的职业乞丐推向市场之后,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将工具型职业

6、乞丐身份“正规化”的重要条件。路学仁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结伙乞讨,结伴居住的乞丐往往来源于同一乡镇、同一个村庄。凤阳、蒙城、阜阳,都有著名的讨饭乡。安徽宫小村被网民称为“中国乞丐第一村”。我国以此种现象出现的情况不在少数,以地缘为条件的社会支持网络已经成为工具型职业乞丐“入行”的重要条件。 (二)工具型职业乞丐社会资本的“信任”体系 1. 一般信任 陈微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在“社会资本”的中国化定量测量研究一书中将一般信任指标分为对外地人和陌生人的信任。工具型职业乞丐为了创造更多的机会,会不断变更乞讨地点,流动的地点带来匿名程度的提高,致使工具型职业乞丐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是作为“边缘

7、人”存在。这样的情形迎合了施与者对于陌生人和外来人的信任,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怜悯与同情之心。这在客观上为工具型职业乞丐继续生存提供了保证。 2. 政治信任 在有关“信任”的测量指标中,公民的政治信任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工具型职业乞丐的范畴上,政治信任,主要是指工具型职业乞丐对于国家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办法的政治信任。自我国救助管理办法颁布以后,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问题遭遇瓶颈,新政策区别于以前的强制性和粗暴性,更加侧重救助的自愿性并且展示出人文性。许多不愿意接受一次性救助的职业乞丐都不会主动选择救助站,而且他们对国家政策足够的信任,他们相信自己的生存状态,正处于“灰色”区域,制度关于流浪

8、乞讨人员的治理,尚且缺乏有效的治理方案。这样的制度信任也促使他们能够坚持工具型职业乞丐的道路。 (三)工具型职业乞丐社会资本的“规范”体系 陈微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将“规范”指标界定为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及志愿精神。在“规范”指标中,工具型职业乞丐较多运用的是“志愿精神”。 公民的志愿精神是指,公民总会帮助比自己境况差的人。乞讨者在乞讨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缺陷展现出来,激起公民的志愿精神。工具型职业乞丐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公民的志愿精神促使公民在规范自己的行为时较多的选择给予乞讨人员以资助,而较少的考虑这些乞丐的具体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工具型职业乞丐在不自觉的运用公民的志愿精神来使自

9、己获得收入。 三、 关于“工具型”职业乞丐社会资本的作用 许多学者在界定“社会资本”概念时,是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侧重社会资本对参照对象带来的积极意义。此外,部分学者在研究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方面,认为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1,排斥“外人”;2,群体目标如果是反社会的,群体内部的社会资本将对社会产生危害。此外,晋军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封闭性。而关于工具型职业乞丐的社会资本,虽然能让他们部分摆脱贫困的困扰,但是也同时让他们受到严重的污名的侵害。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污名带来的社会排斥 乞丐在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被社会赋予污名。这一群体往往与贫困、偷盗联系在一起,致使乞丐

10、的人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另外,他们在背负污名的同时,也在不自觉的接受社会给予的污名,甚至运用这些污名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2. 封闭的环境致使工具型职业乞丐难以冲破藩篱 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工具型职业乞丐只有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使自己的处境相对改善,封闭的环境和固化的阶层使得他们无法冲破自身的藩篱,为自己的成长寻找更好的社会资本。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形式和网络结构使得他们只能在自己的社会资本圈内生长。 3. 理性行为驱动工具型职业乞丐越轨 工具型职业乞丐一般从“丐头”处获得收益。当目前的生活状态不能够满足其生活状态时,工具型职业乞丐可能会选择运用不正当的方式进行乞讨,严重的会形成乞讨团伙,甚至做出越

11、轨行为。 归根结底,工具型职业乞丐的现实状态是由这一群体的贫困现状以及社会福利的不健全造成的。 四、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探索改善工具型职业乞丐生活现状的途径 目前,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路学仁提供了从家庭层面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的方式,提出让家庭担负起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责任;郑功成指出国外乞丐职业化选择;蔡艺生指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发展生产、提高保障水平、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加大对犯罪乞讨的打击力度等策略。陈微根据乞讨者的不同类型进行具体分化,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可是,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其解决途径的相对较少。本文将在此层次上进行探索,进行社会资本的优化

12、整合。 工具型职业乞丐的生活处境与其此时的社会资本有关。引入新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其社会资本结构的优化整合。具体资本取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成员及代际之间的社会资本整合 工具型职业乞丐一般具有身体上的残疾或疾病,他们丧失劳动能力。此时,来自家庭成员和代际之间的经济和精神支持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家庭不能提供充分的支持,就需要制度的介入。 2. 制度层面的社会资本优化 工具型职业乞丐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并不一定全部享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此时,将工具型职业乞丐的身份认定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的测量层次和规章细则又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3. 社会资本文化层面的重新塑造 工

13、具型职业乞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与示范和模仿效应密不可分。此时,在农村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致富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而最为可行的方法就是在加强教育,树立村民正确的致富观念的同时,让农民能够切实的找到具体的方法解决贫困问题,从根本上铲除工具型职业乞丐不健康的地缘信任。 4. 民间专业帮扶机构的建立及其与政府的联系 有学者指出慈善机构的创建对于工具型职业乞丐的重要意义。比较重要的是这些机构的专业能力和运作程序以及面对乞讨人员的复杂性,其应该提高与政府进行协作的能力。可以采取的路径是运用访谈的方法对乞讨人员的类型进行收集分类,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措施。 五、 小结 工具型职业乞丐的问题

14、不仅仅是某种弱势群体的问题,它与社会变迁,社会福利都有密切的关系。流浪乞讨者之所以将其作为一种职业,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制度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流浪乞讨人员逐步减少,但是对工具型职业乞丐的关注以及这一群体背后蕴含的原因和可能解决的措施也应该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路学仁,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上海大学2007 2 张云昊,乞丐人群的分类、形成机制及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7) 3 方然,“社会资本”的中国本土化定量测量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 张文宏,中国社会网

15、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上,J江海学刊,2011(2) 5 周德钧,乞丐的历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6 夏海波,乞讨日记,M武汉出版社.2008 7 南方都市报,2003,9,16.以及新浪网“广东视线”栏目为此展开专项讨论:“如此乞讨,你赞成吗。” 8 陈微,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 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J经济与社会,2003(3) 10 张文宏,社会网络语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下J,江海学刊,2011(3) 11 杨志安,关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讨论会观点集萃,J社会福利,2005(1) 12 蔡艺生,关于城市乞讨的现实考察及对策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11(5)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