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的教案设计篇一: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2 )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3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4 )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2、过程与方法:(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2 )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3 )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
2、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 ”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
3、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4、。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整体感知:1.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教师再亲自下水,示范朗读课文,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豁然俨然阡陌 诣太守 老骥屋舍 便舍船间隔此中人语云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读的形式,把文章读熟了甚至会背了,然后再结合书下注释
5、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1 )通假字便要还家(2 )重点字词为具言所闻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诣太守 欣然规往无人问津 未果,寻病终(3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此中人语云(4 )古今异义来此绝境 与外人间隔 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 ,屋舍俨然(5 )成语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3.重点句子翻译(1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四)研读课文第一节:讨论(结合学案):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复前行2、用文中原句回答:(1 )渔人
6、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五)布置作业: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3、熟读课文 2 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
7、好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二、研读课文(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讨论(结合学案):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便得一山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 悉如外人并 才通人 林尽水源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 )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 _(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8、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 _(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讨论(结合学案):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具答之 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 不复出焉 为
9、具言所闻停数日,辞去 不足为外人道也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3、用文中原句回答:(1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2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点拨: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这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
10、鲜明的对比。(明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点拨:表现了桃源人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明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讨论(多媒体显示):1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 “乃大惊”?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点拨归纳: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3、他们不想被外面的世界知道,也不希
11、望让自己和平宁静的生活受到打扰。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教师小结:上面的两节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中做客及辞别的经过,描写了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安定和平的社会局面,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是故事的发展。(三)第四、五节:写桃花源不可复得讨论(结合学案):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说如此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讨论(多媒体显示):(1 )渔人出桃源时, “处处志之” ,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
12、志,遂迷,不复得路”?(2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结合全文,说说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点拨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与开头照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 。教师小结:以上两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提问: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渔人的行踪?明确:缘复前行 从口入停数日,辞去既出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教师总结:这篇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
13、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组织故事情节。三、访谈练习同桌二人,一人为采访者( 渔人),另一人为受访者(村里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 ,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渔人 )和受访者(村里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既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又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四、拓展延伸讨论: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那里景色优美、资源丰富,风俗纯淳朴;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
14、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不可能想出改变现实的办法,因此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时代的局限。陶渊明在 1500 多年前描绘出这样美好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充分肯定。2、渔人的品行如何?参考: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五、课堂总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六、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的“ 知识小结”七
15、、板书设计: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篇二: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王金柱【 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熟读成诵,让学生了解本文表现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2难点:认识并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
16、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才41 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63 岁去世。后人称之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
17、神就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 年) ,陶渊明约 57 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就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
18、、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夹(ji)岸俨(yn)然 豁(hu )然阡陌(qinm ) 垂髫(tio) 怡(y)然 邑(y )人便要(yo)还家 刘子骥(j)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2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四、自主学习、合作翻译(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
19、。 “咸”:都。“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 “志”:做记号。“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 (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
20、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
21、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 , (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
22、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五、重点词句,着重讲解学生全文翻译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引导归纳。1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例: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例: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例: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像这样。 例:说如此
23、。今义: 这样。缘:古义:沿。 例: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 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例: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舍: ( 1)舍弃 例:便舍船。 (2)房子 例:屋舍俨然。寻: ( 1)寻找 例:寻向所志。 (2)不久 例:寻病终。志: ( 1)做标记 例:处处志之。 (2)标记 例:寻向所志。向: ( 1)以前 例:寻向所志。 (2)对着 例:眈眈相向。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
24、津第二课时一、引导背诵,尝试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通过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缘溪行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二、复述全文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桃花源记的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三、师生合作,赏析全文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
25、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发现桃花源(第 1 段) 。进访桃花源(第 2、3 段) 。寻找桃花源(第 4 段) 。2赏析第 1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3赏析第 2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
26、“入”“极狭”“复行” ,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到的人“悉如外人” “怡然自乐” ,说明桃花源环境清幽,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4赏析第 3 段,思考:(1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2 ) “皆叹惋”说明了什么?“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
27、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赏析第 4 段,思考: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 ,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 、 “未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四、再品精彩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美丽、神秘、幸福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28、。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 )渔人(侧面烘托) :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五、小结全文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1)渔人迷路了,会怎样?(2 )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3 )渔人“欲穷其林” ,再往下走是什么
29、地方?(4 )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5 )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6 )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 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7 )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以上为理解要点。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 “世外桃源 ”这个理想社会?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
30、面。 )六、拓展延伸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 (陶渊明) 、 桃源行 (王维) 、 桃源图 (韩愈) 、 桃源行 (王安石) 、 桃花溪 (张旭) 、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附: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丽、神秘、幸福)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访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篇三: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桃
31、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美文。陶渊明用洗练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乐园的图景。让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代名词。全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情和交往等。景物描写神秘优美,有静有动;人物描写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在阅读中有激情有活力,但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吃不透抓不准。因此,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句式,文言现象和重点词句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
32、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
33、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掌握方法,诵读课文。3.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式,通译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
34、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2. 本文写作年代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
35、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豁然俨然黄发垂髫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 诣 阡陌2、录音范读。 (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1 )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A、忘 /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6、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如“a 问今是何世,b 乃不知有汉, c 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读得宜有起伏;a 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2、翻译技巧的指导:(1 )翻
37、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2 )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3 )( 转自:wWw.bdF 千 叶帆 文摘:桃花源记的教案设计)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 )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3、用例句进行具
38、体指导。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4、落实全文翻译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1 )重点词:甚异之欲穷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阡陌( 2)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3 )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
39、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4 )一词多义复 A 复前行 B 不复出焉 乃 A 乃大惊 B 乃不知有汉舍 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 寻 A 寻向所志 B 寻病终志 A 处处志之 B 寻向所志 为 A 捕鱼为业 B 不足为外人道也(5 )通假字便要还家(6 )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省略句: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 (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从口入。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
40、问所从来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D 便要还家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还家”E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F 林尽水源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五、请学生结合翻译,再读课文,加深理解。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理解结构1.请一位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再次熟悉文意,准备有创造的复述课文。2.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教师鼓励评价。3.提问: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记叙桃花源的?师提示:桃花源可以说是一处美景,写景类文章大致有些什么线索。明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4.师生结合线索,归纳课文结构明确: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
41、桃花源二、感知文意,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你觉得景色如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如何?明确:“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