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湖主要鱼类食物组成的研究 刘恩生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摘要:根据 2004 年 912 月和 2005 年 4 月的调查,研究了太湖 8 种鱼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优势种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占食物个数比例 89.7713.69%;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占个数比例 70.1110.57%;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占食物体积比例 90%以上;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 70%;鲫主要摄食微囊藻、占体积比例93.993.34%;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和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在快速增加,但实际渔获量以浮游
2、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如 2003 年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为 10234 t、占总鱼产力 37.0%。而 2004 年实际渔获量中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占 80%90%,浮游植物食性鱼类渔获量仅 3637.7t、占 10.9%。因此,太湖现有鱼类群落组成和实际饵料构成是不吻合的。不仅如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增加对浮游动物形成了巨大牧食压力,这更利于藻类繁殖。太湖鲫鱼几乎完全以微囊藻为食物,可能对蓝藻暴发有抑制作用,应重新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太湖;主要鱼类;食物组成;富营养化;微囊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记码:AA study on diet composition of dominant
3、 fishes in Lake TaihuLIU En-sheng(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s during September and December in 2004 and April in 2005, the diet composition of eight species of fishes in Lake Taihu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Coilia ectenes t
4、aihuensis Yen et Lin mainly fed on Cladocera accounting for 89.7713.69% of individual composition in its food; 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 mainly fed on Copepoda accounting for 70.1110.57% of individual composition in its food; Microcystis occupied over 90% of volume composition of the foo
5、d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uvier et Valenciennes) and Aristichthys nobilos (Richardson); Water plant occupied over 70% of volume composition of the food of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Microcystis accounted for 93.993.34% of volume composition of the food of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Erythroc
6、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 and Erythroculte rmongolian Basilewsky mainly fed on 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 and small-sized fishes.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phytoplanktivores quickly increased, but the dominant fishes in fish catches were zooplanktivores fishes
7、 in Lake Taihu. For example,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phytoplanktivores was 10234 t accounting for 37.0% of the total potential fish productivity in 2003. But phytoplanktivores catches were only 3637.7t accounting for 10.9% of the total fish catches in 2004, while zooplanktivores catches accoun
8、ted for 80%-90% of the total fish catches. Therefore the present composition of fish catches wa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food resource in Lake Taihu.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the increases of zooplanktivores fishes maybe indirectly probably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yanobacteria by feeding on
9、 large amount of zooplanktons. The effects of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on environment should be revaluated because the fish mainly fed on Microcystis. Keywords: Lake Taihu; dominant fishes; diet composition; eutrophication; Microcystis收稿日期:2007-04-03资助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12-IV) ;国家“863”项目(20
10、02AA60101) 。作者简介:刘恩生(1957) ,山东诸城人,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湖泊生态学和鱼类生态学研究。Tel:0551-5785225 ; E-mail:鱼类的食物组成是鱼类生态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分析鱼类间关系,从而构建食物网,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国外有关研究很多,并且把食物关系的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2-5。我国对鱼类食物关系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如孟田湘和邓景耀等用饵料重叠系数研究了渤海主要生物种间的关系 6,7 。但是,因研究目的不同,我国一些学者常用出现频率为指标来研究湖泊鱼类的食物组成 1,8 。出现频率可以反映鱼类对某种饵料的喜好程度,但其主要缺
11、点是不能区分某种饵料占总食物量的比例 1,从而很难判断食性相近鱼类对共同饵料资源的竞争与利用程度。此外,鱼类的食物组成会因环境而变化 9,10 。随着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重,湖泊环境中饵料生物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有关富营养化湖泊主要鱼类食物组成发生的相应变化很少报道。因此,用定量指标研究富营养化条件下湖泊中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可以为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太湖是我国的大型浅水湖泊,鱼类资源丰富,历史上记录有鱼类 107 种 8。近年来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11,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鱼类食物组成的相应变化。有关太湖主要鱼类食物组成的研究已有很多 8,12-14
12、 ,但有关富营养化条件下主要鱼类食物组成的研究很少报道。为了分析太湖现有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利用状况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需了解太湖主要鱼类在富营养化条件下食物组成的相应变化。为此,分析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 、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 、翘嘴红鮊(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 、蒙古红鮊(Erythroculte rmongolian Basilewsky) 、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鲫(Cara
13、ssius auratus Linnaeus)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uvier et Valenciennes)) 、鳙(Aristichthys nobilos (Richardson))8 种鱼的食物组成。 1 研究方法太湖鱼类渔获量是按照鲚鱼,银鱼,鮊鱼,鲤、鲫、鳊鱼,鲢、鳙,青、草鱼和“其它鱼类”7个类群进行统计的 8。除青、草鱼和“其它鱼类”两个类群外,基本是按照分类接近、食性和生态习性相似的标准划分的 8,15,16 。根据构成 7 个类群渔获量的主要鱼类,分析了太湖新银鱼、鲚、翘嘴红鮊、蒙古红鮊、鲤、鲫、鲢、鳙 8 种鱼的食物组成。鲚
14、鱼包括湖鲚、刀鲚、短颔鲚等,2004年抽样中湖鲚占 98%以上。在秋季 0+湖鲚占 99%以上,春季则以 1+湖鲚为主,平均也占 99%以上 16,17 。对鲚鱼这一类群分析了秋季的 0+湖鲚和春季的 1+湖鲚。银鱼包括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和雷氏银鱼 4 种,但以太湖新银鱼为主。19902004 年太湖新银鱼占银鱼渔获量的82.239.98%8,17,18 。对银鱼这一类群仅分析了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组成。对翘嘴红鮊、蒙古红鮊的食物组成分别进行了分析。据 2004 年渔获物调查,鲤、鲫、鳊鱼渔获量中鲤占 33.25%、鲫占 66.75%,没有发现鳊鱼。因此仅分析了鲤、鲫鱼的食物组成 1
15、9。鲢、鳙渔获量中鳙鱼占 80%90%。对鲢、鳙的食物组成分别进行了分析。渔获物调查中没有发现青、草鱼,说明其数量已很少。渔获量统计中的“其它鱼类” 主要包括麦穗鱼、棒花鱼、银飘鱼、针鱼、似鱎、华鳈、鳅、鲴、鳑鲏等小型鱼类及虾、洪水期间进入的少量洄游性鱼类和极少的名贵鱼类如乌鳢、鳜鱼等,组成较杂 8,15。没有对这两个类群进行食物分析。 样本采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采样是在 2004 年 9 月12 月捕捞季节,第二次采样于 2005 年 4月份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每年都进行的银鱼资源调查期间,全湖设 5 个采样点(见图 1) 。第一次采样捕捞工具为高踏网,长 2550m、网目 a5mm,每次捕捞
16、水域面积折合约 52 ha。第二次采样捕捞工具用拖网。研究中除计算食物的出现率外,还计算了消化道内食物个数比例和折算体积比例16,17,19 。对翘嘴红鮊、蒙古红鮊的食物组成主要用出现率为指标,仅对少数样本进行了重量比例指标的分析。原因是大多数样本食物成糜状难以分离,并且采集到的样本数量也很少。 食物组成分析是按照个数比和折算体积比进行统计的。在分析鱼类食物组成时我国学者多用出现率指标。出现率指标仅可以说明鱼类是否摄食了这种食物,但不能反映不同饵料的相对多少和各种食物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很难比较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组成的差别和鱼类间的食物关系。因此,本研究是采用个数组成比和折算体积组成比进行分析
17、的。太湖新银鱼、鲚鱼个体较小,取出全部胃含物在实验室用双筒显微镜进行计数。对食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尽可能鉴定到属,而轮虫的数量极少没有分类。研究中发现,鲢、鳙和鲫鱼食物中几乎全部是微囊藻。在分析食物组成的体积比例时采用视野体积计数法:把消化道中全部食物稀释至 50-100ml,混合均匀后用 0.1ml 浮游生物计数框全部计数,微囊藻是以群体计数的。计数时显微镜的目镜用 10、物镜用 40。对 78 月份的鲫鱼样本是根据视野进行粗略估计的;对 912 月份的鲫样本计算了出现率、数量组成比例,并根据数量组成比例折算为体积组成比例。体积的折算是根据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胞体积表
18、 20并结合测微尺实际测量。每个食物样本计数 3 次,求出平均数。图 1 太湖采样点分布Fig 1 Sampling points in Lake Taihu2 结果21 鲚食物组成2004 年 912 月对 43 尾 0+湖鲚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中枝角类占个数比例 89.7713.69%,桡足类占 7.8411.53%,轮虫仅占 2.394.95%。其中象鼻溞个数比例最高,平均为85.6615.48%16,17 。2005 年 4 月分析了 110 尾 1+ 湖鲚,食物中枝角类占个数比例79.3511.42%,桡足类占 19.9710.78%,而轮虫和虾的数量很少。其中象鼻溞个数比例最高,平均
19、为 42.3119.26%;其次是裸腹溞和哲水蚤,分别是 21.157.20%和 10.445.90%(表 1) 。此外,在消化道中发现大量微囊藻,平均约占食物体积的 15%35%。由于不知湖鲚是否可以消化微囊藻,在计算浮游动物组成比例时没有把微囊藻计算在内。 22 太湖新银鱼食物组成2005 年 4 月分析了 110 尾太湖新银鱼,食物中以桡足类为主、占个数比例 70.1110.57%,其次是枝角类、为 29.8410.62%,轮虫数量极少、仅占 0.050.11%。其中哲水蚤个数比例最高,平均为 48.468.58%;其次是剑水蚤和裸腹溞(表 1) 。23 鲤、鲫食物组成2005 年 78
20、 月份分析了 67 尾体长 1553cm 鲤鱼消化道,因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均成糜状难以分离,仅能粗略估计各种食物的体积组成比例,发现沉水植物约占 70%,底栖动物约占 30%。2005 年 78 月份分析了 46 尾体长 1521cm 鲫消化道,发现微囊藻约占食物体积的85%90%,颤藻约占 10%,水生植物碎片约占 2%7%,枝角类和轮虫合计约占 1%2%,其中微囊藻和颤藻合计占 95%以上。 在 2005 年 912 月份,对 45 尾体长 918cm 鲫消化道用个数法、体积折算法分析,发现微囊藻占数量的 93.10%4.05%,折算体积比 93.993.34%,浮游动物约占数量的7.06
21、4.05%,折算体积比 6.013.34%(见表 2) 。表 1 2005年 4月 1 鲚鱼、太湖新银鱼食物数量组成比(%)Tab.1 The individual percentage of the diet composition of 1+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and 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 in April 2005(%)食物类别 species of diet 1 鲚鱼 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 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 tang
22、kahkeii taihuensis Chen哲水蚤 Calanoida 10.445.90 48.468.58剑水蚤 Cyclopidae 6.894.02 18.973.61无节幼体 Nauplius 2.641.51 2.681.44虾 Shrimp 0.200.44 0象鼻溞 Bosmina 42.3119.26 6.574.92蚤状溞 Daphnia 4.905.72 3.595.20裸腹溞 Moina 21.157.20 15.632.64秀体溞 Diaphanosoma 2280.70 1.691.48低额溞 Simocephalus 6.376.00 0.670.93薄皮溞 L
23、eptodorkindtii 0.721.10 0.950.69长刺溞 longispina 0.400.27 0.130.28盘肠溞 Chydorus 0.570.80 0.130.28大型溞 D. magna 0350.51 0.310.56基合溞 Bosminopsis 0.290.32 0僧帽溞 D.cucullata 0.490.45 0长肢秀体溞 D.leuchtenbergianum 0 0.180.28轮虫 Rotifera 0 0.050.11表 2 712 月份鲫鱼食物组成Tab. 2 The diet composition of Carassius auratus Li
24、nnaeus from July to December in 2005(%)时间Time指标index微囊藻Microcystis颤藻Oscillatoria浮游动物碎片Fragment of zooplankton水生植物碎片Fragment of Water plant出现率%Appearance rate %100 100 80.43 50.0078 月From July to August 体积比%volume percentage %83.657.07 10.482.86 0.970.91 2.715.39出现率%Appearance rate %100 100数量比%Indivi
25、dual Percentage %93.104.05* 6.903.42912 月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体积比%volume percentage %93.993.34 6.012.9924 鲢、鳙食物组成2004 年 912 月对鲢、鳙食物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仅统计微囊藻群体,而不计算分散的微囊藻单细胞个体,微囊藻在鲢鱼食物中的折算体积比为 75.5910.02%,在鳙鱼食物中的折算体积比是 78.9411.72%。此外,消化道中有大量分散的微囊藻单细胞个体,难以准确折算。但粗略估计约是微囊藻群体的 20%-30%。因此,微囊藻在鲢、鳙鱼食物中的体积比例约为
26、 90%以上,而浮游动物体积比不足 10%。 25 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食物组成 在 2004 和 2005 年的 912 月捕捞期间共捕获体长 10.727.2cm 的翘嘴红鲌 102 尾,其中可辨别出食物种类的 42 尾。食物中出现率最高的是鲚鱼,为 95.24%;其次是针鱼和虾,分别为 30.95%和 21.43%(表 3) 。同期捕获体长 11.532.5cm 蒙古红鲌 45 尾,其中可辨别出食物种类的 27 尾。食物中出现率最高的是鲚鱼,为 59.26%;其次是似鱎、针鱼和鳑鲏,分别为 25.93%、18.52%和18.52%(表 4) 。对 19 尾翘嘴红鲌消化道内食物进行分离,计算
27、主要饵料的重量组成比例,鲚鱼平均占 59.211.4%。其它食物因难以分离,不能准确计算重量组成比例。但粗略估计小型鱼类约占30%40%左右,虾占 5%左右。 表 3 翘嘴红鲌消化道内不同食物种类出现率Tab.3 The appearance rate in diet of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 食物种类Diet species15.0cm 15.1-20.0cm 20.1-25.0cm 25.1-30cm 总出现次数Total times of appearance平均出现率%Rate of appearance %鲚鱼Coilia ecte
28、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7/9 9/9 15/15 9/9 40 95.24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eus0/9 0/9 0/15 2/9 2 4.76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0/9 2/9 5/15 1/9 8 19.05针鱼Hyporhamphus intermedius0/9 3/9 6/15 5/9 13 30.95似鱎Toxahbramis swinhonis Gunther1/9 1/9 3/15 2/9 7 16.67红鳍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29、0/9 0/9 1/15 3/9 4 9.52华鳈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0/9 0/9 2/15 0/9 2 4.76鳑鲏Rhodeus sinensis Gunther1/9 3/9 4/15 0/9 8 19.05虾Shrimp4/9 3/9 2/15 0/9 9 21.43注:表中“/”前数字为出现次数、后为消化道个数。Note: the figure before”/”is appearance times, the after is the figure of alimentary canal 表 4 蒙古红鲌消化道内不同食物种类出现率T
30、ab.4 The appearance rate in diet of Erythroculte rmongolian Basilewsky食物种类Diet species15.0cm 15.1-20.0cm 20.1-25.0cm 25.1-30cm 总出现次数Total times of 平均出现率%Rate of appearance appearance %鲚鱼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2/9 6/11 3/3 4/4 16 59.26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eus0/9 0/11 0/3 0/4 0 0鲫鱼Caras
31、sius auratus Linnaeus0/9 0/11 2/3 0/4 2 7.41针鱼Hyporhamphus intermedius4/9 1/11 0/3 0/4 5 18.52似鱎Toxahbramis swinhonis Gunther2/9 2/11 2/3 1/4 7 25.93红鳍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0/9 0/11 0/3 0/4 0 0华鳈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0/9 2/11 0/3 0/4 2 7.41鳑鲏Rhodeus sinensis Gunther2/9
32、1/11 2/3 0/4 5 18.52虾Shrimp4/9 3/11 0/3 0/4 7 25.93注:表中“/”前数字为出现次数、后为消化道个数。Note: the figure before”/”is appearance times, the after is the figure of alimentary canal 3 讨论31 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鲚鱼是太湖的绝对优势鱼类,渔获量在 19522004 年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 1952 年的640.5t、占鱼类总量 15.8%上升到 2004 年的 21221t。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快速增加所引起 17
33、。鲚鱼的食性研究已有报道 8,14,但这些研究都是以出现率为指标。唐渝研究了不同体长范围鲚鱼的食性,发现130mm 的鲚鱼食物中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的出现率分别为 100%、97%和17%;体长 131mm 以上的鲚鱼食物中开始出现鱼、虾,但出现率很低 14。由于130mm 的鲚鱼主要是0 和 1 个体,因此,这和本研究的结果是基本吻合的。而本次研究以个数比例为指标的结果表明,鲚鱼的主要食物是枝角类,其次是桡足类(见表 1) 。此外,在鲚鱼食物中出现大量微囊藻,但其是否可以消化利用微囊藻需进一步研究。 太湖银鱼渔获量在 19521984 年平均波动在 705.5269.0 t,占鱼类总产量的7
34、.554.29%;19852004 年产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从 1985 年的历史最高产量2179.7t,下降到 2004 年的 710.3t,其中有的年份仅 500t 左右。太湖银鱼渔获量中主要是太湖新银鱼 8,17,1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的调查认为,太湖体长 4.96.2cm 的银鱼主要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物 21;而炳旭文 19921993 年测定了体长 1579mm 的 1064 尾太湖新银鱼标本,发现其食物中桡足类、枝角类和轮虫的出现率分别为 96.0%、74.1%和 1.1%8。而本次研究是桡足类、枝角类和轮虫的出现率分别为 100%、92.737.61%和 0
35、.912.03%。这和炳旭文的研究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以个数组成比例为指标的结果表明,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是桡足类,其次是枝角类(见表 1) 。研究表明,太湖新银鱼与太湖鲚鱼的主要食物是不同的。鲢、鳙渔获量在 19522004 年波动在 1074.8427.1t,占鱼类总量的 8.374.36%。其中1984、1985 两年曾达到近 2000t,此后产量有下降趋势。近年波动在 1088.5335.6t,占鱼类总量比例下降为 4.242.04%。对太湖鲢、鳙鱼的食物组成分析表明,微囊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微囊藻在食物中的体积比例约为 90%以上,而浮游动物的体积比例不足 10%。并且,鲢、鳙的食物
36、组成差别很小。而传统的观点认为:鲢主要摄食浮游植物,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 22。19521998 年期间鲤、鲫渔获量稳定在 1010.1367.2t,此后开始上升,20002004 年达到27003700t,占总渔获量的 8.40%12.18%。2004 年抽样调查发现,鲤、鲫鱼渔获量中鲤占 33.25%、鲫占 66.75%,鲤、鲫鱼共占鱼类渔获物 16.24%。说明鲤、鲫鱼已成为太湖渔业的重要鱼类 19,23 。712 月份鲫食物中均以微囊藻为主。虽然未分析鲫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能力,但食物中出现的少量浮游动物明显不足以维持其生长和正常生命活动。这说明,在鲫的主要生长季节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
37、源几乎完全是微囊藻。这和通常认为鲫主要摄食底栖植物和动物的情况是不同的。在湖泊渔业生产中,鲫的鱼产力估计通常是以底栖植物和动物的数量为计算根据,这明显和太湖实际情况不符合。 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 年 7 年间鮊鱼渔获量平均为 406.4102.5t;19851993 年 9 年间是历史上产量较高时期,平均为 798.1187.9t。1993 年后鮊鱼资源在快速减少,下降到近年的100160t 8。许品诚研究太湖翘嘴红鲌食性发现,鲚在食物中的出现率为 48.6%24,而本次调查鲚鱼在食物中的出现率为 95.24%。说明鲚在翘嘴红鮊食物中的出现率明显升高,这和太湖的鱼类组成特点是吻合的
38、。近年来鲚鱼已成为太湖的绝对优势鱼类,数量在快速增加,且鲚鱼集群活动、种群中又以小型个体为主,这就成为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最容易捕捉的食物。此外,许品诚研究认为蒙古红鮊和翘嘴红鲌食物中出现银鱼,但出现率仅 3.53%24。由于银鱼个体很小,在鮊鱼食物组成中的重量比例应远小于这一数字。本研究没有发现翘嘴红鲌、翘嘴红鲌的食物中有银鱼。可能的情况是,银鱼身体透明,且在环境中的相对密度又很小,被捕食的数量是很少的。32 现有鱼类对饵料资源利用及对环境影响太湖鱼类渔获量统计数据基本反映了不同食性、生态习性鱼类相对数量的变化。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是鲚鱼、银鱼。以 2004 年为例
39、,渔获量合计为13913.3t,占总渔获量的 65.97%。此外, “其它鱼类”中约有一半是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小型鱼类。因此,在太湖,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约占总渔获量的 80%90%。而摄食蓝藻的鱼类是鲢、鳙鱼和鲫鱼,其中鲫鱼据 2004 年渔获物调查占鲤、鲫鱼渔获量的 66.75%。按此计算,2004 年以蓝藻为食物鱼类的渔获量为 3637.7t,占总渔获量的 10.94%。根据谷孝鸿等对 2003 年太湖鱼产力的估计,浮游植物食性鱼类鱼产力为 42.15kg/hm2,折合全湖可达 10234 t,占总鱼产力 37.0%25。这说明目前的太湖渔业生产没有适当利用蓝藻资源,现有鱼类群落组成和
40、实际饵料生物构成不吻合。 太湖渔获量不断上升主要是因浮游动物食性的鲚鱼数量快速增加所导致。以鲚鱼为绝对优势种的鱼类对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是巨大的。这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从而可能会使浮游植物更容易暴发 16。有关鲤、鲫对环境的影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研究 26-29。这些研究认为鲤、鲫鱼通过摄食底栖动物、搅动底泥使氮磷释放,从而使藻类生物量升高。但太湖鲫鱼几乎完全以微囊藻为食物,有可能对蓝藻暴发有抑制作用,应重新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4 结论太湖鱼类群落的数量组成特点是:近年以鲚鱼为绝对优势种的鱼类总渔获量呈不断上升趋势,鲤、鲫和小型鱼类数量开始增加;银鱼、鲢、鳙及鮊鱼渔获量不断减少。鲚鱼主要摄食枝角
41、类,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是桡足类,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 70%,鲫食物中微囊藻占体积比例 93.993.34%,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和其它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蓝藻所提供的浮游植物食性鱼类鱼产力在快速增加,而实际渔获量中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占 80%90%。现有鱼类群落组成和实际饵料构成不吻合。不仅如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增加对浮游动物形成了巨大牧食压力,这更利于藻类繁殖。太湖鲫几乎完全以微囊藻为食物,有可能对蓝藻暴发有抑制作用,应重新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1 薛莹,金显仕.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J.海洋水产研
42、究.2003,24(2):76-87.2 Gramer S, Daan N. Consumption of Bebthos by North Sea sod and haddock in 1981J. ICES CM 1986/ G: 56. 3 Joes R. Estimates of the food consumption of haddock (Melanogrammus aeglefinus) and cod (Gadus morhua) J. Con. Int. Mer, 1978, 38:18-27.4 Mehl S. The Northeast Arctic cod stock
43、s consumption of commercially exploited prey species in 1984 -1986. Rapp J. P - v Reun Cons Explor Mer, 1989, 188:185-205.5 Ponomarenko V P, Poncomarenko I Ya. Consumption of the Barents Sea capelin by cod and haddock.J.ICES CM/1975, F: 10.6 孟田湘.渤海重要底层鱼类食物重叠系数与鱼类增殖J.海洋水产研究.1989,10:1-7.7 邓景耀,姜卫民,杨纪明等
44、.渤海主要生物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7,4(4):1-7.8 倪勇,朱成德.太湖鱼类志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77-285,24-25.9 殷名称.鱼类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9-71.10谢松光,崔奕波,李钟杰.湖泊鱼类群落资源利用格局研究进展与方法.J. 水生生物学报.2003, 27(1):77-84.11秦伯强,胡维平,陈伟民,等.太湖水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太湖银鱼资源及其利用 J.水产科技情报,1976,(3):1213.13秦伟,梁守仁,贾文方.太湖银鱼种群消长动态及其
45、增殖措施J.淡水渔业,1997,27(6):37.14唐渝.太湖湖鲚种群数量变动及合理利用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7,11(1):6173.15刘恩生,刘正文,陈伟民,等.太湖鱼类产量、组成的变动规律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J.湖泊科学,2005,17(3): 251-255. 16刘恩生,刘正文,陈伟民,等.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及与生物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研究J.湖泊科学,2005,17(4): 340-345. 17刘恩生,鲍传和,吴林坤,等.太湖新银鱼、鲚鱼的食性比较及相互影响分析J.湖泊科学,2007,19(1):103- 110.18刘恩生,鲍传和,吴林坤,等.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组成及与主要鱼类
46、间关系的初步分析J.水利渔业,2006,26(5):41 -44. 19刘恩生,刘正文,鲍传和.太湖鲫鱼数量变化的规律及与环境间关系的分析J.湖泊科学,2007,19(3):345-350.20黄祥飞,陈伟民,蔡启铭.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9:7594.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太湖综合调查初步报告R.科学出版社,1965,65.22倪达书,蒋燮治.花鲢和白鲢的食性问题J.动物学报,1954,6:59-71.23刘恩生,吴林坤,曹萍,等.太湖鱼类渔获量和优势种年龄组成的变化规律及下行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4):471-477.24
47、许品诚.太湖翘嘴红鲌的生物学及其增殖问题的探讨J.水产学报,8(4):275287.25谷孝鸿,白秀玲,江南,等.太湖渔业发展及区域设置与功能定位J.生态学报,2006,26(7):2247-2254.26Andersson G. Effects of planktivorous and benthivorous fish on organisms and water chemistry in eutrophic lakes J. Hydrobiologia., 1978, 59: 9- 15.27Richardson W B, Wickham S A. Food web response t
48、o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a benthivore (Cyprinus carpio), zooplanktivore (Menidia beryllina) and benthic insects J. Arch. Hydrobiol, 1990, 119:143-165.28Northcote I G. Fish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reshwater ecosystems: a “top-down” view J. Can J Fish Aquat Sci, 1988, 361-379. 29刘建康.东湖生态学研究(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