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GBJ130-1990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xmlsy2000 文档编号:1781541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DF 页数:91 大小:3.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J130-1990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GBJ130-1990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GBJ130-1990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GBJ130-1990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GBJ130-1990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 年 月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 的通知建标字第 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要求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订的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 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 为国家标准 自一九九一年三月一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 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年五月十八日编制

2、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要求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本规范是在部标准 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一 和 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 二 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和修改 吸收了近十几年来的设计 施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 增加了密肋板 格梁板设计计算和构造 盆式升板法设计与施工 现浇柱与工具柱施工以及墙体和筒体的施工等内容 在编制过程中 以多种方式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意见 反复修改 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十一章十一个附录 其中设计部分六章 施工部分四章 验收部分一章 这三部分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其主要内容有 总则 设计计算与施工的

3、基本规定 板 柱 板柱节点 抗侧力等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及升板结构工程的质量标准与验收为了提高规范质量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 注意总结经验 积累资料 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时参考建设部一九九 年五月目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设计计算与施工的基本规定第三章 板的设计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第二节 提升阶段计算第三节 使用阶段计算第四节 构造与配筋第四章 柱的设计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提升阶段验算第三节 使用阶段计算第五章 板 柱 节 点 设 计第一节 板柱节点第二节 提升环和承重销第六章 升板结构的抗侧力设计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内力和位移计算

4、第三节 构造要求第七章 柱的施工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预制柱的施工第三节 现浇混凝土柱的施工第四节 工具柱的施工第八章 板的制作第一节 胎模施工第二节 隔离层第三节 提升环制作与安装第四节 模壳和模板第五节 混凝土施工第九章 板的提升与固定第一节 提升设备第二节 提升单元与程序第三节 提升准备第四节 板的提升第五节 群柱的稳定措施第六节 板的就位与固定第十章 墙体和筒体的施工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升提 升滑施工第三节 升层施工第十一章 验 收第一节 质量标准与结构验收第二节 技术复核与隐蔽工程验收附录一 等代梁的升差内力的计算附录二 平板配筋构造附录三 格梁板的次梁有效刚度系数附录四 变刚

5、度等代悬臂柱的截面刚度修正系数附录五 群柱与内竖筒或剪力墙共同工作时的计算长度系数附录六 板柱节点图附录七 板柱结构及板柱 壁式框架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附录八 板柱 剪力墙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附录九 带刚域杆件的线刚度修正系数附录十 等代框架梁和柱的刚域长度系数表附录十一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 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要符号作用和作用效应弯矩设计值轴向力设计值剪力设计值作用 力垂直分布活荷载设计值集中和分布风荷载构件自身所受的重力和分布重力计算指标短期荷载作用下的等代梁刚度等代框架梁的线刚度等代框架柱的线刚度总框架顶点的水平刚度总剪力墙顶点的水平刚度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型钢的弹性模

6、量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几何参数等代梁的截面惯性矩混凝土板或柱的截面惯性矩型钢的截面惯性矩等代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等代框架柱的截面惯性矩各片剪力墙等效惯性矩之和等代梁的计算宽度柱帽的有效宽度房屋总宽度板的截面高度柱的截面高度截面的有效高度层高柱的全高墙体的悬臂高度房屋总高度柱距等代梁的计算跨度柱的计算长度偏心距基本周期柱帽倾斜面与柱轴线的夹角冲切破坏锥体面的平均周边长度或 建筑物顶点 或 方向的位移或 或 方向的层间位移支座 的竖向位移计算系数次梁的有效刚度系数折算荷载修正系数变刚度等代悬臂柱的截面刚度修正系数偏心距增大系数计算长度系数柱帽半宽与等代框架梁跨度之比柱帽计算高度与柱高之比等代框架梁

7、左 右端刚域长度与梁跨度之比柱上 下端刚域长度与柱高之比带刚域梁左 右端的线刚度修正系数带刚域柱上 下端的线刚度修正系数第一章总则第条为了在升板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 确保质量 特制订本规范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屋面高度不超过 和设防烈度不超过 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第条升板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应采用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方案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并严格执行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第条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 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 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并结合

8、升板结构的特点而编制的 在设计与施工时 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其它规范的规定第二章设计计算与施工的基本规定第条升板结构的整体布置应保证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建筑物中的电梯井 楼梯间等可作为抗侧力结构 在提升过程中尚可利用相邻坚固建筑物作为升板结构的临时支撑第条升板结构的平面与柱网可灵活布置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 结构布置宜均匀 对称 其刚度中心宜与质量中心重合第条升板结构的承载力应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设计和计算一 非抗震设计时二 抗震设计时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 二级 三级的结构构件 应分别取 结构安全等级应按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的规定确定内力设计值 包括轴力设计值

9、弯矩设计值 剪力设计值 扭矩设计值等 应根据不同的结构构件 按施工和使用两个阶段分别计算确定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结构构件承载力的抗震调整系数三 承载力的抗震调整系数按表 取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表结构构件名称 受弯梁板和轴压比不大于 的柱偏压轴压比大于 的柱偏压剪力墙偏压 偏拉各类构件受剪注 本规范中的 剪力墙 即为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中的抗震墙第条升板结构应按提升与使用两个阶段设计 结构的截面尺寸 配筋宜由使用阶段的内力控制 提升阶段的提升程序及板柱节点的连接固定措施 应由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共同商定第三章板的设计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升板结构根据柱网尺寸 荷载大小

10、刚度和开洞要求及施工条件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平板 密肋板及格梁板等型式第条钢筋混凝土平板的厚度 不应小于柱网长边尺寸的 密肋板的肋高 包括面板厚度 不应小于柱网长边尺寸的 格梁板梁高 包括面板厚度 不应小于柱网长边尺寸的第条板在提升和使用阶段的计算 应按板的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提升阶段板的安全等级 可降低一级 但不得低于三级第条密肋板的肋间距 高度 宽度及面板厚度符合构造要求时 其内力可采用 形截面特征按平板计算第条常用矩形柱网平板 密肋板和格梁板的内力可按本章规定的简化方法计算 对柱网较特殊的板 受集中荷载及开孔的板 可应用有限元等方法作专门分析计算第二节提升阶段计算第条提升阶段板的

11、内力设计值 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板自重作用分项系数 应为板上施工荷载与堆砖荷载作用分项系数 应为提升差异作用分项系数 应取板自重标准值楼板上的施工荷载 宜取 顶层板施工荷载宜取小于 当采用升提或升滑施工时可取 若有堆砖荷载则另加 其堆砖荷载值不宜大于板的提升差异值或搁置差异值 按本章规定取用动力系数 应取分别为板自重 施工荷载和提升差异的作用效应系数第条提升阶段 板的纵横两个方向的弯矩 可采用等代梁法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一 等代梁的计算跨度 应取柱子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相应的计算宽度应取垂直于计算跨度方向的两相邻区格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图lx1 lx3lx21/2lx2 1/2lx3lx3lx1lx

12、21/2lx11/2lx2(b)图 板带划分及等代梁平板和密肋板 格梁板柱上板带 跨中板带 等代梁计算跨度等代梁计算宽度二 短期荷载作用下等代梁的刚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板的混凝土弹性模量等代梁的截面惯性矩三 等代梁截面惯性矩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平板的等代梁截面惯性矩应按下式计算或式中 平板的截面高度密肋板的等代梁截面惯性矩 应取计算宽度范围内所有肋按 形截面计算的惯性矩之和 格梁板的等代梁截面惯性矩 应取柱轴线两侧板中心线范围内的 形截面主梁惯性矩与次梁惯性矩之和 密肋板肋的翼缘计算宽度和格梁板主梁及次梁的翼缘计算宽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当采用预制混凝土模壳时 其混凝

13、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当预制模壳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密肋板或格梁板的倍时 可考虑模壳与板的共同工作第条当按等代梁法计算提升差异内力时 对一般提升法 提升差异内力应为分别计算仅由任一支座提升差异产生的内力 对盆式提升法 提升差异内力应按设计盆曲线并考虑任一支座提升差异 产生的内力 提升差异内力应按本规范附录一的有关公式计算确定第条平板和密肋板的等代梁弯矩设计值 可按表的比例分配给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平板与密肋板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弯矩分配比例表截 面 位 置 柱上板带 跨中板带内跨支座截面负弯距跨中正弯距端跨第一个内支座截面负弯距跨中正弯距边支座截面负弯距注 在总弯矩量不变的条件下 必要时允许将柱上板

14、带负弯矩的 分配给跨中板带第条两个方向主次梁相互垂直 且相邻主梁间仅布置两根次梁的格梁板 其等代梁弯矩设计值应分别按下列公式分配给主次梁式中 格梁板的等代梁弯矩设计值格梁板的主梁弯矩设计值格梁板的次梁弯矩设计值格梁板的主梁的截面惯性矩格梁板的次梁的截面惯性矩弯矩分配时次梁有效刚度系数 可按本规范附录三取用 其他情况的格梁板可按交叉梁结构计算第三节使用阶段计算第条使用阶段板的内力设计值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一 非抗震设计时二 抗震设计时式中 风荷载作用分项系数 应取板就位差异作用分项系数 应取活荷载作用分项系数 当活荷载小于 时取否则取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应取风荷载组合系数 应取活荷载标准值就位差

15、异值 一般方法提升的就位差异值取当采用盆式搁置的就位差异值取风荷载标准值活荷载地震组合值 对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活荷载取按等效楼面均布活荷载计算的书库 档案库取 一般民用建筑取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 按本规范第 条规定进行计算分别为板自重和就位差异的作用效应系数活荷载作用效应系数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系数风荷载作用效应系数第条使用阶段板的重力 不考虑动力系数 及就位差异所产生的内力 仍可按本章写 条 第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第条当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平板和密肋板 采用经验系数法计算使用阶段板的内力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一 活荷载为均布荷载 且不大于恒荷载的三倍二 在使用阶段每个方向至少应有三个连续跨三 任一区格内的长

16、边与短边之比不应大于四 在同一方向上的最大跨度与最小跨度之比不应大于第条按经验系数法计算时 应先算出除板所受的重力外的所有垂直分布活荷载产生的板的总弯矩设计值 然后按表 确定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弯矩设计值对 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 应按下式计算对 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 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柱帽在弯矩方向的有效宽度与无梁楼盖的要求相lx1/2lx2/2lxo1bx bxlx2 lx3 lxo2ly2/2ly1/2bybybylyo2ly2ly1lyo1AAH3H2H1ly2ly1A-A剖面同 当无柱帽时取零垂直分布活荷载设计值经验系数法板带弯矩值表截 面 位 置 柱上板带 跨中板带内跨支座截面负弯距

17、跨中正弯距端跨第一个内支座截面负弯距跨中正弯距边支座截面负弯距注 在总弯矩量不变的条件下 必要时允许将柱上板带负弯矩的 分配给跨中板带表 为无悬臂板的经验系数 对较小悬臂板仍可采用 当悬臂较大且其负弯矩大于边支座截面负弯矩时 应计算悬臂弯矩对边支座与内跨的影响第条当不符合本规范第 条中任一款的平板和密肋板以及格梁板 均可采用等代框架法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图 平板 密肋板及格梁板的等代框架中间框架 边框架 等代框架梁计算跨度等代框架梁计算宽度一 垂直荷载作用下等代框架的计算宽度 可取垂直于计算br跨度方向的两个相邻区格板中心线之间距离 图 在侧向力作用下其计算宽度按本规范第 条采用二 平板与密肋板

18、的等代框架梁 柱以及格梁板的等代框架柱的线刚度 应按本规范第 条和第 条规定计算格梁板的等代框架梁一般不考虑柱帽的作用 梁刚度可按本规范第 条规定计算三 宜考虑活荷载的不利组合第条由等代框架法计算的弯矩 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分配一 当平板与密肋板的任一区格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大于 时仍可按表 比例分配给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 对有柱帽的等代框架 其支座负弯矩应取刚域边缘处的值 图 然后分配给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二 格梁板的等代框架弯矩 可按公式 和分配给主梁及次梁图 有柱帽等代框架梁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支座弯矩取值刚域区第条当有柱帽时 由本规范第 条和第条第一款所算得的各板带弯矩 除边支座和边跨跨中外 均应乘以

19、系数 按本规范第 条算得的支座弯矩也应乘以 系数密肋极各板带内的弯矩 可按肋的刚度大小分配第条由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 应根据有关规范规定组合到柱上板带或格梁板的主梁上 有柱帽的平板 密肋板支座负弯矩应取梁刚域边缘处的值 图图 有柱帽等代框架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支座弯矩取值等代框架梁刚域边缘处的弯矩值等代框架梁左 右端的弯矩设计值柱距第四节构造与配筋第条临时划分的提升单元之间 板可预留宽为板跨的后浇板带 待板就位固定后再灌筑混凝土 甚连接钢筋应适当加强并有足够的搭接长度第条密肋板的肋净距不宜大于 肋宽不宜小于 肋高不宜大于肋宽的 倍 密肋板的现浇面板厚度不宜小于第条板内钢筋应由提升与使用两个阶段计算

20、所得内力设计值的较大值决定第条在配置柱帽处的负弯矩钢筋时 不考虑后浇柱帽的作用 仍采用板的有效高度计算板内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平板或密肋板按两个方向的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配置二 格梁板也应按两个方向的主梁及次梁配筋 支承于格梁上的板按多区格连续板计算与配筋 当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模壳时 其板内的配筋应由使用阶段连续板的正弯矩按板与混凝土模壳组成的迭合截面配筋 同时应满足施工阶段的需要三 平板内的钢筋形式 可按本规范附录二附图 配置第条密肋板在柱帽区宜做成实心板 在胁中配有负弯矩钢筋的范围内 宜配置构造用的封闭箍筋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间距不应大于肋高 且不应大于密肋板主筋的配置长度可采用平板

21、的规定 密肋板面板应配置双向钢筋网 其直径不小于 间距不大于第条平板边缘上 下应各设置一根直径不宜小于的通长钢筋 也可利用原有配筋拉通 密肋板的边肋上下应至少各设二根直径不小于 通长钢筋 并配置构造用的封闭箍筋第条板面有集中荷载时 其配筋应由计算确定 当楼板上某区格内的集中荷载设计值不大于该区格内均布活荷载设计值总量的 时 可按荷载折算总量为 的折算均布活荷载设计值进行计算式中 某区格内的集中荷载设计值某区格内的均布活荷载设计值总量第条平板和密肋板需开孔时 其配筋应由开孔板的内力设计值计算确定 当满足下列要求时 仅需在板孔周边补足被孔洞截断的钢筋 而可不作专门计算一 在两个方向的跨中板带公共区

22、内 孔的边长不应大于孔洞所在区格短边尺寸的二 在两个方向的柱上板带公共区内 孔的边长不应大于孔洞所在区格的短边尺寸的 但柱帽区不得开孔三 在一个方向的跨中板带和另一个方向的柱上板带公共区内 孔的边长不应大于孔洞所在区格的短边尺寸的四 孔洞间的净距 不应小于孔的最大尺寸的三倍当上述孔洞边长大于 时或截断密肋板的肋时 应在孔的周边加圈梁或型钢 以补足被孔洞削弱的板或肋的截面刚度第四章柱的设计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升板结构可根据工程的场地和设备条件 选用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柱高度与截面较小边尺寸之比 不宜大于第条升板结构的柱应按提升阶段和使用阶段进行计算 预制柱还应进行吊装阶段的验算提升阶段的柱应

23、按实际的提升程序 对搁置状态和正在提升的状态进行群柱稳定验算 各柱尚应进行偏心受压承载力验算使用阶段的柱应按框架柱进行设计第条升板结构柱采用接柱时 接头部位应进行承载力验算 接头及其附近区段内截面的承载力应不小于该截面计算承载力的 倍第条升板结构抗震设计时 柱的内力设计值由本章第二节及第三节叠加后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进行效应组合和调整 柱的截面和配筋 应该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计算第二节提升阶段验算第 条 升板结构在提升阶段应对各个提升单元进行群柱稳定性验算 其计算简图可取一等代悬臂柱 其惯性矩为这个提升单元内所有单柱惯性矩的总和 并承担单元内的全部

24、荷载第条升板结构柱的群柱稳定性应由等代悬臂柱偏心距增大系数验算确定 偏心距增大系数为负值或大于 时 应首先改变提升工艺 必要时再加大柱截面尺寸或改进结构布置 偏心距增大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折算荷载修正系数 宜取计算长度 可按本规范第 条采用提升单元内等代悬臂柱总的折算垂直荷载 可按本规范第 条计算升板结构柱提升阶段实际工作状态的系数 根据偏心距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可按表 取用值表注 为偏心距 取式 计算的柱底最大弯矩值与柱底以上的板柱 提升机等重力设计值及其它荷载设计值总和之比值为柱截面高度验算状态下柱底的混凝土弹性模量 采用预制柱时可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有关规范查用 采用升提或升滑法的柱时 可

25、根据当时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确定提升单元内所有单柱柱底混凝土截面惯性矩总和变刚度等代悬臂柱的截面刚度修正系数当采用预制柱时取当采用升提或升滑法的柱时可按本规范附录四查用第条提升阶段柱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承重销底距柱底的高度 验算搁置状态时取最高一层永久或临时搁置板处的承重销底距柱底的高度图 若验算正在提升的状态时 则取提升机处的承重销底距柱底的高度 图柱底一般取混凝土地坪面 如地坪不是现浇混凝土 则取柱杯口面图 搁置状态时柱的计算简图图 正在提升状态时柱的计算简图但对下列情况应作相应修改一 若下面一层或数层的板已就位且板柱节点已形成可靠的刚接时 柱底可取最高刚接层的层高一半处 图 图其

26、计算长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柱底以上的悬臂柱高度 其垂直荷载 风荷载及验算截面均以相应的柱底计算当后浇柱帽的强度达到 时 柱底位置取在该层层高的一半处当有柱帽节点 但未浇筑柱帽前把全部柱与板进行符合无柱帽节点要求的可靠焊接时 柱底位置取在该层层高的处图 一层或数层节点刚接后 图 一层或数层节点刚搁置状态时柱的计算简图 接后正在提升状态时柱的计算简图二 当一个提升单元有对称布置的内筒体或在两个方向均有在施工阶段可起剪力墙作用的墙体 其间距不应大于横向尺寸的三倍 并在提升和搁置状态均至少有一层楼板与其可靠连接时 柱计算长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计算长度系数 其值与内竖筒或剪力墙的刚度及连接位置有关 可按

27、本规范附录五取用三 当采用上承式承重销搁置板时 应每层板用搬块楔紧以传递水平力 否则应按受荷最大的单柱进行稳定性验算第条验算搁置状态的群柱稳定性时 折算荷载应按下列公式计算若验算一层 或叠层 板正在提升而其他各层处于搁置状态的群柱稳定性时 折算荷载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层数永久或临时搁置的第 层板所受的重力设计值和按实际情况采用的其他荷载设计值 屋面施工荷载标准值 对预制柱升板取 升提 升滑法取楼面施工荷载在一般情况下可不计入折算的柱重力总和正在提升的一层板 或叠层提升的数层板 所受的总重力及按实际情况采用的其他荷载 荷载取值与相同 不乘动力系数提升单元内直接放在每个柱上的提升机等设备的重力设计值

28、总和搁置折算系数 当柱无侧向支承时按表采用值表工作状态柱无侧向支承柱有侧向支承工作状态柱无侧向支承柱有侧向支承注 为第 层板永久或临时搁置处的高度提升折算系数 可按表 采用值表注 为验算正在提升状态时被正在提升的一层板 或叠层提升的数层板的高度柱重力折算系数 当柱无侧向支承时取 若柱与内竖筒或剪力墙有连接时取提升单元内所有单柱单位长度的重力设计值总和柱底截面以上的柱全高第条升板结构柱由本规范第 条确定的风荷载以及柱竖向偏差所产生的柱底最大弯矩 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第 层板处所受的集中风荷载设计值的总和包括该层板上墙体 堆砖所受的风荷载提升单元内全部柱所受均布风荷载设计值当柱较高时尚应考虑风荷载沿

29、高度的变化分别按本规范第 条采用 当验算正在提升的状态时 也相应取第 条的与第条升板结构柱提升阶段风荷载的标准值一般可取七级风的风荷载 风压值为 大于上述风级时 应暂停提升并采取相应措施 确保群柱的稳定性当该提升单元有外墙体时 在顶层板以上应采用各柱风荷载llbnl的总和 在顶层板以下应采用墙和柱实际所受的风荷载第条升滑 升提施工的劲性钢筋混凝土柱的钢骨架 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 验算单柱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格构式偏心受压构件弯曲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性 单肢稳定性及缀材的承载力 钢骨架的柱高为 本规范附图计算长度可取为 当劲性钢筋混凝土柱与预制钢筋混凝土柱连接时 锅骨架柱计算长度可取 当

30、计算长度大于 时取 停歇孔处以外的缀材可采用钢筋缀条第条采用升提或升滑施工时应符合墙体稳定性的要求 其悬臂高度不应大于表 的允许值墙体允许悬臂高度表墙厚当墙面开孔时 图 表 中的墙体允许悬臂高度应乘以下折算系数图 墙的净宽度HwHw2H1HwHwH1/2(a) (b) (c) (d)H2式中 柱距该柱距中墙的净宽度墙面开孔率墙体的悬臂高度 当墙体与楼板无可靠连接时 取墙体基础顶面或混凝土地坪面至墙体顶面间的距离 当有可靠连接时 取与墙体连接的最高一层楼板与次一层楼板之间中点至墙体顶面间的距离 图图 墙体悬臂高度图 中的 三种情况的墙体与板应有可靠的连接 其间距不应大于柱距或第条楼板与墙体间的连接件在施工阶段应按承受墙体允许悬臂高度范围内的风荷载进行抗拉 抗压 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并应对墙体连接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局部挤压承载力验算验算时可取七级风的风压值为第条升提或升滑施工的墙体在施工阶段还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 若所需配筋过多 宜采取改变提升程序 增加连接等措施不开孔墙体承载力验算时每米宽应的弯矩 应按下式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