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气化和液化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18.0 分)1. 吃雪糕时,会看到刚从冰柜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吃泡面时,会看到碗里冒“热气” ,关于“白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D.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2.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洒在地上的水会一会不见了 B.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C. 冬天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D.
2、 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3.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属于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熔化汇成溪流(2)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 (1) (2) B. (2) (4) C. (1) (3) D. (3)(4)4. 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很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B.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C. 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了充满“白气” ,这些“白气”是水蒸气D. 剧场上淡淡薄雾是二氧化碳气体5. 如图所示现象中
3、,由液化形成的是( )A. 雾凇 B. 露珠 C. 冰山 D. 雪6. 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或者树叶上结有露珠这些都是(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凝华现象7. 初冬的早晨有时会出现大雾弥漫的天气,我们出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关于雾的形成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现象(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升华8.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与这种物态变化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A. 早春,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 B. 盛夏,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C. 深秋,树叶挂上了一层白霜 D
4、. 严冬,户外运动的人呼出“白气”29.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下列各情况下见到的“白气” ,由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 )A. 打开冰箱门时在门边看到的“白气” B. 做饭是在沸腾的锅边看到的“白气”C. 夏日的清晨在河面上看到的“白气” D. 冬天在汽车排气管口看到的“白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0 分)10. 2012 年 6 月 24 日, “蛟龙号”首次下潜至 7000m 以下, “蛟龙号”入海后,舱壁遇到冷的海水,温度降低,这是通过_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此时,舱壁内侧出现了大量小水珠,这是舱内水蒸气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11.
5、 医生在给小明注射疫苗时,注射器中药液能被“吸入”针管是利用了_的知识;医生用酒精给他的皮肤消毒时,他感到皮肤比较凉,这是因为酒精_的缘故12.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选择:“会吸热” 、 “会放热” 、 “不会吸热或放热”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0 分)13. 小明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根据测量结果记录了实验数据如下表。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水温/ 858890929597989898(1)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2)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_标准大气压
6、。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14.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装置图(1)实验过程中依据观察到的水的内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现象,判定水开始沸腾(2)图乙是实验第 5min 时温度计的示数,将其读数记录到表格中(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温度/ 90 92 94 96 97 99 99 99 99(4)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_(选填“逐渐升高” 、 “保持不变”或“逐渐降低” ) ;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_(5)如果要适当缩短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措
7、施是_15. 要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 ,请从下表提供的器材中选择俄式的器材,完成实验设计方案提供器材 A 一小瓶水;B 一小瓶酒精;C 一支滴管;D 三支相同的温度计;E 三只停表;F 三块相同的玻璃板;G 三块相同的硬纸板选择器材 _ 实验步骤 _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6. 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表格图象时间 t/min 0 1 2 3 4 5 6温度 T/ 90 93 96 98 98 98 983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结论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 _ 不变方法
8、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长短说明水吸热的多少,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_ 问题讨论 在增加盛有一定量碎冰的试管,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将 _ 插入盛有碎冰的试管中,再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每隔 1min 观察冰的熔化情况并记录 _ ,在冰完全熔化后再记录 4-5 次17. 九年级的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1)小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他的操作如图 1 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 2 所示为_(2)小华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 3 中 A、B 所示则图_是水沸腾时的现象(3)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加热时间/min
9、0 1 2 3 4 5 6 7 8水温/ 90 91.5 93 94.5 96 97 98 98 98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_水的沸点是_(4)小华实验中发现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比小明长很多,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四、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6.0 分)18.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湿衣服展开挂在衣架上晾晒会很快变干,这是什么道理?答:湿衣服展开挂在衣架上晾晒,这使衣服上水分的_加大,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所以湿衣服很快就会变干(2)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春游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 1.5s 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离山崖大约是多少米?19. “
10、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悠扬的歌声曾经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也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_;_。五、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0 分)20. 小雨看到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折断” 他洗完头发开创通风时被风一吹感到凉在雨后晴朗的夜晚,迎着月光走,避开地上发亮的水坑请你选出其中一个物理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解释现象_:_21. 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填“相同”或“不同” )这一特性;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
11、g) ,现将质量为 10kg,温度为 20的水烧至沸腾时(1 标准大气压下) ,吸收的热量是_J;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_(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 ,所以在炖煮食物时,为了节约能源在水沸腾后可以把炉火关小些。22. 综合问答-体育中考与物理:以下是小雨参加体育中考经历的几个场景,请你挑选 2 个,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小雨看到人工草坪在阳光下绿油油的一片很整洁、很好看;在做立定跳远时,小雨用力向后蹬踏板,身体向前窜出,2.35m,满分;41000m 长跑下来,小雨出汗了,一阵风吹过,感到挺凉,他赶紧穿上外套;比赛结束后吃电烤肉时,小雨发现电热板热得发红,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很热。
12、(1)解释场景_;(2)解释场景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 3 节气化和液化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1. B 2. C 3. C 4. A 5. B 6. B 7. C 8. D 9. A 10. 热传递;液化 11. 大气压;汽化 12. 会放热 13.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低于 14. 保持不变;吸收热量;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15. B 一小瓶酒精;C 一支滴管;E 三只停表;F 三块相同的玻璃板;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滴质量相同的酒精;把其中的一个酒精滴表面积扩大;把两玻璃片片放在相同温度的同一房间内观察酒精滴的蒸发时间 16. 98;转换法;温度计;冰熔化时的温度 17. 温度
13、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98;A;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98;小华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过低等18. 表面积 19. 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0.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的折射现象 21. 不同;3.3610 6;不变 22.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阳光照到草坪上,草坪只反射绿色光,所以草坪看起来绿油油的一片,很好看;立定跳远时,小雨给踏板一个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踏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因此身体向前窜出 【解析】1. 解: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
14、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故 ACD 错误,B 正确故选 B人眼看见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本题需要注意无论“冷气”和“热气”都是人眼看见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不是水蒸气2. 解:A、夏天,地上洒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是发生了汽化现象;故 A 不符合题意;B、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C、冬天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 C 符合题意;D、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过程,故
15、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分析各选项中物质的状态变化,就可得到正确选项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3. 解:(1)春天,冰雪熔化汇成溪流,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2)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选 C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
16、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分析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分析该现象现在和原来的状态,根据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54. 解:A、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很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手上吸收热量,故 A 说法正确;B、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 B 说法错误;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 ,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 C 说法错误;D、演出时放出的白雾是由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17、小水滴,故 D 说法错误。故选:A。(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5. 解:雾凇和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冰是由水凝固成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
18、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故选:B。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此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对这些现象要理解会运用。6. 解: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及露珠是液态的,是由人呼出的水蒸气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 ACD错误,B 正确故选 B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分析各选项中物质的状态的先后变化,就可得到正确选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液化的特点,知道液化是由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相变过程,根据选项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分析7. 解: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
19、态的现象叫液化。故选:C。先看雾是什么状态的,然后看它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这是物态变化这一章中最基本的知识。8. 解:镜片上蒙上一层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A、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是熔化现象,故 A 错误;B、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汽化现象,故 B 错误;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 C 错误;D、户外运动的人呼出“白气” ,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 D 正确;故选:D。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液化及液化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20、9. 解:A、打开冰箱门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中冷的气体,放出热量,液化为小水滴,这就是看到的“白气” 。符合题意。B、水沸腾时看到锅边有大量的“白气” ,这是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C、河面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在空气中形成极小的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不合题意。D、寒冷的冬天,气温较低,汽车行驶时排气管口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不合题意。故选:A。能判断出液化现象,要知道“白气”是液态小水珠。 “白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此题考查了液化中的白气现象,对于哪些白气是由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还是由其它原因形成,要根据题目内容做具体分析。10
21、. 解:“蛟龙号”入海后,舱壁遇到冷的海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此时,舱壁内侧出现了大量小水珠,这是舱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答案为:热传递;液化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质量一定的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6本题考查了热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是中考热点11. 解:注射器抽取药液时,将针口插入药液后,向外拔活塞,使管内的气体体积增大,气压减小,药液就被管外的大气压压进管内,利用了大气压;酒精擦在皮肤上,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
22、现象,汽化吸热,所以皮肤上感到比较凉故答案为:大气压;汽化(1)注射器将药液吸入针筒之前,需要先排出针筒内的空气,这样,针筒内的气压减小,药液受到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会被压入针筒;(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此题考查学生对大气压应用、蒸发吸热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性题目12. 解:寒冬,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车窗的内侧。故答案为:会放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13. 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从第 6 分钟开始,不断加热,水的
23、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8,小于 100,说明此实验室的大气低于标准大气压。故答案为:(1)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低于。(1)水沸腾过程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此题考查了沸腾的特点、沸点与气压间关系,同学们要学会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14. 解:(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上 10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 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此时的温度为 98;(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水沸
24、腾的图象,如图所示:(4)通过表格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吸收热量;(5)要缩短加热所用的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加大酒精灯的火焰或加盖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答案为:(2)98;(3)如上图所示;(4)保持不变;吸收热量;(5)适当减少水的质量(2)明确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读出示数;(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即可作出水沸腾的图象;(4)水沸腾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5)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与水的多少、水的初温、酒精灯火焰的大小、是否加盖有关,据此分析回答此题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水沸腾时的现象及特点,影响加热时
25、间过长的因素对于水的沸腾实验,这些都是应该掌握的内容15. 解:研究蒸发快慢和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需要控制温度和空气流动快慢相同;提供器材 A 一小瓶水;B 一小瓶酒精;C 一支滴管;D 三支相同的温度计;E 三只停表;F 三块相同的玻璃板;G 三块相同的硬纸板选择器材 B 一小瓶酒精;C 一支滴管;E 三只停表;F 三块相同的玻璃板;实验步骤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滴质量相同的酒精;把其中的一个酒精滴表面积扩大;把两玻璃片片放在相同温度的同一房间内观察酒精滴的蒸发时间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表面积、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情况,因此,在研究与表面
26、积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此题考查的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要学会使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实验来验证生活中的物理现象716. 解:(1)水沸腾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运用了转换法;(3)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不仅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且要观察其状态的变化;故将温度计插入盛有碎冰的试管中,再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每隔 1min 观察冰的熔化情况并记录冰熔化时的温度故答案为:图象如上图;98;转换法;温度计;冰熔化时的温度(1)利用表格信息
27、描点划线画出图象;(2)液体沸腾的特点是: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为该液体的沸点;该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热的多少,所运用的方法是转换法(3)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温度计,每隔 1min 观察冰的熔化情况并记录此题考查学生关于液体沸腾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抓住沸腾时的特点分析解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模型法、等效法等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应该注意识别和应用17. 解:(1)由图 1 可以看出,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底,会使温度计的温度高于水的实际温度由图 2 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温度计的示数是 98;(2)水在沸腾时,各处水温
28、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由图 3 所示两图可知,B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A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从表格可知,随着加热的进行,水的温度在逐渐上升,当加热到 6 分钟时,水的温度保持 98不变,即水的沸点为 100,此时的水已沸腾,虽然吸热,但其温度并没有增加由此可知液体沸腾温度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小华实验中发现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比小明长很多,可能是小华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过低等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98;(2)A;(3)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9
29、8;(4)小华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过低等(1)使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不能碰到容器壁,也不能碰到容器底由图 2 所示确定温度计分度值,然后读出温度计示数(2)水沸腾前和沸腾时都会从水底冒出气泡,但一种缓慢、一种剧烈,且在温度和形态变化上也有不同(3)从表格可以确定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征;(4)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是否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等此题考查了水的沸腾实验,实验中要测量水的温度,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方法;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气泡的变化是直观判断水是否沸腾的依据,而气泡的多少与大小又是我们判断的重要标准18. 解:(1
30、)湿衣服挂在衣架上晾晒容易干,这是利用增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方法加快蒸发的;(2)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所以 t= 1.5s=0.75s,所以 v= ,所以 s=vt=340m/s0.75s=255m故答案为:(1)表面积;(2)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255 米(1)根据影响蒸发的因素来解答;(2)先求出声音从人传出到山崖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 v= 的变形式计算该同学距山崖的距离即可此题考查了声音反射,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知识,是一道综合题19. 解: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属于光的反射;船桨向后划水,给水一个向后的力,水会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所以船向前运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
31、用是相互的。故答案为: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8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和掌握,此类题目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要引导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0. 解:小筷子在水面处“折断” ,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的折射现象他洗完头发开创通风时被风一吹感到凉,原因是风加快了身上水分的蒸发,蒸发要吸热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当迎着月光走时,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
32、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暗故答案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的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蒸发吸热、光的反射解答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属于光学基本知识的考查21. 解: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一特性;水吸收的热量:Q 吸 =cmt=4.210 3J/(Kg)10kg(100-20)=3.3610 6J;当水沸腾时,水吸热但温度不变。故答案为:不同,3.3610 6,不变。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在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一概念加以区分;1
3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和初温,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比热容特性、沸腾规律、吸热公式的了解与掌握,明白“在炖煮食物时,为了节约能源在水沸腾后可以把炉火关小些”的道理,属于基础题目。22. 答:解释场景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阳光照到草坪上,草坪只反射绿色光,所以草坪看起来绿油油的一片,很好看。解释场景 :立定跳远时,小雨给踏板一个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踏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因此身体向前窜出。解释场景 :一阵风吹过,加快了小雨身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身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吸热,所以小雨感觉到凉。解释场景 :导线和电热板串联,通过的电流相等,而电热板的电阻比导线的电阻大得多,根据焦耳定律 Q=I2Rt 知,在相同时间内,电热板产生的热量比导线多得多,所以电热板热得发红而导线却不很热。解决此类问题要根据生活常识挖掘潜在的物理知识,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本题需要分别从物体的颜色、力的相互作用、影响蒸发快慢和焦耳定律进行分析。此类问题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考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