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ends in PE , Sports , Health and Leisure Conference Journal 133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 吳佳勳 林正祥 賴毓芳 國立 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越來越多新聞在關注運動員退役後的問題 ,由新聞之中可知國內外皆可見得這種現象 ,運動選手在學生階段及選手時期專注於訓練 、爭取榮耀 ,但在這關鍵期間缺乏生涯規劃以及吸收相關的資訊 ,在褪下選手身份時 ,
2、難以與社會銜接 。因此 ,由運動員自身 、學校與教練 、環境在運動員生涯規劃做一些回顧整理及討論,盼能對現今的運動員在生涯規劃有幫助 。 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 :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生涯規劃生涯規劃 , ,運動員 運動員運動員運動員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 吳佳勳 林正祥 賴毓芳 134 壹壹壹 壹、 、 、前言 前言前言前言 運動員的退役是無可避免的 ,體能 不再能負荷 、運動傷害 、已過巔峰期等原因,其原因有種種因素考量 ,讓運動員起了退休的念頭 ,而運動員該怎麼面對退役後的生活 ?對運動員而言 ,運動場上沒有永遠的第一名 ,其運動成就有多高 、社會聲譽多隆盛 、物質報酬多豐厚 ,有朝一
3、日 ,他們將會因為各種主觀或客觀條件的影響而退休 ,這種主動地或被動地退出運動競賽 、結束運動生涯並另謀發展的過程為運動退休 ( Coakley,1983)。 退休對大部分的人而言 ,不僅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事件 ,退休也是生活方式改變的分界點 (辜慧瑩 , 2000)。 當每位運動員從運動場上退下後 ,他們的下一步該是什麼 ?每位運動員在退休後 ,面臨的生活上的改變 ,在未來的生涯發展該何去規劃 ? Pearson and Petitpas( 1990)研究中指出對大多數的大學運動員而言 , 最具挑戰性的生涯轉變是從運動員變成非運動員 。 舉重選手鄒春蘭在當搓洗工 、馬拉松選手艾冬梅在賣金牌 ,
4、退役運動員的尷尬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劉純銀 , 2007)。 棒球先生 李居明赴臺北市勞工局申請勞工失業補助 ,引起勞工局的一陣 騷動 ( 吳育光 , 2003)。 聽障奧運定向短距離賽金牌選手郭嘉秘 ,在等待著工作時 ,不停的參加比賽爭取獎金為了只是生 活費 (林以君 , 2010)。 種種的新聞都是在國內外皆可見得到的現象 ,運動選手在學生階段及選手時期專注於訓練 、爭取榮耀 ,但在這關鍵期間缺乏生涯規劃以及吸收相關的資訊 ,在褪下選手身份時 ,難以與社會銜接 。 前中華女排總教練林光宏曾說過 : 這一點 ,台灣一直做不好 ,選手考上研究所 、或當實習老師 ,都是要為未來準備 ,如果訓
5、練期間無法排除這些因素 ,國家隊留不住好人才 。( 馬鈺龍 , 2006)。 可以見得運動員的生涯規劃是如此的重要 ,有良好的生涯規劃不僅對選手運動生命的延長 ,對於退役後的生活也有了延續 ,若運動選手的生涯規劃 能夠落實 ,即可延伸運動生命 ,讓選手們無後顧之憂的投入在他們的選手生涯 。 因此 ,運動員在有限的選手生命下 ,應及早有計畫按部就班地汲取相關的知識及技能 ,並培育出第二專長與其他興趣 ,為自己做好就業上與生活上的籌碼與基礎 。 貳貳貳 貳、 、 、為何要做生涯規劃 為何要做生涯規劃為何要做生涯規劃為何要做生涯規劃 一一一 一、 、 、生涯 生涯生涯生涯 生涯不單只有工作或職業 。
6、這個概念是種生命過程 ,包含了讀書 、工作 、家庭、生活 等等各種生命歷程 ,更是個體在過去 、現在 、未來三個時序的連結與連續 。 Supper(1976)提出 ,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歷程 ,統合了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與生活的角色 ,由此 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 。生涯 從廣義的角度而言係泛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歷程 ,張振成 ( 1997)即定義生涯係自出生開始至退休以後的發展過程 。 對運動員來說 ,其生涯不只有在選手時期 ,選手時期只是其中的過程 ,在退役後 ,還有退役後的生活要過 ,面對著尋找工作 、組織一個家庭 、尋找自身的志2010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
7、討會專刊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ends in PE , Sports , Health and Leisure Conference Journal 135 業、成就自我的價值 ,而不是除了運動之外 ,就無所去思考將來生涯的發展 。 二二二 二、 、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生涯規劃生涯規劃 周文祥 ( 1996)認為生涯規劃其實就是個人綜合自己的興趣 、能力 、專業知能、價值觀及個性之後 ,對於未來的生活方式與工作取向所做 的一種計畫與投入 。洪鳳儀 ( 2000)生涯規劃就是一個人盡其可能地規劃未來生涯發展的歷程考慮個人的智能 、性向 、價值 、以
8、及阻力 、助力 ,做好妥善的安排 ,期望自己能適得其所,而不是一個擺錯位子的棋子 。 李鍾桂 ( 1995)凡事只要有所準備 、規劃 、設計 、進行 , 就可以按部就班照自己預定的計劃去推動 。因此 ,一個人對自己的一生做了很好的計劃 、周詳的考量,決定好自我奮鬥的目標與方向 ,即為生涯規劃 。許瀞心 ( 2003)生涯規劃是認識自己 、掌握人生 、實現理想及發揮生命最大的可能性 。 生涯規劃實際上就是個體綜合自己的興趣 、能力 、專業 知能 、價值觀與人格特質之後 ,對其未來的生活方式與工作取向 ,所進行的一種計劃與投入 ,一般而言,生涯規劃內容基本上包含三個部份 ,一、個人的 生存問題 ,
9、 也就是個體能具有安全生存下來的基本能力 。二、個人的 生活問題 , 指個人能夠妥善規劃屬於自己的生活 、解決生活上遭遇的問題 ,進而能夠擁有美滿的生活 。三、個人追求生命意義 的問題 ,指個人如何使自己生命的意義得到充份的開展 (文基、朱湘吉和陳如山 , 1991)。 以上文獻表示 ,所謂的生涯規劃是指在個人對三生 (生存 、生活 、生命 )作一段長期的規劃過程 ,為未來作準備 ,並結合興 趣、專長 、個性 、價值觀等因素 ,以對自身的認識瞭解 ,去計劃並決定好目標及方向 ,而掌握自己的人生 。 我國已入高齡化的社會 ,台灣人口平均約 79歲,一般職務大約都是在 5060歲退休 ,運動選手的
10、生涯壽命大多不超過 30歲,往後還有 3040年的生命週期 ,若未能及早規劃屆時才開始考慮到自己的將來 ,多半已不可及 (紀俊吉 , 2006)。 選手的運動壽命有一定的期限 ,在面臨退役後的日子 ,該如何去做面對 ,在運動成績的壓力下 、在許多人投注期望的眼光下 ,他們有閒暇時間及能力去在於運動訓練及比賽之外 ,做自身的生涯規劃來面對自己退役後的生 活? 參參參 參、 、 、如何去做生涯規劃 如何去做生涯規劃如何去做生涯規劃如何去做生涯規劃 一一一 一、 、 、運動員自身 運動員自身運動員自身運動員自身 運動員本身要瞭解自己 ,自身有多少能力 、自己的興趣在哪裡 、自己的個性 、自我的價格觀
11、 。管理學大師彼得 杜拉克曾說 : 面對未來 ,每個人都要自問 :我是誰 ?我的專長何在 ?我做事的方法為何 ?我如何學習 ?我的價格觀是什麼?。 (一)瞭解自我 周文祥 (1996)認為個體在認識瞭解自我的過程會有的幾個問題 : 1.我可以做什麼 :瞭解環境中的挑戰與機會 。 2.我能夠做什麼 :瞭解自己的長處與限制 。 3.我想要做什麼 :瞭解個人的價值觀 。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 吳佳勳 林正祥 賴毓芳 136 4.我應該做什麼 :瞭解整個社會價值與生涯策略的關係 。 黃煜和王琦正 (2001)提出 ,運動員進行生涯規劃時應首重自我分析 ,藉此瞭解自己的性向與優缺點 ,其次要設定適當的目標
12、 ,以作為努力的方向 ,而後則要擬定妥協的計劃 ,以便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 ,逐步達成自己的目標 。 運動員們該思考自身的經驗 ,在自身的生涯規劃上做為考量方向 ,每個人的未來是由每個人自己負責 。所謂 知彼知己 ,百戰百勝 , 瞭解了自己的興趣 、能力 、個性及價值觀 ,去規劃出自己想要如何溫飽自己 ,靠自己的能力在這環境中生存下去 ,要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品質 ,再來就是去追求自身生命意義創造出自我的生命價值 。 (二)蒐集資訊 ,善用資源 現在是個資訊發達的年代 ,報章雜誌 、電腦高度的普及與網路的無遠弗屆 ,資訊的流通快速 。在規劃或摸索將來的方向 ,運動員該利用課餘時間或訓練外的片刻時
13、光 ,見縫插針 ,蒐集訊息 ,並因應現在環境的變化 ,在對自身的生涯規劃有著宏遠的眼界 ,設立短期目標 、長期目標並創造願景 ,由環境與能力所及去考量與興趣 、專長或嗜好為方向 ,廣泛蒐集相關資料研讀 ,去構築生涯自身的城堡 。 除了書本 、網路的資源 ,可以多加善用自身的人脈資源 。在學的運動員 可以去尋求學校教師或輔導人員的協助 ,可獲得許多相關的就業與就職資訊 。在進行生涯轉換時 ,可以參考學長姊給的意見 ,或者與 具有轉換經驗的 學長姊多 作討論 。 (三)面對挑戰 ,調整心態再出發 國外學者認為擁有強烈的運動員認同者 ,在面臨生涯轉換時 ,有較高的潛在危險與在生涯轉換時適應上的困難及
14、需要較長的時間 (Fox & Corbin,1986;Pearson & Petitpas 1990;Webb, Nasco, Riley & Headrick,1998)。 運動員以往只專心投入在運動領域 ,在學習上對其他領域往 往都是興趣缺缺 ,而窄化了各方面的學習 ,對於本身的運動員認同甚高 ,阻礙了自己的學習與自身將來的規劃 ,導致運動員在退役後生涯轉換適應上 ,覺得困難或是無法接受改變 ,並且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調整心態與學習新的知識及技能 。 運動員在規劃自己的生涯時 ,可以盡量去接觸一些非運動相關的領域 ,培養第二專長及其他興趣 ,而不是只擁有自身的運動專長 ,接觸其他領域或許有些困
15、難與挑戰 ,但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 ,所磨練出的特性 :毅力 、不放棄的精神 、抗壓性與韌性 ,在運動員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 ,能勇於面對挑戰 。運用這些特性,在轉換跑道後 ,面對一些種種的困難與挑戰 ,調整好心態 ,去克服這些難關 ,創造出自己人生的另一個舞臺 。 二二二 二、 、 、學校及教練 學校及教練學校及教練學校及教練 培育一個運動員 ,學校與教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是運動員在他們的運動生涯中伴隨他們的重要角色 ,他們的領導風格與教育方式對培育運動員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 (一)、教練並不是只有負責訓練選手 。 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會造成選手的不安全感及無歸屬感 ,教練應與 選手 討論
16、其未來之發展性 ,一方面使其更安心於運動訓練 ,一方面使之具有具體的努力方向及目標 (季俊吉 、李曉虹和蘇慧慈 ,2006)。 教練扮演的角色不只在專業技 能2010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ends in PE , Sports , Health and Leisure Conference Journal 137 的指導及專精的訓練方式 ,對於運動選手而言 ,他們還扮演著教師身份 。不只在運動領域上的要求 ,也應該積極地鼓勵學生在課業上的精進 ,並提醒選手要及早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 ,協助選手做好規劃 ,讓
17、選手無後顧之憂能專注運動領域上 ,在離開運動場後 ,能順利接軌 。 (二)、學校除了在運動人才的培育 ,也要注意學生未來的出路及就業市場 。 高麗芳 (2006)認為優秀運動員退役後較有可能做的八項工作為 :1.學校體育老師 、2.運動團隊的教練或裁判 、3.社會體育的專業人士 、4.企業界之指導員或輔導員 、5.競選立委或民意代表 、6.新聞從業人員 、7.運動器材之供應商 、8.慈善事業之親善大使 ,看似多元 ,但少有的運動員能有計畫性地趁早規劃 。而學校除了在培育選手外 ,也該注重學生未來的出路與就業市場 ,針對現在的就業市場去做一規劃 ,讓運動員在學生時期瞭解就業市場在哪 ,需要哪些技
18、能與專長 ,並應現在的就業市場去規劃課程 ,讓運動員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職場上的轉變 ,而非在退役後的生涯 再多花一段時間去尋找自己的出路為何 。台灣 運動休閒產業 在經過 經濟 景氣的 低迷與體育教師的飽和情況下 ,學校更應該注意這方面 ,多數的運動員在退役 後還是會選擇與運動相關的產業 作為未來的出路 ,在現今的情況 ,產界與學界應該好好的配合 ,不要讓運動產業的人力流失 。 (三)、鼓勵選手學 、術並重 。 運動員長期投入在自身的運動專長 ,在運動訓練的時間占去了多半的時間 ,使得學習上的時間減少很多 ,學業上的表現無法與一般生相提並論 ,使得許多運動員很早就放棄了自己的學業 。學校及教練
19、應多鼓勵學生在學科的努力 ,鼓勵學生去多方面的學習 ,並要求學生的學業門檻 ,當學生學業成績無法到達門檻時 ,學校可提供學生課後的輔導的課程 ,加強選手們的學業方面的表現 ,打破 頭腦簡單 ,四肢發達 的刻板印象 。 三三三 三、 、 、環境 環境環境環境 陳詩欣 (2005)認為身為選手 ,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在奧運殿堂奪得金牌 ,實現國人多年來的願望 。她在卸下選手身份後 ,為求競技運動的永續發展提出幾點建言 : (一)培訓更多體育人才 ,落實基層訓練站計畫性 、系統性長期的培訓 ,降低選手斷層的問題 ,並給予選手工作及就職機會 。 (二)現役選手的照顧 ,讓選手無後顧之慮專心訓練
20、,提升選手價值與地位 。 (三)建立完整的退場機制 ,教練與選手最期盼的就是能夠擁有保障 ,尤其是 退休後的生活照顧 。一套完整的福利制度與退休保障 ,絕對會吸引選手與專業教練專心投入 。 大環境下的影響 ,許多優秀的運動員 ,往往為了生計的問題 ,突然間就在運動場上消失 。運動員退役後的問題 ,隨著現在的教師的飽和 、教練供不應求 ,浮現了檯面 ,而國家現有的政策只是頒發國光獎金並無 明確的 政策在運動員退役後生涯轉換輔導機制 ,這些獎金能夠供給運動員多少日子 。現在的家長皆不敢讓小孩子往體育選手去發展 ,往往最常問的一句話便是當運動員該如何去養活自己 ,可見國內的運動生態 ,在沒有完善的退
21、場機制下 ,已失去多少的潛在人才 ,為求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 吳佳勳 林正祥 賴毓芳 138 競技運動的永續發展 ,希望能夠盡快發展出因應對策 。 肆肆肆 肆、 、 、結論 結論結論結論 現今教育環境下 ,對於運動員的發展相 當不利 ,體育運動的專業化 ,運動員的角色定位 、傳統的培訓方式 、運動員自身的價值觀念 ,使得運動選手的培育變成專門化 ,當選手卸下運動員這個身份 ,回頭看著自身的收獲 ,只是帶來了一身運動傷害與運動專業技能 ,付出不等於收回 ,未來的就業方向 ,國家也無法有完全保障 ,運動員自己要做好生涯規劃安排 ,面對現今這種不建全的制度 。 運動員的運動生命有限 ,終究有從運動場上
22、退下的一天 ,現今無法依賴社會來為你做什麼 ,應該盡早地進行生涯規劃 ,安排退役後的生活 。家長 、教練及學校在運動員生涯規劃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除了在訓練及比賽外 ,盡量協助運 動員規劃他們的未來 。生涯規劃對於運動選手而言 ,不僅是個觀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整體的人生發展 (周文祥 , 1996)。 運動員透過生涯規劃 ,瞭解自己 ,在運動場上實現自我 ,離開了運動場後 ,依自己所規劃的方向 ,做好準備 ,發展下一階段的任務 ,開創出人生的另一片天空 。 2010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ends in
23、PE , Sports , Health and Leisure Conference Journal 139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李鍾桂 ( 1995)。 彩繪生命藍圖彩繪生命藍圖彩繪生命藍圖彩繪生命藍圖 :談生涯規劃 。中國青年救國團團務通訊 , 573。 周文祥 ( 1996)。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 國民體育季刊國民體育季刊國民體育季刊 , , 3(25), 6 0 6 8頁。 吳育光 ( 2003, 5月 1日)。 棒球先生李居明申請勞工失業補助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聯合晚報聯合晚報 。資料引自 http:/ 林以君 ( 2010, 4月 24日)。 聽奧金
24、牌郭嘉秘 待業中 。華視新聞網 華視新聞網華視新聞網華視新聞網 。資料引自http:/.tw/udn/sports/201004/201004230456905.html 洪鳳儀 ( 2000)。 生涯規劃生涯規劃生涯規劃生涯規劃 。台北市 :揚智 。 紀俊吉 ,蘇慧慈 ( 2006)。 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 。大專體育 大專體育大專體育大專體育 , 86, 127 132頁。 紀俊吉 、李曉虹 、蘇慧慈 ( 2006, 12月)。 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 以優秀柔道選手為例 。黃彥翔 (主持 ), 2006運動健康與休閒學術研討會運動健康與休閒學術研討會運動健康與休閒學術研討會運動健康與休閒學
25、術研討會 ,高雄市 。 高麗芳 ( 2006)。 我國奧運選手訓練發展極轉型歷程之研究我國奧運選手訓練發展極轉型歷程之研究我國奧運選手訓練發展極轉型歷程之研究我國奧運選手訓練發展極轉型歷程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臺北市 。 馬鈺龍 ( 2006, 12月 14日)。 亞運後掛球鞋 ?中華女牌選手苦思下一步 。聯合報 聯合報聯合報聯合報 ,D6版。 黃煜 、王琦正 。如何追求成功 :職業運動員生涯發展之探索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報體育學報體育學報體育學報 。 。第十期 , 2001, 39 56頁。 許瀞心
26、( 2003)。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 。大專體育 大專體育大專體育大專體育 , 66, 105 110頁。 陳詩欣 ( 2005)。 奧運金牌之路回顧與展望 。國民體育季刊 國民體育季刊國民體育季刊國民體育季刊 , 34(4), 64 69 頁。 張振成 ( 2005)。 生涯規劃育生涯發展 。諮詢與輔導 諮詢與輔導諮詢與輔導諮詢與輔導 , 114, 24 26頁。 劉純銀 ( 2007, 6月 13日)。 讓職業運動員退役無懮迫在眉睫 。中安在線 中安在線中安在線中安在線 。資料引自 http:/ 辜慧瑩 ( 2000)。 退休調適性別差異退休調適性別差異退休調適性別差異退休調適性別差異 。國
27、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臺北市 。 文基 、朱湘吉 、陳如山 ( 1991)。 生涯規劃與發展生涯規劃與發展生涯規劃與發展生涯規劃與發展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 Coakley, J.J. (1983).Leaving competitive sport : retirement or rebirth? , Quest,1-11. Fox, K.R., & Corbin, C.B. (1986). An extension to a model of physical involvement: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
28、e of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hysical abilities. In J. Watkins, T. Reilly, & L.Burwitz (Eds.), Sports science (pp. 223-228). London: Spon Pearson, R.E., & Petitpas, A. (1990). Transitions of athletes:Developmental 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9, 7-10. Super, D
29、.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Webb, W. M., Nasco, S. A., Riley, S. & Headrick, B. (1998). Athlete identity and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Behav
30、ior, 21(3), 338-362.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觀 吳佳勳 林正祥 賴毓芳 140 ATHLETES CONCEPTS OF CAREER PLANNING jia-xunWu , zheng-xiang Lin yu-fang Lai Graduate School of Leisure and Exercise Studies of NYUST ABSTRACT More and more news pays attention to the issue about retired athletes problems. Athletes concentrate on traini
31、ng and striving for gl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ents and sports players time. But in this critical moment, they lack for career planning and absorbing related information. When changing the status from athletes into general people, its difficult for them to connect with the social society. We can
32、 see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news. Therefore, we can do some reviews, arrangements, and discussions about athletes career planning by athletes themselves, schools, coaches, and the environment. Hope these could help athletes today on their career planning. Keywords: Career planning, athle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