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卷第4期 2013年12月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Vo126 No4 Dec2013 文章编号:10094318(201304004704 论全面推进“中国梦与建设“美丽中国“的伦理意涵 祝小茗,李祥波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 重维度。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 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
2、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十八大;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将“生态文明”纳入20世纪人类发展的视野中 考察就不难发现,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观抑或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伦理观,对保护生态自 然这一普遍价值的认同是没有分歧的。但是,由于 这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自 然科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深厚的伦理素养和哲学 精神,这就导致生态伦理学在理论建构方面与实践 路径之间依然存在严重的脱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L】 因此
3、,如何将生态美德 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国梦” 的内生动力是学理界需要认真讨论并亟待解决的课 题。 一、生态伦理学是建设“美丽 中国“的理论基础 当代生态伦理与“美丽中国”、全面推进“中国 梦”愿景的提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均体现了对 生态危机的高度关注,对人和自然界关系反思的结 果,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着重凸显自然环境对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可以说,生态伦理把 伦理学的视域从人与人之间延伸到了人与自然之 间,促使人类不得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整 体认识与把握对人类自身可能给自然界带来的各 种行为与结果进行解析与建构,对人类对自然界必 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概
4、括与分析。 在伦理学看来,“美丽中国”愿景把它的实践领 域延伸至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积极回应“物化自然” 的价值、人在自然界所处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担当等 理论方面的问题。此外,还对自然的利用、补偿原则 等法律方面的问题延伸到道德共同体与伦理关怀客 体的范围。学术界曾经认为,道德多为修整人与人 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实践准则,它仅限于 人际关系的领域,只承认人是道德共同体中的成员, 只有人才能得到道德的关怀。而建设“美丽中国”把 人类实践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把自然 界中的一切生物与非生命的实体等的全部生态系统 都划入了道德共同体的视野,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 客体。突出全人类不仅要关切和
5、追求自身的生存与 发展权利,更要维护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生存和发展 的权益。尤其是对自然界开发的同时,必须主动担 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坚决杜绝急功近利、毫无 规划和无节制地掠夺大自然的行为L21 。 物质需求的嬗变主要以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存需 要的改变为表征,而人类自身的情境通常是通过人 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状况彰显出来,而今天的生 存状况实在是令人堪忧。当人类通过不断地征服自 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生存处 于一种“已区分”的状态,自然环境也就在人类的生 存视野中渐渐地隐退了,人类生存的主要内容就是 如何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如何学会协调好社会中的 各种关系,而社会关系主要是人们之
6、间的利益关系, 它又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式体现 出来。为了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协调人际的社会关 鍪 皙 20201 3 螯 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美丽中国与善行河北建设研究(201303038);道德认同视角下的亲社 基金项目: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美丽中国与善行河北建设研究( );道德认l司视角F的亲社 会行为培养研究(201303397)。 48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系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事情,因而体现社会生存需要 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就形成了。这种社会伦理的规范 认为,人要在世界上生存,对他人和社会有着必然的 依赖感,只有相互协作、相互关心才能使生
7、命之火永 不熄灭,如果离开了社会和他人,任何个人都会面临 生存危机。因此体现了“共生法则”,其伦理精神是 一种共生的精神,是一种讲求人际和谐的精神,这也 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认为社会是由 个人所组成的,没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社会也 只能是虚幻的,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独立性应 得到尊重,个人的利益和需要理应放在首位,这是一 种“分存原则”,西方社会的传统伦理体现了这种“分 存原则”的伦理要求。 随着工业化的浪潮裹挟着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 失衡席卷全球,人类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法则,陷 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因此,十八大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直面人与自然被严重破坏
8、的残酷现实,警醒世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 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域必须及时调整。在恢复 自然界生机之际,人对自然界的开采途径与开发深 度必须受到严格的规制;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 时,应当主动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使其早日恢复正 常。因此,完美生存状态的实践前提就是对生态伦 理的认可,其是全面推进“中国梦”的道德底线,即尊 重自然、爱护自然、维持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稳定,主 动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建设 “美丽中国的动力源泉 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诉求,着 眼于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共同发展,积极建构人与 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它 的基本内
9、容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对资源与环境的 适度开发,即不能超越自然的再生能力与环境的容 量,否则就是减损全体人类的最终利益;二是注重代 内与代际公平,是指在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时要做 到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以及不同区域问的公平, 同时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将眼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结合起来;三是需要公众的参与,这是实现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既要使得公众能从资源与环 境的开发利用中得到现实的利益,又要要求公众能 自觉地参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四是环境保护;五 是协调关系,为了实现终极目标而互相配合、协调一 致,从而形成“合力”,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 力。 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
10、践 底蕴是公平与和谐。众所周知,伦理学的公平是指 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而和谐是指全球化语境下的 人与自然之和谐。不管是代内公平还是代际公平, 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与自 然和谐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人与自然 的关系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回顾人类文明的 发展历史,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主要有四个过程:依赖 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善待自然。 4 “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 入整体主义的立场,把人与自然当成是一个相互依 存、相互支持的整体,又叫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人 和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人应该从平等的立场去 尊重它们,人不能随意地人为破坏自然环境,而必须 要有
11、正当的理由才能介入到自然环境中去。不仅如 此,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还具有制约力,生态伦理及 时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无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 关系,无视人类的生存必须以自然界的天然存在为 前提。它深刻地提出,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冗繁复 杂的有机体,倘若要持续向外部输出资源,就必须每 一个时段内有所节制,保持资源总数在数量上恒定 有限,一旦超出此上限,自然本身的延续性就会遭遇 破坏,人类自身的利益最终也会受到削减。 人类生命的完美绝不仅仅需要与社会、与他人 之间的和谐,而且也需要与自然的和谐。以往的传 统伦理只顾及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却没有思考人对 自然的依赖性,这实际上是对人生完美的一种不彻 底的把握,
12、而生态伦理就是对此做出的伦理补偿。 所以,生态伦理回应了人与自然的互为关系,体现出 人类生存的社会性与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向维度, 体现了生态伦理最深厚的人文底蕴-5 。“美丽中 国”概念的提出与建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是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环节,是约束人在处理 自然关系问题时的行动基准。它的提出并非天然自 然向人类提出抗议,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后必须对 环境履行的义务。人类这个整体不但对社会和谐拥 有道德责任,而且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负有积极 义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但是 发展观,更是伦理观,其蕴含着深邃的生态伦理思 想,体现在遵守世代间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与
13、第26卷第4期 祝小茗,李祥波:论全面推进“中国梦”与建设“美丽中国”的伦理意涵 49 自然共生共存、相处和谐的天然状态;在遵从自然界 的价值与生态规律基础上,使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 并重。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承认其他生物、物种、自 然和生态系统的价值 。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 是马克思主义环境观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更是建 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意。 三、实现永续发展是构建“美 丽中国“与全面推进“中国梦“的价 值路径 永续发展的理论前提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作为 全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已成为我国的 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若 缺少伦理的支撑与回应,也必将遭遇巨大的困难和 阻力。
14、因此,“美丽中国”与推进“中国梦”愿景的提 出就是力图探求一条永续发展的伦理基础与实践动 力,它立足于人与自然的横向联系,以人的全面发展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一理论框架来考量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总的来说,它是从生态系统的平 衡、资源的回收与利用、生存环境的保护等视角,为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伦理支持。 因为,传统伦理学主要调整人际关系领域内的 人际伦理问题,其意旨在于构建良好的人伦范式从 而达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圆满,而对生态失衡、资源稀 缺、环境污染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问题,则显得 束手无策。而“美丽中国”与“中国梦”概念的提出, 将伦理学观照的客体由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拓展至人 与生物乃至
15、整个自然界,真正扩大了生态伦理学思 考的范畴与实践路径。因此,无论是建成“美丽中 国”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 的价值诉求,又是促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 其次,实现永续发展的价值路径是全人类都要 承担一定的生态义务,要为建成“美丽中国”、实现 “中国梦”奠定崭新的伦理基础。而新的伦理基础又 是以大自然规律为依据,从中引出道德权利与义务。 它强调生态和平、生态正义和生态幸福,并把它作为 新的发展观的重要支撑点 j11 。在生态伦理观和科 学发展观看来,建设“美丽中国”与推进“中国梦”的 直接目的是维持生态的多样性与维护物种之间的和 平,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
16、和 平;就是要阻止人类追求眼前利益破坏环境的愚蠢 行径;就是在不牺牲未来世代人幸福的同时又可以 充分地满足当代人的期望,在追求人类幸福的同时 又不损害其他生命的权利。 再次,生态伦理的整体主义原则是实现人类社 会永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与价值追求。现代科学已使 人类达成共识: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生物共同维持 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物种都在这一整体中占有一席 之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只有保持大自然的整体性 与平衡性,才有可能使自然界成为适于生物栖息的 场所。因此,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完整、美丽的生 态系统”这一事实判断中可以推出“我们应该维护其 完整、美丽”这一价值判断。道德实践路径直指人类 本身对其它物种
17、与生态系统的态度和责任,也就是 人类持久生存发展的环境要求或者是人类持久生存 所必需的且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公共利益”。在科 学发展观看来,公共自然资源的维护与重组、经济外 部性、社会福利等公平正义问题,是个体主义的立场 所无法解决的。_8n因此,它需要一种宏观的视角, 既涵盖了人与自然物,当代与未来的关系,又在“利 己”的求索中遵循正义与公平的原则。其目的就是 要破除那些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地方的和民族 的狭隘的利己主义,以及那种贪得无厌地追求感官 满足和物质享受的享乐主义。当人们真正关注的只 是一己的生存、私利、实力、成功和享受时,他们无暇 顾及人类整体持久生存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18、 自然不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相反,真正站在整 体主义立场,就将考虑人类长久的共同的利益,升华 为一种终极关怀或终极价值追求。 总而言之,无论是建设“美丽中国”,还是全面推 进“中国梦”的实现,其道德要求都是建立在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基础上的新型“伦理范式”,即用不断发 展的观点和高瞻远瞩的态度逐步化解代内公平与代 际公平问题。诚然,这种新的伦理范式体现着天然 自然的哲学意蕴。从理论上看,它是一种道德哲学, 并辅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前提。从实践中看,将建 设“美丽中国”与当代生态伦理同径共生,不但取决 于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完善性,而且更在于它在实 践中的鲜明指向。概言之,就是要与当时当地的社 会发
19、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科学知识发展水平 和外部因素等相协调。 无疑,永续发展所倡导的生态伦理思想应以崇 敬自然与保护环境为宗旨,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着 眼点,它强调人的全部解放、自觉和自律,呼唤人与 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既摒弃 了“人类中心论”中的片面观点,又符合“生态中心 论”的价值依据。在经济上,其伦理思想是倡导一种 5O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提倡节制 物质欲望,用“生活质量”来替代工业社会的“生活标 准”;在社会政治领域,它主张那些更利于环境保护 的公平分配模式。概言之,用生态理性约束人类的 行为,使实现“
20、美丽中国”“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转化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外生动力,使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三者统 一,才能确保整个人类得以连绵发展,共同繁荣o Elo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 3王慧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o9 4祝小茗美学视角下的社会生产实践与当代劳动者美 5 6 7 8 9 10 育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3(2):5256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21、2004 骆世明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4 田文富环境伦理与生态和谐M郑州:郑州大学出 版社,2010 刘定平生态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13 胡鞍钢,郎晓娟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宣言J行政 管理改革,2012(12):1519 祝小茗刍论建设美丽中国的五重维度J中央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2013(4):9397 作者简介:祝小茗(1987一),男,吉林长春人,中国人民武装 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社会 发展理论、公安现役部队执法规范化研究。 On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Comprehensively
22、 Promoting China Dream and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 ZHU XiaomingLI Xiangb0 (Chinese PeopleS Institute of Armed Police Force,l_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Several dimensions in ethics and in practice sha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tum ecological virtues and eco goodness into endogenous motivations
23、 i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implementing China DreamEager responses in the circle of ecological ethics have become tle theoretic dimension in well builng Beautiful China;Adhering to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wi11 be the dynamic dimension in builng Beautiful China;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
24、ment wi11 be the value dimensiorr in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They are beth the ethical found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 zation and the practical path in early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Key words:Beautiful China;eco-ethics;eeo-civilization;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Chinese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