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永德事业编招聘2019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打印版】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永德事业编招聘2019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打印版】 1: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的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朋友十分肯定。“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 单项选择题迂回同样能够达到目的幽默可以巧妙地化解难题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并不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酸奶:奶酪() 单项选择题木头:桌子豆浆:豆腐干冰:冰块土壤:沙尘 3
2、:中国文学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如果把文学所载之“道”作广义理解,不要将其看作“政治之道”,而是将其看作“为人之道”和“良知之道”,那么,这一传统是有积极意义的,符合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命题。然而,现今的作家们,抱着这种崇高理念创作的人不多见了,而抱着一种投机心理期冀侥幸成功的则大有人在。根据这段文字,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文学不可写政治不少作家侥幸成功今天“文以载道”已经是个过时的命题大多数作家没有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 4: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_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_于北京大街小巷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的古典诗人。
3、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项选择题踟躇,游走彷徨,奔走犹疑,奔跑徘徊,穿梭 5:演绎作品:又称派生作品,指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的作品。根据以上定义,以下不属于演绎作品的是()。 单项选择题 查看答案1:答案【答案】B。题目详解: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结合原文的罗斯福聪明而巧妙的设计解决了难题。所以选择B选项。备注:有的用户点击了“题目有误”按钮,认为该题选C。其实不然。变通:根据情况而变动,不拘泥成规。如果是C项正确,应该是把秘密告诉好朋友。 解析 2:答案B。题目详解:奶酪和酸奶的成分相同,都属于奶制品,而且前一种是液态,后一种是固态。
4、B中豆浆和豆腐都属于豆制品,有相同的成分,而且前者液态后者固态。A、D中两者状态相同,不符合条件。C中的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与冰块无相同成分。 解析 3:答案D。题目详解:文段首先通过“文以载道”的理解引出话题,用“然而”引出文段的主题句,强调“现今的作家们,抱着这种崇高理念创作的人不多见了,而抱着一种投机心理期冀侥幸成功的则大有人在”可知,大多数作家不再秉承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解析 4:答案D。题目详解:彷徨: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犹疑:犹移。迟疑不决徘徊:来回走第二空中,现代记者的匆忙身影与古典诗人的安居形成鲜明对照,“游走”和“穿梭”都可以用来形
5、容记者的忙碌工作,但“穿梭”更能表示记者工作的主动性和主人公的个性。再看第一空,白天和晚上的双重身份说明杨杏园处于传统和现代之,间难以自拔,“踟蹰”要走又不走的犹豫状态,动作缓慢但方向单一,而“徘徊”则是来回走,用来表示人物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选择比较合适。因此本题答案为D。原文: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穿梭于北京大街小巷、“与时俱进”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伤地闷透”(sentimental)的古典诗人。相形之下,林语堂朱门的男主人公李飞却是一个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在上海历练之后,重返故乡的现代人。李飞之眼是记者之
6、眼,但他不是普通的职业记者,因为“他向来不喜欢把任何事情写得记录化、统计化,而是在字里行间表达他个人的感触”。他也“抱着超然的态度,冷眼旁观这个病态、困惑、或悲或喜的人生万花筒”。李飞是西安古城一个性情流露的观察者,一个保持距离的目击者,一个入得其内、出得其外的写生画家,一个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的作者,一个在故乡现场追踪、敏锐思考的漫步者。在有“保守主义之锚”称号的西安古城,作为“土生子”的李飞并不信奉文化保守主义,实际上他对现代化、现代事物、现代经验一直秉持着长久的兴趣和开放的态度。 解析 5:答案巴黎圣母院日文版属于翻译;三个火枪手电影剧本属于改编;难点词汇释义属于注释;A项不符合定义,故本
7、题正确答案为A。 解析 6:答案A。题目详解:由第一条规矩和第二条规矩可推出A正确;B项不符合第一条规矩;C项04出场,可推出02出场,而02出场不能推出01出场,因为第三条规矩是充分条件命题,后件不能推出前件;D项03出场可以推出04不出场,不能推出05、06都不出场。故正确答案为A。 解析 7:答案C。题目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作品与角色的关系。于连是红与黑的角色,黄飞虎是封神演义的角色,但顺序错了,排除A项。张爱玲是金锁记的作者,而非角色,排除B项。子君是伤逝的作者,但顺序错了,排除D项。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解析 8:答案A。题目详解:纵观全文,A、B、C、D四个选项都在文中出现过,但本
8、文主要探讨的是“既得利益”和“思想解放”的关系,即“既得利益是思想解放的阻力。”其余三个选项都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谈的。故选A。 解析 9:答案C。题目详解:根据文段中“但大脑不会这么工作,刺激起来的电机不会一下子就冷却。”这里的电机指的是大脑,冷却是指安静下来,马上进入休息的状态,对应的是C项 解析 10:答案C。题目详解:(原文出处)所谓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俗礼仪、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居室建筑、文教卫生,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群体的生活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社会禁约、人际关系,等等,无所不包。内容之丰富驳杂,其他学术领域无法相比。但是,正因为如此,研究叙述起来就格外困难。因为,这
9、些在今天我们看起来感到新奇、鲜活的历史,在当时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不被社会重视;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一般百姓的社会生活行为更不会被官方正史记载。这些材料大多是作为逸闻而散见于从南方或外国来到北京人士的私人笔记或清末以来出现的报章之中。资料的极端分散,成为社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进入这个领域的重重难关。中华读书报“北京旧事”折射社会变迁于德源 解析 11:答案【答案】C。题目详解: 解析 12:答案B。题目详解:铁观音是茶叶,福建盛产铁观音:宣纸是文房四宝之一,安徽盛产宣纸。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解析 13:答案B。题目详解:此题可用对应分析法来解答。观察选项中,能与“亮丽”、“线条”、“花间人的
10、恬淡自在”、“清唱”相呼应的词语分别为“色”、“形”、“意”、“音”。故本题选B。 解析 14:答案B【解析】要想让论证成立,必须在详细的职业规划和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故首先排除C、D项。推理l: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的目标都是无效目标,即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是无效目标的充分条件;推理2:无效的目标都没有实际操作的方法,即无效目标是无实际操作方法的充分条件。B项说详细的职业规划有实际操作的方法,即否定了推理2的后件,因此,详细的职业规划不是无效目标,即否定了推理l的后件,即可推出题干的结论。故B项是论证成立的前提。 解析 15:答案C。题目详解:本题考公文中的常见搭配。“表扬
11、”和“赞扬”重在公开宣扬和赞美,“表彰”除了有这个意思外,还有授予某种荣誉称号以示嘉奖之意,简言之,如果授予荣誉称号就应当用“表彰”。 “奖励”是指给予某种财富以资鼓励,原文并无给予“十佳法官”某种财富的意图,故D亦不适合。 解析 16:答案A。题目详解:根据题干,小明没参加游泳比赛,也不是划船冠军,那么小明一定是羽毛球冠军;小红又不是划船冠军,那么小红只能是游泳冠军,因此,小兰是划船冠军。所以,选项中只有A正确。 解析 17:答案ACD。题目详解:徘徊是走动的一种方式,属于包含关系。A项抢劫是恶行的一种,属于包含关系。C项谦虚是美德的一种,属于包含关系。D项鼓励是支持的一种方式,属于包含关系
12、。因此,本题答案为A、C、D选项。 解析 18:答案B。题目详解:直言命题推理。题干关键在于“村里的房子”,即限定了选项的主语题干的第一句话是全称否定命题,当全称否定命题为真时,特称否定命题也为真,故可推出“村里有些房子不是涂了颜色的术房子”是正确的。选项D的问题在于若里的房子不是木房子,这一集合真包含了“村里没涂颜色的房子”这一集合,故不正确。 解析 19:答案【答案】B。题目详解:本题属于代词指代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直接观察法,首先确定代词在文段中出现的位置,然后根据临近原则可知文段中不单纯是一层指代关系,文中出现三个代词,需要寻找到同源代词进行辨别。所谓同源代词就是
13、两个代词指代的内容为同一事物,因此考生首先确定了同源代词之后再寻找同源代词的指代内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在这个文段的最后一句中“这的确是个迟到的文化现象,但从中国自身纵向来看,它的到来又并不为晚”的“这”和“它”就是同源指代,表示的是同一事物,因此指代内容应该在“这”之前的一句,即“关心形而下的学术探究已不再是明清之际的地下舆论,并且范围也绝不仅限于知识分子层面”。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B选项。而A选项,在文中第二句的句首也出现了代词“这”,它指代的才是A选项的内容。所以,本题答案为B选项。 解析 20:答案B。题目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种属关系及对应关系,列车是一种交通运输公交,列车运行会导致噪音。
14、因此,正确答案选B。 解析 21:答案C。题目详解:此题为削弱题型,题设论证为:原有教授制度存在缺陷解聘部分教授对大学有利。C项为承认前提,否定结论的,所以是最强的削弱。A项与题设论证无关;B项只是泛泛而谈,属于否定前提的削弱,削弱力度小;D项偷换概念,题目中只针对教授制度这一问题论述,不涉及其它问题。 解析 22:答案D。?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应急预案的建议。”第二十七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
15、务院报告。”所以,只有D项的说法正确。? 解析 23:答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诉讼时效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故选B。 解析 24:答案【答案】B。题目详解:秒杀技巧:“但”之后的内容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和这一观点相吻合的为B项。A项表述不准确,C,D两项太过绝对。解析:题干主要讲的是环保意识与环保满意度的关系。根据“环保意识越高,环保满意度越低”可知,环保意识高了要求亦变的更高,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A项表述不准确,文中并未提到“眼光”。C,D两项中“总是”“永不能”表述太绝对。 解析 25:
16、答案题干中冷空气可能会引起降温,从而甚至需要供暖。通过词性直接排除A、B、C。D项中台风可能会引起下暴雨,从而甚至需要救援。故答案选D。 解析 26:答案A解析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解析 27:答案C。题目详解:题干中的结论是私人轿车在近五年内不应该有大的发展选项C指出近期内中国的道路状况不可能有根本改善,说明了中国的道路状况近期也不可能适合发展私人轿车,最能支持题干结论,而A、B选项都削弱了上述观点,D项虽然也支持,但是力度明显不如C。 解析 28: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历史事件与历史规律的特征。历史发展规律的重
17、复性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由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定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下发生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因此,不能因为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而否认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得出历史事件重复出现的错误结论。该题的前提是正确的,但推论却是错误的,没有搞清楚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和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解析 29:答案【答案】A。题目详解:本题属于提炼标题题型,主要考察概括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比较前后两个标题试一试用太空技术修复名画和用太空技术给名画美容,不难发现,后者标题中
18、一句“给名画美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段比前者更为生动更加吸引读者。所以,本题选择A答案。 解析 30:答案C。题目详解:题干中“床铺”和“客房”的关系是:“客房”中有“床铺”。选项中符合这一关系的是:“教室”中有“课桌”,所以,本题选C。 解析 31:答案B 解析 32:答案B。题目详解:这道题属于实词的辨析,主要考查区别词义的轻重。漠视:冷漠地看待;看轻。麻木:本来指感觉缺失,在口语中与“麻痹”相近。坚实:术语。通常用于评论形势及对局面者所采用的作战方针等方面:(1)在评论形势方面,指结构严谨,围地巩固,使对方无隙可趁的阵势。(2)在作战方针方面,指采用确定、稳健的对策及与其相应的着法。强大
19、:力量坚强雄厚。“人们的忙碌”不可能是“古建筑更加凋零”的原因,所以首选排除 A选项。文中没有涉及“误解”的问题,“麻木”的程度稍重。应该是人们的“漠视”使古建筑更加凋零,且孩子们将成为“坚实”的力量,更贴切。所以选择 B选项。 解析 33:答案A。题目详解:申请课题应在最先,排除B、D。发现剽窃应在起诉索赔前,排除c。 解析 34:答案B。题目详解:文段最后一句“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是对前文的总结,分析此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即可抓住文段主旨。根据就近原则,此句中“这”指代的是前一个句子,即“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结合文段最后的总结句,本文的主旨就是“严密的
20、综合起来的体系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即答案为B。一般情况下,文段最后一句为“这是”的总结型句式时,该句中提到的概念多为文段的关键信息。例如本题,文段最后一句“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其中“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即为文段的关键信息。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提到了这个关键信息,故可迅速判断B为正确答案。 解析 35:答案A。解析: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身份受到伤害要求赔偿;(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申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购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解析 36:答案D 解析 37:答案B。解析:刑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规定,法定最高刑
21、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故正确答案为B。 解析 38:答案C。解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 39:答案C。题目详解:理解“行政许可”的关键是把握住“行政机关”是施动者,“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是受动者,途径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审查之后,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这种行为称为“行政许可”。A不存在行政管理的相对人,排
22、除。B张三向单位申请,单位不是行政机关,排除。D学校作为被授权的事业单位行使颁发毕业证书的行政权力,但根据题意,行政许可的关键是“准予从事特定活动”,而大学毕业证书是资格的证明,因此也排除D。只有C项符合题意。 解析 40:答案A。题目详解:一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推知微观物质就是指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而物质的微观结构事实上就是这些小粒的内部结构,即内部组合模式,因此A项正确。而B项表述错误在于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均属于微观物质,它们均用“、”号连接意味着不可能四者并列,因此说原子和原子核代表物
23、质微观结构,质子、中子代表微观物质是错误的。C项表述过于概括,概述主体为“二者”,而事实上“二者”并不能统领C项后面的表述,因为这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我们可以推断出二者并非同一事物,因此表述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选项。 解析 41:答案A 解析 42:答案A【解析】担任:担当某种职务或工作。委任:派人担当职务。出任:出来担任,“出任”担任的职位多为要职。第一空可首先排除C、D两项。第二空,同“身份”搭配,“以”比“据”更合适。后两空“接触”和“尊重”都正确。故选A。 解析 43: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幸运地砸在自己头上”“无缘由地突然掉到自己身上”可知,有些人只想不劳而获
24、地获得动力。“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本题用其原义。故选D。 解析 44:答案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科学的分析综合,化为系统的意见和办法。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进行验证,并把正确的东西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化为行动。这符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实践一认识一实践。故选D项。 解析 45:答案A 解析 46:答案C解析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解析 47:答案B。题目详解
25、:选B(A、C、D概括不当或以偏概全。) 解析 48:答案D 解析 49:答案C。题目详解:“正惩罚”的关键要件是:“导致令该个体不愉快的后果”。A项并不存在惩罚,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不得出去玩”属于“撤销令个体愉快的后果”,属于负惩罚。C项,“因酒驾被处罚”,导致了令该个体不愉快的后果,“再没有酒驾”说明该惩罚使个体今后发出此行为的可能性降低,符合“正惩罚”的定义。D项不存在惩罚行为,排除。本题选C。 解析 50:答案C。文段为总分总结构。文段主要论述的企业发展与道德力的关系。文段现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或提供对他人有价值的东西是企业获利的前提。接下来具体说明企业应该如何去做。最后总
26、结,不具备道德力的企业、不对他人或社会负责任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出局。 解析 51:答案C。题目详解:发散思维的定义要件为:(1)从一个目标出发,(2)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3)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A项太阳、取暖、热量是从同一个目标出发的,沿着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的过程,符合定义要件;B项波浪线、海浪、声响,都是从同一个目标出发,但是思考途径不同,符合定义要件;C项毛衣、棉毛、纤维,是从毛衣到棉毛再到纤维的相同的思维途径,不符合定义要件(2);D项花朵、儿童、未来是不同的思维途径,符合定义要件。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解析 52:答案B。题目详解:本段话由对“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批判入手,
27、讲到人应该自我激励,而不是“换个环境”,从而引导出中心句子:苛求环境,不如苛求自己。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解析 53:答案【答案】D。题目详解:这道题属于虚词的辨析,主要考查各种复句关系及常见关联词。根据最后一句的问号可知前面的表述必然是一种假设条件,A项的“因为”,表示因果关系,B项的“由于”也表示因果关系,均予以排除。C项中两个“倘若”表示的是并列关系,而原文中的两句的意思并非并列关系,所以排除C项。D项首先由“如果”引出假设条件句,接着由“只要就”,引出充分条件句,最后由“那么”一词引出结果,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解析 54:答案A。题目详解:本题是“属于型”。要求从四个备选项中找出属于“
28、集体记忆”的一个选项。分析定义可知,要归类于“集体记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群体(可以是一个政治宗教集团、一个地区文化共同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2)对自己过去的记忆(记忆可以是分散的、零碎的、口头的,也可以是集中的、官方的、文字的,可以是对最近一个事件的回忆,也可以是对远古祖先事迹的追溯)。B项“某市宣传地方旅游资源的纪录片”不是对过去的记忆,排除;C项“某政府机构关于某项工作的文件汇编”也不是对过去的记忆,排除;D项“介绍邻国历史的教材”是对别人的过去的记忆,而不是对“自己过去的记忆”,排除。只有A项所说的“我国广泛流传的大禹治水的传说”(隐含:我国人民对“远古祖先事迹的
29、追溯”),符合“集体记忆”的定义要求。所以,正确选项是A。 解析 55:答案A。题目详解:根据“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发展变化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可以得出: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使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故正确答案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正确选项为A。此题也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判断。 解析 56:答案C 解析 57:答案【答案】A。 解析 58:答案BCD。题目详解: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30、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本题选择BCD选项 解析 59:答案C。题目详解: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型,主要考察概括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对原文信息进行读取,寻找中心句,“物极必反,过度的法律诉讼已使美国社会元气大伤。”这是文段的主旨所在。而选项A、B、D选项都是以偏概全的,都是论证主旨的例子。所以,本题选择C答案。 解析 60:答案【答案】B。题目详解: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各种不合理存在的补习班的设置,不是新“师德规范”能够限制的,选项B的内容与此相符,故本题选B。选项A,D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选项C是文段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故排除。 解析 2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