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微文化“传播理论探析 袁晓凤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摘 要 “微文化”是以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为介质的高 科技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网络文化形态。这种具有媒介 化、网络性特征的“微文化”形态,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 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丈以网络发 展为学术背景,以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视角对“微丈化” 的界定、 “微文化”产生的现实语境、 “微文化”传播的理论 依据三个方面对“微文化”理论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微文化” 理论探析大学生 1“微文化”的界定 “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有关“文化”的定义可 谓是众说纷纭,从客观
2、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 断积累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积 淀并传承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图片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等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微文化”最早出现 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音乐人麦子以音乐的符号传播他的“微” 理念,并创立微的哲学 。到2005年一部只能在手机上播放 的电视剧 约定 产生了“微文化”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 的不断发展,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现,加速了“微文化”概念 的传播。今天,人们对“微文化”的解释主要指以微博等为传 播新载体,通过信息传播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形 成的一种微观的文化形态。确切地说, “微文化”是由微
3、博而 诞生的一种微思想观念、文字、符号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从 社会学和文化学视角来看, “微文化”具有以下内涵: 11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媒介文化 “微文化”作为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是以 媒介影响人,人使用媒介为主要方式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 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微媒介已逐渐发展 成为一个具有强大聚集力和扩散性的文化装置1,同 时,具有极强的社会辐射力,对“微文化”的传播效果产生着 重要影响,成为“微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使“微文化”传 播呈现出媒介化特征。 12作为一种极具个体导向性的精神文化 从文化的区域性来看,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群体性。从传 播学视角来看,信息
4、的导向性是指传播者发布的信息被受众所 获取,受众按照所发布信息的指向产生一定的行为来满足信息 发布者的目的 】。人们借助网络和手机媒介发布个人意见或价 值观念,实现信息在网络微平台上的传播,这些带有个人价值 观念的“微文化”得到网络众多身份的认同和传播,而这种以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编号:14SKSZ16)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袁晓凤(1986-),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辅导员,助教,主 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 2015NO45 微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文化”是一种极具个体导向性的精
5、神文化。 2“微文化”产生的现实语境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使社会文化结构发生变迁,过去大量 不被人们重视的个人的非公共的“微内容”,以小众化、专业 化、个性化的特征游离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使各种思想文化 交流交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网络“微文化”的产生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 物,是时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21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手机媒介载体化的“微 文化” 随着2013年12月,我国正式步入4G网络时代以来,4G与移 动互联网的融合,促进了手机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以4G智能手 机为开发平台的移动终端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例如手机微博、 手机微信、手机购
6、物、手机网游、手机音乐等手机文化产品, 这些以手机媒介为微载体的新型文化形态不仅满足人们个性化 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情感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 生活,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微文化”传播已逐渐渗透到人们 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并转化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构成了一 种社会“微文化”现象。 22快节奏化的生活方式促成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微 文化”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享 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时,催生了对技术、对速度的崇 拜,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变得快速化、现代化。一种既能 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又方便人们使用的网络微媒介一一微 博应运而生。由微博产生的一系列微表情、
7、微整容、微公益 等“微文化”产品不仅在认识和情感上满足了人们的社会生 活需要,而且使人们在使用微博等网络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的 过程中由被动变成主动,促成了网络媒介“使用与满足”的 “微文化”传播。 23微博等微媒介的发展使“微文化”传播影响力日益深远 微博、微信创造了新的交互方式,呈现出形式微小,力 量强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字精炼,表达随意等特征。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通过微博等传播微载体,以原创文 字、图片 视频、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递个人的思想和 价值观,大量“微内容”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个人成为 创造“微文化”的主体,导致“微文化”传播主体呈个体化, 内容呈多元化。在这看
8、似微小却不微的网络微环境中,由微博 带来的微力量传播,开创了微传播时代的到来。 3“微文化”传播的理论依据 在20世纪3o、4O年代传播学兴起后,人们对传播的定义可 谓不胜枚举,有的侧重强调传播是信息行为的互动过程,有的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有的强调传播是施加影响的意 图体现。 “微文化”传播是人类通过微博等传播媒介进行各种 职学院旅游英语教学课堂设计 夏菁刘彦池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高职学院旅游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立足于高职学 院学生的特点,将课堂与学生工作岗位相结合,遵循情景功能 原则、任务为本原则、激励分享原则、知识拓展性原则,从而 使学生主动学并能学以致用。 关键词
9、 高职学院旅游英语课堂设计原则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线路不 断推出,国际旅游已经成为了旅游产品中的重要选择。因此而 衍生的旅游中的国际接待服务、导游服务、酒店、餐饮服务对 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就愈发突出。高职学院旅游英语教 学着力于将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与课堂相结合,了解和掌 握涉外旅游项目的工作流程和英语用语规范,着重培养涉外旅 游从业人员和外宾进行有效沟通的评议能力和工作能力。 基于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的 思维模式,结合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课堂设计应遵循如下 四个原则。 情景功能原则。针对职业英语的特点,也为学生将来 到岗能迅速就位工
10、作,旅游英语的课堂设计首先要遵循的 就是情景功能原则。打破由教师、学生、书本和黑板粉笔 组成的传统英语课堂,在教师里设置前台、咨询台等,并 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工作场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 文化资源、信息传递、共享、互动和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 个体或社会群体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 31“使用与满足”受众理论 “使用与满足”受众理论始于20世纪4o年代,主要强调受 众在选择和使用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_4,即 人们在使用媒介进行文化信息传播时,通常会考虑使用什么媒 介来满足自我的什么需求。按照“使用与满足”受众理论,受 众成员对微载体的使用和传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
11、主要表现 在满足个人或群体的利益需求。人是相对主动的传播者与参与 者,受众在选择和使用微载体时,会有意识地主动选择什么样 的微媒介来满足自身对社会文化信息的渴望和需求。因此,人 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不是被微媒介所利用,而是运用与挑选 微媒介传播内容来满足自身的心理愿望与内心需求,主动选择 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介应用App获取最新资讯,由此带来 的“微文化”传播使受众从中可以体验到娱乐消遣、人际关系 互动、个人认同等需求和满足。 32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强调 媒介传播和承载的内容或话题在公众心中的被关注度和影响 力,即微媒介传播什么,受众个体就关心什么。
12、微媒介掌握和 传播大量不同话题的微内容,影响和干扰人们对网络微信息的 选择和判断。网络中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带有明显的议程设 置功能。微博营销、微信二维码扫描等“微文化”传播,表达 和呈现了微信息发布者的目的与动机,其最终效果是实现微内 容的传播和提高微信息影响力,满足“微文化”传播议程设置 功能。微博营销、微博公益、微博政务等微内容信息,其传播 权不仅高度集中在少数的专业媒介组织手中,而且受众在传播 中处于被动地位,客观上要求传播者必须对传播微内容有所选 择。这种“议程设置”式的网络微内容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 环境相适应,使人们的传播行为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33创新扩散理论 美国传播学家埃
13、弗雷特M罗杰斯曾指出,创新是被人 们认为的一种纯粹的新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扩散是经社会个 体或群体进行某种传播的过程ls。由于微博、微信等微载体是 一种新兴的移动通信互联网应用,是一种创新型产品,因此潜 在用户对微博的使用行为,属于一种创新产品的扩散。微博、 微信等微媒介通过手机或电脑移动终端设备为传播渠道,以网 络为传播路径,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或群体中,实现 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之间交互性传播。 “微文化”的 “微”,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着一种时尚,一种创新,一种 “微妙文化”,而这种“微”正是新媒介的发展和延伸带来的 创新文化产品。人们通过手机发微博、摇微信已成为一种潮流 和趋势
14、,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微文化”传播,迎合了社会时 代发展前进的步伐,是一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创新与扩散。 4总结 简言之, “微文化”的出现,丰富了媒介文化的形态, 它与报刊文化、广播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一起构建着中 国当代新媒体文化风景。由于当前智能手机具有丰富的传播特 征,以其为开发平台的文化产品使“微文化”传播内容和方式 发生质的飞跃,比如手机微博、微信、微聊、微阅读、微视频 等,这些“微文化”产品在内容制作、推广以及发展前景等方 面不仅具有微媒介本身的优势特点,而且具有网络的开放性、 瞬时性、匿名性等特征, “微文化”对社会文化和大学生成长 成才的影响将无远弗届。 参考文献 1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3(4):1 30 【2刘斌导向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 课实效性的传播学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 36 3游敏惠,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 3(4):5 3-56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 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4版北京:华夏出版 社,1991:320 【5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118 2015No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