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影《建国大业》音乐魅力剖析.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771571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建国大业》音乐魅力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影《建国大业》音乐魅力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影《建国大业》音乐魅力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电影建国大业音乐魅力剖析 摘 要 建国大业作为一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的重要影片,不仅仅是因为其拥有着豪华的明星阵容,还有其一些细节的生动之处,其中的背景音乐的有效运用是值得关注的。本文主要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背景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行探究,首先是从该电影与电影音乐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该电影音乐元素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分别对影片中共产党人以及国民党人的电影音乐进行了相关的分析,通过对其背景音乐的艺术魅力分析来反映建国大业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 电影音乐;建国大业;音乐魅力;配乐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当中的背景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加了这部电影的感情色彩,也使音乐魅力更加贴近了人民群众,配乐创作者舒

2、楠为这部建国历史大片,配上了整整两个小时长的背景音乐,可以说这部建国大业的音乐魅力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这些配乐更好地成就了这部建国大业。 一、建国大业音乐元素的解析 对于建国大业的配乐长度如此之长,甚至已经和这部电影的长度相仿,这其实要从建国大业当中与音乐相关的特殊元素进行分析。 首先,建国大业所表现的题材和音乐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从日本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4年内战当中的政治和军事较量,从时间的跨度上,并不是十分巨大。但是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题材却离不开音乐。在这段国共之间的内战时期,中国的各种思潮风云迭起,各种政治势力、军事势

3、力以及文化倾向都互相之间进行撞击。中国共产党的音乐传统,由于在长期的上雪山、过草地以及在陕甘边区建立了长期的党中央革命领导根据地,因此,其音乐有非常浓厚的雄壮和民族的风韵,受到陕北地区的民歌影响颇深,所以这些都在建国大业当中有所体现。而国民党政权当中,天主教徒、民粹主义者、崇尚西化的留洋者、部分盲目效忠者以及和平主义者等复杂,他们所代表的音乐素材肯定也是有所不同的。 其次,建国大业这部电影的叙事特征上也需要音乐的辅助。虽然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4年内战,时间跨度不长,但是各种关键的历史事件是非常的多,从和的重庆和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撤离延安,乃至傅作义的投诚起义,北平

4、不流血解放、国民党在南京的战略会议、各种大型会战、战役数量庞大,场景转移的速度快,往往一个历史事件的场景所停留的时间并不是很多,这就要求建国大业的导演,必须要从其他方面去补充在叙事上面可能存在的具体性。而整部电影当中的电影配乐,就已经很好地补充了建国大业的叙事局限性,更好地让观众进入到角色当中,进而在氛围的渲染和营造背景上,有着更为巧妙的作用。 建国大业是一部色彩浓厚的电影,音乐上的调整恰恰就是对这些色彩进行调和,让整部电影的场景情感色彩更为鲜明。每一个场景都有其音乐的背景色彩,中国共产党的背景色彩以及国民党的背景色彩,除了演员们的投入演绎之外,仍然要通过音乐语言进行塑造。这些都是建国大业当中

5、比较重要的音乐元素内容。 二、建国大业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音乐描绘 建国大业的主角自然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一个新中国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样地,他们的胜利也是经历了非常纷繁复杂的过程。电影很短促,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如何能够更为生动地把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的豪情壮志、对胜利的渴望以及不断拼搏的精神表现出来,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人物的表演演绎,还要借助电影音乐的魅力。 (一)淮海战役胜利后的国际歌与民谣吉他声 在电影当中,1949年的1月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在北方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而淮海战役就在这个时间里面获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五位常务委员,在革命根据地

6、延安正在扭着秧歌舞,并且把酒言欢,欢庆淮海战役的胜利。在这个场景里面,国际歌成为一个重要的音乐元素,五位的常务委员,在一起唱起了这首革命者耳熟能详的国际歌,高歌中表明了这些革命者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仰。随后,这首国际歌之后,随之出现了吉他的独奏以及男声民谣哼唱,这种哼唱的声音非常低沉,接着就出现了一段弦乐,场景就切换到坐在南京正下着雨的台阶之上。 这种场景的切换是非常有韵致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他们高声唱着国际歌,从表层上就已经表明了他们对于胜利的渴望以及他们充满着朝气和理想。而且国际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共同心声,其文化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所以这段电影音乐选取得是非常巧妙的,而如何转入的场景,则

7、是电影音乐设计者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电影从国际歌唱罢之后戛然而止,随之进行的吉他独奏以及男声民谣低沉地唱着,这样对于国际歌这段音乐显然是一种非常鲜明的反面衬托,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共产党的这种音乐氛围以及喜悦的氛围则更进一步被反衬出来,而更好地转入到的这种落寞和迷茫的场景里面。 这个场景的电影音乐,最值得一提的还是那段充满磁性和低沉的男声民谣。这段民谣歌唱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因为这种设计能够很好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国民党的军人们以及中国的人民群众对于战争有着的疲惫感,这种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希望战争更早地结束的心态,其实在任何的军人或者人民群众心里都是那么自然地产生出来。所以,电影音乐

8、的设计者,不希望采用传统的生硬切入,没有采用节拍上的控制,也没有采用两拍或者三拍,仅仅是把音乐写好之后,让歌唱者看着画面,随着自己的意识,自然地进行着浅吟低唱。这种没有节拍并且没有音乐规律的设置,却更加自然和贴切地表明了这场战役人民的欣慰以及对于鏖战的疲惫,更对当时迷茫的心态,也有一种反面的引入。 这首民谣是伴随着一阵吉他的独奏响起来的,这种吉他是箱琴,箱琴的音色非常独特,如同石头一点点地打破湖面的平静,然后灵魂如同湖面上缓缓泛起的涟漪一般,静静地产生波动,这种波动非常轻柔平淡,但是却能够撩动人们的心弦。这对于激烈的秧歌舞、欢快的国际歌而言,更是一种情感的跨越,更好地刻画了当时国共政治领袖们内

9、心的感情图景。 (二)西柏坡会议中的诙谐欢快配乐 西柏坡会议是电影中中国共产党实现战略撤离延安,然后党中央迁移到西柏坡地区的一次重要的中央会议。在电影的场景里,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正在步入到西柏坡会议的会场当中。这个会议当然是非常重要而且庄严的,但是配乐设计者却巧妙地运用了带有着俏皮以及幽默的配乐,来呈现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种配乐方式,在传统的中国共产党的纪录片当中是很少看得到的,不过的确形成了一种更为质朴真实的氛围。首先,这部电影重点在于刻画出一群有着革命意志,但是也有自我感受的人,并不是仅仅呈现出一段集体的意志,所以他们并不能够被神化,这些从人民群众出来的革命干部,应该带有更多的泥土

10、气息。所以这段配乐,正是把这些革命的工人以及农民的干部,他们身上原来就有的自然的人性,以非常幽默轻松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西柏坡会议的这段电影场景里面,还有一段人声的哼唱作为配乐,在器乐的背景衬托上,运用了很多拨弦乐、木管以及巴扬等。这段音乐是很难把控的,一旦这段音乐过分地滑稽,那么对于塑造出西柏坡会议的这个重大的场景就会有负面的压力,但是一旦不那么轻松,又可能导致场景的僵化,更不能够自然地呈现出西柏坡会议的真实。这种电影的音乐,融合了肖斯塔科维奇的那种翩然起舞的幽默风度,有比较浓重的前苏联影片配乐风格。特别是在任弼时向众人招手的时候,当中有一段轻松的口哨音乐的旋律和南斯拉夫的电影桥中的相似主旋

11、律,但是又有一定的不同,这对于整个场景的气氛有着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三、建国大业当中对中国国民党人的音乐雕琢 中国国民党在当中,显然是有着大输家的这样的角色定位,但是国民党人当中,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一些如同这一类的历史人物,既有功勋,也有过错,而且其政治因素也是很复杂的,中国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其一个人的问题,但是其在整个国家以及战争决策上面,都存在比较大的过失。而另一些国民党人,比如宋庆龄等,则倾向于中立和和平,这样的一些国民党人又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从这两种基本的情况看,对中国国民党人的电影音乐描绘则需要更多的心思,以突出他们复杂的历史地位。 是一个非常特殊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因此建国

12、大业对其电影音乐的描绘则有所创造。电影配乐的创作者,在的电影背景音乐当中,主要是采用了煽情性的乐句,并且侧重弦乐群以及木管组的加入,这样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当时复杂的历史遭遇以及心情氛围。对国民党人的电影音乐描绘,电影音乐的创作者主要是使用了一个动静主题音乐,这个主题旋律则是通过不同的调性,进而转换出不同的氛围和内容。如小提琴的这一部分,对准备进行励精图治的长子蒋经国谈论关于腐败问题的看法,知道腐败在党内的严重性,但是反对腐败又可能毁坏党派的根基,这对于进退不得的而言,小提琴的呻吟,仿佛是其内心不断地挣扎。而中山陵的片段当中,协同宋美龄还有国民党的高级干部,整个音乐背景都是小提琴正在发出颤抖的旋律

13、,这时的内心和这段凄美的小提琴旋律纠缠在一起,的一切努力都即将走向了泡幻,包括他的登基、他的军队以及他的王朝。 建国大业当中对于中国国民党人的音乐表现,基本上是选用了小调式,这种小调式的音乐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背景音乐则是不同的,并且也有一定的管乐伴奏。这种对比也是为了突出两个派系之间不同的命运以及心境。 而中国国民党当中,宋庆龄的独特地位,在建国大业的配乐里面也有显现。配乐的制作者主要是采用了长笛,然后使用长笛衬托出宋庆龄对于自由和和平的向往。长笛的背景乐非常安静,如同宋庆龄场景里面,那阳光刚刚拨开了上海的晨雾一般,非常自然地腾升着早晨的喜悦。长笛的配乐也有很深重的往事感,也非常安静,把上海的早

14、晨,这种自然的感受都表现出来。而电影的背景音乐编制者,运用女声的咏叹哼唱,加上长笛的背景音乐,表现了宋庆龄极为复杂的内心。宋庆龄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感觉喜悦,但是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丈夫和革命志士共同创立的中国国民党的衰败以及不可挽回的败局遗憾,深感往事沧桑以及触及内心的悲伤。 四、结 语 建国大业当中,电影配乐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通过音乐的语言,可以非常鲜明地雕琢以及描绘出各种历史人物的内心以及历史人物身上的命运,对于氛围的渲染以及主题的凸显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春曙.解读电影建国大业音乐的魅力J.电影文学,2012(01). 2 庄新.建国大业的多义性解读J.电影文学,2010(02). 3 黄卓.从建国大业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J.东南传播,2010(09). 作者简介 杨殿金(1977 ),男,布依族,贵州长顺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乐律学。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